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看板book標題[心得]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作者
biemelo157
(瓜瓜)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0

作者簡介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一書由 David K. Shipler (以下簡稱大衛)所著。大衛在 1966 年至 1988 年任職於《紐約時報》,著名的經歷是在 1987 年以《Arab and Jew:Wounded Spirits in a Promised Land》榮獲普立茲獎。大衛後來任教於多所大學,也擔任過普立茲獎委員會的成員,其專業性不言而喻。

書籍簡介
《窮忙:我們這樣的時代》出版於 2004 年,是書面的紀錄片,大衛花了數年時間,採訪了十多個家庭,並描寫出他們面對的困境。本書與單純紀錄及其不同的地方是,大衛在新聞報導上的專業性使得他能深入的挖掘這些家庭面對困境的真正原因,並且結合社會體制進行討論與檢討。本書以各個角度討論「窮忙族」,以家庭、移民、性、花費、教育等等的不同主題帶領讀者以不同的視角認識何謂貧窮。

我想,每個看完這本書的人至少都會在心中湧現出一次這個想法:「原來貧窮跟我想的不一樣。」貧窮的原因不是不努力,貧窮這個現象背後代表了幾乎是無止境、好幾代的惡性循環,是社會性、系統性的全面失敗。本篇心得,我會以「何謂貧窮」以及「成功教育」為主題來介紹這本書。在本篇心得的最後,我也附上了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筆記,歡迎大家參考。

內容簡介
#何謂貧窮:貧窮跟你我想的都不一樣
「窮人或近乎貧窮的人被問到貧窮的定義時,他們講的不只是皮夾裡有多少錢,而是腦子裡或心理想些什麼。」

你會稱呼怎麼樣的人是貧窮的?你對貧窮的定義又是什麼?在《窮忙:我們這樣的時代》中,作者大衛採訪了一名新罕布夏州的十五歲女孩,她的回答是:「絕望」在另一邊,一位洛杉磯的男子回答說:「除了絕望,更多的是無助。」誠實地說,在 21 世紀的現代已經很難在已開發國家找到歷史課本上出現過的那種貧窮了:例如大躍進時期引起的廣大飢荒。不過,現代的貧窮更多的是陷入無限的問題與麻煩之中,感受看不見光亮的絕望。那種孤獨、無助的心裡感受,好像十八世紀時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產下的遺毒還是存在於世界上,300 年前在煤礦場的工人與現代在洛杉磯大道旁的非法移工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個詞對喬底下的員工沒什麼說服力。喬是一間縫紉工廠的老闆,負責為那些專攻小眾市場、高品質的設計師服務,在一線城市,他也只能為這些客戶服務,大部分的大型量產縫紉都南移至墨西哥或是西移至亞洲了。如果衣服的質感可以相對粗糙一些,製造商也願意為了成品多等幾個月的話,那麼他們就會把布料運送到技術比較不純熟的海外製作。可是對於這些設計師來說,瞬息萬變的時尚界品味必須在幾週之內得到滿足,這就是喬的工廠能夠生存的原因。在工廠旁的衣架上架著一件黑色無肩帶禮服,售價大約在兩百到三百美元之間,而喬只收到設計師支付的二十美元的費用,大約只比製作成本多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更遺憾的是,在喬的縫紉工廠中光是勞力成本就佔了開支的七成,所以喬沒有辦法提高工資,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

所以喬的工人非常努力,但仍然非常貧困。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另外一間縫紉公司中薪水的計算方式是每車縫一間褲子只能拿到零點七五美分。讓我們藉由上述的事實先訂正一個概念吧:「貧窮不等於不努力。」作者大衛在本書中指出,事實上,支撐美國這個龐大經濟體不可或缺的因素:底層勞動力,就是由這些「窮忙族」提供的,換句話說,這些貧窮的人們作為美國偉大的基石,卻過著毫不相稱、黯淡悲慘的生活。

貧窮的本質並不是不努力,反而是一連串惡性循換體現出來的結果。貧窮是種奇怪、在暗中危害人的東西:原因導致許多後果,而後果又反過來加強原因;或者是後果的成因就是後果本身所造成的,就看你從哪裡開始分析。例如,貧困的家庭狀況使得家長無法照顧孩子的學習狀況,孩子學習狀況差勁自然是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長大後也不太可能找到高薪工作,因此又會組成一個貧困的家庭,週而復始。上述的例子還只提到了「學習」層面,別忘了貧困的家庭往往住在貧困的社區,貧困的社區往往治安極差,毒品、色情、槍枝隨處可見,或是通常學識越低的族群越容易早產,越容易形成單親家庭,這又進一步加深了這個循環的慘況。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先明確定義問題。在我們下次跟別人討論貧窮之前,在我們日後每一次看到貧困議題的時候,我想,先有「貧窮是一連串惡性循環」而非「單純的因果關係」的想法是極為重要的。

#成功教育:脫離窮忙的一種解方
SOME(So Other Might Eat)計畫奏效了!透過 SOME 計畫,許多窮忙族、更生人都重獲新生,紛紛被各大企業或工廠錄取,還有學員在幾年之後歷經了大幅加薪,儼然是該工作的重要人力資源。

「每名團隊成員每天都要體驗一次成功」該計畫中心的副主任透露了一點秘密,他意識到是失敗的模式讓學員淪落至此「他們有很多恐懼,那是最主要的障礙,就像是ꀠ『我從來都沒有成功過,所以我怎麼可能做到?沒人期望我成功,沒人想要我成功,沒人在乎我成不成功。』他們對於嘗試新事物和打破內向孤僻,是有很多恐懼的。」所以讓窮忙族脫離貧窮,重要的不是教會他們一技之長,而是為他們重新做一次心理建設?

位於阿克倫的藍德馬克塑膠公司也有類似的見解,他們每年人員流動率超過百分之百,於是公司決定要在離職面談十問清楚為什麼大家要離職,結果答案讓經理深感訝異。離職員工抱怨的不是令頭腦麻木的重複工序,也不是噪音或塑膠粉塵,甚至也不是每小時七美元的低薪,而是比較沒那麼具體的事情:「他們並沒有感到被需要,覺得自己可有可無。」讓員工感到被重視、被需要,比起給高薪更為重要。

事實上,很多低階工作不需要專業技能,甚至不需要會寫字或懂數學,需要的不過是工人準時上班、不無故曠職。一間漢堡王的經理說「基本上唯一需要的技能就是職業道德,但有時連這個也得教他們。」這種「軟技能」應該是在家庭中學習到的,不過在窮忙族的背景中,很多種情況下,家庭放棄了這個角色,丟給了學校;反過來,學校又把這個角色丟給雇主,雇主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在這裡,我們又看見了另一個層面的惡性循環。不過好在這個循環沒有其他類型的那麼無解,例如 SOME 計畫就成功地在日後培養起這些人的「軟技能」能力,使得他們在職場上順遂許多。

我想,書中舉的這個例子帶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出發點:既然問題是出在人身上,那就必須以人為出發點去解決,而不是把人當作機器,哪裡壞掉就修理保養哪裡。跟一個時常無故曠職的人說不要在遲到與不來工作是沒有用的,雇主要做的是告訴員工他對這分工作來說有多重要,大家有多需要他的存在。

心得
貧窮離我們很遙遠嗎?

我認為一個很現實的標準是:「面對風險的能力。」金錢也許不是萬能,但是卻常常能夠阻絕問題環環相扣帶來的麻煩。有能力的家庭不會因為汽車突然壞掉而陷入絕境,但貧困的家庭可能會因為維修費以及無法去上班陷入絕境。有能力的家庭遇上智力發展遲緩的孩子有很多救濟手段,但貧困的家庭往往只能放著擺爛陷入下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閱讀本書時,我幾乎來不及同情他們,我覺得我自己就跟他們好像。除了吃好一點、用好一點、穿好一點外,我面對風險的能力基本跟這群人同一個水平,這是讓我極度恐懼的事情:「會不會我也是作者筆下的窮忙族啊?」看看書中的敘述,非法移工的時薪一般落在 7.5 美元上下,那可是台幣 200 多元啊,比台灣最低工資的 160 還高出ꀠ25% 。當然當地物價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為什麼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都沒有「我可能是窮忙族的自覺」呢?

我想最主要的因素是環境,台灣的環境提供了許多簡單的工作機會,餐廳全職的工作都有 30k 上下,求職只要不是眼界太高基本是無憂無慮的。更為關鍵的或許是健保,低價位的醫療資源帶給人們無後顧之憂的心態是無價的。閱讀完本書,比起心裡湧現的那種高大上的「我要拯救窮人」的感覺,我腦中有一個更大而且更自私一點的想法:「我要怎麼做才能避免成為窮忙族呢」?

也許分清楚「想要和需要」並且擁有一點存款是重要的;也許找到更加符合「自我實現」的工作是必要的。好奇怪,為什麼自己在閱讀這麼大的題目的時候,思考點卻是著眼在這麼小的自己呢?

好拉,我的自言自語就先停在這邊。本書其實收錄了許多更深刻的事實,有那些難以忍受的,也有讓人讀完漸漸充滿信心的,希望大家看完都有自己的一套深刻見解。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想要看看這個世界其他視角的人們,或是那些對於社會議題很有興趣的朋友,後面是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筆記,有興趣想先一覽全書概要的版友歡迎參考。

章節筆記
前言 在貧窮邊緣

在前言中,作者試圖跟我們說明何謂貧窮。「窮人或近乎貧窮的人被問到貧窮的定義時,他們講的不只是皮夾裡有多少錢,而是腦子裡或心理想些什麼」月光族不一定是窮人,但窮人通常是月光族,而且還是絕望且無助的月光族。光是看完前言,就讓我產生了很多有關貧窮的想法:那些人是怎麼生活著的?他們是做了什麼錯誤決定才落入這個慘境?他們是否曾經有機會擺脫這種狀況卻不自知?台灣也有這種人嗎?政府的作為呢?看完前言我的心有一點混亂,我覺得世界好像走的太遠了。同志人權真的重要嗎?女權運動真的必要嗎?在所有人(大部分人)擺脫貧困之前,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去討論那些事情呢?難道不應該花最大的力氣先解決貧困這件事嗎?同志能不能結婚、女性主管的薪水比男性低難道會比好幾個負債累累的家庭擁有更高的討論優先級嗎?我不知道,但我的情緒是被煽動起來了。好可怕,會不會我們都忽略了不應該被忽略的事情啊?

第一章 金錢與金錢的背面

本章以「花費」為主角介紹各種與窮人相關的金錢事件。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美國的貧困家庭是可以領所得稅退稅的,通常這筆退稅還會跟著一筆補助一起發放。不過這些都需要申請,而低收人士沒有足夠的基本學識申請,因此一些銀行便從中作梗。另外,還有各地的某些商家會提供一種「發薪日貸款」的服務,舉例來說,當你還有兩週才發薪,但已經急需用錢的時候,你可以到這些商家簽下一張 1200 元的支票,然後商家會給你 1000 元現金。那如果到了發薪日你都還沒還錢的話,沒問題,你可以申請延期,只是要多付 200 元,這樣無限循環下去。本章還提到一個好玩的現象,貧困家庭的支出狀態:「如果你致力於幫助貧窮家庭的男男女女坐在一塊兒,你經常會發現,他們當中有一、兩個彷彿得到授權,會義正嚴辭地批評他們的服務對象揮霍無度。」揮霍無度?沒錢怎麼揮霍無度?例如他們不會存錢,反而會把錢拿去租電影、付有限頻道的錢等等。看完這章我有兩個啟發,第一個是比起賺富人的錢,賺中產或是窮人的錢是更為容易的(無論合法與否、道德與否);第二是貧困家庭的花費是一個很大的陷阱,萬維綱菁英日課第一季有一集叫「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是一種理性」說過這個現象,對他們來說,短期的獲得比起長期的利益要來的誘人許多,他們沒有足夠的學識、精神狀態去脫貧。所以啊,像是本章副標題寫的那樣:「你知道嗎?當窮人可是很貴的」。

第二章 努力工作是行不通的

本章以「工作」為主題介紹窮人困苦的收支狀態。勤奮工作沒辦法導致脫貧,這一章舉出許多故事說明這點。首先是貧困人士往往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接受高等教育,以至於求職的過程中沒辦法找到高薪或升遷到管理階層。一步錯,步步錯,悲劇總是環環相扣。沒有高等教育導致沒有好的薪資,沒有好的薪資導致沒有負債累累,就這樣又開始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念完這章我覺得就算是我陷入那樣的情境,可能都很難脫貧。唯有做到大破大立,系統性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才有可能。但是帳單是現實的,生活費與伙食費都是必須且緊急的, 就算先不討論這些短期急用,以一個沒有多少眼界的貧困人士來說,他們的大破大立又能達到什麼程度呢?本章舉了一個只有高中學歷所以求職困難的人,他跑去唸了副學士學位,也因為這個學位受到很多苦頭,例如就學貸款以及時間成本等等,最後發現副學士學位只是一張紙,連政府的就業培訓也幾乎沒有效果。最大的感觸是作者在本章最後一段寫的:「金錢也許不是萬能,但是卻能夠隔絕問題帶來的環環相扣的麻煩」。

第三章 將第三世界引進美國

本章以「移民」為主題介紹那些在美國底層工作的人們。你看過生產流水線的工作嗎?那是不需要語言、不需要特殊技藝、不需要高等教育就能完成的工作,也是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鏈中最底層的區域。曾經看過一個新聞很有趣,一個雇主花了 200 萬買了殺手殺另一個人,結果這個殺手將 100 萬收起來,把另一百萬拿去雇另一個殺手,這個殺手也沒閒著,將其中的 50 萬收了起來,另外 50 萬再拿去雇另一位殺手,這樣循環下去,最後一位殺手只拿到 5 萬元的樣子。很有去的新聞,但這個情形在資本主義市場其實非常常見,本章以服裝業舉例,店內售價 300 美元的成衣,在縫紉場的員工一件只能拿到約 0.75 美分的工資。除了工資過低,基本上會在這些場所工作的人都是非法移民,他們沒有保險沒有福利,也幾乎沒有升遷的機會。美國的法律也不允許他們舉發工廠,舉發的後果很有可能就是被遣送回國。美國的確是最強大的經濟體,的確也有美國夢這種東西,不過窮小子翻身已經是 20 世紀中後期的傳說故事了,工人們沒有奇蹟,只有在最底層苟延殘喘的現實生活。

第四章 充滿恥辱的收割季

本章以「農田工作」為主題介紹在農場打工的人們。這些人多是墨西哥來的非法移民,來的目的不為什麼,就為了多掙一點錢寄回家鄉。他們到美國工作,不是為了獲得新生,只是為了賺到比在家鄉高出好幾倍的薪水,一般來說,他們賺到一定金額就會回去。本章的情節沒有前幾章那麼絕望,甚至還描述了幾位非常熱心助人的雇主,還有聯合起來跟企業家與雇主談判的公會,讓人難得的感受到一點人性的美好與希望。我覺得本章跟上一章都提到了一個重點:那些被社會漠視的人們其實都做著社會上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覺得這問題莫名的巨大,最重要的底層工作居然是薪水最低的(與美國而不是墨西哥本土薪資相比),那機器化究竟是會解放還是壓迫這些人呢?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農產的收割,這些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就不會再來到美國,還是只是跑去做其他行業的最底層工作呢?

第五章 令人畏懼的工作場所

本章以「工作」為主題介紹那些出生在貧困環境的人與更生人。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聽過監獄中有所謂得職涯培訓,目的是為了幫助更生人順利重返這個社會,但是這個制度真的有用嗎?如果你是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你會去聘雇一個普通大學生還是一個更生人?求職的情況已經夠糟了,但更糟的是這類型的人往往缺乏所謂的「職涯意識」:他們會任意曠工、遲到。為什麼?他們難道不知道要負責任嗎?對,他們不知道,而且這很正常,因為當一個人沒有感覺自己「被需要」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無關緊要」,因此會做出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本章有一段很有趣,就是在講上述的概念,一位經理想探討底層員工流動率太高的問題,結果研究的結論不是福利不夠或是薪水不高,而是員工沒有「被重視」。看到這裡,我在想我其實還不太了解馬斯洛的五大需求,自我實現是在金字塔頂端的最高層,尊重需求次之,原來這些東西真的比金錢也就是生存需求更高。在滿足一定程度的生存需求之後,要深入人心往往是得在更高層的金字塔中付出努力的。

第六章 父的罪行

本章以「性」為主題介紹那些在青少年時期遭受性侵害的人們。年幼時遭受的經歷往往會造成成人之後的性格扭曲,也許是封閉式的個性或是更嚴重的精神問題,但這些都只是小問題。大問題是,這些經歷會形成循環,在這些人成人之後生下小孩之後,通常會套用原本家庭的教育方式,只因為他們「不曉得」有其他的教育方式,他們不懂要關懷小孩,要給予自由創造的空間等等。本章提到一所監獄提供服刑人「家庭教育」的課程,而受刑人往往是在這些課程中才學到正確的養育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不只是貧窮家庭會有教育或性侵的問題,富有或是中產家庭也會有,只是在這些家庭中由於較好的經濟條件、長輩期望或是社交環境等等因素,比起貧窮家庭來說比較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問題。這再度說明了,錢不是萬能,但錢能夠作為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最後,讓我感興趣的是,在台灣的家庭教育風氣如何呢?是否也有城鄉差距?也許可以利用托兒所的數量作為起點,開始著手做一點調查。

第七章 親情

本章以「關係網絡」為主題介紹那些成功在社會網絡的支撐下脫離貧困的人們。這一章的標題是「親情」但探討的卻是比親情更大的「情感網絡」。總歸是一種愛與歸屬,社區、教堂、真正的血緣關係都能組成這種網絡,這種網絡提供了一種突破貧困的解藥:「你要擁有比該付出的心力更多的心力」。唯有那種有依靠的感覺,唯有真正感受到被付出的人,才能面對現實犧牲自己做出為他人付出的舉動。這一章的故事很美好,但同時也指出一些赤裸的現實:如果身處貧困的人沒有足夠的眼界去區分「想要和需要」並且提供孩子向上與獲得高等教育的動機的話,那是無法脫離貧困的循環的。用簡單一點的話說,這一代的目標不是脫貧致富,而是提供一個能讓下一代活得更好的環境(也許需要期待下下一代才能完全脫離貧困)這樣。再換句話說,脫貧的方針就是長期主義。而支撐長期主義的往往就是那些普世、不朽的原則,例如親情與情感網絡。

第八章 身體與心靈

本章以「營養不良」為主題介紹那些從小就飽受食物缺乏之苦的孩童家庭。飽受食物缺乏這個詞可能用的不夠恰當,比較好的敘述是對營養知識缺乏的家庭,這些家庭不一定缺錢買食物,畢竟有政府提供的食物券以及其他救濟措施(當然也有缺錢的家庭),但這些家庭時常把錢拿去買垃圾食物,買熱狗而非新鮮蔬果、可樂而非奶粉等等,套句書裡的話就是買了「讓嬰兒感覺到飽但其實沒啥營養」的食物。除了營養不良之外,小孩常常受到的威脅還有過敏以及家庭壓力。本章介紹了許多研究結論,諸如「基因需要與環境再進行交互作用」等等,說明了窮困家庭的孩子為啥通常比中產家庭的小孩來的差。本章最有趣也是最值得深思的內容是一間小兒科吧,這間診所除了基本的醫療資源之外,還配備了「律師部門」,不是為了處理醫療糾紛,而是為了替病患跟雇主、房東以及政府爭取福利。醫生只能解決疾病,但產生疾病的原因往往超出醫生能負責的範疇,這種更深入思考問題並提出水平解決方案的思路是很有趣的,但從現實來看,需要這種服務的社會顯得特別可悲。

第九章 懷抱夢想

本章以「教育」為主題介紹那些偏遠與缺乏資源的學校。我一直在想什麼是教育,近期得到了一個還算是滿意的答案:影響一個年輕人的一生。身為在台北的補習班老師,這一點其實不難做到,每個學生都豐衣足食,老師要做的只是稍微提起學生在某個領域的興趣,講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可以做到。但是在本章介紹的學校中卻不是這樣,小孩飽受家庭、食物以及環境之苦,往往無法專注在學習上,畢竟如果連飯都沒能吃飽,那多項式或語言文法又有什麼意義?但這是個惡性循環,還是兩圈形式的。第一圈是小孩,他們受苦而無法學習,無法學習就無法獲得高等教育,無法獲得高等教育就無法獲得理想的工作,進而製造一個讓自己下一代持續受苦的環境;第二圈是教師,小孩不念書的狀態也會影響到教師的熱誠,以至於教師不願意再多花時間在那些其實最需要幫忙的學生身上。政府的補助也不均,偏鄉教育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要怎麼跳脫這種循環呢?要解決這個層面的問題需要更高層面的思考模式,我在想補習班會不會是解套的方式呢?如果我真的志在教育,那麼這是我終有一天必定要面對到的問題。

第十章 工作行得通

本章以「職涯培訓」為主題介紹那些在職涯中心接受訓練後成功煥然一新的人們。一個職涯中心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是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嗎?一般的職涯中心或許是這樣,但針對窮困人家做訓練的中心卻不能侷限於此。在先前的章節中作者不斷提及,窮困家庭出身的人在職場上很大的弱勢是缺乏「軟技能」,也就是與同事交流、準時上班等等的常識。所以這些職涯中心必須從心裡層面帶領這些人向前走,首先必須建立信心「成功為成功之母」,在訓練期內不斷提供小目標小成就讓學員建立自信;再者必須建立溝通的渠道,先讓學員之間互相溝通、充滿信任,這樣學員結訓之後才能面對與他人的交流。看完這章我最大的感悟是,凡事都要多想一層,例如,成績不好的孩子的原因勢必是不讀書,但不讀書的原因不一定是孩子懶惰。

第十一章 能力與決心

本章以「政府政策」為主題呼籲國家正視窮困家庭的處境。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是沒有效果的,必須有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措施。或是限制理論也許能幫上一點忙?依照關係圖找出核心問題,不過顯而易見的是這張圖會異常巨大。我們陷入了一個困境,想找一個點去突破問題,但往往解決這個問題又會產生其他問題,目前的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將問題一次解決,也沒有「決心」找出真正的核心問題。本章建議了很多方式,也比較了美國各州採取的許多措施,還指出了窮忙族並沒有替自己爭取權益,例如投票,的事實。我的想法是經濟學能幫上忙嗎?更高的基本工資或是更恰當的資源分配等等?我直覺這方面的很多事情都跟經濟學息息相關,也許明年可以抓個時間做個連結。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194.73 (臺灣)
PTT 網址

wangm4a112/25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