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科學詭案調查局》:貓貓狗狗會吃你嗎?
網頁好讀版:
https://ijuhsu.com/gorydetails/
--
本文為《科學詭案調查局:離奇現象與噁爛實驗的科學研究報告》的閱讀心得
(以下簡稱《科學詭案調查局》)。
本書作者Erika Engelhaupt根本是「奇怪的知識」之王,
在文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噁心、特別卻又堅實的研究,
非常適合喜歡看怪奇文章、偵探鑑識類的讀者。
我覺得用「奇怪的知識增加了」真的是最好的閱後心得XD
--
《科學詭案調查局》作者在序言就提到了他很早就開始被「啟蒙」了(?)
小時候他就很喜歡收集垃圾堆裡找到的牙齒;
長大後他發現自己難掩存在的「病態好奇心」,
所以開始撰寫了「科學詭案調查局」的部落格。
很多時候越獵奇越詭異越噁心的事情越引人興趣,
我當時好像是被某網站截的書摘所吸引了;
不過比較特別的是這些內容他是有認真去追查研究,
而不是單純講一些沒有道理而純粹噁心的事,這也是另一點吸引我的地方。
# 從病態心理、蟲子到體液,《科學詭案調查局》全都包
整本書分成六個大單元:
- 病態的好奇心:與死亡、屍體與犯罪現場有關
- 真噁心:蟲、蛆與油脂塊
- 打破禁忌:禁忌的手術、同類相食、戀屍癖
- 恐怖爬行者:老鼠、蟎、蟑螂
- 解剖學:分泌物、排泄物
- 神秘的心智:妄想、巫毒、過目不忘
真的是想得到噁心或獵奇的事物都可以在裡面。
當然因為是以文字敘述,所以不用過於擔心閱讀時會噁心到說不出話來;
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大部分是覺得新奇有趣、而且會想趕快拉身邊的朋友分享的內容。
作者基本上也以比較輕鬆有趣的口吻來帶出這些議題,
整體下來的閱讀是順暢的(說不上舒服…畢竟內容就是刻意不舒服)。
由於作者本人就是科學寫手,之前也在《國家地理雜誌》服務,
所以基本上可以放心他所提供的資訊的正確性。
當然我覺得他也很會選題就是,一般的科普文章可能不太會有人想看,
但這些怪異的研究一定能夠提供很多點閱率:P
--
# 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學詭案調查局》片段
這裡不爆雷,但簡單介紹幾個我覺得在裡面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跟大家分享。
世界最小的犯罪現場
作者介紹了Fances Glessner Lee的一系列模型
「Nutshell Studies of Unexplained Death」,
這些模型非常注重細節,很多模型後來都被拿來做為訓練警探的教具。
在過程中並不會使用現代的科學儀器(如DNA),
所以學員必須透過觀察模型細緻的展現(像血液如何飛散、鈍器的細微毛髮),
去學習辦案可能會遇到的重要細節。
詳細的內容也可以看這篇文章
〈Murder Is Her Hobby:
Frances Glessner Lee and The Nutshell Studies of Unexplained Death〉,
裡面有很多照片和影片,真的覺得太驚人了!
-
## 如果你死了,你的狗會把你吃掉嗎?
我們總是好奇家中的寵物到底跟自己感情有多好,
當然即使「吃了主人」也不代表牠們不愛你,
但「吃了主人」這種事感覺總是會上新聞的。
欸…畢竟家裡養了一隻小笨狗樂透,看到這樣的標題當然會感到好奇。
我曾經裝死過發現我的狗完全不想來救我,也當然好奇如果我有天掛了,
牠會不會想要把我給吃了?
這裡作者引用了許多期刊論文以及鑑識報告,
介紹家中常見的寵物--貓、狗有多少的案例吃了自己的主人;
裡面也介紹哪種類型的寵物比較可能食屍,以及會從哪裡先下手…
確實如副標講的,即使牠們把你吃了「你也不會知道」,
但這篇真的讓我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XD
-
## 精液的傳播
這篇先介紹鑑識專家Annalisa Durdle用人體體液來餵食麗蠅(blowfly)的實驗,
他們提供這些蠅各式各樣的體液:血液、唾液、精液,
以及其他的零食:寵物飼料、罐頭鮪魚、蜂蜜,看這些蠅的取食偏好;
沒想到能夠匯聚最多蠅的是精液。
書中更引用Durdle的話:
精液是蒼蠅界的快克古柯鹼。牠們狼吞虎嚥,變得醉醺醺。
牠們跌跌撞撞、身體部分麻痺--
我甚至看到一隻蒼蠅放棄善後,一屁股坐在地上!
然後牠們又繼續爆食,直到身亡。但牠們死得很爽!
我大概從來沒想過這種對話會出現在我的blog中orz
好的,另一個有趣的事情來了。
由於精液不但富含蠅類需要的多胺(polymine),DNA的含量也豐富;
所以蠅類吃下精液後,實際上流滿著提供者的DNA,
甚至也可能會把DNA傳播到其他地方去。
那這樣會不會產生問題呢?
作者提出了刑事DNA分析上或許可能會有些問題?如果真的好奇,趕快去看書吧XD
-
## 最凶殘的哺乳類
大家猜猜看,世上最凶殘的哺乳類是什麼呢?
大家可能會想到老虎、獅子,抑或是人類。
不過如果把「殘害同類」當成最凶殘的行為的話,
在超過1000種最常殘害同類的動物中,人類也只排行第30名而已…
實際上,在這份名單中的第一名是《獅子王》中可愛的丁滿--狐獴。
這篇提到了人類自相殘殺(如戰爭)的狀況,
其實相較於其他哺乳類,人類的自相殘殺現象已經越來越低
(詳情也可以看《人性中的良善天使:暴力如何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一書,
全書都在解釋人類其實越來越和平及非暴力);
文章也進一步提到各種哺乳類的自相殘殺研究。
他們發現,母系社會高地位的母狐獴會將地位低雌性生出的小狐獴給殺掉並吃掉,
以為子嗣保留更較多的資源。
也介紹了其他靈長類、海獅、瞪羚、松鼠、鯨魚、穿山甲等是否有自相殘殺的現象。
-
## 世界最慘烈的叮咬
被蚊子咬已經夠痛苦了,更不用想像被蜜蜂咬。
不過University of Arizona的昆蟲學家Justin Schmidt卻被昆蟲螫了超過千次,
甚至還發明出像是品酒舨的「螫痛量表」--Schmidt pain scale,
把痛苦分成四個等級。
舉例來說,被紅馬蜂(red paper wasp)得3分,疼痛的感受:
腐蝕灼燒,具有鮮明的苦澀餘韻。有如在紙割的傷口上灑一杯鹽酸。(p. 201)
我覺得他的偉大不只在於為研究的犠牲奉獻,還有他的幽默感…
而另一位研究者Michael Smith則把自己身體劃分成24個區,
想要試試蜜蜂螫起來最痛的是哪些地方;
當然他勇敢地面對了幾個恐怖的特殊地帶…
這篇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平常為研究犠牲奉獻的程度還不夠呀…
-
## 在游泳池裡尿尿
小時候總聽過一個說法:游泳池會放一種「顯示劑」,
如果有人尿尿,游泳池的水就會變色!
這個都市傳說至今應該還流傳著;
但作者認為並沒有這種藥劑存在,因為實在有太多的風險了(?)
這也代表,泳池真的可能有非常多的尿存在。
作者在這裡提到了很多跟泳池尿液相關的研究,
例如:泳池內到底含尿量有多少?尿液和游泳池的氯會有化學作用嗎?
等等諸多議題進行了討論。
-
## 對人臉過目不忘
在辦案的過程中很常要仰賴被害者或是路人指認兇手,
不過不一定每次都那麼順利,因為人類的記憶很容易被操控;
謝伯讓在《大腦好好玩》第三季就多次提到「錯誤記憶指認」反而造成冤案的狀況。
不過這裡不談記憶,反而談的是「辨認能力」;
在記憶無誤的狀況下,你有辦法多年後,
在茫茫人海中辨識出那個可能在高中運動會上只見到1秒的人嗎?
2015年英國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
就成立了「超級認臉人」的團隊,成員都具備著過人的辨識人臉能力;
透過他們的協助,真的找到了一些有案底的嫌疑人。
其中一位組員Gary Collins的興趣就是在iPad瀏覽一堆嫌疑犯的照片,
最高曾在星期天吃中餐時就指認三個人出來;
在2011年的倫敦騷亂中,他一口氣辨認出190個暴徒。
這些人每年都會加入大型活動來看有沒有搗亂者,真的超酷!
在光譜的另一端則是「臉盲」,它真的在心理學上有術語,
稱為「臉孔失認症(prospagnosia)」;不過這當然在很極端的狀況;
其實一般人都覺得自己會認人,但實際上要認出陌生人的臉孔並沒有想像中地簡單。
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做University of Greenwich的心理學家Josh Davis提供的測驗,測測看你是不是「超級認臉人」。
雖然沒有中文版,但英文非常簡單,我在做完測試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沒有想像中地臉盲;也有朋友自認很會認人,沒想到一換成陌生人就輸得很慘XD
如果你的認臉能力很強,說不定也能加入「超級認臉人」的行列呢:P
p.s. 目前也有「超級認聲人」的研究,有興趣也可以做做看
---
# 《科學詭案調查局》的「噁心」,是真的噁心嗎?
在《科學詭案調查局》中,真的會看到各式各樣我們覺得獵奇、噁心、凶殘的研究。
不過,這些東西真的是這樣嗎?
這本書雖然建構在這些會引發我們最深層的好奇心的議題,
作者知道大家有興趣,但也不忘提醒大家要記得,
這些所謂的「噁心」、「獵奇」,基本上都是以特定的文化甚至是人類的視角來看。
許多文化覺得蟲很噁心,但它卻是某些文化中重要的飲食來源;
大家都討厭蟑螂,但牠們不會覺得自己噁心吧。
我們討厭排泄物,但對一些動物來說食糞卻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
當我們以自己的視角來看,自然會忽略了這世界其實充滿了許多與我們不同的的觀點。
舉例來說,〈最凶殘的哺乳類〉一文讓我印象很深,
是因為我沒有想過「狐獴」居然如此地「暴力」、「野蠻」;
但轉念一想,這所謂的「凶殘」根本是我們自己所定義出來的;
對於牠們來說,這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
去年我很著迷於看大安森林公園及植物園的鳳頭蒼鷹養育記錄
(有興趣可以RRGTaiwan的影片,大約每年五、六月是繁殖季),
也因此接觸了很多猛禽類的直播(?)
曾經看到猛禽母親不顧自己的孩子,放任強壯的小鷹去欺負弱小的小鷹,最後導致死亡;也看過小鷹死去後,被母鷹餵食給其他的小鷹。
這些放在人類框架下感覺不可思議的狀況,其實不斷地在自然界上演。
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用我們的價值觀去指責這些生物都殘忍、冷酷無情。
作者當然也知道這樣的狀況,
因此他也花了不少的片段在解釋這些動物行為背後的意義,
以及人類應該如何去應對與反省。
至於我們人類,
在看到其他動物不遵從我們認同的生活方式時,往往會投予批判的眼光。
我們讚揚信天翁等動物,因為牠們會與伴侶締結終身,
但卻忽略牠們也會「外遇」的事實。
我們也絕對不喜歡想像穿著燕尾服的企鵝和屍體交配。
但這顯示的,與其說是某種自然律,不如說是我們自己對於道德敗壞的不舒服。
我們情願相信自己的價值觀符合宇宙運行的道理,有如繡在枕頭上的甜美字句。
但宇宙可沒有這麼仁慈--反之,我們只能自己設定規則,然後遵守。(p. 152-153)
當然若有過多這類的片段也會淪為說教,
這本書不錯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太多這樣的語氣,
大部分時間還是以詼諧、有趣的方式來告訴大家這些有趣的知識。
---
# 小結
對於每年都會認真追搞笑諾貝爾獎,偶爾會寫寫科普文章的我來說,
我非常喜歡《科學詭案調查局》作者的敘事風格與實事求是的態度。
在本文中有趣的幾個片段下面我其實一開始有依照書中的關鍵字找到那些研究;
沒想到書最後居然列出了所有參考文獻,而且比我找到的還要多,
每個小故事背後至少都有3篇以上的研究及報導支持,是真的很用心。
撰寫科普文最大的幾個問題,
找不到受眾喜歡的切入點、寫得太艱澀、無法將研究融會貫通,在這本書都不是問題。
很推薦喜歡看些奇怪研究、偵探鑑識的大家看看這本書XD
希望大家看到什麼有趣的文章或研究也能跟我分享:3
-
書名:科學詭案調查局:離奇現象與噁爛實驗的科學研究報告 Gory Details:
Adventures from the Dark Side of Science
作者:Erika Engelhaupt
譯者:姚若潔
出版社:大石文化
--
推 很有趣 也推原po
推推 讀這本的時候會讓人一邊覺得好噁心但又忍不住一直看
下去XD
這篇的知識太強了吧XD 感謝推薦
18
[心得]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基因注定的友誼部落格好讀版: 談到友誼,我們常會把「交朋友」當作一種社會行為,而《朋友原來是天生的》則告訴 我們,友誼之複雜需要用非常多樣的科學來解釋!作者羅賓.鄧巴是英國的人類學家和 演化心理學家,最著名的研究是提出每人平均朋友數量是 150 人的「鄧巴數字」,他在12
[心得] 成功竟然有公式好讀推薦:成功竟然有公式:大數據科學揭露成功的祕訣 推薦指數:★★★★★ 網誌好讀版: 購買連結: 誰能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武器庫,11
Re: [問題] 魔法的本質是一種物理現象吧魔法既然在作品中存在 就一定有其原因、規律 要不要把這個稱做物理現象 就看物理現象的定義吧 話說其實還有個叫化學現象吧5
[討論] 只有一半的真相:為什麼科學看不到全貌我覺得,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閱讀障礙,這本書<<只有一半的真相>>我讀不是很懂,所以 上來請求支援或者提示。 我剛剛寫了讀後幾天的感想,如下: 雖然許多人推薦,但跟我頻率不太合。 我很可以接受作者說的,科學裡面有很多不知道的、不曉得如何解釋的現象,也很認同5
[心得] 《3.3秒的呼吸奧祕》透過呼吸變更健康?《3.3秒的呼吸奧祕》讀後心得:透過呼吸變更健康? 深入古老與現代的呼吸法,體驗奇妙的科學實驗 部落格圖文版 呼吸哪有什麼學問?我們不是每天都在呼吸嗎?人類每天要吸氣、吐氣重複兩萬五千次, 沒有什麼比呼吸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然而,人類這個物種漸漸失去了正確呼吸的2
[心得] 《這就是生物學》簡介&讀後感書名: 這就是生物學 原著書名: This Is Biology: The Science of the Living World 作者: Ernst Mayr 譯者: 涂可欣 出版社: 天下文化1
[心得] 《高手決斷》我得到的三個重點和兩個啟發《高手決斷》讀後心得:我得到的三個重點和兩個啟發 突破偏誤、盲點、偽邏輯,以科學思考打造優勢決策 圖文好讀 誰需要思考?誰需要做決斷?如果你只是待在自己舒適圈,循規蹈矩地做事情,你就不太 需要思考。如果你需要面對陌生的局面和不熟悉的事物,你就需要思考。我認為後者顯然1
[心得] 科學革命作者為科學史學者,本書是他的上課講義所發展而成,故為簡略的通論性質,主要是針對科學史上的「科學革命」提出反駁:科學革命是17世紀左右,自伽利略主張地動說開始,人們逐漸發現萬物運行的規律,並擺脫基督教以及亞里斯多德對於「科學」詮釋的禁錮。 「科學革命」的概念為法國歷史學者夸黑於1943年提出,但作者認為整個過程並不是突然的逆轉,而是緩慢的嘗試與轉變,而這個過程中,不但大多數的「民眾」都渾然不知,被現代視為改革者的前人,再怎麼宣稱與以往斷絕,都還是不可避免的帶有以往的遺緒;更重要的是,科學史通常都被當成與人文相對的事件看待,而作者認為,現代科學的討究與浮現,是與社會演進與觀念息息相關的。 「一個新的科學真相能成立,並不是透過讓反對者信服或開悟,而是反對者最後都不在了,然後有一個熟悉它的新世代成長起來了。」馬克斯‧普朗克說(轉自《超級思維》)看到這句話時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科學革命》在講的是觀念交替時,傳統的思維是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加上基督教思維認為人是不完全,並不具「認識」世界的能力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就留在經典的詮釋上;但發現所觀察的世界與典籍不同,並有其規律時,機械論即應運而生;但在一切都相當曖昧不明的狀態之下,即使認同「機械理論」,要怎麼認識世界?可以適用的範圍有多大,什麼會被解釋 或是排除,無法解釋的該怎麼辦?舊有的理論在這時候成立嗎?或只是,還沒發現成因而已?當眼見不為憑時,什麼才是真實存在的? 在這個當下,「科學」一詞還沒有出現,都還是屬於「哲學」的範疇。但一再再的觀察與實驗,人突然醒了,在哲學,或說大學的領域,充滿了各種辯論,「科學」原本也是,有許多成因的推斷。但一下子,就被確定下來了,追求的,從想像的爭論變成共同的理解。但共同的理解本身也是充滿了問題,實驗能不能被複製是一件事,但是展現可以接觸到多少人數也是一件事。書中有云,即使到大街上演示,觀看的都常常不到20人,所以推廣度相當低。- 網頁版閱讀: 樊登作者提出的科學式閱讀,是吸引我閱讀這本書的最大原因。我從三個部分歸納作者的 觀點和工具,從如何「精準選書」、如何 「高效閱讀」、 如何「抓取重點」達到科學式 閱讀進行分享,當然作者是「樊登讀書」創始人,所以是站在「講書人」的角度表述這本 書,我們不一定要跟作者一樣成為 「講書人」,但希望自己能有邏輯、有架構闡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