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思維誤判》| 棒球迷必讀的一本書
昨晚看了場令人感動不已的球賽,
今天格外適合來推薦一本與棒球相關的書籍─《思維誤判》!
我從小看棒球長大,自己對於棒球多少有些既定的想法,
閱讀完這本書後,顛覆了我很多觀念,
像是打線保護效應不存在、手感發燙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雖然每一章節的故事是以棒球案例為主軸,但許多核心的概念是各領域都通用的,
不具備棒球專業知識的人也可以讀懂。
即使對於書中提到的多數球員及比賽內容不熟悉,也完全不影響閱讀。
每一章節都有很值得推薦的地方,本文節錄其中令我印象較深刻的幾個章節摘要及分析。( 網誌完整版可以點此:https://reurl.cc/eXDKg7 )
--
【第二章】
可得性偏誤(availability bias):
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更重視腦內更容易想到或取得的資訊。
1941年美聯最有價值球員,最終給了締造連續56場安打的Joe DiMaggio,
而非各項數據都較突出的Ted Williams。
由於1941年是二戰期間,加上珍珠港事件,媒體報導球員連續安打場次推進,
可以帶給社會大眾正面能量。(《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也有提及類似案例)
其他案例包含:飛機失事後,有些人會因此害怕搭飛機,轉而選擇其他交通工具;
又或是教導小孩遠離陌生人,因為媒體上報導的幼童綁架案格外驚悚,
但事實上幼童綁架案由熟人犯下的機率更高。
--
【第五章】
作者直接點出選秀狀元籤用在高中投手是不明智的,
以實際統計數字告訴讀者高中投手的風險高、失敗率高,所以不建議用高順位選。
忽視基本率(base-rate neglect):
明明有許多證據顯示某一趨勢,但你卻選擇忽略,然後只關注在眼前某一特定案例。
我覺得這跟第二章介紹的「可得性偏誤」有點相呼應,
我們容易被一些特別突出的案例影響,像是過去有許多特別成功的案例,
會讓人覺得高中投手不容錯過,例如Roy Halladay, Clayton Kershaw,
或是即使數據就擺在眼前,依然相信自己眼光獨到,可以選到那些特例。
但就大數據來看,高中投手的成功率與高中野手、大學投手、大學野手相比是最低的。
--
【第七章】
近時偏誤(recent bias)也跟第二章的可得性偏誤(availability bias)相類似,
一個過去幾年成績平平的選手,突然在接近30歲時打出了生涯年,值得球隊給予高薪嗎?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或是受彈力球的外在因素影響?
(書中有列出大聯盟某些年度用球的彈性係數明顯改變)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的是,不能輕易把一位球員的數據提升直接視為僥倖、運氣使然,
但也不會毫不猶豫的相信某個特別突出的賽季就是常態或是真正實力的展現。
強化近時偏誤的因素之一,正是電視轉播比賽時,
主播跟球評需要填補轉播的空檔,會準備很多資訊,
其中就會包含近況,搭配字卡呈現一位選手近幾場的表現。
「火燙手感謬誤」(連續兩場猛打賞,下一場火力可能也會很兇猛)剛好是
第一章「賭徒謬誤」(連續10打數沒安打,接下來該安打了)的相反,
用近況來預測,不如用大數據來預測可靠。
作者在這章節提出了火燙手感謬誤,
例如當投手知道打者上一打席對某個進壘點的球種掌握很好,
下一次對決就會調整,所以打者要一直延續火燙手感是很困難的。
這點有點顛覆了我的想法,畢竟人類不是機器,例如比較玻璃心(容易受挫)的球員,
可能會因為幾打數沒安打而喪失信心。
或是兩好球時投手投出在好球帶邊緣的球沒有受到主審青睞,
投手心情可能因此受到影響,下一顆球、下一打席容易因此被狙擊。
因此,如果納入心理素質(運動心理學),答案會不會不同呢?
我個人覺得縱使能仰賴大數據分析,這跟純粹機率的遊戲還是有一點點差別的,
每一次的出手不全然是獨立事件。
--
【第十一章】
沉默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在職業棒球裡,最常見的就是簽約金跟薪水。
選秀狀元養不起來,是否該考慮把機會讓給其他人?
要不要讓高薪但沒有實績、貢獻度甚至低於替補球員的明星球員持續卡位?
只因為付了高薪不讓他先發好像很浪費。
我自己也很常犯類似錯誤,像是買了一雙不便宜的鞋子,回家發現不太好穿,
可是又覺得花了大錢不穿很浪費,好像至少要穿個幾次才不會那麼心痛XD
另外一個類似的理論是人際沉默成本效應(interpersonal sunk cost effect),
例如事先買好了一張昂貴的演唱會門票,外面天氣惡劣時也願意冒險前往,
因為不想白白浪費門票錢。
即使換成是朋友給的門票也一樣,一旦知道朋友有花錢而非免費取得,就會更願意赴約。即使自己沒有負擔成本,也一樣受到沉默成本謬誤影響。
--
【第十三章】
雖然前述有許多被外界認為不明智的決策,但在最後一章作者也告訴大家,
其實有很多最初被外人看衰,但事後證明是對的案例。
例如藍鳥總管在2010球季結束與Jose Bautista簽下五年約,
起初包含作者在內都予以抨擊,事後證明總管是對的,而他確實有分析過,
2010年的爆發是有實質改變促使技術提升(揮棒機制的改變、提早出棒、擊球初速提升、上壘率高、身體狀況維持在最佳體態),並非受到近時偏誤影響,而是理性思考下的選擇。
最後作者也大力推薦了《快思慢想》及其他幾本探討心理學、決策思考、認知偏誤的書籍。也提到本書中雖然未提及「刻板印象威脅」(有色人種、女性),
因為涵蓋的議題太廣,但還是希望喚起大家重視這個問題。
--
每個章節都透過深入淺出的故事講解一些理論,
非常推薦喜歡看棒球的人(尤其是有關注MLB的),對於書中的案例會格外有共鳴!
看經典賽為台灣隊加油之餘,也可以找找這本書來看~
--
綁架的例子很爛 遠離陌生人 至少能防止被陌生人綁架 跟
被熟人綁架根本不相干 作者也誤判統計數字了 心得看到
這後面就不想看了
這本超棒 我讀不止一次
我覺得作者不是叫大家不用提防陌生人,而是不應該因為
少數案例而輕忽對熟人的戒心。
長期爬美職討論,覺得這些好像都討論過了...
沉默? 沉沒?
還有 統計上的成功 跟個案的成功 是非常不同的context
11
[心得] 丹尼爾康納曼「雜訊」心得這本書是丹尼爾康納曼最新關於決策的書 老實說我個人喜歡這本書更勝過快思慢想 尤其是想法的突破性 康納曼的靈感來自於他擔任公司顧問的時候,他發現同事之間的決策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更可怕的是,大家都以為自己跟同事的想法應該差不多9
[心得] 《思考的框架》最實用的九種思維模型《思考的框架》最實用的九種思維模型和心得整理 鍛鍊自己的思維,減少盲點和認知偏誤,把經驗提煉成智慧 圖文好讀 你有這樣的困擾嗎?每天都有新的問題冒出來,陷入被時間追趕的惡性循環?明明處理過 一樣的問題了,卻還是重複一樣的錯誤、無法看見自己的盲點?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9
[心得]《真相製造》 需要被聽見的聲音《真相製造》 需要被聽見的聲音。 本書作者:劉致昕 有讀: 對我來說,社會議題類的書籍很難寫心得,但這本不太一樣。 ====7
[心得] 無限賽局作者簡介 《無限賽局》一書由 Simon Sinek 所著。Simon Sinek 因他開創的「黃金圈 」理論而聞名於世,在 TED 介紹黃金圈的那場演講有 5400 萬餘次的觀看。同時,Simon Sinek 在 2019 的 Thinkers50 (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中排名第 11 名。其餘的暢 銷著作有《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等等。對 Simon Sinek 有興趣的6
[心得] 《這才是心理學!》破除偽科學的思維方法圖文好讀版本: 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 讀完《行銷前必讀的購物心理學》,我開始想涉獵更多心理學書籍,於是找到幾年前沒看完 的這本《這才是心理學》電子版本,驚為天人。這本書寫的非常淺顯,但卻帶出許多重要論3
[心得] 決策的兩難簡介 《決策的兩難》由 Roger Martin 所著,作者是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的碩士,曾任職多倫多 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院長,在 2019 年全球 50 大管理思想者(Thinkers 50)排名第二 。作者著有多部暢銷書,但聞名於世的是他一手開創的「整合思維」,而《決策的兩難》 就是在敘述整合思維的集大成之作。3
[心得]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網頁版: *作者之一康納曼是行為經濟學之父,之前讀過他的【快思慢想】,了解人的思考方式有 系統一的快思與系統二慢想的不同運作方式。本書更深入探討人類判斷上的缺陷,如何避 免雜訊2
[心得] 賽局思考練習簿好讀推薦:賽局思考練習簿 推薦指數:★★★★ 全文連結: 其實我一直有點閱讀偏食,對於自己沒有很喜歡的主題其實並不太會自己挑書來看。這次1
[心得] 《雜訊》決策判斷的隱形缺陷和解決方法《雜訊》讀後心得:決策判斷的隱形缺陷和解決方法 諾貝爾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醞釀十年的精采之作 圖文好讀 人類做出判斷時的「缺陷」會造成很多不公平的對待。像是不同法官對同一個案件有截然 不同的判決,不同醫師對同一個病人的診斷有很大的差異,不同面試官對同一個求職者的- 最近在看決策偏誤相關的書,看了精準決策約2章, 相當認同裡面的一些概念(捷思法、自信自私等造成的思考偏誤), 但囿於中文語句的關係,閱讀上常要推敲作者意思, 故希望詢問版上是否有類似決策偏誤的書籍推薦, 其他類似書籍目前尚有看過「不當決策」,但「不當決策」較集中於團隊決策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