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

看板book標題[心得] 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作者
happyennovy
(喵)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1

Vocus 全文: https://vocus.cc/article/64cda3dffd89780001f6125c

前言
本書中文版譯名看起來不怎麼吸引人,大概就跟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說明告示牌一樣無

趣吧? 閱讀前的我這麼想著。趁著 Hami 特價99元購入,倒也不是什麼會心痛的大錢。結

果,我錯了,這是本讓人欲罷不能的科普書。作者尼爾蘇賓 (Neil Shubin) 無疑是科普

書作者中說故事的佼佼者。我為了整理書中的豐富資訊,還動用了心智圖,鮮少有書籍能

夠獲得如此待遇!


蘇賓是芝加哥大學有機生物與結構學系的講座教授,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除了是

兩本暢銷科普著作的作者,最著名的事蹟是在加拿大北部發現提塔利克魚(Tiktaalik) 化

石。這種生於泥盆紀的古老魚類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佔了重要的地位 - 他是介於魚類和

兩生類之間的物種。


脊椎動物是如何從無脊椎動物分離出來? 魚類又是如何登陸? 為什麼脊椎動物的胚胎在初

期如此相像,後期卻發展成全然不同的物種? 這些謎題自達爾文 1859 年出版<物種起源>

後一直困擾者生物學家。爾後的100年,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家、生物學家、博物學家、

探險家、醫生等受到<物種起源>的啟發,致力尋找生物漫長演化史中的關鍵拼圖,人類才

逐漸描繪出整個進化的進程:海鞘變成魚,魚又踏上陸地,而後蛻變成馳騁在草原上的馬

、翱翔於天際的鷹,以及目前主宰地球的現代智人,一切聽起來充滿著不可思議。


達爾文沒有說清楚的「功能性改變」
<物種起源> 的發表震驚科學界及羅馬教廷。達爾文提出「天擇說」說明具有某種特徵的

物種得以適應環境而生存,但他無法解釋同物種個體間的差異來源,為什麼只有特定物種

會發展出功能性結構而得以生存? 其中被達爾文視為最具威脅性的天擇論反對者為聖喬治

米瓦特 (St. George J. Mivart) 認為天擇說未能解釋功能性的結構怎麼來的,他認為物

種得以生存非單一特徵決定,而是全身性的特徵改變。


<物種起源>初版出版的五年後,持續研究的達爾文提出新的見解反擊米瓦特 "許多人感到

困惑的顯然是天擇無法解釋功能性的結構一開始是怎麼出現的。這個題目,與特徵的逐漸

改變 (通常伴隨著功能性的改變)關係極為密切。"


好一個「功能性的改變」,米瓦特如啞巴吃黃連,無力再反擊。


但什麼是「功能性的改變」? 那不就表示原來已有的某個生物特徵在逐漸改變的同時功能

也一同改變了,剛好誤打誤撞遇上天擇,運氣好讓個體而活下來? 這一切得回到魚類的研

究說起。早在 1798年拿破崙征服埃及的隨隊科學家就發現尼羅河有種會水面呼吸的魚,

經解剖發現這種魚的食道竟分叉出氣囊,還連結到頭頂的呼吸孔。數十年之後,奧地利探

險隊在亞馬遜河流域發現美洲肺魚 -- 一種可同時用腮和類似肺臟的器官呼吸。20世紀初

身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迪恩 (Bashford Dean) 比較魚類胚胎,他

發現魚膘和肺臟是同源的,都是由腸管長出來,也都會形成氣囊。這不是就在說魚類登陸

的呼吸器官「肺臟」早就存在在魚類的身體中,只是在水中這種「類肺臟」,最初是用來

調整中性浮力或協助在缺氧的環境呼吸。這種物種的變化沒有牽涉到「新器官」的出現,

而是舊有的器官發生轉變,就如同達爾文的回覆:功能性的改變。


羽毛是為了幫助鳥類飛行、肺臟是為了讓魚類在陸地生活而出現,看起來合乎邏輯,實為

謬論。事實是鳥類先有了羽毛,後來羽毛幫助飛行;魚類先有了肺臟,然後才能在陸地生

活。


胚胎研究、我們與海鞘的距離?
生物演化的過程中,最讓人頭痛的幾個問題不出下列這幾個:單細胞如何變多細胞生物?

無脊椎動物如何變成脊椎動物? 水生動物如何登陸陸地? 在過去分子生物學尚未問世的年

代,科學界一直試著不斷透過觀察和歸納尋找演化的蛛絲馬跡。


海鞘,被認為是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之一,我們熟知的藤壺即是海鞘綱的成員。成熟的海鞘

只能無趣的附著在石頭或是船底過濾海水進食,但是鮮少人知道海鞘的幼年體長得和脊椎

動物非常的相似:一條沿著背部伸展的神經索、下方有承接中軸的柔軟結構(相當於脊椎

動物的椎間盤)、頭部有裂腮,脊椎動物祖先的特徵全部都出現在海鞘幼體上,這樣的相

似度讓科學家不寒而慄,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差距可能不如我們想像的大。


又或許研究胚胎可以讓人更清楚各種不同的動物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早在18世紀末就有科

學家提出胚胎內部已具有各種器官,在子宮的時間不過是用來讓器官長大,後來這樣的學

說在20世紀初被推翻,科學家發現脊椎動物的胚胎長的異常的相似,將一兩周大的人類胚

胎和蠑螈胚胎、魚胚胎混在一起,很難分出是哪個物種,更別說看得出內含在胚胎的器官。


德國的貴族生物學家克里斯蒂安潘德爾(Christian Pander)透過觀察雞胚胎,發現胚胎

發育中期會分化成三層組織,最外層發展為皮膚神經系統,中間層變成肌肉骨骼,最內層

則是形成內臟和消化道。這樣子的描述大體上正確,但是胚胎的三層組織細胞不是不會互

相在不同的組織層移動,哈佛天才生物學家茱莉亞普拉特(Julia B. Platt)發明細胞標

記法,發現各層的細胞會移動到其他層,例如牙齒的象牙質是由外層向內移動到中間層而

成,但是普拉特身為女性科學家,在20世紀相對保守的年代不被學術界所接受,最後黯然

離開她最喜歡的生物學實驗室,然而她的發現卻是脊椎動物有別於非脊椎動物的特別之處。


分子生物學的一小步,是人類了解演化的一大步
由於脊椎動物的胚胎非常類似,科學家認為改變胚胎發展的歷程就可以創造不同生物?要

驗證這想法是否正確,仰賴DNA、基因圖譜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在DNA、基因和遺傳學之間的關係明朗之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Linus Pauling)和

祖克康德(Emile Zuckerkandl)率先提出若比較兩生物間蛋白質的的差異越大,則代表他們從共同祖先分道

揚鑣的時間越長,藉由計算蛋白質序列的差異可以推測共同祖先的年代,這個「分子生物

鐘」的概念過於新穎,受到當時的古生物學界和生物學界恥笑。


20世紀中後期柏克萊大學的艾倫威爾森(Allan Wilson)教授和學生瑪莉金恩

(Marie-Claire King) 以DNA電泳實驗證實黑猩猩的 DNA 相似度達 90% (後續更精

確的實驗證實高達95%相同),是什麼決定性因素讓胚胎發展成黑猩猩或人類在當時仍然未

知。

湯瑪斯摩根(Thomas H. Morgan)於1930年代引領的果蠅研究風潮,後繼的科學家發現雖

然單一果蠅每個細胞都含有一樣的基因,但是在發展成成蟲的階段中不同體節活躍的基因

片段不一樣,這些活躍的基因片段決定了胸部的體節該長出翅膀,而頭部的體節該長出觸

角和複眼。


1990年代在美國登高一呼後,全世界共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人類基因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人類基因組計劃發現人類的DNA中只有2%帶有蛋白質資訊,剩下98%沒

有任何基因,(後續研究證實這些看似無用的DNA片段隱藏的基因的開關按鈕)。科學家

又將線蟲、果蠅、小鼠作基因定序,發現這些生物帶有的基因數量和人類差不多,都是約

2萬個。這個結果大大的震驚生物學界,看來基因數量並不是決定生物是否高等的變因。

回頭對照威爾森、果蠅實驗和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結果,這麼說起來人類和黑猩猩的差異不

在於基因和蛋白質上,可能是在於發育過程中控制基因和蛋白質發揮關鍵功能的開關上。

只要能控制調控基因活性的開關,就能以無數的方式創造新的演化。


DNA和你想的不一樣
20世紀持續的DNA研究結果讓人跌破眼鏡。日裔美籍科學家大野乾(Susumu Ohno)發現帶

有蛋白質訊息的基因片段會一直重複出現,生物演化的過程中不斷地Carl+V貼上同樣序列

的DNA片段在染色體中。人類的基因已經比想像中的還少了,結果出乎意料又有2/3是重複

的片段。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被稱為玉米田內的先知,和潘德爾一樣同為20

世紀的傑出女性科學家但不被業界所容。麥克林托克被迫放棄動物遺傳學轉到玉米田內研

究植物遺傳學,她發現基因並不穩定,可以在染色體的斷裂點之間跳來跳去,這個發現不

只讓她得到諾貝爾生醫獎,也解釋了演化有更多可能性。


既然基因可以自我複製並在染色體不穩定的斷裂點插入,那細菌和病毒的基因也有可能插

入宿主的染色體中。書中提到兩個有趣的例子:蜕膜基質細胞(一種孕期出現在子宮內膜

的特化細胞)和Arc控制神經元生成的基因,透過DNA定序被懷疑可能是幾千萬年前類似愛

滋病的病毒遺留在人類遠祖身上的痕跡,最新基因定序的結果,人類約有8%的基因來自死

亡或滅絕的病毒。自私的基因其終極目標就是延續物種的生存,因此外來基因能夠提高物

種生存的機率,那何不留著好好利用呢?於是我們都成了希臘神話的異獸奇美拉—是脊椎

動物遠祖和細菌病毒和嵌合而成的產物。



閱讀心得
科普書的心得非常難寫,因為內容大多為已被認定之客觀事實,不太會有表達論述的空間

,因此寫著寫著好像變成導讀了,因此從這篇開始考慮將往後科普書的「心得」通通改為

「導讀」。


過去高中時期我雖然念三類組,對於基本的生物學、基因工程等都有基本概念。學士和博

士班最終選擇了完全脫離生物的二類組,結果陰錯陽差之下,博士班最後一年老闆想拓展

研究領域開始接觸到電漿醫學(plasma medical),畢業回台後開始對高中時完全沒興趣

的植物產生濃厚興趣,隔了3年在健檢時又和子宮疾病擦身而過,於是開始大量閱讀醫學

、基因、生物學相關的科普書,兜了一圈再次遇到生物學,只是這次生物學的知識感覺不

像念高中時那樣無趣、難以記憶背誦,徜徉在生物醫學科普閱讀之中,甚至讓我想起小時

候曾經有過當博物學家的夢想。


回到關於演化最初、最迷人的問題:脊椎動物是如何從無脊椎動物分離出來? 魚類又是如

何登陸? 科學界仍然眾說紛紜,演化的模糊輪廓在過去的2個世紀已經慢慢勾勒出來,但

細節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但生物的演化之路並非隨機漫步,受基因調控,變化皆有脈絡可

循。哈佛知名的演化生物學者古爾德(Stephen J. Gould)說:即使整個演化流程重新來

過,該出現的特徵還是會出現。


我很喜歡蘇賓在本書通盤性地敘述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近200年的進展,在使用心智圖

將重要的理論節點和時序標示出來後,可以看到人類史上重要的生物研究是如何發展,基

因學始於華生和克利克解讀出DNA分子結構,如同量子力學始於薛丁格寫下著名的波動方

程式。DNA跨越時空聯繫著我們和我們古老的先祖,十萬年後的人類身上又留有多少我們

這代智人的血與肉呢?不禁令人好奇與遐想。




歡迎來我家坐坐,一起讀好書:https://vocus.cc/user/@yvonne2930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26.90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happyennovy (114.25.26.90 臺灣), 08/08/2023 22:58:41

hwider08/09 07:43謝謝分享

Sylow08/10 10:43這本真的不錯。另外推薦我覺得類型相同的:「與達爾文共進

Sylow08/10 10:43文共進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