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探究式閱讀 有效閱讀 提升理解與提問能力
有圖網誌版:https://reurl.cc/ynAeMa
=====以下全文貼上=====
零、楔子:為什麼讀《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這兩本書?
這個月給自己的讀書主題,是關於『如何閱讀』。除了許多讀者耳熟能詳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懂一本書》等作品,為了瞭解更多『如何閱讀』的其他面向,在博客來上搜尋後,發現了《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這兩本書。
初看書名,很符合自己設定的閱讀目的:《探究式閱讀》推想與閱讀中的提問相關;《有效閱讀》推想與閱讀的理解有關。入手後,兩本交錯閱讀,得到了一些自己期待的解答,也發現了一些原本沒有意料到的亮點。
一、《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二書核心與亮點
根據在博客來搜尋的結果,和『寫作』相比,與『閱讀』相關的書籍明顯少很多。因應十二年國民教育而設計的108課綱,為了提升青少年(國高中生)的閱讀能力,這幾年與學校閱讀教育有關的書籍,再版和新出版頻率也提高了。《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即屬於此類的作品,以學校體制的國文教學為基本背景,期望提升學生國文素養培育的有效性。兩書都是由『親子天下』出版,也是不意外的巧合了。
因為以108課綱為寫作背景,兩書同時引用了國際素養評量計畫(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關於閱讀素養的三階段金字塔概念。
基礎:擷取訊息
中階:統整解釋
進階:省思評鑑
在《有效閱讀》的序文,為以上閱讀三階段,做了很貼切的類比:
基礎:擷取訊息—『螞蟻』式學習,像螞蟻勤勞囤積食糧一樣,從閱讀中儲備訊息。
中階:統整解釋—『蜘蛛』式學習,像蜘蛛吐絲結網一樣,將閱讀訊息交織成前後因果概念圖與關係網絡。
進階:省思評鑑—『蜜蜂』式學習,像蜜蜂凝釀蜂蜜一樣,將閱讀材料轉化為自身的理解與結晶。
而在《探索式閱讀》中,作者透過提問,幫助讀者擷取理解內容,而一系列的提問,其實也和上述三階段閱讀有關。在開始練習閱讀時,作者列出的提問內容,可以直接作為演練的範例:
(一) 擷取訊息:
1. 作者寫了哪些內容?
(二) 統整解釋:
2. 內容間有什麼關係?
3. 為什麼要安排這些關係?
4. 鋪陳的脈絡和段落有什麼概念?
5. 概念統整起來,能看得出作者想說什麼?
(三) 省思評鑑:
6. 我的反思為何?
7. 我這樣的理解合理嗎?
以PISA閱讀理解三階段—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為核心,《有效閱讀》作者提供的螞蟻、蜘蛛、蜜蜂類比,以及《探索式閱讀》作者提供的提問範例,是兩書幫助自己閱讀理解與提問的最大亮點。
二、《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二書比較
《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的寫作目的,都是增進108課綱國文閱讀的有效性。而因為作者的背景不同,兩書也各有不同著墨的特色。
(一) 作者背景
《探索式閱讀》作者黃國珍,出身文學世家,在做為父親引導孩子讀書時,觸發了投身青少年閱讀素養的推廣工作,舉辦過千場講座。
《有效閱讀》作者鄭圓鈴,是師大國文系退休教授,曾任高中國文教師,長期參與國文教材、教學方法、實作工作坊等。
(二) 引導重點
《探索式閱讀》著重的前提,在客觀性的邏輯檢核。在該書的第169頁,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解釋:閱讀的材料(文本),如同三角形/圓形/方形/線條等的幾何圖形,所有的讀者,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把幾何圖形集合組成自己的理解結果;而唯有透過客觀的邏輯檢核,像是理解裡面有多少個三角形/圓形/方形/線條,再客觀地推論彼此間的組合關係,這樣可以跳脫自己的經驗和主觀認定,得到作者原本想表達的意思。
《有效閱讀》以學校國文教學現場為背景,以授課老師為主要的讀者群,所以作者提出教學現場的課程地圖,給予每課內容一特定的練習目標,從基礎的擷取訊息(找一找)、到統整(概念圖)和解釋(為什麼),再到更進階的省思評鑑(你認為),接著是綜合三個閱讀層次的應用學習單,用開放式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
(三) 列舉範例
《探索式閱讀》和《有效閱讀》二書中,都有提供不同類型體裁文章的閱讀範例。
《探索式閱讀》比較不限定讀者屬性,著重在『如何學』。
《有效閱讀》則如前面提到的,偏向以學校教師為讀者,除了說明『如何學』,也說明『如何教』。非常有趣地,作者還帶著讀者直擊教學現場,提供相同課程文章,不同教學方法的示範,也幫助定義不同閱讀階段和相應的教學策略。
(四) 提問內容通用性
為了提升閱讀素養,檢核學習的效果,必須從舊時的是非選擇題型的標準答案,轉換成開放式問題,讓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觀察、假設、驗證。
不同類型體裁文章的閱讀範例中,《探索式閱讀》都以貫穿閱讀三階段的七個問題為主軸,讓讀者可以基本的提問脈絡可循,並且練習思考關於文章中訊息、整理、解釋、省思、評鑑的過程;《有效閱讀》同樣以閱讀三階段出發,但示範問題針對了文章中的細節提問,比較多樣化,幫助老師發想學習單的各項內容。
三、《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對非親師讀者的幫助
既不是老師,也不是家長的我,除了收取《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的核心和亮點外,另一個覺得很有幫助的,就是二書的短文範例。
相比起來,給成人閱讀的『如何閱讀』書籍,像是《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懂一本書》的如何解構書籍、《高手學習》的強力研讀筆記法,目標都是放在『閱讀整本書』,基本上都是概要性的說明,畢竟作者不太可能把解析一整本書的範例,全部照章全收在自己的書裡。
而《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從青少年的閱讀學習出發,範例都是短文,對閱讀練習來說,遠比讀整本書有效率,在脈絡的理解上,難度也比較低。經過拆解的材料,能夠高頻地重複練習三個閱讀層次(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的過程。二書都提供了提問的範例和作者自己的解釋,在短文閱讀後,可以自行練習思考一系列的開放性問題,並有作者的解釋做為參考的反饋。符合『刻意練習』的分成小塊重複演練和取得反饋的要點。是開始閱讀時沒有料想到的收獲。
四、小結
對大多數的成人來說,『閱讀素養』是過去學生時代缺失的一環。這問題存在已久,早在1940年問世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開章就敘明了該書目的,即為補足囿於認字之基礎閱讀的學校教育缺口。
108課綱的教育改革,促使學校教育的第一線角色—老師、學生、家長,產生大量閱讀素
養教與學的需求,也催生了如《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等書籍的出版與再版。
對成人讀者來說,參考《探究式閱讀》和《有效閱讀》等類書籍,能讓我們從最根本,重新認識閱讀的理解和思考過程,並從短文的刻意練習中,逐步掌握後續閱讀長篇文章和書籍的方法。
--
推
推
感謝分享!之前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懂一本書,但都覺得沒
有切合我的需求...
您推薦的書感覺比較符合我的需求,感謝~
7
[心得]〈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圖文心得: 對於你來說閱讀是什麼呢? 有公式或規則嗎? 還是你覺得閱讀這種東西還需要人教? 老實 說自己第一次在誠品看到這本書就是這種感覺,覺得閱讀不就書拿起來看,有甚麼好教的 。但之後因緣際會買下此書 (其實只是覺得新版封面很漂亮...),一讀之下驚為天人,有 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你也是苦於讀書找不到方法,讀了就忘,抓不到重點的人,這本4
[討論] 探究閱讀看了一本書叫探究式閱讀 作者:黃國珍 作者對閱讀這件事提出了新的方法 簡單說就是有沒有徹底理解文章內容 並提出問題3
[心得]《6堂課學會英文速讀》讀後心得圖文心得: 你是否也有英文閱讀的困擾呢? 總是讀不快,要不然就是有讀沒有懂 。又或者,明明每 個字都看得懂,組在一起卻是一團模糊呢。 英文閱讀恐怕是很多人心裡的痛。自己去年底為了想多吸收國際新聞訂閱了端傳媒和華爾 街日報和合購方案。但由於閱讀速度的差異,看端傳媒的頻率遠高於華爾街日報。畢竟看2
Re: [討論] 讀書的速度即使受過類似的教育,個人之間的閱讀能力的確有很大的差別, 不管是閱讀能力好、或閱讀能力差,當事人卻都很難查覺 因為我們無從得知他人在閱讀時的心智運作狀況 這可能是影響閱讀速度的原因 閱讀母語時可能較難查覺,但閱讀第一或第二外語時,2
Re: [問題] 增加閱讀理解能力的書籍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 探究式閱讀 黃國珍的閱讀進階課,從自我提問到深度思考,帶你讀出跨域素養力2
[心得] 《解讀者》實用性和理論分析兼具的指南《解讀者》讀後心得:實用性和理論分析兼具的指南 讓閱讀進階,接軌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 圖文好讀 面對這紛亂的時代,我們不只需要閱讀,更需要解讀的能力。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解答,而 是自己找出答案的方法。這次要分享的這本書,就是在教我們如何成為生活的解讀者、工1
[心得] 從讀到寫 & 教出雙語力網誌好讀版: 一直到當了父母之後,才會拿起教養書籍。今天想要分享兩本書,我覺得根本可以放在一 起閱讀,因為這兩本書的背景,目的,書名看起來好像很不一樣,但是基本上都是在談『 閱讀』。1
[問題] 增加閱讀理解能力的書籍想請各位推薦增加閱讀(理解)能力的書籍, 版上常被推薦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懂一本書,不太符合我的需求, 我想找的是"理解(及思考)單篇文章的閱讀技能/策略" 像板友推薦的這本 有效閱讀 不知道還沒有其他不錯的書籍,請大家推薦,謝謝~- 網頁版閱讀: 樊登作者提出的科學式閱讀,是吸引我閱讀這本書的最大原因。我從三個部分歸納作者的 觀點和工具,從如何「精準選書」、如何 「高效閱讀」、 如何「抓取重點」達到科學式 閱讀進行分享,當然作者是「樊登讀書」創始人,所以是站在「講書人」的角度表述這本 書,我們不一定要跟作者一樣成為 「講書人」,但希望自己能有邏輯、有架構闡述自己
- 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好消息是這本電子書已上價,只是從出版日期看不出來何時上架, 不過從書籍排序判斷應該是新書,再也不用捧著巨大沉重的實體書。 如果你是剛踏入閱讀領域或是重拾閱讀興趣的入門者,在看這本經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