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
ISBN 9789865824143
看似在聊青少年,卻提出了生死的疑問。
或許在我們青少年時,才能以純粹的方式旁觀生死。
明明應是離死亡還算遙遠的年紀,卻因此能以貼著死亡飛行的方式,凝視死亡,直接面對存活的議題。
當時心智尚未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極限,才能勇敢碰觸那個邊界。
但也因為這樣未完整而狹窄的認知,所有碰撞都殘酷得令人感到痛楚。
加上是剛進入社群媒體的世代,隨著資訊爆炸,情緒也開始無限制的蔓延與膨脹它的影響力。
網路雖然充斥各種資訊,但同溫層效應卻正逐步固化我們的認知範圍,它讓我們看不見也聽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這群生在轉換期間的人類,很容易以為自己接收到的就是全部。
這樣的狀態,在假新聞之類的議題上,已經逐漸被關注。
或許隨著網路相關產業逐步建構出完善透明的制度,加上原生網路世代適應後,就能漸漸改變產業生態。
但相對封閉的同溫層對群眾心理層面的影響,似乎還沒聽到太多的討論,即便影響也非常大。
例如隨機殺人、邪教、恐怖組織、自殺團體……
曾經我認為這與資訊封鎖有關,但如今我認為,信念才是構成這些族群沉溺的關鍵。
並非不得不,而是給予偏好資訊的方式漸漸讓我們走向偏激。
這對青少年的影響較大,雖然就算是大人也不一定能擺脫這個影響力,畢竟批判性思考是需要培養的。
在我還能自稱是青少年的年歲裡,與故事中的角色一樣,不太能多面向的判斷除我之外的處境,不論是價值判斷或自我定義都是浮動的。
不太能理解,就算有同樣的起因與結果,中間可能有千百種不同的邏輯。
俗稱中二病。
這種病即便過了中二也不一定能擺脫,現在擺脫也不代表以後不會復發。
只有放開心胸去接受外界的刺激,才能意識到這個世界不只有唯一解,漸漸能看到這個世界的其他部分。
這是必要的過程。
成長就是不斷地意識到侷限,而後選擇,放下某些人事物,累積某些人事物,藉此突破侷限。
長大,是了解到被捨不得綁住手腳的感覺,因為這些捨不得,都是我們放下許多珍視的人事物,才形成的現在的自己。
但年幼時的困擾不是捨不得,而是最一開始的被侷限。
年幼,意味無力自主,不被允許或沒有能力去執行某些選擇。
例如分班或畢業導致的分離,父母離婚或搬家導致的人際關係斷裂。
網路,我曾經以為能阻止這些無力,但似乎沒用。
相對來說,比起擁有資源的大人,缺乏資源的青少年,更需要群體共同執行某些選擇。
依循此模式進入群體的,便能藉由群體,累積自己的經驗與力量。
但,有順利進入的,就有脫隊的。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加入群體的層面,也有脫隊的層面。
就像有人喜歡吃香菜有人不喜歡一樣,沒有什麼對錯。
但被貼上社會價值觀的標籤後,例如課業、感情,就會對依賴群體生活的人造成壓力。
莉莉的存在撫慰了歌迷的心。
她說:「人生在世,本就是齣悲劇。對人類而言,最大的心靈創傷,就是存在。」
讓人感覺,「所以我感覺痛苦,是正常的。」
並非療癒,單純只是撫慰。
陷入無力的人們當然得先接受自己的無力,但部分的人無法自癒,只能耽溺於此,更因為網路的力量,放大無力,甚至認可它的存在。
只是,憑此形成的群體,內部是什麼?
剛開始讀這本書,腦中浮現這個疑問時,我有點擔心這是一部極其崩毀的故事。
結果,真的是。(笑
莉莉的歌與她對人生的價值觀都沒什麼關係,她只是坦白表達了無力的現實。
有力量的人,單純知道有像莉莉這樣的人存在且明白自己身處的狀況,就能自癒。
但無力的人呢?誰能帶著這些人走出無力?
藉由蓮見的眼睛,可以感受到他所承受的痛苦與妥協。
被霸凌而後霸凌他人,自己與他人的自私與隱藏於木然表面下的另一面。
悲哀的是,這種處境的他,卻還未能看到每個人各自的痛苦。
而書中僅展現了蓮見看出去的世界,別人是否知道他痛苦,蓮見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一如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
然而,書中不只一次描述到蓮見從他人的表達中感受到的震撼,或許這就是這個年齡所必須面對的衝擊吧。
例如他不想與其交流的小山內,拿走他剛到手的莉莉CD去聽,原本認為不會聽到什麼好評時,突然聽到對方說「透明的以太」。
看起來樂天的詩織,卻說想〝把自己吃成肥豬,應該就沒有商品價值了〞。
更吸引我目光的是,蓮見對此的思考。
〝我不認為她的見解是對的,但的確吃胖的話,或許有可能被星野拋棄。所以我覺得她的理論不算太離譜。〞
他開始認為,自己的理論與他人的理論都不重要,他選擇妥協於社會,而這還只是國中。
相對於這幾個衝擊蓮見的人,星野對蓮見的影響更大,但蓮見其實並不真的了解他。
蓮見認識的星野,是承受過霸凌,試圖重新開始生活,假裝那段經歷不存在的星野。
兩人就像是在網路認識的人一樣,知道的都只是對方願意展現出來的樣子。
因為害怕再度成為被害者,回到那段無處可逃,只能期待關係終結的時期,星野似乎選擇拋棄了道德感。
每個喜歡莉莉的人都有各自的悲傷。
星野也有悲傷,在知道什麼是道德卻選擇違背,那必然是有自己無法面對的恐懼。
這並非是在為加害者說話。
就像星野把恐懼轉嫁給他控制的對象,例如詩織,而詩織又將一部份的情緒發洩到客人與蓮見身上。
假如我們認同可憐的詩織所做的事可接受,那星野做的事也可以被原諒了。
有這麼一句話:分擔能讓痛苦減半。
只是星野並不是想讓痛苦減半,他想完全擺脫恐懼造成的痛苦,於是想把痛苦讓他人承擔。
然而,當他開始不再恐懼,卻開始承受背德的痛苦。
於是他又拉人加入背德的行列。
星野完全被自己的恐懼吞噬,而那樣的歪斜導因於他的早熟,他看到了目前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力量決定一切。
星野看到的是威脅與恐嚇的力量,而詩織則是以美貌與弱勢為力量,兩者都一樣令人屈服,只是一個是有意識地運用,一個不是。
究竟如何能讓這種互相壓迫的輪迴切斷呢?
我們誰有資格要求哪個人,在他終於有力量時,選擇把承受過的痛苦全然放下呢?
最終,我們只能要求自己。
蓮見一開始或許就是這樣良善的人。
因此在星野開始控制威逼這群曾經的好友時,蓮見甚至跟著星野離開,他不解星野的改變。
他只看到星野擁有如此多他沒有的事物,他還不懂什麼是「被過去的經歷綑綁」。
當蓮見寫道:
「星野是我的憧憬,是我的目標。
或許我只是沒有發現,我的目標正不斷地往下墜落。」
我有種背脊發涼的實感。
即使天天見面、長期相處,人也很難持續跳脫自我來客觀判斷他人。
忘了從哪聽來的,不要以他人做為目標。
不論是「成為誰」或是「超越誰」。
以前我認為這是因為目標不夠明確,而且只要對方持續進步,我永遠無法跟上他。
看這本書,我才知道還有這種可能。
成長趨勢是隨時有可能崩盤的。
覺得那位目標人物會一直以想像中的方式發展,不過是自以為。
或者換句話說,本來就不該盲目地相信任何人事物。
虛無的憧憬,一旦覺悟,往往最後必須親手打碎它。
就像蓮見明明清楚認知自己是「想要千真萬確『屬於我』的東西。不會被任何人碰觸、只屬於我一個人的東西」。
因為不想面對用假名字生活的自己,選擇把心靈的重心放在網路上。
但在網路上,他仍是匿名的存在。
多麼……明顯的作繭自縛。
一旦面對了創造匿名的空虛自我,蓮見終究會劃破這個蛹。
只是沒想到,小說是這樣的結尾。
想來,踏出同溫層、走出舒適圈,本就是痛苦的事。
電影與小說不同的地方就不細說了,可以自行wiki。
電影中不時冒出的鍵盤聲,創造出與閱讀時很不同的氛圍。
期待、渴望,與無力。
詩織的樂天是因為逃避面對她無力處理的狀況,在蓮見的介紹下認識了莉莉的音樂,讓她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
在反覆的安撫與面對中,與星野相同,選擇了不斷的逃避,走向了極端。
與他們不同的,是久野和蓮見。
雖然與現實相同,選擇面對,並不一定會有歡喜大結局。
但他們終究意識到,莉莉的音樂只是幫助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現況,耽溺其中並無法解決現況。
演唱會外的採訪,讓人意識到,之所以我們對某些人事物有共鳴,「我能感覺到她的悲傷」之類的,不過是因為它讓我們意識到自身的現況,而這個現況令我們悲傷。
與這些人事物的現況,一點關係也沒有。
人們對自身立場的尋求認同,不過是希望獲得慰藉,讓我們無需面對「每個人都不同」、「必須自己決定如何處理自己的困境」,乃至「終究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事實。
而星野把票丟掉的行為,正是最後一根稻草。
現實中,星野是蓮見曾經無比憧憬的對象,即便最後改變到令他無法理解,但他仍舊相信他們是一夥的。
虛擬中,星野是同伴,他們互相傾訴,「以為」了解最深處的彼此。
結果星野用那個行為表示不想跟他同夥。
終究,只有自己能守護自己,蓮見勢必是意識到了這個吧!
但即便是為了表達走出群體建構自我的過程,後續的情節實在是太殘酷了,唉。
分享片中一群朋友到沖繩遇到的人(我忘了那個人的名字OMG)說的一段話
「
自然界就像我們的遊樂園
但對於生活在裏面的生物
可以說是地獄
可是這就是大自然
有好也有不好
生與死並肩而立的地方
」
顯著的改變由此展開,即便徵兆早在許久以前就存在了。
人憑藉優勢,能夠悠哉立於自然界之外,卻依舊逃不過「生與死並肩而立」的命運。
即便理想是人類全都和平共處,不用相互競爭。
但人之所以殺戮征伐是因為恐懼,而恐懼源於曾經痛苦後享受過不用痛苦的生活。
幾乎不可能逃避的經驗,卻只有少數人做得到擺脫恐懼的情緒。
最後以書中的一段文字做結,
「
蝴蝶不吃高麗菜。
明明曾經那麼喜歡的高麗菜,變成蝴蝶後卻不吃了。
然後執迷於更甜美的花蜜。
可是,我們處在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中。
高麗菜吃膩了,想要花蜜。
可是,蛹是沒有食物可吃的。
我們必須等待。等待變成大人。
可是成長有個人差異,我慢了一些,但星野很早熟。過快的成長。脫皮的季節。
可是,社會不輕易允許早熟者脱皮。
過期的蛹,只能在學校這個繭當中,一點一點地腐敗。
」
過早的理解到「好想趕快長大,好想獨立,好想不受擺布」的種種掙扎,好悲傷。
與書中的結尾不同。
電影中的蓮見,究竟是劃破了蛹,面對真實的自己了?
還是結成了蛹,變成了星野呢?
--
https://plumatefufu.blogspot.com
https://www.instagram.com/plumatefufu
--
8
[好雷] 青春電幻物語-青春可能是灰色的雷文防雷資訊頁 青春電幻物語 導演:岩井俊二 觀影時間:4/4 ~*-*~*-*~*-*~*-*~*-*~*-*~*-*~*-*~*-*~*-*~*-*~*-*~8
Re: [新聞] 國高中上課時間改「9:30」正反兩方大戰*加註一句:整個討論串的發文幾乎沒人從科學角度來討論,很可惜! 我原本也覺得這提案是搞錯因果順序 請學生早點睡不就能早起?何必延後上課時間? 如果變成延後時間上課 學生恐怕前一夜只會更晚睡?5
[普雷] 智能社會 The Social Dilemma 心得文日前經過FB朋友推薦,而去找了Netflix上最近的熱門片,看到感覺百感交集 特別寫長文抒發後,由於如片中所述社交恐懼,決定上來推薦給電影版 圖文好讀版: -- The Social Dilemma 是加上少許杜撰劇情的紀錄片。上架過了兩週,目前仍雄踞在2
[好雷] 少年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網誌版 最初知道這部電影是知道他在描述關於香港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得知他有北美巡迴場次 去戲院觀看才明白,不同於紀錄片,這部片把情節聚焦在青少年身上。我們從新聞中得知 ,許多運動的參與者都是香港的青少年,甚至有些只是半大不小的孩子。這些十幾歲的少X
[有雷]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現代文明病圖文版請於連結: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對立中的舒適圈,進步退步取決於人性 電影原名:The Social Dilemma1
[心得] 《逃避自由》名為自由的詛咒網誌好讀版: ------------------------------------------------------------------------------ 自我意識帶來不安 奇妙的人類與其它的動物不同,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個體逐漸擁有了「自我意識」,發 覺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存在,我們可以主宰自身的行為,面對問題時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失控的群體思維》我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受別人影響? 對於「群性」議題的五個反思,用有限的理性面對資訊的狂流 閱讀心得 你聽過這個說法嗎?「你身邊最親近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我們並不如自己 想像中的獨立,而是受到周遭群眾影響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