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PCIE Q-RELEASE 解放按鈕、自由拆裝!
原文轉自 UNIKO's Hardware
網頁好讀版:
https://unikoshardware.com/2024/09/rog-crosshair-x870e-hero-review.html
https://i.imgur.com/0hQRvkz.jpeg
主流的桌上型主機板設計離不開晶片組,而大家可能知道 AM5 晶片組說來說去就是那一顆 PROM21;也就是說無論是 AMD A620、B650、 X870、TRX50,還是即將上場的 AMD 800 系晶片組都還是同一顆 0GA2,因此 CPU 的 I/O DIE 也得負起不少責任。
不過 AMD 這次終於成功壓制合作夥伴,提出 RYZEN 800 系列的 X870E 和 X870 主機板必須配置 ASM4242 USB4 控制器!這要求看似平平無奇,畢竟連同 CPU I/O DIE 在內,AM5 平台的總可用 PCI-E 通道並不少;但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便能看出蹊蹺,價格下不來的 600 系列主機板在市場上存量充足,頂級的 X870E 又能激起多少消費力道。
查找到 9 月 30 日前公佈的首發型號,板廠的確沒有開出包羅萬象的產品線,似乎不夠看好這片市場,實際上 ASM4242 這項要求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驅使板廠重新規劃設計,還得再計算成本與利潤,不得不面對未知豪賭一次,但這些都只是板廠要考慮的層面,玩家族群最關注的還是料堆得多不多、好不好,哪張最適合我買,那就由筆者帶大家一起看AMD X870E 晶片組
筆者簡單列出晶片組各項連接性的規格,雖然 AMD 在 2024 好像更新了 AM5 晶片組關於 USB 5 Gbps 的支援數量,但筆者一直看不懂。
由於筆者看不懂 AMD 最新的呈現方式,也不喜歡 INTEL 的做法,以下筆者便以自己看得懂的方式填寫晶片組規格,如有錯漏還是要以官方資訊為主。
以下有數點要請大家留意:
‧ 主機板要達到 6 層板或以上,才支援 RYZEN 7000 / 9000 完整的 24 組 PCI-E 通道,否則只支援 20 組。
‧ CPU 的 USB-C 10 Gbps 其實是混合通道設計,也就是 DP ALT 的概念,既支援 10 Gbps 資料傳輸也支援影像輸出。
‧ AM5 平台主機板在晶片組的擴展性上無非就是 PROM21 的數量有不同,由於串連關係,所以雙 PROM21 不是 12 + 12 = 24 組 PCI-E 可用通道,而是 20。
‧ AMD A620 與 A620A 是唯二 (不含 PRO 600 系列) 採用不完整 PROM21 的設計,簡單來說就是把其中的 GEN4X4 砍去,也把原有的 6 個 10 Gbps USB 刪減至 4 個 USB,且降為 2 個 10 Gbps USB 和 2 個 5 Gbps USB。
‧ AMD 平台 USB 2.0 都是獨立設計,也就是說 USB 3 自帶 USB 2.0 支援,這與 INTEL 的呈現方式完全不同。
‧ 關於 GEN5 支援,AMD X870E 要求至少一組 PCI-E 5.0 X16 插槽,和一組 PCI-E 5.0 X4 M.2 插槽;X870 要求至少一組 PCI-E 5.0 X4 M.2 插槽,沒有限制必須提供 PCI-E 5.0 X16 插槽。
‧ AMD 強制要求 X870E 和 X870 提供 USB4 40 Gbps,也就是須佔用 GEN4X4 的 ASM4242。
‧ 傳下代 INTEL CPU 可提供原生 TB4 TYPE-C 40 Gbps 共 2 個,且不會影響原有的 16 + 4 + 4 = 24 組可用通道。
‧ 傳下代 INTEL CPU 可提供 16 + 4 + 4 共 24 組 PCI-E 可用通道,當中 16 + 4 的部份為 GEN5,其餘 GEN4。
https://i.imgur.com/wB16Jjn.png
ROG CROSSHAIR HERO
ROG CROSSHAIR HERO 系列源遠流長、定位一致,在同級競品中實屬罕見。這系列存在多個獨有和創新的設計,包括 SOC 供電模組擺放位置、AMD X570 時期的 DARK HERO (C8DH) 晶片組無風扇散熱、DYNAMIC OC SWITCHER 等等,還有重視 ATX PCB、PCI-E 插槽,和 USB 上行連接等等,足以證明華碩有獨到的眼光和堅持。
目前最新推出的是 ROG CROSSHAIR X870E HERO,各位將會看到華碩帶來更多新設計,攻破更多新挑戰,繼續發光發熱。6.5 Gbps 的 Wi-Fi 7、多項 AI 功能、瘋狂切換 PCI-E 5.0 通道的硬體設計、24-PIN 已滿足 ATX 3.1 要求等等,更後面筆者將為各位娓娓道來。
ASUS AMD X870E 系列
ASUS 在 X670E 時期相較競品已有一項顯著的差異,那就是全系列使用 USB4 控制器!那顆 USB4 其實是 INTEL 的 JHL8540,也就是雷電 4 (THUNDERBOLT 4)。
如果板廠沒有把主機板帶到 INTEL 那邊拿認證,也就只能掛上 USB4 的名號,當然,JHL8540 這方案,各大板廠也玩得熟爛,只是 ASUS 剛好因為在 AMD 600 系列堅持使用 JHL8540 當 USB4,所以來到 AMD 800 系列也就更得心應手了。
可惜現實總是殘酷,或許是 AMD 暗地裡要求板廠須使用 CPU I/O DIE 的 PCI-E 5.0 通道連接 ASM4242 USB4,連帶影響華碩沿用上代佈局,因為他們 AMD X670E 清一色是利用晶片組的通道來連接 JHL8540 USB4。
目前依筆者所知,也就只有一張 AMD X870 好像沒使用 CPU 通道,而是繼續使用 PCH 提供 PCI-E 通道予 ASM4242 USB4,總之不是本次開箱的主角,就不繼續這個話題了。
包裝與配件介紹
從 C6H 開始的高級禮盒質感,自此 C7H、C8H 沿用三代的封面設計風格,到了不能沿用 HERO 愛稱開始的 X670E HERO,接續的 X870E HERO 設計風格相同,就 ROG 設計團隊的方向來看沒毛病。
熟悉的左電域文右 ROG 之眼,橫批主機板名稱 ROG CROSSHAIR X870E HERO,結構色還是一樣亮眼;ROG / REPUBLIC OF GAMERS / FOR THOSE WHO DARE 的電域文字句耳熟能詳,敗家之眼仍舊在一旁守護著粉絲。
最值得一提的部份是下方的描述,這次加入 WIFI7、DOLBY ATOMS 與 ADVANCED 的 AI 等圖案。Wi-Fi 7 早在 Z790 REFRESH 一代引進,只是華碩這次卻帶來比一般標稱 5.8 Gbps 更狂的 6.5 Gbps 標稱版本;AI 的圖案所採用的配色令筆者想起藍廠,當然華碩自身一直是 AI 的堅實擁護者,多年來發展 AI OC 等功能,X870E 晶片組也將帶來新一代 AI COOLING 和更完善的 AI NETWORKING 功能。
右下角位置標示 AMD 晶片組的區塊 ,大大的 X870E 非常清晰,沒加入 USB4 的描述小小可惜,看似只是從上一代的 6 換成 8,下方只提到 PCIE 5.0 與 DDR5。
背面排版與設計當然也是與 X670E HERO 差不多,上方名稱,中央主機板照片,斜切出區塊標出各大賣點。這一代特色終於點到 M.2 Q-RELEASE 設計,至於華碩終極的 M.2 方案,光是從右邊解鎖散熱片這一點,便能感受到縱使他慢了一點,卻帶給玩家前無古人的真實體驗。
POLYMO LIGHTING 也就是 I/O 裝甲的部份升級到 II 代版本,只有線條與 ROG 字樣的設計潮到出水;USB 20Gbps 且支援 PD 60W / QC4+ 的設計不是首次出現,重點在於這次升級至 PCI-E 8-PIN 供電。筆者小小好奇怎麼不加入 PCIE Q-RELEASE SLIM 的介紹。
從下方的規格描述可見,原來華碩還有很多好料藏起來沒大聲說出來,好比競品好像都沒有的雙 PCI-E 5.0 插槽,和三組 GEN5 M.2 插槽的設計。那個 Wi-Fi 7 的 6.5 Gbps,原來是指在使用特定模式下的表現,STR 模式才有 6.5 Gbps。Wi-Fi 7 的 MLO 支援 STR 與 NSTR 兩種傳輸模式,MLO 是 MULTI LINK OPERATION,STR 是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NSTR 是 NON STR 的意思。
在主流的桌上型主機板上提供 SLIMSAS 連接顛覆常人想像,比 EVGA 當年重視 U.2 來得更前衛。最後,筆者認為 ATX 加背板也值得拿來宣傳!雙有線網路設計也是啊!
https://i.imgur.com/Cge1J3i.jpeg
打開有著滿滿傳承感的上蓋,原來內藏玄機,華碩妥善運用此處空間介紹這次的新技術:
‧ M.2 Q-RELEASE
‧ M.2 Q-SLIDE
‧ M.2 Q-LATCH
‧ Q-RELEASE SLIM
全新一代的 M.2 安裝設計、使用步驟,以及正式大推的 PCIE Q-RELEASE SLIM 設計 (首見於 Z790 HERO BTF),當中最具創意且最為實用的,自然是免按鍵 Q-RELEASE SLIM 設計!畢竟自家早已玩過一次按壓和保持按壓的版本了,這次直接跳過兩段式 (解鎖和鎖定) 的設計。
筆者認為 M.2 Q-SLIDE 大有前途,是劃時代的設計,但華碩採取的態度好像有點太保守?
https://i.imgur.com/CQB4d2m.jpeg
配件介紹
最先映入眼簾的兩份文件,一份是以往常見的 ASUS WEBSTORAGE 介紹,另一份看似是 BLUETOOTH 連接頻率更新的通告。
ROG 信仰貼紙看起來跟 X670E HERO 的沒有差異,如果下一代還是相同,集滿三代後就能放心使用一份、收藏一份、再把一份拿來傳教了!
俗話說得好,英雄所見略同,同為 HERO 系列也別分 AMD 還 INTEL 了,這世代 ROG 信仰隨身碟、ROG VIP (感謝) 卡什麼的,大家的創意摻在一起附給粉絲就好了,不會有人像筆者一樣這麼無聊注意這種細節魔鬼啦 (X)。雖名為感謝卡,但看起來就是那張 VIP 卡,筆者私心還是想要那張紅隊充滿愛意的感謝卡啊!
這次信仰配件類最特殊的,莫過於那一張能放進錢包的金屬 ROG 開瓶器!如果說敗家眼周遭垂直延伸的圓點,就像抹掉了科技帶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那筆者還真想用著他,跟三五好友把酒言歡,或一起暢飲肥宅快樂水。
接著看手冊,現在板廠似乎不愛附上一整本的使用指南,大多都改為快速手冊,以板廠立場來看,反正當產品上市,消費者有需要時再到官網查找更多資訊就好;不過華碩這本精美的封面就印有 MOTHERBOAD LAYOUT,對媒體來說可是個禮物啊!畢竟能提前在網站上傳的資訊相當有限。
關於 M.2 SSD 安裝細節,華碩在此提醒使用者,安裝單面 SSD 時可考量預先安裝配件中的 M.2 軟墊,以確保 M.2 SSD 不會被壓彎。至於那個 OPTIONAL 的導熱貼,可能是為將來的產品做的設計,應該不適用於 X870E HERO。
https://i.imgur.com/W1LZER7.jpeg
其餘的小配件和線材包含 1 個 Wi-Fi Q-ANTENNA 外部天線、1 顆 Q-CONNECTOR、2 顆 M.2 Q-LATCH、3 顆 M.2 Q-SLIDE、5 顆 M.2 軟墊,還有 1 根 ARGB 3-PIN 擴展線材、和 4 根 SATA 線材。
我們特別來看看新的配件,照片中左邊是 Q-SLIDE,右邊是新一代的 Q-LATCH,兩者同樣有固定 SSD 的作用。
兩者的差別在於,Q-SLIDE 滑動時須在 M.2 背板上使用,所以要視背板長度決定支援的規格上限。實際上因為 Q-SLIDE 的高度超出 M.2 SSD 的水平高度,意味在 2280 的背板上使用 Q-SLIDE 時,只支援 2280 以下,也就是 2260 或以下的規格。
Q-SLIDE 原則上比新舊兩代 Q-LATCH 都更方便,因為使用者可隨時調整 SSD 支援規格,而且不須利用工具移動 Q-LATCH,也不影響背板的固定設計 (螺絲)。當 Q-SLIDE 由外往 M.2 SSD 滑過去,就能鎖定 M.2 SSD,解除時按壓 Q-SLIDE 的後方則可。
新一代 Q-LATCH 不再利用左右旋轉的方式固定和解開 M.2 SSD,改為搭配彈簧的前後水平按壓方式固定和解開 M.2 SSD。由於 X870E HERO 的 M.2 插槽只支援至 2280,且已在 2280 處設置支援螺絲固定 M.2 散熱板的新一代 Q-LATCH,所以配件中的 Q-SLIDE 和新 Q-LATCH 主要為 2242 和 2260 規格的 M.2 SSD 而設,新 Q-LATCH 的頂部也帶來十字凹槽以便支援螺絲起子。
M.2 背板也影響著新 Q-LATCH 的設計,因為使用者須利用工具先移除固定 M.2 背板的螺絲,才能安裝新 Q-LATCH 至 2242 或 2260 處上。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上述提到 Q-SLIDE 才是新一代設計的原因,因為 Q-SLIDE 不須顧及背板固定螺絲,只要有背板就能 SLIDE 移動,而且現有設計不支援 2280 安裝。
至於為什麼就連 X870E HERO 也不是全 M.2 插槽配置 M.2 背板,筆者一開始是認為與 PCB 佈線或開孔難度有關,配件中的 2 個新 M.2 Q-LATCH,應該是為沒有背板的 M2_4 和 M2_5 而設 (2242 / 2260)。
https://i.imgur.com/Rk9ey7f.jpeg
主機板外觀介紹
ATX PCB、 I/O 不發光時呈現鏡面的頂蓋、大面積散熱器上一定要有的敗家之眼,這些都是能在近代 HERO 上找到的標誌性設計。若與 X670E HERO 相比,識別文字轉了 180 度,頂蓋上 CROSSHAIR 變得更大器,連帶音效散熱器上的 SUPREMEFX 都一起改為鏤空字體,僅剩下 FX 二個字保持實心;不過這次音效散熱器並沒有與 I/O 檔板與供電散熱器相連,是為了 I226-V 做了什麼考量?
圓潤看起來是這代另一個設計細節,多塊散熱器在部分 90 度折角位置都帶有圓弧,這讓需要時常拆裝的筆者不用太注意刮手問題。另外,華碩也跟上主流做法,利用 M.2 散熱器覆蓋晶片組散熱器,讓整體外觀更有一體成形的姿態。
其他看得見的主要硬體設計包括 M.2 Q-RELEASE、雙前置 TYPE-C、SLIMSAS、NITROPATH DDR5 插槽,還有與眾不同的 EPS CPU PROCOOL II 配色,至於 PCIE Q-RELEASE 一鍵快拆顯示卡的組件,這次就不見了。
如同 Z790 HERO 與 Z790 DARK HERO,X870E HERO 作為同世代的對手,給他一塊背板絕對沒有問題。這三塊初始的背板設計空間看起來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紅隊的敗家之眼明顯更大,甚至還在右下邊邊印著"LIFE X870E"的小小字樣,紅隊魂瞬間燃了起來!
全覆蓋式背板旨在保護晶片組焊接,斜切半塊背板的凹陷能加強整體結構穩固度;在 CPU 供電模組位置也能見到凹陷設計,還能看見 2 顆螺絲。背板挖空的右方位置印有大大的 HERO 字樣,邊邊位置還印著不知在量什麼的刻線,筆者十分好奇;挖空的左方順著斜切凹陷印著一組小小的 REPUBLIC OF GAMERS 字樣、左下方位置則沿著斜線設計印著華碩總部坐標 25°07’37.0〃N 121°28’13.6〃E;正下方區塊是粉絲熟悉不過的小小敗家之眼、與 RO
G 創立年份的 REPUBLIC OF GAMERS EST. 2006 標籤樣式設計。
https://i.imgur.com/bRWG5c0.jpeg
POLYMO LIGHTING II / VRM 供電散熱 / M.2 散熱
I/O 頂蓋區域搭載 POLYMO LIGHTING II 代燈效,不發光時是與 X670E HERO 呈現相同鏡面效果,點亮後直線條背景襯托出帥氣的 ROG 字樣!
強大的供電用料使 I/O 頂蓋覆蓋大部份供電散熱器也還好,反正有一根熱導管連接兩段散熱器,另一邊不受 I/O 頂蓋遮掩,其實頂蓋也是金屬物料而非塑膠材質。
除了供電模組,巨型的金屬散熱器也有照料供電電感,加大吸收的熱源面積,也用上高品質的導熱貼有效傳遞熱力。凹槽的部份不算多,沒有破壞外觀,也反映底下用料夠好,包含 PCB 導熱至背板。
從 CPU 插座上方和下方的金屬散熱器來看,華碩有意把表面做成曲面往外凸,有別於以往較為硬朗和單一的平面做法。微曲的大型 M.2 散熱板也把表面的 ROG 敗家之眼變得更立體,部分遮住的眼睛同樣誘人獻出自己的荷包。
https://i.imgur.com/azz2RFD.jpeg
I/O 背後輸出
與上代 X670E HERO 比較,這次的 I/O 裝甲在 I/O 那邊的處理變得更一體化,直接延伸至與 I/O 檔板貼合。3.5 MM 的音源孔有作鍍金處理,LINE OUT 不支援 SPATIAL AUDIO。
‧ 1 個清除 CMOS 按鈕
‧ 1 個 FLASH BIOS 按鈕
‧ 1 組 HDMI 2.1
‧ 6 組 USB 10 Gbps Type-a 連接埠 (其中一個對應 BIOS FLASHBACK)
‧ 2 組 USB 40 Gbps (USB4) Type-C 連接埠,且支援 DP ALT 4K60Hz 影像輸出
‧ 2 組 USB 10 Gbps Type-C 連接埠
‧ 1 組有線網路連接埠 (5 Gbps) RJ45
‧ 1 組有線網路連接埠 (2.5G) RJ45
‧ 1 組 Q-ANTENNA 專用無線網路天線連接埠 (華碩快拆版)
‧ 3 組音源孔 (SPDIF OUT / LINE OUT / MIC IN)
https://i.imgur.com/PVJvCbR.jpeg
AM5 CPU
LGA 1718 CPU 插座,最大提供 28 組 PCI-E 5.0 通道 (包含連接 PCH),支援 DDR5 雙通道且保底 2 根 SR 達 5600 MHz。
https://i.imgur.com/Yb5V9XZ.jpeg
DDR5
X870E HERO 最大進步之一就是採用全新的 DDR5 插槽,名為 NITROPATH。新設計有效縮短插槽內金屬長度,從表面垂直往下看新插槽內部針腳明顯有縮短,換來更好的訊號完整性。
傳統設計插槽內的金屬針腳從 PCB 向上延伸至接近插槽表面,實際上與記憶體金手指接觸的位置比較低,也就是有一段插槽針腳指是"多出來"。NITROPATH 旨在重新設計插槽針腳的形狀和長度,確保插槽針腳的尾部就是接觸記憶體金手指之處。
據華碩內部測試,此 NITROPATH 有效使記憶體燒機過測頻率由 8200 提升至 8600,達 400 MHz 升幅。只可惜 RYZEN 9000 的記憶體倍頻仍然被鎖在 82X,RYZEN 7000 的記憶體倍頻仍然鎖在 80X,此插槽目前只有 RYZEN 8000 系列能衝撃 8200+。
另一方面,NITROPATH 的兩端新增額外金屬裝甲,並焊接至 PCB 上,每根插槽現享有 7 點 DIP 過孔焊接,較上代設計多出 4 點。使整根插槽更為穩固,也有助加強固定記憶體,提高接觸穩定性,難怪華碩也選擇比較少用的雙邊卡扣設計,華碩表示將獨佔 NITROPATH 設計至 2025!
華碩 AM5 PCB 佈線主要採用內層走線設計,插槽之間在 PCB 上加設 PRIMARY 提示安裝組態,可能是因為 DIMM_A2 和 DIMM_B2 的提示被標籤遮蓋。PCB 背後的 DDR 至 CPU 之間的區域,有多顆貼片電容。
https://i.imgur.com/gjBjsTa.jpeg
PCI-E、M.2 插槽,及 SLIMSAS 的組態
華碩雖然有在 PCB 上提供各 M.2 插槽的規格和支援,可是或多或少被其他東西遮掩,有點可惜。所有 M.2 插槽都支援新一代 M.2 Q-LATCH;有背板的插槽支援 M.2 Q-SLIDE (2242 / 2260)、只有 M2_1 支援巨大的散熱器且是快拆設計 M.2 Q-RELEASE、所有 M.2 插槽都不支援 SATA SSD。
兩顆 PROM21 晶片組大約位於 ATX 第三和第四槽之間,為 M2_2 與 M2_3 爭取更多物理距離遠離 PCIEX16(G5)_1。華碩 24-PIN 本身足以應付 165W 瞬間峰值功耗,額外的 PCIE_8PIN_PWR 在偵測到 PD 60W / QC4+ 裝置後也會開始提供電源至 PCI-E 插槽。
以下自 ATX 插槽的位置講起:
‧ ATX 第一槽有 M2_1,由 CPU 提供獨立的 GEN5X4,支援 2242 / 2260 / 2280 規格的 PCI-E NVME SSD,設有獨立散熱背板和散熱器。
‧ ATX 第二槽有 PCIEX16 (G5)_1,由 CPU 提供獨立的 GEN5X8,插槽採用貼片式焊接在 PCB 表面,且是金屬加固版的 PCIE Q-RELEASE SLIM 無鍵快拆版本。
‧ ATX 第三槽沒有插槽,但有 4 顆 GEN5X2 SWITCH,承接由 CPU 提供的獨立 X4 + X4 共 GEN5X8,跟據不同的組態,把這 X4 + X4 分配至 PCIEX16 (G5)_1 以組成 GEN5X16,或切至下面的 8 顆 GEN5X1 SWITCH。
‧ ATX 第四槽沒有插槽,但有一顆由晶片組提供 GEN4X4 的 SLIMSAS,以及 8 顆 GEN5X1 的 SWITCH 負責承接上面四顆 SWITCH 而來的 8 組 GEN5 通道。
‧ 跟據不同的組態,把這 X4 + X4 分配至 PCIEX16 (G5)_2 (組成 X8) 或 PCIEX16 (G5)_2 與 M2_3 (各X4) 或 M2_2 與 M2_3 (各X4)。
‧ 這意味 PCIEX16 (G5)_1 與 PCIEX16 (G5)_2 與 M2_2 及 M2_3,共同分享由 CPU 提供的 X4 + X4。
‧ 由於 PCIEX16 (G5)_2 分別有 X4 和 X8 的組態,這是為什麼華碩要在 4 顆 GEN5X2 SWITCH 之下再新增能夠切換最多 X8 的 8 顆 GEN5X1 SWITCH。
‧ 就算華碩改用全 GEN5X2 的 SWITCH,也需要用到 8 顆之多,來分配 X4 + X4 至四個插槽,複雜程度屬同級競品之冠。
‧ ATX 第五槽有兩組 M.2 插槽,左邊是 M2_2,右邊是 M2_3,均支援 2242 / 2260 / 2280 規格的 PCI-E 5.0 X4 NVME SSD,且分別享有獨立的散熱背板,以及同一塊散熱板。
‧ 至於為什麼在 PCIEX16 (G5)_2 為 X4 時,是 M2_3 享有 X4 而 M2_2 禁用,那是因為線路就早佈好,M2_2 與 PCIEX16 (G5)_2 的首 X4 來自同一 X4,M2_3 的 X4 是 PCIEX16 (G5)_2 的後 X4。
‧ PCI-E 插槽是由 X1 開始,所以要是首 X4 沒了,PCI-E 插槽也不能讀到後 X4 的東西。
‧ ATX 第六槽分別有 PCIEX16 (G5)_2 與 M2_4。PCIEX16 (G5)_2 支援 GEN5X8,該插槽以 SMT 表面焊接工藝焊接在 PCB 表面,插槽屬金屬加固版本,且支援 PCIE Q-RELEASE SLIM 無鍵快拆設計。
‧ 還有因為 PCIEX16 (G5)_2 位於第六槽,其裝置有可能會與 PCB 下方的 USB 19-PIN 和 TYPE-C 起衝突。
‧ PCIEX16 (G5)_2 支援 GEN5X8,該插槽以 SMT 表面焊接工藝焊接在 PCB 表面,插槽屬金屬加固版本,且支援 PCIE Q-RELEASE SLIM 無鍵快拆設計。
‧ M2_4 則支援 2242 / 2260 / 2280 規格的 GEN4X4 NVME SSD,通道來自晶片組,該插槽不設有散熱背板,並共用同一塊 M.2 散熱板。
‧ ATX 第七槽有 M2_5,只支援 2280 規格,GEN4X4 通道來自晶片組,也沒有散熱背板,並共用同一塊 M.2 散熱板。
https://i.imgur.com/ojzbIkP.jpeg
M.2
X870E HERO 提供五組板載 M.2 插槽,一組在 CPU 下方,其餘四組都在晶片組以下。那四組 M.2 插槽,都享用同一塊金屬散熱板 (螺絲固定)。可是,那四組之中,只有 GEN5X4 的插槽同時享有獨立的散熱背板,因而也支援新的 M.2 Q-SLIDE 但仍然只限 2242 與 2260。
也因為要支援 M.2 Q-SLIDE,很明顯華碩有重新設計 M.2 散熱背板以作為 M.2 Q-SLIDE 的軌道。另外,華碩有在 M.2 散熱背板的前端 (插槽處) 增設一塊軟墊作為 M.2 SSD 支撐。華碩不直接使用導熱貼並完整覆蓋整塊 M.2 散熱背板?因為那是 Q-SLIDE 的位置。
不知為何華碩沒有補齊 M.2 散熱背板,也許與 PCB 元件 / 線路佈置有關,難以開孔?可是 TPU 晶片那邊的 M.2 插槽,是有開 2242 與 2260,所以可能是散熱背板會與 TPU 晶片衝突?
關於 M.2 Q-SLIDE 的安裝步驟,根據快速手冊指示,使用者要在插槽那一端套進去,也有安裝方向的限制。至於 M.2 散熱背板凹進去的部份,使用者在安裝單面 M.2 SSD 時可先利用配件中的 M.2 軟墊填補該凹陷處,作為支撐不致壓彎。
https://i.imgur.com/PX1nSGG.jpeg
圖中 M.2 插槽的左邊,是 M.2 散熱器卡進去的地方,右邊則是新一代的 M.2 Q-LATCH,以及散熱器的快拆按鍵 M.2 Q-RELEASE。
新一代 M.2 Q-LATCH 改用按壓式,M.2 SSD 直接壓下去就能鎖定,按一下 Q-LATCH 就能解鎖 M.2 SSD。
另外,由於散熱器底部的導熱貼已覆蓋 2280 長度的 M.2 SSD,快速啟用指南裡提到的 OPTIONAL 導熱貼不適用於此。
https://i.imgur.com/AfrWQKz.jpeg
前置 USB
主機板提供雙前置 TYPE-C 設計,都是 20 Gbps 的版本。其中在 8-PIN 一旁的更支援 PD 60W / QC4+ 快充功能 (須接上該 8-PIN 否則最大支援 27W),以及 USB WATTAGE WATCHER 實時監察功率功能。
輸出功率方面,該 60W 的 TYPE-C 實際上支援 5 / 9 /15 / 20V,最大 3A,也就是 15W / 27W / 45W / 60W;其餘 TYPE-C 最大支援 5V 3A 15W 輸出。
4 個 SATA 都是晶片組原生提供;華碩這次還特別加入 SLIMSAS 設計,背後的傳輸規格是 GEN4X4,只可惜華碩沒有附贈 SLIMSAS 所需的特別線材。SLIMSAS 一般來說用於伺服器,據說是消費級別未來的連接規格,華碩大膽部署戰未來。
前置 USB-A 5 Gbps 的部份華碩提供兩組 19-PIN,垂直的那組 19-PIN 設有金屬加固裝甲,並已焊接在 PCB 上確保穩固度。因應 USB 通道分配,如果只須接上其中一組 USB 19-PIN,建議先使用下方的 U5G_8E3,前題是沒有阻礙 PCIEX16 (G5)_2 的裝置 (如有)。
PCB 右下角有 CMOS 電池,外露式的設計有人不喜歡,嫌它破壞外觀,筆者倒喜歡能夠直觸的做法,方便超頻 / 除錯。
由於華碩把其中一組前置 TYPE-C 和 19-PIN 放在 PCB 底部,且都是垂直擺放,那麼便有機會與第二根 PCI-E 5.0 X16 插槽的裝置起衝突,需視該裝置的長度和厚度。
USB 2.0 9-PIN 華碩提供兩組,上方還有一顆三段切換的 ALT_PCIE_MODE,用作實體切換 CPU 的 X16,支援切換 GEN5、GEN4 和 GEN3,方便開機和除錯,還有 2 顆 LED 反映設定狀態。
https://i.imgur.com/eyj17FD.jpeg
底部有 2 組 ARGB GEN2 5V 3-PIN (剩下一個在右上方),華碩已放棄提供傳統的 RGB 12V 4-PIN。
關於華碩 ROG 系列 (MAXIMUS 與 CROSSHAIR),其中一個代表性設計就是那個 ROG WATER COOLING ZONE,提供水流計和水溫測量等設計。看來華碩已決定取消這些連接,只保留 W_PUMP 4-PIN,並支援高電流裝置,以及 1 組 T_SENSOR 2-PIN 用作探測溫度。
https://i.imgur.com/dszzETH.jpeg
友善設計
在 PCB 的右上方,有一組 DEBUG CODE LED 顯示自檢狀態,也有一組四顆小燈珠簡單提示自檢進度卡在哪一部份,當中 DRAM LED 在未開機時只要有接上電源就能提示使用者有無插好記憶體。
實體鍵有三顆,由上起分別是開啟鍵、FLEX KEY 預設重啟、和 RETRY 重試鍵。
順帶一提一個不甚麼實用,但好好看、好舒服的供電設計,那就是大大的 2 組 VCCIO_MEM ,這種傳統式頂級配備於 AM5 主機板上是非常罕見的。
光是 2 顆 TDA2150 70A 一體式供電模組用作 MC 供電,便知道華碩沒把成本放在眼內,難怪滿地都是 FP10K 日系固態電容。
https://i.imgur.com/Isx60YU.jpeg
華碩終於引入免工具快拆式的 M.2 散熱器固定設計,看似有競品的設計風味,但不同的是華碩把卡扣放在右邊,避開供電散熱器和顯示卡那個狹窄的深淵。
不過假設使用者裝上巨大的雙塔式風冷、超高的記憶體且插在 A1,那情況可能差不多。重點是,卡扣放右邊,在升級的時候,明顯有優勢。更不用說華碩的卡扣做在表面,或著說頂部,表面積巨大,看起來就是很好按,也很欠按,要是不得不用外物去戳他,也比較好操作。
華碩把直連 CPU 的 GEN5X4 M.2 插槽配備巨大的散熱器,表面呈曲面設計,與頂部 CPU 供電散熱器的設計相同,也對應著下方大型的 M.2 散熱器圓潤的邊緣。
關於 PCI-E 插槽的免工具快拆設計,華碩一直領先業界,深得使用者愛戴。PCI-E 插槽尾部的卡扣本質上就是為了鎖定 PCI-E 如顯示卡的擴展卡;而當顯示卡插進去,插槽卡扣便動自動跳上來,連帶鎖好顯示卡,因此使用者每當想拆顯示卡,便須按下卡扣來解鎖顯示卡。
華碩作為領航者,早已嘗試兩種方式拉動插槽尾部的卡扣,來模仿卡扣被按壓以解開顯示卡的效果。有時候因為施力的力度、角度、位置、或時機不對,使用者在拔出顯示卡的時候或會誤觸卡扣重新鎖定的機制,此時使用者便須再次按下卡扣以順利拔出顯示卡。
華碩已設計出兩版 PCIE Q-RELEASE 機制,一是按下按鍵後,就拉低卡扣,但有誤觸重新鎖上的可能;二是利用彈簧聯動卡扣和按鍵,只要使用者按壓按鍵而不鬆開,卡扣便會保持鬆開不會自動回彈。
這證明華碩一直有在研究和調查其 PCIE Q-RELEASE 的設計方向,是否貼合使用者需求和模式,也就是這樣的時空背景,華碩做出一個劃時代的決定,那就是直接取消一直以來的 PCIE Q-RELEASE 按鍵!
華碩率先在 Z790 HERO BTF 上嘗試這個做法,結果取得巨大成功,充滿信心的華碩一口氣把這種全新的 PCIE Q-RELEASE SLIM 帶到 X870E / X870 上,全面引進無按鍵快拆設計。
使用者只需在顯示卡靠近 I/O 的位置施力拔起顯示卡,就能自動解鎖插槽尾部的卡扣,這是因為全新的 PCI-E 插槽,在 PEG 供電的位置加入一個聯動機制,利用額外的金屬感知使用者是否要拔顯示卡;所以當使用者在 PEG 的上方施力,才會觸動插槽內的特別金屬設計,繼而解鎖插槽卡扣。
插槽的卡扣有被完整保留下來,而且在沒有安裝任何裝置前,都是垂下,或說解鎖的狀態。當有裝置插進去,卡扣會自動彈起來並維持鎖上狀態。除非感受到 PEG 那邊的有被上拉 (左邊),同時間右邊也就是卡扣的上方沒有上拉,才會鬆脫讓裝置順利被拔出。要是使用者同時在左右兩邊往上拔,卡扣還是會維持鎖上狀態。
也因為不再需要實體按鍵連動插槽卡扣,便不再需要在 PCB 上預留空間和打孔固定按鍵結構,便能在同一塊 PCB 上提供兩組快拆的 PCI-E 插槽,以及在 ITX 主機板上支援 PCI-E 快拆,這使華碩成為最特別的板卡廠,全面制霸!
https://i.imgur.com/TLWSYLo.jpeg
華碩的 PROCOOL II 設計強調穩固性、高電流、低積熱等的特性,也當然是實心設計。華碩甚至把外圍的金屬裝甲直接焊接在 PCB 上,提高穩固度和傳熱能力,讓 PCB 分擔接頭的熱力,降低燒毀的可能。
華碩的 PROCOOL II 達 10A 輸出 (一般是 7A),四組 12V 意味單一顆 PROCOOL II EPS CPU 8-PIN 已能做到 480W (10*4*12) 的理論上限值,這次華碩也改掉 EPS 8-PIN 的顏色,但原因未明。
24-PIN 跟 PCI-E 8-PIN,都是實心設計,而且是高電流版本。據華碩工程師提示,華碩的 PCI-E 5.0 插槽主機板,其 24-PIN 設計符合 INTEL 最新 ATX 3.1 之 PEG 2.5X 瞬間峰值的要求,足以應付單卡在極短時間內發生的 165W (5.5*12*2.5) 抽載。
雖然那個 PCI-E 8-PIN 在使用手冊被描述為向 TYPE-C 提供 60W 快充,但其實該 PCI-E 8-PIN 同樣接通主機板 CPU 以外的 12V POWER PLANE,所以也能為 PCI-E 插槽的 PEG 部份供電。
華碩特別提醒,該 PCI-E 8-PIN 的附近有加入特別電路,只有在偵測到 PD 60W 快充的裝置,才會向 PCI-E 插槽供電。
可能這就是為什麼要從 PCI-E 6-PIN 升級到 8-PIN 的原因,倒不是在於供電輸出水平因為 6-PIN 8-PIN 同樣是 3 組 12V,而是在於 8-PIN 有多出兩組 SENSE PIN,本用作 GROUND,但華碩的做法算是真正賦予 SENSE 功能。
至於加入額外的 PCI-E 8-PIN 或 6-PIN 的原意,是防止 PD 60W 快充影響 24-PIN 運作,華碩也提供我們該 PCI-E 8-PIN 的基礎規格,那是 9A 設計,3 根 12V = 324W。
就筆者所知,RTX 4090 也沒有持續吃到 66W,頂多就 40W,甚至不到 20W,加上 PCI-E 插槽 75W 的規定屬 PCIE CEM 規格,不見得 NVIDIA 與 AMD 會貿然大幅提高下一代顯示卡在 PEG 取電的持續水平。
有了 324W 的 8-PIN,差不多可以硬生生頂住 165W * 2 = 330W 的 100us 峰值,以 1s 打 100us。加上華碩的 24-PIN 本可以應付 165W 100us,單卡玩家不必杞人憂天,不接 60W PD 就沒事了。
回到 PCB 圖片,筆者以往一直認為在 PCI-E 8-PIN 一旁的電路例如 R010 電流檢測電阻純粹為 TYPE-C 快充實時顯示而設,原來也有觸發 PEG 供電的機制在內。另外,華碩沒有提供 RGB 12V 4-PIN,大部份 PWM 4-PIN 也只有 1A,所以也相對地緩解 24-PIN 的壓力。
https://i.imgur.com/J7OGaFs.jpeg
主機板拆解介紹
‧ I/O 檔板背後有軟墊,以上下兩端的 L 形卡扣鎖在 I/O 端子上。
‧ USB4 ASM4242 有獨立的散熱器。
‧ 含熱導管的 CPU 供電散熱器除了照顧 CPU 供電模組和供電電感,更有利用導熱貼直觸 Wi-Fi 模組的外盒頂部,這是筆者首次看到的做法。
‧ 水平放置兩顆 PROM21 算是華碩 AM5 主機板的一大特色了,厚導熱貼也是華碩堅持的做法。
‧ M.2 的散熱背板的底部都有一塊黑色軟墊作為支撐。
‧ M.2 正面的散熱器有一部份與晶片組的散熱器重疊,並加入黑色軟墊作為重疊處的緩衝。
‧ 比較奇怪的是華碩為有散熱背板的 M.2 插槽使用同一種顏色的導熱貼,卻為沒有散熱背板的 M.2 插槽 (M2_4 與 M2_5) 使用另一種顏色的導熱貼,未知傳熱效率、規格上有否分別。
‧ M.2 Q-RELEASE 的卡榫部份、按壓部份,都能獨立拆出來。
‧ 一大塊 M.2 散熱器採用 4 顆螺絲固定在 M.2 SSD 之上,可能出於重量和穩固度的考量,沒有進一步全用上 M.2 Q-RELEASE 設計。
‧ 對於筆者來說,只要能穩穩裝上,還保證 M.2 SSD 不被壓彎就是好設計啊!
https://i.imgur.com/CzG4NbQ.jpeg
‧ 在 CPU 供電模組背後華碩有加入凹陷設計以降低導熱貼所需厚度,附近也有 2 顆螺絲加強下壓力。
‧ 全覆蓋式 PCB 背板,有加入導熱貼為 CPU 供電背後散熱。
‧ PCB 背板沒有於 PCB 正面外露任何螺柱和螺絲,就不會破壞 PCB 外觀。
https://i.imgur.com/CDxc9dZ.jpeg
X870E ATX PCB
ATX 尺寸 PCB、兩顆 PROM21 以左青龍右白虎的設計鎮壓兩方、大大的 TPU 晶片、華碩的 START 和 FLEX KEY,充滿華碩頂級主機板的特色。那顆 ASMEDIA ASM4242 也不能忽視,畢竟是 AMD 指定的東西。
PCB 正面佈滿各種元片和線路,塞滿整張 ATX PCB。PCB 背面雪花式圓點也是華碩獨有的設計,不過這次因為有背板會遮蓋住,就沒有在 PCB 的背面加入太多外觀設計。
https://i.imgur.com/h39Yf47.jpeg
18 + 2 + 2 供電設計
雙 EPS CPU 8-PIN 把 12V 引進,再經多組一體式供電模組轉化 CPU 所需要的電壓。
EPS CPU 8-PIN 上面四針是 12V,下面四針是 GROUND,其中在左邊的 GROUND 的附近,有額外焊點似是連接 PROCOOL II 的金屬裝甲,提供更佳的穩固度和降低積熱程度。
另外在左邊 EPS CPU 8-PIN,其左邊的 PCB 有一顆小 LED (CPU_12V_LED),用作提醒使用者有否接上 EPS CPU 8-PIN。
關於 PCB 的 12V POWER PLANE,CPU 的部份是與其他部份區隔開來。
華碩為 CPU 供電設計採用自家 DIGI+ VRM 的 ASP2205,控制 Vcore 及 Vsoc,也就是 18 + 2 共 20 組一體式供電模組。
TEAMED 供電架構,也就是所謂的並聯設計,但華碩強調每一顆供電模組都要搭配一顆電感和擁有自己的驅動器。
X870E HERO 官網提到 TEAMED 供電架構,故 ASP2205 在此利用 9 + 2 模式控制 18 組 Vcore 的一體式供電模組 (TEAMED) 及 2 組 Vsoc 一體式供電模組 (直連)。
https://i.imgur.com/B1ROBp7.jpeg
供電細節
ROG HERO 的 VRM 供電一直都沒有擴展到 C 型做法,筆者認為是好事啊,空間也沒有浪費掉。
‧ X870E HERO 採用 18 + 2 + 2 共 22 組一體式供電模組,當中 18 + 2 的部份更採用 VISHAY SIC850A 110A 頂級供電模組提供 Vcore 和 Vsoc。
‧ 主要採用日系 FP10K 固態電容,7 顆 271 uF 負責輸入部份,8 顆 561 uF 負責輸出部份。
‧ Vcore 的部份在 PCB 背後也有兩顆貼片電容。
‧ 至於那 2 相負責 Vsoc 的位置,不是行業標準做法放在右上方,而是華碩獨有的 CROSSHAIR HERO 做法,塞進 Vcore 的一體式供電模組之間,以降低 Vcore 供電模組整體的發熱程度。
‧ 目測 SOC 供電模組位於 CPU 插座的左邊,由上數起第 5 和第 6 顆,也對應那顆 SPCAP 470 uF。
https://i.imgur.com/GFajv0u.jpeg
‧ 2 相 Vmisc 由 RICHTEK RT3672EE 2 相 PWM 控制器管理,直連兩組一體式供電模組。
‧ 負責 Vmisc 的那兩相供電模組,則在傳統的位置上,也就是左下方,所使用的一體式供電模組是 VISHAY SIC629 90A。
‧ 附近也有一顆 SPCAP 470 uF 和多顆小 MLCC。
https://i.imgur.com/qfqOxR1.jpeg
‧ 至於電壓回饙設計,華碩向來利用額外電路引出由 CPU 提供的內部電壓。
‧ 在 CPU 插槽上方的 DIODES AS358M,應該是其中一組放大器,把 CPU 內部電壓回傳至 SUPER I/O。
‧ 另一顆 DIODES AS358M 位於 CPU 插座下方,可能負責 Vsoc 電壓回傳至 SUPER I/O。
https://i.imgur.com/kX9ic4I.jpeg
‧ 6J=BA 應該是 RICHTEK RT6220AGQUF 6A 降壓器,應該是負責 PROM21 供電。
各 PROM21 附近都有一組。
‧ 華碩 G5 PRO CLOCK 外置時鐘產生器 EXTERNAL CLOCK GENERATOR,提供 CPU BCLK 獨立調整功能,不影響記憶體相關等原有的 BCLK。
‧ ICS XL0851EIL 應該是 RENESAS 9ZXL0851E PCIE 5.0 BUFFER,搭配 G5 PRO CLOCK 晶片。
https://i.imgur.com/HxVVmGZ.jpeg
‧ INFINEON XDPE19283B,好像是 8 相 PWM 控制器,在此直連控制 2 相 INFINEON TDA21570 70A 一體式供電模組,提供 VCCIO_MEM 電壓…
‧在 D5 年代很少看到這種等級的用料放在不重要的電路上,這很華碩。
https://i.imgur.com/JZdskDA.jpeg
晶片組與平台擴展
0GA2 = PROM21,所謂 AM5 B650 晶片組,以 GEN4X4 上行連接,擴展 2 組 GEN4X4 以及 1 組 GEN3X4 或 4 個 SATA,另提供 6 個 USB 10 Gbps 和 6 個 USB 2.0。晶片組通道分配猜測如下。
20 組 PCI-E 通道:
‧ M2_4 佔用 GEN4X4
‧ M2_5 佔用 GEN4X4
‧ SLIMSAS 佔用 GEN4X4
‧ SATA6G_1、2、3、4 佔用 GEN3X4
‧ MT7927 插槽佔用 GEN3X1
‧ I226-V 佔用 GEN3X1
‧ RTL8126 佔用 GEN3X1
‧ 如果把上代 X670E HERO 的 JHL8540 當成 SLIMSAS,那麼最後的 GEN3X4 便是 PCIEX1 插槽、ASM1061、Wi-Fi、LAN。
‧ 所以 X870E HERO 把 PCIEX1 插槽取消換取提供第二顆有線網路控制器,SLIMSAS 也佔用了由 ASM1061 提供的 SATA 位置。
至於 CPU I/O DIE 的 PCI-E 通道分配,28 組 GEN5 應該是:
‧ PCIEX16 (G5)_1 佔用 GEN5X8
‧ PCIEX16 (G5)_1 / PCIEX16 (G5)_2 / M2_2 / M2_3 由經 PS7101 以及 PI2DBS32212,佔用共 GEN5X8
‧ M2_1 佔用 GEN5X4
‧ ASM4242 佔用 GEN4X4
‧ PROM21 佔用 GEN4X4
USB3 的部份,CPU 與兩顆 PROM21 的 USB 10 Gbps 總計有 16 個,應該是:
‧ I/O 2 個 USB-C 40 Gbps 經 ASM4242 佔用 2 個
‧ I/O 6 個 USB-A 10 Gbps 佔用 6 個
‧ I/O 2 個 USB-c 10 Gbps 佔用 2 個
‧ 前置 2 個 TYPE-C 20 Gbps 佔用 4 個
‧ 前置 2 個 USB 3.0 19-PIN 經 ASM1074 提供 E1 E2 E3,以及一個原生 5 Gbps,合共佔用 2 個
‧ 同一個 USB 19-PIN 內的 2 個 USB 一般都是全原生設計又或是全下行擴展,華碩的混合做法令人眼前一亮。
‧ 跟據 AMD 限制,每顆 PROM21 只能提供最多 1 個 20 Gbps,哪怕有 6 個 10 Gbps 也就是足以提供 3 個 20 Gbps,所以以上 2 個 USB-C 20 Gbps 實際上各由不同的 PROM21 提供。
USB 2.0 的部份,CPU 與兩顆 PROM21 總計有 13 個,應該是:
‧ 前置 2 個 USB 2.0 9-PIN 佔用 4 個
‧ AURA 50QA0 佔用 1 個
‧ MT7927 BT 佔用 1 個
‧ ALC4082 佔用 1 個
‧ 還有以上的 USB-C 20 Gbps 實際上由 2 個 10 Gbps 組成,也就不需要 2 個 USB 2.0 作為向下相容
https://i.imgur.com/Xbc18NR.jpeg
音效設計
‧ 在 PCB 背後,音效線路區域的部份,有一顆 GIGADEVICE GD25Q80E FLASH,相信是音效設計的一部份。
‧ 音效訊號隔離線有助阻隔外面的電磁干擾,附近還有數顆小 SWITCHING MOSFET 偵測阻抗以及降低爆音。
‧ GH15P 晶片是 DIODES AZ2117 LDO,負責提供純淨電源。
‧ 6 顆音效電容提供純淨音色。
‧ REALTEK ALC4082 音效編碼解碼處理器,搭配 ESS ES9219Q,支持 DOLBY ATMOS。
https://i.imgur.com/xXxNk9l.jpeg
USB 設計
‧ ITE IT8857FN 配合 ASMEDIA ASM4242 USB4 控制器為其雙 40 Gbps UBS-C 提供 PD 快充支援。
‧ ASMEDIA ASM4242 屬 AMD 官方要求,華碩以 CPU 的 GEN5X4 以 GEN4X4 連接 ASM4242。
‧ 此外,ASM4242 還接上 CPU 的 USB-C / DP 通道,所以也支持 DP ALT 4K60Hz 影像輸出,唯沒有外部 DP IN,也就是由 CPU 內置顯示處理。
https://i.imgur.com/MBoPBc4.jpeg
‧ 4 顆 DIODES PI3EQX1064 雙 10 Gbps USB 中繼器,負責 I/O 上的 6 個 USB-A 10 Gbps 和 2 個 USB-C 10 Gbps,維持訊號完整。
‧ PI3EQX1064 似是新一代中繼器,比上代的 PI3EQX1004B1 多出" Low-Noise, Non-Inverting Buffer with 1 Output" 的功能。
‧ 2 顆 ASMEIDA ASM1543 TYPE-C 控制器,管理 I/O 上的 2 個 USB-C 10 Gbps。
‧ ITE IT8856FN,負責前置 USB-C 20 Gbps (U20G_C6) 的 PD 快充功能,支援最大 PD 60W / QC4+ 快充 (須接上 PCIE_8PIN_PWR)。
‧ DIODES PI3EQX2024 是該 USB-C 20 Gbps 的中繼器,確保訊號完整。
‧ ASMEDIA ASM1074 USB 5 Gbps HUB,支援以 1 個上行 USB 5 Gbps 擴展最多 4 個下行 USB 5 Gbps,在此應該是只擴展出 3 個下行 USB 5 Gbps 分別至躺下的 U5G_E12 (兩個) 與 U5G_8E3 (其中一個)。
https://i.imgur.com/va2hiLp.jpeg
‧ RELATEK RTS5464 網上查無官方資料,但應該與其下方的前置 USB-C 20 Gbps TYPE-C PD 控制器和中繼器有關。
‧ TEXAS INSTRUMENTS TPS55288 升壓器,搭配 2 顆 VISHAY RA12B N-CHANNEL MOSFET,似是負責前置 TYPE-C 20 Gbps 的 PD 60W / QC4+ 快充。
https://i.imgur.com/vknPLUq.jpeg
網路設計
‧ 無線網路模組華碩選用 MEDIATEK MT7927 Wi-Fi 7,支援 2.4G / 5G / 6G 頻段和多頻段同時連接,華碩標示 6.5 Gbps,比一般的 Wi-Fi 7 5.8 Gbps 更強大。
‧ BT 5.4 也包含在內。
請注意這模組需要特定的 WINDOWS 版本才能完整支持各項功能。華碩這代重視網路設計的散熱,特意在 Wi-Fi 盒子裡加入導熱貼,把模組的熱力導出,再經盒子頂部的導熱貼,把熱力傳至 CPU 供電散熱器上。這是筆者從未看過的完整散熱設計,倒看過在盒子裡加導熱貼的。
https://i.imgur.com/Y5Lt9tB.jpeg
由於第一根 PCI-E X16 插槽位於 ATX 第 2 槽,這對於 2 顆有線網路控制器來說都是好事,因為不用吃太多顯示卡的廢熱。
‧ INTEL SRKTU 也就是 I226-V,提供一組 2.5 Gbps RJ45。
‧ REALTEK RTL8126 則提供一組 5 Gbps RJ45。
https://i.imgur.com/bQU6hc1.jpeg
PCI Express
‧ 在 PCB 背面,PCIEX16 (G5)_1 下方有 4 顆 PHISON PS7101 GEN5X2 通道切換器。
‧ 關於 CPU 的 GEN5X16,實際上華碩分拆為 X8 + X4 + X4,首 X8 直連 PCIEX16 (G5)_1,後兩組 X4 直連這四顆 PS7101,再按不同組態把這兩組 X4 分派至不同地方。
‧ 目測 PS7107 負責分派至 PCIEX16 (G5)_1 以組成 X16,或分派至另一組不同的通道切換器。
‧ DIODES PI2DBS32212 GEN5X1 SWITCH,共有 8 個,承接由 PS7101 的 GEN5X8,按組態分配至 PCIEX16 (G5)_2 組成 X8 或 PCIEX16(G5)_2 與 M2_3 分別享有 X4 + X4 又或 M2_2 與 M2_3 分別享有 X4 + X4 。
‧ 無論是 PS7101 或 PI2DBS32212,本質上都是 MUX / DEMUX 2:1,每次取一後只能從二處分派其一,也是為什麼需要那麼多顆 SWITCH 來處理 X8 分派。
https://i.imgur.com/vr4z7Lm.jpeg
其他主要晶片
‧ NUVOTON NCT6701D-R SUPER I/O,負責開機程序、溫度監測、風扇管理、風扇轉速監測、電壓監測等功能。
‧ 這似乎是一顆新東西,上代 HERO 不是用這款,HWINFO 也是最近才加入支援偵測 NCT6701D。
‧ ITE IT8883FN 把 eSPI 轉為 LPC,後者 INTEL 與 AMD 已不再原生支援,可能 SUPER I/O 是 LPC 介面。
‧ BIOS 晶片是 WINBOND W25Q256JW 32MB 大容量版本,單 BIOS 設計。
‧ BIOS FLASHBACK 晶片 AI1315-B1。
‧ 另一顆 DIODES AS358M,可能負責 Vsoc 電壓回傳至 SUPER I/O。
‧ 24C02RP 應該是 STMICROELECTRONICS M24C02 EEPROM。
‧ 2C=BB 是 RICHTEK RT7276 3A 降壓器。
‧ 9112N16L 應該 RENESAS 9112-16 OUTPUT BUFFER。
‧ RICHTEK RT7272B 3A 降壓器。
‧ 8633 應該是 MPS MPQ8633A 12A 降壓器。
‧ EABFQA 晶片查不到資訊。
‧ B20N03 應該是 EXCELLIANCE EMB20N03 N-CHANNEL MOSFET。
https://i.imgur.com/YbBk4QE.jpeg
‧ AURA 50QA0 微處理器管理 AURA 燈效,提供 3 個 ARGB GEN2 5V 3-PIN。
‧ UPI SEMI UP0132Q 3A LDO。
‧ RA12B VISHAY SIRA12BDP N-CHANNEL MOSFET。
‧ NUVOTON NCT3961AF 與 NCT3949S 風扇驅動器。
https://i.imgur.com/XMLI9RO.jpeg
‧ TPU KB3728Q D 微處理器,主要負責超頻和各項 AI 功能。
‧ XMC XM25QH20B FLASH。
‧ 417 416B-2GLI 應該是 GIANTEC GT24C16B-2GLI EEPROM。
‧ GIGADEVICE GD25D05C。
‧ B12P03 應該是 EXCELLIANCE EMB12P03 P-CHANNEL MOSFET。
‧ CL126 應該是 TEXAS INSTRUMENTS SN74CBTLV3126 QUADRUPLE FET BUS SWITCH,與 DDR5 有關。
https://i.imgur.com/WPCjeXD.jpeg
其他功能介紹
‧ 既然印上 AIPC 的圖案,X870E 自然帶有 AI 功能,只是硬體的部份應該還是依靠 TPU 晶片。
‧ AI NETWORKING II 針對 Wi-Fi 7 連接提供多項實用功能,Wi-Fi 7 Q-ANTENNA 外部天線的接收能力大幅上升,也支援拔插設計不再是 SMA。
‧ 實用功能包括 TRAFFIC MONITOR,提供切身處地的 Wi-Fi 通道佔用情況,在搭配華碩自家路由器時更支援一鍵切換使用率較低的 Wi-Fi 通道。
‧ FAST CHECK 則協助使用者了解現時設備的 Wi-Fi 訊號強度。
‧ DIRECTION FINDER 協助使用者找出最佳的天線擺放方向,以享受最好的 Wi-Fi 訊號強度。
‧ GAMEFIRST 利用先進的智能演算,實時分配網路頻寬予不同的軟體 / 遊戲,也有跟 NVIDIA GEFORCE NOW 合作確保使用雲端連接時享有較低延遲表現。
‧ AI OC 則是老牌設計,透過智能演算和硬體偵測 CPU 散熱能力,向使用者建議超頻設定。
‧ AI COOLING II 主打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風扇轉速改變,控制風扇轉速改變的觸發時間和時長,降低風扇轉速暴增暴降帶來的噪音。
‧ USB WATTAGE WATCHER 如上所述在軟體裡提供實時的 TYPE-C 快充功率值。
‧ DOLBY ATMOS 也是 X870E HERO 新增的音效功能。
‧ BIOS Q-DASHBOARD 則是在 BIOS 裡提供 MOTHERBOARD LAYOUT 圖,加入所有 USB / M.2 / SATA / PCIE / PWM 風扇 / 記憶體等連接的實時資訊。
‧ 華碩 X870E / X870 也引入一個比較低調的設計,就是與 HWINFO 合作提供華碩專屬的主題造型背景。
‧ 華碩也引入了 FHD 1080P BIOS。
結論
https://i.imgur.com/SEhSEH0.jpeg
筆者在 COMPUTEX 多次聽到一個名詞,MOMENTUM,從華碩 X870E HERO 身上可感受到,華碩沒有停止追求自我的進步。筆者認為華碩有一百萬個理由,可以不用搞那麼多有的沒的設計,也能躺著爽賺一番。但是我們能看到 X870E HERO 沒有停下來,繼續展現華碩力求上進,為使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享受和體驗。
最後筆者整理出 X870E HERO 獨有,或別出心裁的設計和做法與堅持:
‧ 雙 PCI-E 5.0 X16 插槽 + 3 組 PCI-E 5.0 X4 M.2 插槽
‧ 升級至 PCIE Q-RELEASE SLIM 無按鍵快拆設計,就連第二根 PCI-E 5.0 X16 插槽都支援
‧ M.2 Q-SLIDE 設計,無可比擬的 2242 / 2260 SSD 安裝體驗
‧ SLIMSAS PCI-E 4.0 X4 戰未來設計,不向 M.2 插槽過份傾斜
‧ 雙有線網路控制器剛好都在 PCIEX16 (G5)_1 之上避開顯示卡廢熱
‧ Wi-Fi 7 模組在特定模式可來到 6.5 Gbps 的驚人速度
‧ Wi-Fi 7 模組完整的散熱設計,從金屬盒子內部加入導熱貼,到金屬盒子頂部與供電散熱器底部直觸
‧ 強大的 PCI-E 8-PIN 採用 9A 設計,324W 不求人
‧ 保證 24-PIN 能應付單卡單插的 2.5X POWER EXCURSION,即 165W (100us)
‧ 盡量分拆 USB HUB 避免同一時間各下行連接在同一上行連接的路上塞車 (U5G_8E3)
‧ VSOC VRM 重新分佈,隔開 VCORE VRM 進一步降低整體發熱 / 積熱程度
‧ NITROPATH DDR5 插槽進一步提高訊號完整性,也透過增強焊接點提供更穩妥的記憶體插入緊緻性
‧ Q-LED 之中的 DRAM LED 加入偵測記憶體插入狀態,同行紛紛引進
‧ 堅持使用 ATX PCB
至於值得改進的地方,也不是沒有。首先是 Q-SLIDE 潛力無限,但受制於背板,要是華碩願意改用 EATX PCB,便有足夠空間擴展 M.2 背板長度。新的 M.2 Q-LATCH 在限位上可以再調一下,確保鎖上後都呈現同一方向。另一點是關於雙面 SSD 的相容,這部份的使用體驗不夠理想。水冷區域與 RGB 4-PIN 筆者沒有意見,但保留下來也非壞事。最後是雙 BIOS 切換與 SAFEBOOT 按鍵,都補上就完美了。
更多 BIOS 和 RYZEN 9000 處理器實際測試會在下一篇評測進一步說明,敬請期待!!
--
屋子今天沒賣x870-i,覺得難過
好 但是貴 可惜這是我的問題
跟B650E到底差在哪
本來想換,看到主板價格...5900X+X5
70S繼續戰5年好了。
這供電,用的到這麼多嗎?
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不求最好,只
求最貴,這就是最頂級的板子
用X3D的應該是不需要啦,純粹就是爽度了
。
感覺可以從139 + Z790 Hero跳槽了
好像沒看到PCIE gen5 x8x8 看來要玩雙卡AI
不能選這張 不知有無漏看
只覺得這代Hero後面IO接口少好多XD
買870
X870=B650E+USB4.0
想當初C7H還不到一萬...
CrossHair不出個白板嗎
USB4現在有原生支援USB2.0的裝置嗎?
還是要另外接跳線到晶片組的2.0通道?
不開燈還不錯看
這板子本來就可以x8x8雙卡啊 但是會
犧牲掉兩個M2插槽 因為通道是共用的
買個頂規板還捨東捨西,還是等intel
Z890好了
等三周後競品出來再說
現在大容量外接應跌都改TC了嗎
推
65
[情報] Zen3為AM4畫上句號:AMD不打算推600晶片10/9 AMD終於正式發布Zen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桌上型CPU 首波共有四款,從6核到16核不等,並自稱拿下目前最快遊戲處理器的名號。 不過一些用戶可能發現了,與Ryzen 5000一同登場的並沒有600系列晶片組 取而代之的是一眾主機板廠商表示,旗下500系列主機板新BIOS已經就緒 升級後即可完美支援Zen3,明年1月400系列主機板也會藉助BIOS升級得以使用新Ryzen33
[情報] AMD Ryzen 9000 列在最新晶片驅動程式AMD的下一代Ryzen 9000 Zen5 CPU已在最新的晶片組驅動程式中列出並確認。 HXL (@9550pro)發現AMD Ryzen 9000 CPU列在華碩上傳的最新版本的AMD晶片組驅動程式 中 新驅動程式版本為6.03.19.217 ,是上個月發布的6.02.07.2300驅動程式的後續版本 新驅動程式的絕大多數內容與現有版本相同,但主要區別是增加了MPMF-9000系列,該系31
[情報] SOYO 梅捷 B550M流出!AMD B550 晶片組神秘面紗曝光!來源: 板廠 SOYO B550M 主機板流出AMD B550晶片組神秘面紗曝光 !! 文: Cherry Kwok / 新聞中心 AMD Ryzen3000 系列桌面版處理器已推出一段時間,但中至低階仍然搭配舊有 AMD 300 及20
[情報] 傳AMD B550晶片組主機板6月16日登場4GAMERS硬體新聞 傳AMD B550晶片組主機板6月16日登場,PCIe Gen 4普及有望 Source: 據外媒 Wccftrch 的報導,AMD 預定於 5 月 21 日針對主流平價市場發表 B550 晶片組 ,並於 6 月 16 日上市,提供 PCIe Gen 4 介面對應 AMD Ryzen 3000 系列桌面處理器16
[情報] AMDRyzen4000系列CPU將可能與B450相容原文標題:AMD Ryzen 4000 系列 CPU 將可能與 B450 晶片組相容 從 AMD 推出第一代 Ryzen 與 300 系列晶片組之後,一直到現在 Ryzen 3000 系列的 CPU 一樣可以相容於 300 系列晶片組的主機板,並且 AMD 也承諾 AM4 腳位的主機板支 援度至少會延續到 2020 年。 轉眼間 2020 年也到 4 月了,相信也有不少玩家在擔心 AMD Ryzen 4000 系列的 CPU 是10
[情報] AM5 CPU和晶片組之間的PCI-E通道分析講解 AM5 CPU 連接到 X670 晶片組的一些情報 圖片可以到來源網址觀看 ---------------------------------------------------------------- 這篇展示筆者猜想的 AMD AM5 CPU 連接 X670 晶片組之間的設計,並嘗試與 INTEL ALDER LAKE 12 代 CPU 連接 Z690 晶片組的做法,以及 AMD 自家上代 X570 的做法作比8
[測試] AMD Ryzen 5 7600X搭載BIOSTAR B650EGTQAMD Ryzen 5 7600X與BIOSTAR B650EGTQ外觀與測試數據影片支持請訂閱 AMD於9月27正式發售AM5全新平台,首波推出4款中高階處理器,由高至低分別為Ryzen 9 7950X、7900X,Ryzen 7 7700X、Ryzen 5 7600X,首波晶片組搭載高階X670E與X670,而 中高階晶片組B650E與B650於10月4號發布,先前已經分享過高階組合7900X搭載X670E詳細5
[情報] G排為AMD TR Pro推出WRX80 SU8 8通道主板GIGABYTE針對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工作站處理器,推出WRX80 SU8主機板 -- GIGABYTE針對Ryzen Threadripper Pro處理器,推出第一款採用AMD WRX80晶片組的 WRX80 SU8主機板。照片顯示的設計完全可以滿足工作站發燒友和需要大量I/O選項的專業4
[情報] Ryzen 7000 ES被發現在MSI B650 AM5運行據稱MSI採用AM5插槽的下一代B650主機板已被發現執行下一代AMD Ryzen 7000桌上型CPU 。 在@9550Pro (HXL) 發布的一張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的BIOS顯示主機板採用MAG B650命名 方案 MAG系列主機板由MSI獨家設計,是其主機板家族中最入門級的2
[情報] 技嘉B650E Tachyon 高階B650超頻主機板正如謠言所暗示的那樣 AORUS團隊確實有一款適用於AMD AM5 CPU的Tachyon主機板 只是它不像大多數Ryzen 7000系列高階主機板那樣使用X670E晶片組。 採用B650E晶片組的 AORUS Tachyon使用單個Promontory 21 (PROM21) 晶片組 而不是X670系列上的兩個。這意味著可用的PCIe通道更少
61
[情報] NV旗艦卡4090用2年二手價還是原價賣出35
[開箱] snake蛇吞象MP1000UG金牌全模組化電源48
[情報] 美亞 9800X3D單買 504.80美 預估2月底到7
[情報] 最便宜的AM5 ITX A620I 罰站屋又有了7
[閒聊] 甚麼時候會出Intel W880晶片組?4
[開箱] Steelseries Arctic GameBuds 簡易開箱3
[菜單] 25k內 ITX工作主機(不含顯卡)2
[菜單] 30-35K遊戲機(不含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