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問題] 明朝的武官制度

看板Warfare標題Re: [問題] 明朝的武官制度作者
carsen
(carsen)
時間推噓 8 推:8 噓:0 →:3

明朝總兵官若佩掛將軍印,有時候會被朝廷授予較高的權限,可以節制所屬官軍,
遇到緊急情況能直接調遣兵馬。某些地方的總兵官沒有掛將軍印,但仍是總鎮一方
的統兵主將,例如崇禎二年鎮守薊州的兩位總兵官朱國彥與尤世威都沒有掛將軍印。

於明朝中後期,武將地位下降,總兵官通常是聽從巡撫、經略、督師等文官的指示
調度,指揮文官於戰前召開會議聽取武官的意見以供決策。

官員若遺失印信,按律「棄毀制書印信」可判處斬,但會視情況輕重來衡量處置,
例如嘉靖三年的大同兵變,總兵桂勇遭到叛兵俘擄,丟失了將軍印,嘉靖皇帝下令
補發給他。

[圖]崇禎二年七月,兵部發給九邊將帥例行出塞巡邏、縱火遏敵的燒荒命令書,
   列出了21位將帥的官銜,其中的12位總兵官有7位為將軍,例如「平遼將軍、
   經理關門軍務、鎮守山海等處地方、兼管山石二路、前屯一衛、總兵官、
   後軍都督府、左都督、趙率教」。
https://i.imgur.com/Rr5AklX.png

圖https://i.imgur.com/Rr5AklX.png?e=1666995627&s=5x6w29Xe7GiXPum9itbz-Q, 明朝的武官制度
出處:《中國明朝檔案總匯》(六),第244-249頁。


清朝設有十餘位八旗駐防將軍,以駐地為名,例如「盛京將軍」、「福州將軍」,
與數十位各鎮總兵官。乾隆五年時有11位「有掛印之名,無將軍之號」的掛印總兵,
包含了宣化、大同、臺灣、延綏、興漢、河州、西寧、寧夏、涼州、肅州、安西,
「因沿邊以及海外重聲威,資彈壓」。臺灣總兵的印文為「鎮守福建臺灣總兵官印」,
有權參預決囚行刑、調遣軍隊、直接上奏等等。



參考資料

《明實錄》將軍印節制、調兵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04_1030_0010_0010_0020_0010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07_1310_0010_0010_0090_0020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08_0530_0010_0010_0030_0020

《欽定歷代職官表》
https://bit.ly/3RitE13
 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征南將軍,大同曰征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
 兩廣曰征蠻將軍,宣府曰鎮朔將軍,甘肅曰平羌將軍,寧夏曰征西將軍,交趾
 曰副將軍〈徐學聚國朝典彙作平夷副將軍〉,延綏曰鎮西將軍,其在薊鎮、
 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

肖立軍《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

尹耕《大同平叛誌》
https://bit.ly/3SlBbxx

《明實錄》大同總兵桂勇丟失將軍印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09_0460_0010_0010_0120_0030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09_0480_0010_0010_0230_0010

《清實錄》光緒年間的總督、巡撫、將軍、提督、總兵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qsilok_012_3320_0010_0010_0010_0120

《乾隆朝上諭檔》第一冊,乾隆五年三月附錄(第531頁)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掛印〉(第156頁)
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SINICA-000752837

劉仁超《清代臺灣官印研究》
https://bit.ly/3CiL61c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4.50.110 (臺灣)
PTT 網址

dennis9909/29 14:25:

roseritter09/29 14:58push

proletariat09/29 15:40推 話說臺鎮總兵印信在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也丟了

viroid09/29 16:34

sbdr09/29 20:41不太懂 湖廣曰平蠻將軍,但底下又湖廣不得稱將軍掛印

這是古籍常見的傳抄錯誤~ 《欽定歷代職官表》是清代整理的,而依據《明實錄》,鎮守湖廣、貴州的總兵官 早期是佩「征蠻副將軍印」,明英宗時為了征勦貴州苗人,改為佩「平蠻將軍印」, 之後就以此鎮守湖廣。

Oswyn09/29 21:01只負責儹運淮安的不能稱吧

freesoul09/29 22:18大同跟寧夏各有一個征西將軍, 我以為通常會避免同官名?

這也是傳抄錯誤 XD 明代中期《菽園雜記》〈各處總兵官印文〉,鎮守大同的總兵官為「征西前將軍」。 而依據《明實錄》記載的13位鎮守大同總兵官,有11位為「征西前將軍」,但仍有 王璽、神英兩位為「征西將軍」。 《明實錄》將軍印(摘錄)

https://bit.ly/3rhZQqN

zeumax09/29 22:44將軍不一定會同時出現,通常是任務派遣

zeumax09/29 22:45只是說在這些地方駐在的總兵還會有這些雅稱

※ 編輯: carsen (114.44.50.110 臺灣), 09/30/2022 01:42:51

dennis9909/30 08:10看來明朝將軍銜的用法很類似宋朝的使職派遣,很彈性

Henrique10/19 12:45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