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讀後感

看板book標題[心得]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讀後感作者
a102740826
(Ling)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1

網路上看到這本書的評價似乎不是很好,大多是說翻譯令人難懂、太艱深,我努力讀了之後發現有些段落還真的容易恍神 :p
不過本書知識滿點呀!我試著用口語一點的方式節錄書中我比較有感的部分。

圖文並茂版
臉書:
https://reurl.cc/OEQNZD
IG:
https://reurl.cc/58Xx6v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總覺得...】
1. 為什麼公司換了老闆、國家換了領導人,就會大改決策方向?
2. 現在人工智慧這麼發達,很多事就讓AI幫我們做決定吧!
3. 我領導的團隊常常有意見分歧的情形,要如何讓大家的想法往更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學到的3件事】
1. 人類的想法有變異是好事嗎?
我目前在公部門負責的是健保給付費用審查相關業務,同一件案子,如果審查專家有不同意見,對我們來說當然是壞事,當審查尺度不一致時,醫院和民眾不來吵翻才怪(光是連審查尺度一致時,都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可以吵了)。但在藝術或創新產業,例如影評、品酒會、藝術展等,如果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都相同,那就未免太無聊了!

有趣的是,並不是所有狀況都是一翻兩瞪眼,現實生活有許多事情都是處於中間模糊地帶,舉例來說,美國曾經有段時間在討論法院判決是否應採用「量刑基準表」,這張表的縱軸將「犯罪行為樣態」分成43個等級、橫軸將「犯罪紀錄」分成6個等級,交集之處便決定「受刑人的監禁月數」,這樣做可以屏除不同法官或不同場合下所造成的決策變異;但反對派宣稱此舉會「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因為每個案件都是獨特的,自由裁量權有助於針對細節來做出「公平和正確」的判斷。

2. 為什麼針對同一件事,不同人下的決策會不一樣?
如果,法官會因為審判當天的天氣好而手下留情、醫生會因為當天心情不好或接近下班時間,而忽略檢驗報告上的重要訊息,你會怎麼想?無論你怎麼想,這些都是現實中確實在發生的情況。

影響決策的原因或許比你想像中多(有些甚至聽起來滿瞎的?),例如:

#1 穩定型態誤差
例如知識變異性,每個人的背景、教育程度等不同,造成想法和行動不同。

#2 場合雜訊
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條件影響下,會做出不同的決定。例如情緒、壓力、疲勞、天氣、順序(賭徒謬誤,舉丟銅板的例子來說,如果已經連續出現3次正面,較多人會猜第4次出現反面,但實際上第4次出現正面或反面的機率仍為一半一半)。

#3 錨定效應
過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資訊,有先入爲主(或稱爲錨點)的觀念。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賣家先把售價訂高,再以特價方式銷售,不但能提升商品價值,消費者還會認為自己撿到便宜。

#4 捷思法
人類偏好迅速、直覺、不費力的決定,但通常這個決定並不是最好、最正確的決定。

#5 結論偏誤
又稱情感捷思法,指先入為主、未審先判,即使被證實有誤,仍不改初衷,甚至獨排眾議,主張堅持到底。

#6 光環效應
又稱月暈效應,是人們過度追求「連貫性」時的表現,當一個人在某些領域表現突出,便以為他在其他領域也一樣完美。例如包裝精緻的商品,即使拆開後內容不怎麼樣,消費者也會覺得還不錯;或是面試官看到候選人跟自己畢業於同一所名校,便認為對方可以適任這份工作。

3. 既然有這麼多會造成決策誤差的原因,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減少雜訊,避免做出尺度不一的決策?
研究顯示,在各種類型的決策之下,人類判斷的準確度都遠小於「機器演算」的結果(無論你認為人有多專業、或機器會忽略許多人類才能注意到的細節),因為機器可摒除雜訊干擾,且大數據資料庫會讓判斷越來越準確。

不過單憑機器做決定,會有產生歧視、偏見的疑慮(設定的條件參數會讓機器重複偏好某種選擇),也會影響人類的工作士氣和尊嚴,因此我們不太可能完全用機器取代人類。以下整理本書提供可減少人類決策雜訊的方法:

#1 配對比較
有比較基準時,人們的決策會較準確。例如要一群人為一部電影評分1~5,他們可能無所適從,每個人的分數差距也會很大;但當先告訴他們一個比較標準(A電影是3.5分、B電影是4分),這時大家的分數就會比較接近、有參考價值了。

#2 群眾智慧效應
單一個體所做出的決策往往會比多數決不精準(前提是多數決這群人是明智的,且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不少企業會採用「德爾菲法」來做決策,目的是在訊息收集過程中,透過多位專家「匿名」且「獨立」的反覆主觀判斷,獲得相對客觀的意見。

#3 事前預防、事後修正
事前預防包含提升「內在」知識、統計等有利於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及留心「外在」環境對自我產生的影響(例如消費者較容易購買擺放在與之視線等高層架上的商品);而事後調整就是在做決策過程中不斷重新檢視檢討,進行滾動式調整。

#4 中介評估法
用「快思慢想」的邏輯取代「直覺」判斷,主要步驟為:(1)先快速「評估」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提案。(2)以慢想方式「討論」此提案有無雜訊或偏誤,並在此期間多方蒐集資料。(3)「再次評估」原先提案並進行修正。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出色判斷者」帶領進行,他需要有足夠的經驗、智力以及開放的心態。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1. 這本書讀起來像一本博士論文,但別嚇到了XD 不是很難理解的意思,而是解釋得很完整。書中有許多專有名詞,一開始讀起來覺得有點吃力,不過讀完後收穫滿滿,且往後再讀到有關心理學或人類決策行為相關書籍時,就特別得心應手!
2. 本書作者就是之前很紅的「快思慢想」的作者唷~
3. 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時有寫到一題考古題:「請問衛生人員如何以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探討臺灣社區健康的問題?」。當時和同學們都覺得這是什麼鬼啊~完全沒在課本裡看過,考得太偏門了吧!直到最近有空開始看課外書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決策方法呢!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221.88 (臺灣)
PTT 網址

mapabeyb12/15 13:05這種主題的書要翻譯的好真的不容易

mapabeyb12/15 13:05尤其若還有出版時間的壓力,要找到好的譯者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