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評論] 鄭秉泓評《餘燼》(有雷)

看板movie標題[評論] 鄭秉泓評《餘燼》(有雷)作者
lgng66133
(Mad Fer It!!!)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鄭秉泓為台灣資深影評人,過往為高雄電影節短片單元策展人

(以下涉及關鍵劇情討論,繼續閱讀請斟酌)

1.
2006年王建民贏球的設定,加上莫子凡囚禁許士杰的劇情安排,太過致敬《謎樣的雙眼》 。

2.
為了把1956白色恐怖跟改朝換代後的2006並置,莫子凡劇中年齡應該是56歲,李銘忠飾演的那個角色也應該是五十多歲。

大家常罵八點檔長壽劇裡演員現實年齡跟劇中角色年齡不搭,《餘燼》也是如此。總之這個設定以及妝造都沒有說服我。

3.
莫子儀演得不錯,男配角跟歌曲,是這部片最應該入圍的兩項。金馬評審對《餘燼》已經很好了。

4.
我喜歡歌曲,但完全受不了配樂,那個故作溫情而且總是在錯誤時間不斷放送的配樂,讓我越聽越反感。

5.
很多演員被浪費了,例如鮑起靜,或者說張媽媽那個角色本來就寫得平,就算找伊莎貝雨蓓來演也是一樣。

6.
鍾孟宏要把白恐議題娛樂化、類型化當然可以,關鍵是兩位白恐受難者家屬和幫這兩位歐吉桑執行任務的反政府主義者年輕人的彼此同盟關係和情感建立很薄弱,有一場交代年輕警察因為如何如何所以才加入他們陣營的戲拍得很不好。

這三人要執行這麼勁爆的任務,要像類型片那樣說服觀眾反派也是有苦衷也是有悲哀,讓觀眾情感可以投射,所夾帶的白恐議題和類型才有可能結合。可惜那場車上談話戲,鍾孟宏拍得遠比《停車》裏頭任何一場車內對話都還要差。角色沒有共鳴,動機沒有說服,類不類型於是便不重要了。

尤其你還打著把白恐題材拍成類型片的大旗,關注白恐議題的TA怎不可能不被觸怒。

7.
最類型的設計就是張震飾演的「好警察」在殺了王柏傑飾演的「壞警察」(或者說走偏的警察)後在同仁的掩護下全身而退,張震自覺罪孽所以辭掉警察工作。

所以鍾孟宏的策略是,1956的特務頭子辯解自己是為了國家自己是為了信念,2006的警察則是相對有反省能力但也沒有勇氣去把真相說出來。

鍾孟宏這樣的情節安排,我相信他是努力想要辯證的,那個命題從歷史到轉型正義,從獨裁、公理、復仇到私法正義,全都混在一起,從受難者變成加害者,從好警察變成壞警察,鍾孟宏抓到了一個好概念,他想超脫歷史(2006除了王建民,臺灣人對2006年的另個集體記憶就是紅衫軍倒扁,所以選定1956跟2006這兩個年代,應該就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辯證),超脫司法和正義,超脫獨裁和民主,他想用更哲學的方式去講「你」如何因為仇恨然後變成了「他」(《默視錄》恰好也在講這件事)。

它是值得思辨、值得討論的,它的層次非常繁雜而且juicy,但再一次說,王柏傑死前對張震說的話,張震後來對於自己辭職的解釋,以及許瑋甯對金士杰說的話,都只是台詞,我看不見角色,沒有思辨,層次粗淺,令我非常失望。我甚至認為這些對話都只是《陽光普照》或《瀑布》的低配版,從《陽光普照》開始,鍾孟宏建立了一套場面調度模式(什麼議題什麼內容什麼類型都只是容器,鍾孟宏就是用這套模式把它「生產」出來),那些在他前作work,或者部分work,但是在這部白恐題材的類型片裡,完全不work。例如那場佛跳牆製作流程,安插在鍾孟宏過去作品隨便一댊B,可能覺得神來一筆,但放在《餘燼》,能用作者論開脫嗎?我不買帳。

8.
鍾孟宏過往作品有些草莽小人物,很畫龍點睛,《第四張畫》納豆、《陽光普照》林志儒皆是如此,這回換成巫建和與那個會認人的小吃攤老闆,這兩個工具人角色處理得不錯,算是全片我比較喜歡的部分。

至於陳以文飾演的警官與他的「畫像」,確實好笑,但我覺得有點多了,尤其後來在白恐議題衝擊觀眾大腦時,這種刻意的戲謔,會讓我覺得白恐也只是創作者的工具。

9.
金士傑飾演的許士節,需要面對銀幕懺悔嗎?需要面對銀幕受難嗎?這是一部白恐題材的類型片,所有的宣傳、包括鍾孟宏的訪談,都不斷提及白恐和類型,但你在讓我們看見許士節乍聽愛女喪生悲痛的表情後,下次登場他就恢復了冷靜,片尾他與女兒重逢,他平靜地說自己的滿手鮮血罪孽都是信念使然。

這裡讓我毛骨悚然,莫非鍾孟宏又讓金士傑扮演鬼魂了,而且是個空空的沒有靈魂的國家機器執行者。我的意思是,許士節在電影裡是個滿身罪孽但有血肉的角色,但鍾孟宏卻把他處理成一個幾乎是虛幻的形象,如果是刻意為之,意圖是讓囚禁者莫子凡與被囚禁者許士節的辯論因為特殊的空間設計而帶有一種劇場感、行成一種內在思辨的象徵,那我只能說鍾孟宏沒有成功。

那如果鍾孟宏沒有這個意圖,沒有想把許士節塑造得如此虛幻呢,那問題就來了,那就是《餘燼》這部片連個特務頭子的人味都寫不出來,沒有掙扎沒有苦痛,沒有醜惡沒有無奈,你還費勁辯證什麼?

10.
片尾找鞋的小男孩去敲老特務頭子的門那場戲,很假、很造作、很矯情(你都沒有建立特務頭子的人味了,末尾來上這個夢幻片段,我看了豈止不安,根本是想罵人)。

感覺是從《第四張畫》後來返回中國的老校工給與中配之子來自陌生人的安慰的平行時空版本。我有多喜歡《第四張畫》,就對這場夢境的敲門戲有多麼失望。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9.185.212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