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問卦] 奇美博物館值得一逛嗎?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問卦] 奇美博物館值得一逛嗎?作者
agneys
(小保費大保障)
時間推噓 6 推:6 噓:0 →:4

※ 引述《flower42 (栗悟飯與龜波功)》之銘言:
: 最近要去台南渡假
: 剛好跳出奇美博物館的廣告 簡介滿吸引人的
: 大家覺得奇美博物館值得一逛嗎
: 乾五八卦?

暑假快結束惹,這篇寫些東西讓大家去看奇美展品時,可以注意到一些精華
等到開學人不多時再去逛逛奇美博物館,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奇美博物館其實都是創辦人許文龍的私人藏品,總數大概有1萬多件
展廳分成五個:動物/兵器/藝術/樂器/羅丹,外加一條雕塑大道
羅丹大咖到自己一間的故事有機會再提
今天只聊關於畫作的部分

繪畫雕塑奇美較早就開始收藏,而文龍收藏宗旨就是:
「漂亮的買起來就對了!」

聽起來有點俗氣,但藝術品多數人本來就是追求美為主
歷史上常聽到的新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畫作數量就佔不少
有個廳整面牆都是19th法國學院派大師布葛赫(Bouguereau)的畫

這位何許人也?

他細緻完美的作畫多次獲選官方沙龍,還被戲稱為根本是「布葛赫的沙龍」
當時歐洲貴族流傳著:
「不是你擁有多少財富,而是你擁有多少布葛赫的作品」為傲

正所謂「畫畫畫的好,老婆找的著」,他的一位女學生也成為他的第二任太太
當然老婆也很會畫畫,讓布葛赫極力爭取有天分的女性進入學院就讀
開創女性就學之風氣,在藝術史上的貢獻真的爆多


回到文龍這邊,他一開始對收藏畫作也沒什麼自信
先組了個顧問團幫他看畫,結果這些專家選出來的畫,他看了看就說:
「不好意思,很多看不懂在畫什麼,大家退下,我要靠我的直覺!」

此後文龍買畫的態度就是不看作家名字,而是看喜歡就買
在當時大家還在炒作印象派或抽象派時,這些大師的古典寫實畫就漸漸流入奇美
而19世紀前後的藝術作品,也逐步補齊,包含像是:

曾拜達文西為師的喬凡尼‧佩德里尼(Giovanni PEDRINI)
「莎樂美與施洗者約翰的頭顱」(62 x 47.5 公分)
https://i.imgur.com/nGJYgPH.jpg

畫中可以見到達文西使用的暈塗法和金字塔構圖

文藝復興晚期矯飾主義大師艾爾‧葛雷柯(El GRECO)
「聖馬丁與乞丐」(106 x 58 公分)
https://i.imgur.com/L8cGjql.jpg

藝術史課本必有,對20世紀的藝術如畢卡索產生很大影響

巴洛克時期范‧戴克(Van Dyck)
「沙瓦王子騎馬像」(261 x 218 公分)
https://i.imgur.com/vj6u15X.jpg

師從魯本斯,堪稱是世界美顏美肌始祖,男的帥女的美,成為英國王查理一世首席畫家

19世紀漢斯.馬卡(Hans Makart)
「音樂的寓意」(504 x 450公分)
https://i.imgur.com/fnXfOAA.jpg

現在人盡皆知的黃金克林姆,曾為了一睹他的畫作買通僕人溜進他家
有學者看過這張畫說過:
「奇美雖然沒有克林姆的畫,但可以有他老師(馬卡)的畫為榮」
甚至那個掀起二戰的希特勒,還把漢斯馬卡這張畫收進自辦的博物館過

其他像是跟盧梭、米勒在巴比松泡過茶聊過天的風景畫家柯洛(Corot)
還有講過那句「別叫我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看過」的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Courbet)
甚至一般人熟悉的畢卡索、夏卡爾、達利等也有作品
數量雖少,但湊一湊20世紀藝術史奇美也串起來了

所以不要有奇美好像買了一堆複製品來展示的錯覺
藝術廳的收藏是花了數十年累積而來的成果
下次逛逛奇美博物館的話
應該就會有比較不同的收穫跟感覺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7.243.157 (臺灣)
PTT 網址

syntax123 08/26 19:28

AirForce00 08/26 19:32藝術品的價值,是由觀看者決定的。買

AirForce00 08/26 19:32自己喜歡的畫,真的是收藏家

ao5566 08/26 19:40去逛完就能知道收藏者的喜好 很有趣呢

chiayigo 08/26 19:57

LeslieLight 08/26 20:13增添知識推

TISH12311 08/26 21:55許文龍的紅粉知己也不錯

※ 編輯: agneys (182.234.181.187 臺灣), 08/26/2023 22:44:02 ※ 編輯: agneys (182.234.181.187 臺灣), 08/26/2023 22:46:53

agneys 08/26 22:48補上提到的幾張畫作圖片

syuan6874 08/26 23:53太專業了 (跪讀

Rocker9966 08/27 08:27謝謝,學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