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於出版的嘗試:小額贊助與書籍校正
感謝文章一出來,就有不少回饋,
我針對幾點大家在留言或其他地方講的意見,
做點回應。
一、你的書店會放哪些書?
我是主題選書,針對某個議題,選五到十本書,供大家快速理解某個領域的內容。
過一段時間會更換主題,同時也不會有庫存壓力,不用處理退換書的問題。
也不需要太大的空間,等於租金可以壓到很低。
客人來我這裡,是相信我的服務,所以我也不用特別進新書
但最近書店在搬家,所以沒有固定地方,
我現在是和客人約在咖啡廳,
如果對我推的書沒興趣,也可以問我推薦特定領域,哪些書適合閱讀。
二、書店會不賣周邊嗎?
會,但會配合主題。
等書店的場地用好,我想做一檔和毒物推理小說有關的主題選書。
在法規允許下,想賣杏仁汁看看XD
三、為甚麼會想推小額贊助?
因為買書有很多隱性成本,
像我之前藏書有一千多本,平常沒什麼大問題,但搬家時就吃到苦果了。
不要說一千多本要裝箱、上架需要花多少力氣,
光是找到空間放書就是個問題。
更別提有些書,我可能只是寫論文參考或讀完覺得沒價值,
並不打算久留,
但這些書要找二手書或拿去資源回收,也是需要花心力處理。
搬了幾次家之後,我都傾向借閱圖書館的實體及電子書。
買書的次數越來越少。
但我的閱讀習慣還是沒變,
以我的例子來看,我認為出版業的困境,
在於大家不買書,但不買書的原因不是不閱讀,
如果真的大家都不閱讀,那圖書館應該沒有人讀書才對,
可是大家如果真的去圖書館看,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我認為出版業要擺脫目前困境,應該增加小額贊助的管道。
像我很有意願拿錢給出版社,但我不想買書。
三、小額贊助的模式會成功嗎?
YouTube有超級感謝,Twitch也有斗內機制。
目前第三方的支付平台也發展成熟。
宮廟也有隨喜香油錢。
從網路或臺灣民情來看,
小額贊助的活動並不少見。
過去中國的說書人,也是靠底下聽眾打賞過活。
我認為書店、出版社開設小額贊助的成本,其實不高。
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確保這些小額贊助真的回饋給出版產業,
而不是被人私吞。
所以我現在都是小規模嘗試,都先推認識的人的作品,
免得被對方認為是詐欺。
目前除了推何玟珒、洪明道的作品,未來也會推其他人的作品。
四、書適合這樣子推嗎?
適合,應該說大部分的藝文產業都適合。
因為藝文作品很難有公定價,即使有一個價格,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認同。
所以目前出版業界討論的圖書定價制,其實我是持反對態度。
我認為應該有更彈性的訂價機制,並且不是和書籍本身掛勾。
讓讀者自由定價帶來的好處,
就是可能會有人願意為一本書花好幾千塊贊助。
為甚麼有這個可能呢?
我的看法是,因為書有幾點特質:
第一點 某些書的潛在客群就是很少,但願意花大錢。
依我的觀察(若不對請指正),
喜歡軍武和鐵道的人不多,但很願意花錢。
如果依照目前的書市邏輯,
不會有人因為很喜歡這本書,所以就買十幾本然後放在家裡。
一定是買了十幾本,然後分送給其他人。
但這樣子在統計、推估潛在讀者時,會出現一個問題。
出版社會以為有這麼多的潛在讀者,
但殊不知潛在讀者不多,雖然人少,但願意花大錢。
如果是小額贊助,就可以更清楚掌握這些人。
出版社也不用執著書的刷數。
首刷一千本,但只要其中有一百位讀者願意花十倍的價錢。
等於剩下的九百本是接觸其他讀者的媒介了。
同時也很難造假數據,流量可以買,借閱數可以用機器人刷。
但這是真金白銀贊助作者的,買榜的成本會非常高。
第二點 大家可能都買這一本書,但喜歡的地方不一樣
我和顧客討論書的內容時,會發現同一本書,大家喜歡的地方不一樣。
這一點在短篇小說集更明顯,
對讀者而言,可能他只喜歡三分之一的內容,
要花整本書的錢可能會心痛,
但贊助金額只是三分之一,那就不這麼痛了。
我同時也在收集讀者的數據,可以回報給出版社、作者。
以古代的說書、現在站立喜劇來看,
都需要觀眾提供即使回饋,作品才能越改越好。
小額贊助、和讀者交流的資訊,就是很寶貴的資料。
以上的數據,很難呈現在目前的書市,也很難讓出版有依據調整策略。
這裡我有個假設,
黃山料的作品之所以書會大賣,不是臺灣的大多數讀者喜歡他的作品
而是在目前書市的框架下,
只會呈現願意花小錢的多數讀者,
無法呈現小眾但願意花大錢的讀者。
就像梅迪奇家族願意贊助天才藝術家,才造就歐洲文藝復興。
大家願意贊助的錢不多,但累積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錢。
我相信有些人願意花大錢支持文學作品,
如果我們都相信文學能拯救一個人的一生
那也應該相信被拯救的人願意花錢回饋作者,
我們並不缺好作品,
而是缺一個好的回饋機制。
以上是我的看法,謝謝大家。
--
推你的認真與用心!過去我有五千本藏書,有些甚至堆到床上
去,後來為了清出空間,賣給二手書店一千多本,目前還剩三
千多冊,也是靠借與電子書避免書本持續繁殖......
爆
[情報] 電子書僅兩成讀者付費 業者嘆:不出不漫畫部分,紙本電子皆出版者占七成九 ,同步出版者占三成八。 電子漫畫的主要閱讀裝置以手機為主,台灣漫讀付費比例約三成。 電子漫畫在台灣市場的業績還在持續成長中。 電子書僅兩成讀者付費 業者嘆:不出不行、出了卻難賺錢1
[分享] 關於「圖書折扣秩序制」及衍生議題在臉書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很長有三篇,討論以下問題: 一、書的購買與使用限制 二、為什麼我們不需要獨立書店 三、關於「在獨立書店看到想要的書之後,轉頭上網下訂單」這件事 四、如果不能打太多折,出版社打算怎麼賣書8
Re: [新聞] 電子書借閱分潤低「出版社1本只拿9元」重新說明一下圖書館的電子書採購制度: 一、單冊授權 就是『同時可借數量有限』,讀者『要排隊』的書。 圖書館向HyRead等服務兼經銷商購買書的授權,價格是以「定價乘倍率」 (我這邊是五倍,也就是一本定價300元的電子書,圖書館採購一本永久7
Re: [討論] 都怎麼找到好書剛好最近在回想自己的找書歷程~ 藉由這篇來整理一下 大學的時候, 也曾對如何找書來看十分苦惱, 當初主要是以下管道:6
Re: 文化部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這政策很好 大家都知道 買書的人不一定會看每一本買來的書 看書的人不一定會買每一本看過的書 對某些愛買書的人來說,4
Re: [新聞] 「阻止亞馬遜毀滅書店!」他號招書店老闆有篇老文講到Bookshop.org在德國成功對抗了亞馬遜,臺灣出版商提 定價制可能是想抄襲這種成功經驗。 但是他們可能忽略了,德國跟臺灣歷史大不相同,德國人並沒有在進 入資訊時代後少買書,不像臺灣的書市是一夕之間雪崩。疫情期間,臺灣4
[分享] 董福興/獨立書店宜兼顧地區與社群 圖書董福興/獨立書店宜兼顧地區與社群 圖書館不應一味滿足讀者 董福興/W3C邀請專家、中文排版需求編輯 其實,這些年我也少買書了。 我整理、出售了一次藏書3
[分享] 是文化產業還是零售業?書店店員讀書店沈如瑩 書店工作者 我原本充其量只能算是「有閱讀習慣的人」。剛成為書店店員時,面對書櫃上許多陌生的名 字和潮水般湧來的新書,雖然有學習的充實感,但更多的恐怕是社會新鮮人面對新工作的焦 慮。在偶有餘裕的時段,將架上的書一本本拿下來,一邊擦拭書櫃,一邊認識作品,隨著時 日積累,畢竟能聚集成一定的基礎。1
Re: [問卦] 以後新書出版會有售價規範?以下個人淺見 台灣的書市已經不光是售價的問題了 新書在前六個月內限制售價 1. 消費者會把想看的新書放進清單 等有折扣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