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Fw: [書稿] 推背圖諰‧台灣諗‧二二八事件前

看板HatePolitics標題Fw: [書稿] 推背圖諰‧台灣諗‧二二八事件前作者
amidha
(東岐明)
時間推噓 推:1 噓:1 →:1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ZnvD4O3 ]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看板: historia
標題: [書稿] 推背圖諰‧台灣諗‧二二八事件前
時間: Wed Jan 18 14:35:45 2023


◎此文乃是書稿試讀,敬請指教文中疏誤之處



推背圖諰‧台灣諗‧二二八事件 東岐明



  臺灣於久遠數千年前石器時代即有大陸移民來島,定居分化而成種種族群,其中乃有航海出島拓殖大洋,族裔逐步繁衍遠航擴張印太海洋諸島及半島沿海,乃謂南島語族。其拓殖範圍遍及太平洋及印度洋,東至夏威夷、復活節島,南至紐澳,西至非洲馬達加斯加,北至日本,包含馬來半島、及印尼與菲律賓等諸島,相關語族率皆源自史前台灣出航後裔。

  南島語族佔留台灣後裔,生存鬥爭下流行獵頭習俗,部落相互獵殺,民風強悍,兼之氣候可至炎熱而多瘴癘疫疾,島外來人墾殖乏力立足,島內人口亦是難以增衍。故而數千年來住民多以部落生活,或有酋邦形成,並未建立國家體制,唯由對岸大陸偶有零星海船造訪。

  十世紀宋朝,漢人開始進墾澎湖列島,其後少數海民或有訪台交易財貨。十六世紀,屢有漢人海盜逃往台灣南部窩藏,逐步屯墾駐留,葡萄牙人也曾登訪。十七世紀初,明朝水師趙秉鑑率先於台南築成赤崁城寨,作為盤據基地;數年後,海盜顏思齊、鄭芝龍亦設城寨以為據點。同時中北部興起原住民部落聯盟酋邦之大肚王國,盛時統治北至桃園、南至鹿港之地。

  一六二四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敗退離開澎湖,與明軍簽約而轉向拓殖台灣南部,登陸台南建築熱蘭遮城,開始經營招募對岸漢人來台屯墾,以作東亞貿易據點。一六二六年開始,西班牙於台灣北部基隆、淡水建設城堡,屯駐對抗荷蘭海貿勢力,而於一六四二年遭到荷蘭驅逐。一六六一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於抗清失敗後,急尋據地而進軍台灣,圍攻熱蘭遮城。次年荷軍出降而結束荷蘭在台統治,其後荷蘭東印度公司評估和戰利益後放棄台灣。

  鄭成功於一六六二年於台灣南部建立明鄭統治,其子鄭經繼位建號東寧,一六八三年其孫鄭克塽降清而明鄭東寧亡國。原住民之大肚王國,原本臣服於荷蘭霸權,後與明鄭拓殖屢生戰事衝突;爾後屈服清朝,備受歧視統治,勞役繁重,一七三一年北部族社爆發反抗事件,其後衝突迭起,次年事件擴大捲入大肚王國所有族社,遭到清軍鎮壓而王國滅亡。

  台灣原為無名島嶼,甚或不知是一島。據說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海途經,望見景色秀麗,遂名葡語Ilha Formosa,意謂美麗之島,又作音譯「福爾摩沙」。移民最早拓墾台南一帶,當地西拉雅族原住民語指稱其為「濱海交會之地」,早先閩語音譯為「大員、臺員、大灣」等詞,後來用指全島。明鄭曾稱「東都、東寧」。清朝定名「臺灣」,亦寫作「台灣」。  

  一六八四年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隸屬福建。清廷據台乃在防止漢人利用台灣反叛,而非拓殖經營,有謂「台灣乃海外孤懸之地,易為奸宄逋逃之藪,故不宜廣闢土地以聚民」;既不探擴全台,更而分化族群對立,以使台灣不致團結抗清。清滅明鄭而開放海禁不久,即令管制渡台,將荷西時期來台漢人遣返大陸,唯留明鄭遺民在台,意圖遂行隔離監管。當時移民台灣需要清廷官府批准,只准男性赴台,不准攜帶妻眷,初始更有不准粵人渡台;也就造成日後台民後裔之閩人多於粵人,而且多有漢人男性與原住民女性之通婚子孫。其時台灣生態原始,開發農產富饒,大陸沿海民眾迫於生計,仍然不斷偷渡赴台開墾,清朝亦然難以防堵。一七三二年清廷開放憑證攜眷渡台,一七六○年開放台民攜眷返台,其後更再開放移民攜眷渡台。自此大量漢人陸續舉家移民渡台,以閩地之漳州、泉州最多,粵地之客家人次之,後者約為前者四分之一。台灣本地於漢人移民優勢下,平地原住民若不漢化歸順清朝統治,往往只能逃匿加入山地原住民。如此種種族群生存競爭下,加之清廷粗放統治,不恤民情,清兵來台多有欺壓百姓,官逼民反,對立械鬥與反清暴亂之事件屢屢此起彼落,也就應謂清朝台灣政情之「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而因台灣臨海,貿易發達,走私方便,民間勢力往往購置國外槍枝火炮自衛,以致械鬥抗爭往往激變成為槍炮戰事,如是悖亂台灣儼然似為清朝化外之地。

  十九世紀,海權列強勢力逐步進逼台海。一八四一年英軍於鴉片戰爭進佔台灣失敗,一八六○年清廷開放台灣港口海外通商,一八七四年日本藉故出兵恆春半島。隨後清廷改易治台政策,開始積極經營台灣對抗列強進逼,強化防衛,革新行政,廢除禁令,進而鼓勵大陸移民來台開墾。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劉銘傳率領駐台清軍擊退登陸法軍;次年台灣升格設省,劉為首任巡撫,大力開展台灣基礎建設。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敗戰;次年割讓台澎予以日本,台灣全島漢人群起抗爭,於清廷默認下成立台灣民主國,以藍地黃虎為旗,年號永清,企圖擊退日軍而獨立回歸清朝,從而全台各地紛紛組織民兵準備抵抗日軍。

  日軍登陸台灣北部,原為清朝台灣巡撫之台灣民主國首任總統唐景崧逃亡福建廈門,台北清軍爆發兵變,盜匪同起,暴亂劫掠;仕紳促請日軍平亂,推派商賈辜顯榮與諸外商訪邀日軍入城,進而台北獻城降服。日軍隨後進擊南下,沿途遭遇鄉民激烈抵抗,一路燒殺血洗,甚至姦淫擄虐、毀村掘墓,多次屠戮動輒成千上萬,屢屢老幼婦孺降俘盡遭滅絕,徒餘屍骨廢墟,引起國際側目。台軍主力於彰化八卦山敗戰,日軍攻陷彰化後,增兵登陸南部,分攻擊破各地抵抗而包圍台南。原為清軍將領之台灣民主國次任總統劉永福亦然出逃廈門,台南求托外籍牧師交涉開城請降,仍然難逃日軍兵鋒報復屠殺。台日乙未戰爭結束,台灣民主國滅亡。

  日軍攻佔台南,宣告平定台灣,然而各地仍有殘留清軍與游擊民兵不斷騷擾,直至一九○○年方才鎮壓底定。然而以往視為生番之山地原住民仍為化外之民,諸族部落依然盤
據山地,無視日本統治。清末所謂開山撫番,已然鎮壓一些山地部落,以而日軍底定平地漢民,即就啟始拓殖進佔山地。一九○一年,日軍推進入山,與原住民爆發衝突。自一九○二年攻伐賽德克族為始,殺戮與招安並用,日軍更又斷續征討太魯閣族、阿美族、泰雅族、魯凱族、布農族、西拉雅族…等部;一九三○年賽德克族尚再反抗發生霧社事件,直
至一九三三年所謂台島最後逆蕃之布農族大分社和解歸順,日本方才確實有效統治全島,此時殖台已有三十八年。

  日本殖台之初,由於台民反抗激烈與台島疫病流行,導致日本來台之人員死傷嚴重與經費虧損巨大,致使政府財政困難,引發乃木希典總督賣台求償之論。乃木曾經抱怨日本統治台灣如同「乞丐討得一馬,既不能騎,又會被踢」。一八九七年,乃木賣台提議獲准,日本接洽法國商談交易,初訂價格一千五百萬法郎。次年伊藤博文組閣成為首相,再議乃木提案,會中多人同意以一億日元價格賣予法國或賣還清廷;兒玉源太郎表態反對,願意親自負責經營台灣,既而接替乃木擔任總督,其後重用衛生官員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大力整頓台灣衛生,實地調研開展基礎建設,竟而扭轉台灣亂局。然而其時日人多視台灣為蠻荒瘴癘之地,一九○五年出版之《台灣統治誌》仍有記載日人來台曾嘆是為「鬼界之島」,台灣始有鬼島之名。

  台灣自十七世紀荷蘭拓殖以來,稻米與甘蔗即是主要作物。十九世紀清末開港通商,台灣出口蔗糖之外,又增茶葉與樟腦;尤其原始樟林繁茂,成為當時世界最大之樟腦供應地。兒玉寄望建立台灣社會秩序,即可搾取島上豐富經濟作物資源,以利日本殖民財政;赴台即就整肅官箴,大肆淘汰敗劣官吏,刷新駐台官風;並且停止軍隊鎮壓社會抗爭,而以警察深入民間監控,從而孤立抗日游擊民兵,發動全台掃蕩搜捕,竟而成功誘降大批反民予以屠戮殆盡。

  後藤身為留德醫學博士,秉持科學原則治台,曾言:「殖民地行政計畫於當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警察」,其後更是屢言:「建設殖民地,首要考慮修建的是學校,其次是興建寺廟,然後是醫院,只有這樣才可讓移民長治久安」。後藤尊重台地風情,理解以前台灣於清朝粗放統治下各地仕紳自治發達,就任即就展開習俗調研、土地調查、戶口普查,逐步建立台灣社會詳盡資料,從而開展各項基礎建設及法治建構;進而收編抗日份子,消滅頑抗民眾,攏絡門閥仕紳,改善日台關係,乃而奠定日本往後在台統治基礎。後藤以科學原則全力改革台政,推動建立公醫體制,以警察支援公醫監督公衛事務,逐步消除疫病,有些治績甚至優於日本本土,推動都市計劃使建設上下水道先於日本完成,詳盡土地調查更是優於明治地租改革。後藤利用漸禁鴉片而籌措治台財源,甚而補充駐台軍費。任內提昇糖業生產,擴展木材開發,大力推動交通建設以供運輸經濟資源,建設各式道路近萬公里,策劃興建縱貫鐵路於其後一九○八年完工。種種苦心經營至一九○四年,台灣財政已可平衡自主而無須日
本補貼,台北地下水道覆蓋率更是冠於亞洲。後藤治台政績卓越,又赴滿洲建設,繼乃返日推動城市基建,後人尊為日本現代都市計劃之父。

  兒玉與後藤於台灣任內,大力支持孫文革命,援助興中會台灣分會。一九○○年於日
本擬由台灣出兵進佔福建而遭列強干涉失敗後,兒玉派遣後藤與孫文談成以廈門權益換取日方支持革命,約定只要革命黨人在廣東與廈門造成混亂局面,日軍即由台灣出兵廈門而援助革命武器彈藥。孫文即受兒玉扶助於台北開設指揮中心,發動黨人於廣東惠州起事攻往福建廈門,企圖配合日本攻佔廈門而獲軍援革命,事後卻因日本政壇倒閣變策毀約而革命戰事無援敗散。

  台灣作為多元族群文化地域,多種南島語族原住民散居山地,諸類漢人閩客語群移民後裔聚居平地。日本期以台灣經驗作為殖民楷模,彰顯日本國威並駕歐美殖民帝國,日後藉以擴勢亞洲諸地,故而費心經營台灣以作殖民擴張跳板。台灣於後藤推動注重公衛之警察暨保甲制度下開展基建,疫病漸消,反抗漸減,社會日趨穩定,日本亦能大肆博取台灣資源利益。日本自從殖台伊始,為便鎮壓台灣反抗,駐台總督皆以武官出任,至於一九一九年乃有改派文官出任台灣總督。其後承繼後藤經驗,更加普遍推動基建,實施「農業臺灣、工業日本」政策,大量開發台灣自然資援供應日本所需。譬如一九一八年日本爆發糧荒之米騷動全國亂事,遂啟興建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以灌溉嘉南平原,八田與一負責主導,至於一九三○年完工,配合土地改良,從此嘉南平原洪旱鹽害盡消而成農產沃野。一九二九年磯永吉與末永仁,育成蓬萊米,更使台灣產供優質米糧。全島推進基礎建設同時重劃行政區域,全台進行市區改正,大量推動城鎮基建。推廣日語殖民初等教育,平地設立小學校與公學校,小學校為日人與富豪權貴台人子弟就讀;山地原住民區域設立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建立中等與職業教育之學校體系,至於一九二八年建立高等教育之台北帝國大學,即是現今台灣大學之前身。

  一八九六年日本殖台初始,為便鎮壓反抗,總督具備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指揮之權,其絕對權力可以制定律令施行台灣。一九○六年後藤終任民政長官離台後,台灣總督權力限縮,發佈律令不得牴觸日本法律。一九二二年更限台灣一切應以日本法律為準,總督除非必要方可補充制定律令。日本殖台是以法治施行等級差別統治,日人為統治階級而享較優地位,台人為受治階級而承較劣地位;同工而不同酬,同才而不同位,日人較高,台人較低;有些公共服務與設施場所,禁止一般台人,僅限日人與權貴台人親族進入使用。所謂權貴台人,即是有功於日本殖台受封顯貴之人。當時台灣存留仕紳已然必須謀求親日合作以求保全身家,日本當局亦然善加招撫收編,以求穩定台灣社會之殖民統治。日本殖民榨取台灣利益,也就於本地仕紳屈就迎合下,屢屢徵收逼迫台人出讓土地與產業。有功殖民之台籍仕紳顯貴更可受賜政商特許權益而營利致富,更而受勳任官協助日本殖民統治。然而不少親日仕紳也與對岸中國官方高層來往交結,經營中國官場關係。譬如板橋林家長房林熊徵交好日本之皇族與政要,反應本土民意,助化日殖施政,也更出資支援孫文革命;又如辜顯榮助日殖台而受勳邀利成為豪富,更受天皇敕選為貴族院議員,卻也多所往來兩岸接觸國府蔣中正、汪兆銘等要人。大致自從兒玉與後藤主政台灣,軟化原先軍管高壓政策,大力經營建設台灣,從此開始成功籠絡仕紳以台治台;而台灣仕紳亦需周旋應協,以求緩和日殖壓迫,圖以保全台人族裔文化傳統存續。

  台灣社會主流語言所謂台語,其實來自福建泉漳為主之閩南語。閩南語並非閩地原始百越語言,而是古代北方漢人移居閩南而來。泉州話源自四世紀五胡亂華時南遷晉人之中原語音,漳州話源自七世紀唐初府兵移民與九世紀唐末逃寇難民之中原語音。兩者皆存古時中原傳統官話之正統漢語而語音相近,反而清朝官話及民國國語源自十世紀後開始形成之遼元胡化漢語。日語漢詞因為多是來自魏晉唐宋之中原官話語音,故而日語詞彙許多發音相近台語,甚或完全相同,益增日本對台文化親切之感。閩南語系泉漳潮州自十五世紀開始大舉移民南洋,至而東南亞大多華人母語皆是閩南語。日本自認承繼唐宋中國而視元清中國為胡狄韃虜,乃至蔑稱現代中國為支那,更是企圖同化台灣,進而稱霸東亞,甚而入主成為中國正統。

  清朝台灣社會三大陋習為吸食鴉片、女人纏足、男人禿辮。一九八五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交易台灣之時,日方伊藤博文即言「我國日後領臺,必禁鴉片」。然而日本實際領台後卻難以一時禁絕眾多煙民毒癮,只能採取漸禁措施,其後卻因鴉片專賣暴利豐厚而不願嚴禁。三○年代台醫杜聰明發明漸斷療法,得以易於戒治毒癮,台灣社會殘餘煙民自此逐漸減少,而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方才徹底廢止台灣鴉片販賣。女人纏足與男人禿辮,日殖初始並無干涉,直至一九一一年開始推動漸禁,隨著一九一二年清朝終結而民國推動禁止女人纏足與男人禿辮,台灣社會亦隨對岸祖國移風易俗,乃於日本政府嚴禁與中國風俗改變下終結纏足與禿辮之舊時惡習。從而二十世紀台灣於世界西化風潮影響下,儀容服裝日漸現代而同於日本社會西化趨勢。

  一九一五年台灣民間迷信扶乩起事抗日之西來庵事件,乃是漢人台民最後武裝反日起事,爾後台人逐採和平抗爭面對日殖壓迫。自從一九一九年文官總督到任,改採同化政策殖台,宣示以內地延長主義治理台灣,將台灣視為日本內地之延長,目的在於教化台人成為日本臣民;具體同化政策乃有:設立台人仕紳參與諮詢之總督府評議會,獎勵學用日語,鼓勵日台共學通婚,廢除台人笞刑,以使台灣逐漸日化,然而實際政局仍有日台等級差別存在。一九二○年代,隨著日本本土大正民主風潮,台灣社會興起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之延長,應設台灣議會而使台民亦享立法權利。一九二一年初,霧峰林家仕紳林獻堂領銜發起請願設置台灣議會之活動;同年秋,醫師蔣渭水等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啟蒙台人進步理念,致力提昇台灣社會文化水準,潛藏傳播政治思想,成為當時台灣政治運動載體。面對台灣民間請願活動以及日本本土輿論聲援,總督府施壓相關人士放棄請願並鼓動親日仕紳出面反對,自此展開多年台日政治運動攻防。總督府於一九二三年以治安警察法進行管制政治集會結社,大舉逮補全台相關人士,多為日本教育培植之智識精英而受日本本土輿論關懷聲援,終而懲處皆為無罪或輕判。一九二五年由於蔗農反抗地主糖廠壓迫,台灣社會開始掀起農民運動,次年經由簡吉串連推動成立「台灣農民組合」,自此左派思想益彰,台人精英左右派逐步分歧衝突。一九二七年初,台灣文化協會因為右派民族主義與左派社會主義之立場歧見而分裂對決,左派勝出而右派退出,總督府趁機亦加施行分化瓦解。右派於退出同年活動成立「台灣民眾黨」,卻在蔣渭水推進工農運動下於一九二九年再度分裂,林獻堂等人退黨並於次年再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左派改立新文協,深受共產國際影響,益加激烈抗爭工農運動,遭到總督府強力打壓,爾後淪為台共外圍。台灣共產黨於一九二八年由共產國際指導成立於上海租界,原本歸屬日共,後附中共,主張台灣民族自決獨立建國,返台滲透發展;日本官方視其為非法組織,當年即加搜查追捕。台共謝雪紅曾赴蘇聯留學,此時掩護身分而主持共黨在台發展,藉由滲透台灣民眾黨、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而吸收成員,以此藉殼潛伏而後赤化三者成為台共外圍組織,更派成員擴展活動打入台灣工農群眾。一九二九年,總督府開始鎮壓台灣農民組合並搜查台共。一九三一年,總督府下令解散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並嚴厲掃蕩台共,台共瓦解而多遭逮捕判刑入獄,自此台灣政治結社皆遭禁止,唯有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留存;同年八月,蔣渭水遇害染疫身亡,臨終遺囑猶以無產階級勝利迫在眉睫而勉勵左派同志,其台北大眾葬禮聚集數千人送別。林獻堂推動之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後於日本軍國主義興起壓制自由民主下,一九三四年退讓承認日本同化而終止請願,換取總督府賜予台民有限地方自治,

  一九三五年為日本領台始政四十週年,總督府舉辦台灣博覽會盛大紀念,展示日本殖台全島建設成果;台北展覽開設車道至草山(陽明山),後來成立台灣最早之國家公園─大屯國立公園。同年台灣進行史上首次民主自治選舉,開放地方市議會及街庄協議會之半數議員名額由戶籍居民選出,另半仍由官方派任。選舉資格限定為年滿二五歲並年繳稅金五圓以上之男性公民,當時台灣四百多萬人口中之合格選民僅有兩萬八千多人。此次選舉,台人日人皆有當選,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為選戰最大贏家,然遭當時台灣左派人士譏為投降派。次年再以前述地方議員投票選出州議會半數議員,一樣另半來自官派。四年後之一九三九年暨其次年,換屆再度舉辦地方自治選舉,乃為日殖台灣最後自治選舉,其後即因戰爭失利而停辦。

  中日關係自一九三一年日本開始進佔滿洲後嚴重惡化。日本準備對中與南進作戰而於一九三六年恢復武官出任台灣總督,開始發展台灣工業以備供應戰事軍需。同年推動「正廳改善」以鼓動台人焚棄傳統自家正廳祭拜之牌位、神像、佛像等品,改信日本神道。一九三七年中日全面戰事爆發後,日本殖台政策更加推進日化而成皇民化運動,意圖徹底同化台人成為天皇臣民,以便逐步動員徵召參與戰時工作,同年即就徵調台人軍伕從事後勤運輸。此後陸續鼓勵全家皆講日語之國語家庭、姓名日本化、穿和服等同化措施,力圖轉變台人認同日本皇國,然而台人只約百分之一成為皇民。一九四一年不再區分初等教育,一律改稱國民學校,實質仍有教材分別;一九四三年正式實施六年國民義務初等教育,推動全台孩童普遍強制入學。同時日本因應戰事擴大而募徵台兵,一九四二年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一九四三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一九四五年進行全面徵兵,直至敗戰。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東岐明道 https://amidha.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2.10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historia/E.4Ef2BfQzHr1I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amidha (118.232.101.3 臺灣), 01/18/2023 14:36:43

Behind401/18 14:38中國的東西 不要拿來統戰

whitefox01/18 14:39不喜歡白頭宮女話天寶之類的文章

lbowlbow01/18 16:12說你是共產你就說共產,左派全是共產黨,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