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這就是生物學》簡介&讀後感
書名: 這就是生物學
原著書名: This Is Biology: The Science of the Living World
作者: Ernst Mayr
譯者: 涂可欣
出版社: 天下文化
ISBN: 9789864792894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生物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聚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化學家忽然向生物學家打趣道:『你知道嗎?生物學在我來看,不過就是應用化學罷了!』一旁的物理學家聽到了,忍不住接著諷刺說:『化學對我而言,也只是應用物理學啊!』,聽到這段話的數學家冷笑了一聲,幽幽地說道:『是啊!但老實說,物理學也只是應用數學而已。』」
不論是會心一笑或是嗤之以鼻,如果這笑話能讓你有所反應,那你應該就是這本書的受眾(至少我是如此)。
雖然標題寫的是生物學,但作者並非只是單純地對其各分支做介紹而已,事實上,這本書的前半段幾乎都在討論和「科學」整體相關的議題,並時不時地說明生物學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議題包含科學發展的歷史、科學所關心的事物、以及科學所追求的目標等等。具體來說,像是「物理學和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成功,如何影響大眾(或甚至是早期的生物學家們自己)對生物學的預設觀點?」、「科學和神學、哲學和人文領域之間,彼此相異和相同之處是?」、「科學會持續進步嗎?如果會的話,又是以怎樣的步調在前進的?」等問題,一般人通常也會有些(不一定合理的)答案,對此作者都在書中給出了具洞見的看法。
在這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作者對部分人文學者的批評,他提到不少人常將科學與人文的失調,全部歸咎於科學家沒有重視「人」的要素,但他認為科學家不應承擔全部的過失,太多人會以「我不懂數學」為理由,規避一些在演化生物學、行為學、人類發育學或體質人類學裡,人文工作者也應具備的常識,儘管這些知識多半不需要數學能力就可理解。可想而知,當這些人文學家面對政治難題時,對生物學的無知自然容易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至於這本書的後半段,則利用六何法中的「What、Why、What、Where、Where」,加上系統分類學、發生學、演化學、生態學四個學門為主軸,談論裡頭一些對立觀念之間競爭的本質,並介紹其中較成熟的觀念架構,最後再以人類在自然史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以演化的觀點看待「道德」做結。
值得注意的是,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這些學門,在這本書中並沒有被詳加探討,這並非因為它們不重要。相反地,作者不只一次提到,他認為這些學門更為舉足輕重,只是由於影響層面太廣,且對這些蓬勃發展中的學問來說,他個人並不具足夠的理解(作者生於1904,逝世於2005),因此只能偶爾將其小部份地穿插於某些章節裡。對這些學門尤其感興趣的人,大概沒辦法在這本書裡得到什麼新東西。
個人認為本書的前半部分,非常適合對「自然科學的本質」有興趣的人閱讀,基本上與其相關且較具一般性的問題,都能藉著利用這本書的目錄,找到作者回應的區塊;後半部分則較為專門、深入,至少需先具備高中等級的選修生物知識,閱讀起來才較有收穫,即便如此,讀起來大概還是會有些吃力,相當容易看到恍神。
不過總體而言,我覺得這本書還是相當值得一讀,對於生物學本身沒有太大興趣的人,可以考慮將前六章看完,後半則挑目錄中自己感興趣的部分看就好。至於對20世紀前(含)生物學的整體發展,感到有些興趣的人,我則十分建議將這本書看完,畢竟能以簡練而深刻的文筆,對已發展如此長久的學問做出歸納的書,除了這本之外恐怕也不多了。
--
謝謝分享
感謝分享,有趣的架構與觀點
9
[心得] 《跨能致勝》專業化的世界,通才如何勝出《跨能致勝》讀後心得:專業化的世界裡,通才如何勝出? 為什麼「通才」反而在高度「專業化」的時代更具競爭優勢? 圖文心得 這是一本我2020年至今最喜歡的書,它有故事、有理論、有溫度,用廣闊的視角和獨到的 觀點,帶人們領略「在這個越來越需要超級專業化的世界中,如何獲取和培養跨界能力、9
Re: [討論] 請問生物學家平常都在做些什麼?大學、碩班和唸到一半落跑的博班都唸生科相關 首先生物學家實在是個非常籠統的總稱 因為生物領域包含的範圍實在非常廣 很多化學家、醫生甚至電腦工程師,某種程度上也都可以是生物學家 這裡簡單講幾個生物學領域7
[心得]〈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圖文心得: 對於你來說閱讀是什麼呢? 有公式或規則嗎? 還是你覺得閱讀這種東西還需要人教? 老實 說自己第一次在誠品看到這本書就是這種感覺,覺得閱讀不就書拿起來看,有甚麼好教的 。但之後因緣際會買下此書 (其實只是覺得新版封面很漂亮...),一讀之下驚為天人,有 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你也是苦於讀書找不到方法,讀了就忘,抓不到重點的人,這本3
[問卦] 哪種科學用處最低如題 現在社會中有很多科學類型 大概有以下幾種 1.自然科學: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 學、生物學或醫學等 常見於理工科系5
Re: [問題] 請推薦生物分類學的書你拋出的疑問非常多 涵蓋了很多層次,所以很難有一本書可以回答你這裡所有的疑問 所以如果要推薦的話建議從比較基礎核心的觀念開始討論 例如:什麼是「物種」? 這個問題在生物學領域的關鍵字是:種概念3
[心得]《反智》讀後感有圖網誌版: ============== 以下全文貼上: ============== 這週讀了本很有挑戰性的書《反智》,作者古倫姆斯(David Robert Grimes)本業是物理1
Re: [閒聊] ”我”到底是什麼概念這個是哲學上的東西,探討意識的形成 從自我意識的形成開始探討 原始自我:沒有產生意識但是有生理基礎,例如我們熟知的冷血動物 核心自我:感官刺激訊息傳到腦幹的同時,也會傳到丘腦及大腦皮層 此時會產生感受內容,結合原始自我,即會有"這是我的感覺"的感覺!1
[心得] 《高手決斷》我得到的三個重點和兩個啟發《高手決斷》讀後心得:我得到的三個重點和兩個啟發 突破偏誤、盲點、偽邏輯,以科學思考打造優勢決策 圖文好讀 誰需要思考?誰需要做決斷?如果你只是待在自己舒適圈,循規蹈矩地做事情,你就不太 需要思考。如果你需要面對陌生的局面和不熟悉的事物,你就需要思考。我認為後者顯然1
[心得] 科學革命作者為科學史學者,本書是他的上課講義所發展而成,故為簡略的通論性質,主要是針對科學史上的「科學革命」提出反駁:科學革命是17世紀左右,自伽利略主張地動說開始,人們逐漸發現萬物運行的規律,並擺脫基督教以及亞里斯多德對於「科學」詮釋的禁錮。 「科學革命」的概念為法國歷史學者夸黑於1943年提出,但作者認為整個過程並不是突然的逆轉,而是緩慢的嘗試與轉變,而這個過程中,不但大多數的「民眾」都渾然不知,被現代視為改革者的前人,再怎麼宣稱與以往斷絕,都還是不可避免的帶有以往的遺緒;更重要的是,科學史通常都被當成與人文相對的事件看待,而作者認為,現代科學的討究與浮現,是與社會演進與觀念息息相關的。 「一個新的科學真相能成立,並不是透過讓反對者信服或開悟,而是反對者最後都不在了,然後有一個熟悉它的新世代成長起來了。」馬克斯‧普朗克說(轉自《超級思維》)看到這句話時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科學革命》在講的是觀念交替時,傳統的思維是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加上基督教思維認為人是不完全,並不具「認識」世界的能力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就留在經典的詮釋上;但發現所觀察的世界與典籍不同,並有其規律時,機械論即應運而生;但在一切都相當曖昧不明的狀態之下,即使認同「機械理論」,要怎麼認識世界?可以適用的範圍有多大,什麼會被解釋 或是排除,無法解釋的該怎麼辦?舊有的理論在這時候成立嗎?或只是,還沒發現成因而已?當眼見不為憑時,什麼才是真實存在的? 在這個當下,「科學」一詞還沒有出現,都還是屬於「哲學」的範疇。但一再再的觀察與實驗,人突然醒了,在哲學,或說大學的領域,充滿了各種辯論,「科學」原本也是,有許多成因的推斷。但一下子,就被確定下來了,追求的,從想像的爭論變成共同的理解。但共同的理解本身也是充滿了問題,實驗能不能被複製是一件事,但是展現可以接觸到多少人數也是一件事。書中有云,即使到大街上演示,觀看的都常常不到20人,所以推廣度相當低。- 網頁版閱讀: 樊登作者提出的科學式閱讀,是吸引我閱讀這本書的最大原因。我從三個部分歸納作者的 觀點和工具,從如何「精準選書」、如何 「高效閱讀」、 如何「抓取重點」達到科學式 閱讀進行分享,當然作者是「樊登讀書」創始人,所以是站在「講書人」的角度表述這本 書,我們不一定要跟作者一樣成為 「講書人」,但希望自己能有邏輯、有架構闡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