PTT推薦

[心得] 法蘭索瓦一世的義大利攻略[下]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法蘭索瓦一世的義大利攻略[下]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8 推:8 噓:0 →:1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24.html

--

法蘭索瓦一世的義大利攻略[下]



1519年1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駕崩。英王亨利八世、法王法蘭索瓦一世都想角逐帝位,但最終是年僅19歲的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繼位登基,是為查理五世
(Charles V);馬克西米連生前早已替他的孫子打點好接棒事宜,查理五世獲得了所有七個選帝侯的選票全票當選。對法蘭索瓦來說失去皇位或許不算事,然而查理五世不但繼承了米蘭公國的繼承權,還因此把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都納入掌控,地緣上將法蘭西圍在垓心。更重要的或許是,血氣方剛的查理五世也野心勃勃躍躍欲試。為了讓法國承認西班牙在那不勒斯的權利,每年他得向法王進獻十萬杜卡特(ducat);成為皇帝後查理五世更不願意繼承屈辱的現狀。


因為馬丁‧路德的影響掀起的新舊教衝突在日耳曼方興未艾,使得查理五世暫時抽不出身對付法國,但他或許也因此因禍得福──教皇利奧十世非常擔心新教得勢,非得要皇
帝替他坐鎮壓制異端,最終促使雙方在1521年5月訂下盟約:查理五世將協助教皇鎮壓任何叛變的教皇藩屬,並將佛羅倫斯納入保護,而教皇將幫助帝國應對來自威尼斯或法國的威脅。同年8月,查理五世娶了英王亨利八世的女兒瑪莉為妻,並且暗中協議在1523年共同向法國宣戰(後延期至1524年);不僅僅是嫁為人妻的瑪莉年僅六歲聳人觀瞻,更具侮辱性的是,本來瑪莉許婚的對象正是法蘭索瓦一世。如此一來外交上孤立對手的準備工作皆已停當。


起先查理五世出手的對象是低地國家,而法蘭索瓦一世則在法西邊境還手;但果然還是油水豐厚、令參戰者垂涎的義大利戰場才有逐鹿的價值。在義大利,皇帝原本打的算盤只是利用米蘭與熱那亞的流亡者密謀推翻當地政府,由於明目張膽太過招搖,最終只引發了一連串的逮捕處決。然而面臨日耳曼、西班牙、教皇壓境而來的聯軍,法國與威尼斯的兵力不敷應用。夾縫中的瑞士對教廷、對法蘭西都有承諾,同時向兩邊派出援軍;但法軍財力有限請不起那好些個,許多瑞士傭兵只好辭退──帝國軍總不進行會戰,只在周邊繞
來繞去,就等法軍人財兩空。到了1521年11月,米蘭周遭法-威尼斯聯軍只集結了步兵
8,000、騎兵1,200「騎」(lance),遠不及其對手的步兵20,000、騎兵1,500「騎」。在西班牙名將、佩斯卡拉侯爵阿瓦洛斯(Fernando Francesco d'Avalos, Marchese di
Pescara)的領導下,米蘭城外緊急修築起的土壘上幾處嘑隙很快被察覺,11月20日聯軍強襲,城內叛民起而響應,米蘭陷落,前後只兩鐘點不到。威尼斯主將負傷被俘,法軍部分撤守到米蘭的附堡(fortress),大隊則接著撤入威尼斯過冬;威尼斯人不願本土再被捲入戰亂,緊張地要求法軍絕不能以威尼斯為根據地發動反擊。


法軍雖十分虛弱,教宗利奧十世的突然去世──1521年12月1日──卻給了喘息之機
;突然失去了教廷與佛羅倫斯的資助,聯軍不得不遣散好些人馬,許多瑞士傭兵也因為討不得欠餉拂袖而去。1522年3月,法軍陣營的16,000名瑞士傭兵向米蘭開拔,威尼斯派出援兵360「騎」(lance)、700輕騎兵、步兵2,500前來會合,而教宗利奧十世麾下最勇敢善戰、由其遠親喬凡尼‧德‧美第奇(Giovanni de’ Medici)領導的黑旗軍(Black Bands,
雖然與landsknecht的Black Bands撞名,但兩者不是同一批人;為便於區分,日耳曼傭兵譯為黑色傭兵團,義大利傭兵譯為黑旗軍。與喬凡尼‧德‧美第奇同名者歷史上也有數人
,為免混淆,下文依其綽號稱之為黑旗軍的喬凡尼[Giovanni delle Bande Nere])也歸順法軍麾下,大軍直指米蘭。鎮守米蘭的佩斯卡拉侯爵卻早已重修土壘,米蘭城中徵召數千民兵守禦;到了4月初,一支6,000人的日耳曼傭兵與300騎兵前往米蘭助陣,便逼退了法軍。


於是法軍圍攻的目標轉移至帕維亞(Pavia),甚至還打算撤回諾瓦拉。由於提契諾
(Ticino)河暴漲,補給難於搬運,這般拖拖拉拉婆婆媽媽整日佈防、圍攻、行軍卻不得一戰,瑞士傭兵們的忍耐到了極限;當全軍急著前去迎接的一批軍餉實際上並未送到時,瑞士人發了狠,決定要嘛決戰,要嘛回家。另一廂,查理五世也因為諾瓦拉得而復失感到惱火,數落諸將拿下米蘭之後無所作為,浪費時間與金錢。實際上,他麾下將佐大多主張早日一決勝負,但附近地形溝渠縱橫,雙方大營都據以設防,強攻陣地並不十分理智。


跟蹤法軍但迄未交峰的帝國軍在米蘭城外3英哩處的苑囿(park)畢可卡(La Bicocca)駐紮,10,000名日耳曼傭兵、4,000西班牙與4,000義大利步兵、以及重騎兵
(men-at-arms)數百就在灌溉溝渠間修起工事並布置火砲──陣前深溝之中橫亙著一條過
道,左側依托一灘沼澤,右側翼則是一泓水渠,只有一道窄石橋過渠。把敵軍陣地看在眼裡,法軍主將、勞特列克子爵福瓦(Odet de Foix, vicomte de Lautrec)還想按兵不動,藉著切斷對手補給線逼其出陣決戰;急性子的瑞士人反倒搶先逼著法軍開打,調侃道法國人在諾瓦拉是手下敗將,不敢打可以理解,但瑞士人可沒有法軍那樣不重用,就算是西班牙人也不是對手,趕緊地打贏了好擄掠一番權充軍餉。瑞士傭兵堅持打頭陣,進攻的矛頭分成兩個長矛方陣,每陣7,500人(橫列100人,縱列75人 ),直取帝國軍的日耳曼傭兵,部分法蘭西貴族也捨馬徒步跟隨其後,三陣之間都有射手支援。按照計畫,法軍會先以砲兵軟化敵方防禦,替瑞士方陣開道;左翼一支騎兵迂迴對手右翼只有一道窄橋通行的水渠,右翼則由勞特列克子爵親自率領,重騎兵打著帝國軍的旗號、披掛紅十字號衣偽裝成敵人乘亂襲擊對方老營 。發動攻擊的部隊大約有18,000人之眾,然而威尼斯與其他義大利盟友的部隊只作為預備隊後方待命,這些加起來也有14,000人;之所以如此,除了正面不寬、難以投入大量兵力之外,或許本就不願交戰的勞特列克也是存心讓瑞士人去打頭陣碰碰運氣,再作定奪。


1522年4月29日,畢可卡會戰開打。帝國軍還不到兩萬人,然而其正面狹窄僅寬600公尺左右不說,滿防線上還都是佈署於稜堡(bastion)中的火砲,搭配著佩斯卡拉侯爵指揮的西班牙火槍手,以及西班牙、日耳曼傭兵的長矛方陣在後支援,後方的米蘭騎兵盯著右翼邊上的橋梁,而在最後方的米蘭城中還有6,000武裝民兵能衝出城支援。法軍本想等待側翼包抄到位、火砲拉上前線開火後再全面進攻,最前方的瑞士人卻叫囂著前進,要那些後方指揮的貴族們、領三倍薪水的、拿固定年金的、傭兵隊長們都到最前面身先士卒。頂著帝國軍的火砲火銃槍林彈雨瑞士人奮勇前進;西班牙火槍手前後四排,前排射擊之後便跪下裝藥,後排接著齊射,火力連綿不絕,而瑞士人只能拋出預先抓在手裡的砂石權充反擊。當瑞士人衝進深溝中的過道,準備攀上過道後3英呎(0.9公尺)高的陡坡時,西班牙銃手退開,長矛方陣接著頂上,居高臨下亂槍戳來。指揮日耳曼傭兵的主將弗倫茲貝格
(Georg Frundsberg)手持長戟(halberd)身處前列,整陣跪下做完祈禱後便衝殺而前。瑞士方陣中的勇士溫克里特(Arnold von Winkelried)曾與弗倫茲貝格一同在帝國軍麾下奮戰,此時各為其主,互相叫陣要對方死在自己手上。弗倫茲貝格被一槍戳在大腿上負傷,溫克里特則倒楣得多,叢槍戳來當場插死。瑞士方陣接著被逐退。


側翼邊上的法軍騎兵越過窄橋,成功地在帝國軍營中引起混亂,但隨即被逆襲擊退。另一廂,佩斯卡拉麾下的西班牙長矛兵也逐退了當面的瑞士方陣;正想乘勝追擊,弗倫茲貝格卻說道「今天贏下的榮譽足夠了」,制止了西班牙人,畢竟對手還有大量預備隊完全沒動用。瑞士人雖然損失慘重──大約陣亡了三千人,這還是史料當中數字最少的,領頭
的軍士官尤其死傷枕藉;一說瑞士人戰死五千,指揮的軍官陣亡了22人 ──還是保持了
秩序整隊退回,但同樣的屠殺可不想再經歷一回;領教過一路衝向槍口又被深溝陡坡打亂隊形的不利對局,瑞士傭兵拒絕重拾攻勢,畢竟這一場廝殺陣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以往瑞士贏得的各大戰役中戰死者的總合,死那麼多人已是敗軍之相。這一仗也徹底打崩了瑞士人的自信,而對日耳曼傭兵(landsknecht)來說,用一樣的矛籬方陣正面擊敗瑞士人還是頭一遭,樂得他們把敗軍編入軍歌裡頭邊唱邊嘲笑;當然,瑞士人也編出唱詞反唇相譏,但往常預設無敵的自信再也沒有恢復 。


法軍仍等待著對手的反擊,但看來是等不來了,勞特列克子爵認栽撤出。畢可卡戰役在許多方面與十年前(1512)的拉溫納戰役 十分相像:法軍兵力都是三萬人以上,都比對方多了近萬人,而對手都在設防陣地中等待敵人進攻,而且都擊退了主動進攻方的長矛方陣。但西班牙人受了先前的教訓,做了許多改進,好比說不再把騎兵放在前列任由法軍砲兵濫炸(儘管由於瑞士人的盲動,也害得法軍砲兵沒機會像拉溫納戰役那樣先狂轟三小時),帶上的火砲數量不輸給法軍,砲兵陣地也經過改良。西班牙人在拉溫納戰場上依託火器戰車施放火繩槍,火力參差,雙方長矛方陣對戳時主要還靠劍盾手蹲身矛籬下殺開血路重創對手;但在畢可卡戰役,西班牙火槍手已經熟習了在遠處輪番齊放、對手逼近時撤入矛籬在掩護下維持火力的戰術,瑞士傭兵的三千傷亡幾乎都是火繩槍和火砲造成的 ,勝負在進入白刃戰之前其實已經分曉。指揮黑旗軍的喬凡尼在此役中後方待命並未上陣,但他馬上學了乖,開始在自己部隊當中安排了裝備火槍的龍騎兵,行軍時與騎兵並肩而行,到了戰場上則下馬步戰 。


撤離畢可卡之後沒多久,無心戀戰的瑞士人便解散回家,欠餉都懶得討;威尼斯部隊也接著撤出米蘭,而敗軍之將勞特列克返回法國,遭到法蘭索瓦一世冷遇。殘餘的法軍與帝國軍達成協議,若是援兵再不來,法軍當即投降。此時米蘭公國境內只剩克雷莫亞
(Cremona)、諾瓦拉、米蘭三城尚為法軍駐守。帝國軍答應先緩一緩,決定先拿下熱那亞。儘管法蘭索瓦一世派出了名將納瓦羅支援,顯然兩條划槳艦(galley)帶去的援軍太過寒酸;佩斯卡拉侯爵麾下的西班牙與義大利盟邦大隊逼近熱那亞,1522年5月20開始砲擊,5月30日便突擊得手。城中的市民壓根不想打仗,實際上根本沒抵抗。即使如此,熱那亞仍然遭到帝國軍系統性地洗劫;不僅房舍遭闖、財產被盜,許多市民也被抓起來勒索贖金。光桿司令納瓦羅也被捕獲,押解至那不勒斯。


乘著戰勝餘威,皇帝查理五世便要重新恢復神聖羅馬帝國在義大利境內的統治;米蘭得為境內駐匝的帝國軍軍費買單,自不消說,佛羅倫斯、錫耶納(Siena)、盧卡(Lucca)等一眾小邦也被勒令繳納罰款,作為與法蘭西眉來眼去的懲罰,要不交錢就是帝國大軍壓境以彰天討。教廷希望調停法蘭西與帝國以應對羅德(Rhodes)島、匈牙利方面鄂圖曼土耳其帶來的威脅,然而皇帝不但不予理會(羅德島於1522年12月陷落),還搶占了教廷宣稱擁有宗主權的領地與城市。查理五世終於還是達到了目的:教皇答應加入他的反法大同盟
(1523年8月),同盟的成員還包括英國、西班牙、奧地利、米蘭、佛羅倫斯、錫耶納、盧卡、熱那亞,查理五世正迫不及待地要帶領著同盟攻入法蘭西。另一廂,還沒認輸的法蘭索瓦一世也正重整兵力,圖謀恢復米蘭。這下一回合的較量最終醞釀出義大利諸戰爭
(Italian Wars)的高潮──帕維亞(Pavia)戰役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detonator09/24 12:00讚讚

atteleitus09/24 12:56推推 接下來要法土同盟了

JosephChen09/24 14:12大推

qlz09/25 01:23血腥瑪麗先後和查理五世(父)與菲力普二世(子)成婚......

articlebear09/25 06:42推推 是要慢慢進入pike and shot的時代了嗎?

PAULDAVID09/25 17:04推義大利戰國時代

PAULDAVID09/25 17:37有個疑問 貴族共識仍有殘餘的年代 冒用敵軍服色旗幟不

PAULDAVID09/25 17:37會遭受非議嗎?

TAIWANSEAL09/27 12:34精采 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