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壞教慾女孩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改編自丹麥1930年代的真人真事黑歷史,《壞教慾女孩》講述當年對社會底層女性的壓抑與優生學觀念造成的可怕後果。就像當年被迫絕育的上萬名丹麥女孩一樣,不是每個人的故事結局都很美好,電影帶領觀眾認識當時丹麥女孩的處境與無奈。
「妳們都沒有夢想嗎?」
剛過二八年華的17歲,理應是夢想奔馳的年紀,但在1930年代的丹麥,如果行為舉止沒有符合社會期待,便會被貼上「不守婦道」的標籤。對主角瑪倫來說,她的青春是受禁錮的年代。被安置到史葡格島上的女孩,或被判定為敗德,或被認定為智能不足,但從片中的互動能夠判斷,她們多數沒有智力問題。瑪倫問其他婦女之家的夥伴,難道她們都沒有夢想嗎?看來最年長的卡拉只想回家,可能是唯一有智能障礙的伊莉絲想要學做漂亮洋裝,瑪倫還說她可以當模特兒。
看似乖乖牌的索琳咕噥著自己沒有夢想,但其實她希望自己在來到史葡格島前產下的女兒能夠回到自己身邊。真正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夢想的是瑪倫,她只想快樂地生活、做自己。雖說瑪倫上班常常請假、遲到,但她並非不想工作,只想玩樂,而是瑪倫嚮往活在當下、自由自在的生活,這當中也包括性自主,無拘無束的情慾流動才是她奉行的理念。
其實,與其說瑪倫是主角,角色成長明顯,前後態度大轉變的索琳才更像主角。瑪倫一來到史葡格島,索琳就被指派為負責幫她適應環境的室友,舉凡全員到齊才能坐下、開動,衣服脫下要摺好,索琳都像是訓練有素的糾察隊,宛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一樣地做到完美,她也一一轉達給瑪倫。瑪倫也並非叛逆地不論索琳說什麼都要反駁,但思想還沒被修剪地有稜有角的她,還保有批判性思考。聽到可以自己製作洋裝,而且形式不拘,瑪倫便興奮地打算利用自己的裁縫長才製作比較漂亮的樣式,而索琳還絲毫不解為什麼不做簡單的樣式就好。
從一開始認為所有來到史葡格島的女孩都需要幫助,以至於面對瑪倫的「不想要人幫」措手不及,掉下無助的眼淚,在與瑪倫相處的過程中,索琳慢慢長出捍衛自己的堅定與決心;從第一次聽到瑪倫密謀劫持船隻逃跑,跑去打小報告,到最後看不下去失去女兒的瑪倫心情低落,而主動詢問伊莉絲是否真的會開船,索琳漸漸找回那個「叛逆」的自我。瑪倫與索琳一開始互看不順眼,朝夕相處之後不但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還由於同樣經歷與女兒分離的痛苦,喚醒她為自己爭取權益的勇氣,最終也成功與女兒重逢。
片中提到的新絕育法與史葡格島女子收容所是納粹德國的優生政策下的產物,不管是底層社會還是智能不足的女孩未婚懷孕,都會被送到這裡。反骨的瑪倫在道德警察與兒福機構關切之後,面對精神科醫生的問話她一概不理,大概覺得那些問題污辱自己的智商,但事實是,即便瑪倫當時認真回答,她應該還是會因為不守婦道被送往史葡格島。這個「判決」說好聽是「治療」,但其實跟服刑也沒什麼兩樣,只是比較自由而已。雖然婦女之家的負責人聲稱,只要大家表現好就有機會在機構監管下回本島去擔任家庭幫傭,但就連表現最好的索琳都已經在史葡格島上待六年,究竟何時能夠回家真的是遙遙無期。
即使成功獲得工作,也必須先接受絕育才能回歸社會。對當時的丹麥社會來講,這些未婚懷孕的女孩產下後代之後,最好不要再讓他們有機會懷上另一個孩子,這就是優生學的概念。《壞教慾女孩》的情節已經夠令人難過,還好索琳最後是到好人家去擔任家庭幫傭。索琳告訴奶奶自己終於可以脫離機構監管的時候,奶奶的喜悅真的非常真心,也不會覺得以後沒有人服侍自己,而且根據奶奶的話,她應該也是思想比較自由的女性,所以才會被媽媽說不要多話,幸好她先生不在意,因此聽到索琳能夠自由地回歸社會,奶奶發自內心為她感到高興。
除了《壞教慾女孩》之外,2019年的另一部丹麥電影《懸案密碼 第64號》也觸碰史葡格島女子收容所這段黑歷史。不同的是,《壞教慾女孩》比較著重在女子收容所內的生活與當時的女孩如果奮力抵抗會是什麼樣子,而《懸案密碼 第64號》由於是改編自同名小說,所以除了忠實呈現史葡格島的段落之外,大部分的篇幅還是分配給犯罪推理的橋段。不過,對於想要了解史葡格島歷史的影迷來說,兩部電影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也是彼此很棒的延伸閱讀。
--
Viola's World:Screen Scream影迷尖叫屋
http://screenscreamviola.blogspot.tw/
請大家多多指教~
--
想看!
謝謝分享
26
[閒聊] 你是我的命中注定-便利貼女孩?陳欣怡和紀存希回來啦~這次陸版的男女主角叫做陳嘉欣跟王析翊(蜥蜴王?) 在看之前試著回想了一下劇情,結果只記得便利貼女孩哈哈,但是隨著劇情演下去回憶都 回來啦~安哪阿Dylan阿還有可愛的奶奶!看到劉雪華出來完全有想起台版的奶奶19
[暖好無雷] 美國女孩——俐落精準的溫柔甫奪得金馬多項大獎加上現場觀眾票選霸榜多週的《美國女孩》無疑是這個星期乃至於 2021下半年最好的療癒。 坦白講,《美國女孩》不是一部很好「下嚥」的電影,他把一個人對家人、對自己跟對環 境的碰撞拍得太真實。常常每一幕都感覺到痛。 情緒如同《海邊的曼徹斯特》一般,在看似平淡的日常裡一次次往上堆疊、一步步向外輻9
[討論] 有女孩現在就嚮往平凡家庭生活嗎個人不以為意 但真的太常聽到長輩、教授這樣說 說什麼人到了一個年紀 就不會再想要快樂獨自生活 這個可以過下去的人8
Re: [求助] 表哥這樣子 是不是只能娶越南或外籍新娘?原 po 這段文~ 想起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 64 號病歷 電影(小說)採用丹麥歷史上最難堪的醜聞-史葡格島收容所 的真實事件來當創作材料, 二十世紀初期,包括納粹在內的西方國家普遍實行優生政策:5
[好雷] 如何跨越家庭問題:美國女孩跟瀑布上個週末抽空去看了美國女孩,散場時聽到觀眾在比較《美國女孩》跟《瀑布 》兩部作品,當下就決定隔天去看瀑布,覺得這兩部電影實在很適合在差不多的時間觀看 ,題材都跟疫情及家庭有關,可以去比較相似的跟不一樣的地方。 以下有雷 就觀影體驗來說,瀑布在我心中無疑是更好的,因為瀑布有比較誇張魔幻的部分3
[心得] 找回女性的自信:《女孩,妳已經夠好了》網誌完整版: 這次想要來分享瑞秋.西蒙(Rachel Simmons)所寫的《女孩,妳真的夠好了!:解開「 好女孩」枷鎖 X 擺脫「角色超載」,帶著正念和信心探索新機會》(Enough As She Is: How to Help Girls Move Beyond Impossible Standards of Success to Live Healthy , Happy, and Fulfilling Lives),其中深刻的剖析現代女孩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找回2
[好雷] 《美國女孩》:屬於台灣的共同記憶《美國女孩》:這應該是台灣人都能有共鳴的一部心思細膩的電影,能夠激起台灣小孩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記憶碎片,對於家人與環境的認知變化,透過歸國子女的不適應與歷史病疫的不安心,讓片中四個家庭角色互相擦出他們各自內心的「美國夢」所幻滅的火花,關於美國夢的失落情緒依稀記得在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中顯得不切實際與遙不可及,《美國女孩》則隱約承接這樣的概念,道出逃避的現實。 阮鳳儀根據其親身經歷改編的劇本相當豐富細膩,故事從頭到尾並沒有太過戲劇化的時候,真實的生活感是此片的精髓,角色的肢體言語上都極富細節,主角從無限失落變成無處發洩的怨恨,在演員身上的許多小動作都非常的貼近孩童的樣貌,那些叛逆父母、迷惘犯錯的過程,作為觀眾不斷的感受到自己曾經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另外,主角與母親的和解過程也是相當的具張力,像這樣的家庭肥皂劇少不了的吵架戲碼在此片並不是很多,電影更比重在透過主角自己對環境的掙扎到順從,與對代表美國夢的白馬的期待與破滅,主角經歷痛苦後的超齡成長,換位思考去知曉母親經歷的相似困境,結尾一場主角與母親的家常互動作爲高潮,異常的平凡但真摯誠懇,那一反電影前面壓抑煩躁,溫馨平和的母愛氛圍,有種麥克李1990年電影《生活是甜蜜》的結尾,同為母女和解的母愛爆發,那股闔家感動實在餘韻無窮。 《美國女孩》動人之處就是這些與觀眾有所連結的共同記憶,營造了裡外真實的台灣家庭故事,立體的家庭角色十分有帶入感,對女孩的年少叛逆成長描寫深刻,作為台灣人在這部片的分分秒秒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鳴,是一部專屬台灣的溫馨好片。 --- 閒來打開中華電信 MOD的「即將下架」片單,找到兩部丹麥電影《怒海追愛》,查查才知原來是 2018 年丹麥二台 TV2推出的四集迷你影集 Habåt 直譯「希望」,故事的時代背景和最近被砍的 Netflix《1899》一樣在 1899 年,也在談一個海上航行的故事只是規模有差:《1899》已經是德英等大國的蒸汽動力輪船了,這齣《怒海追愛》的丹麥小國還在用傳統帆船航行北海諸國間,只是 1899 這個年代也將迎來諸多航海文化的改變! 這是一齣航海冒險劇,但也是一齣兒童冒險劇,小女主角只有 15 歲由 18 歲女演員演出,因為在這世紀末的丹麥一般男孩 13 歲就開始自力更生了,生在丹麥各大港口間最多的工作機會就是碼頭工人與跑船討海!只是本劇故事設計了個少女主角,又要怎麼航海冒險呢?那當然要來點如花木蘭的「安能辨我是雌雄」,畢竟在這 19 世紀末歐洲美好年代女孩是不能討海工作的、唯一可以工作的地方就是去大宅當廚娘或女傭、如果待在海上一定就是淑女要被照顧得妥妥貼貼!只是小女主角 Marie硬是有個機緣展開了奇遇: 15 歲女主角 Marie 和年幼的弟弟 Karl 與妹妹 Sofie,都出身丹麥國土正中央大島「菲恩島」碼頭小鎮海員家庭 Jensen 一家,只是一年有 11 個月都在跑船的爸爸 Jens-Peter 三年前出航後就沒再回來,兩年半前這家母親去世了父親仍無音訊,姐弟三人已被送去孤兒院住了兩年半也長大抽高了,慢慢不記得媽媽的面孔甚至弟妹對爸爸幾無印象... 如今終於有人要來收養年幼弟妹了、但在孤兒院長的安排下並沒要一起收養 Marie,只是 Marie也很硬氣並沒要給人家收養甚至拒絕弟妹被收養:我們爸爸只是音訊全無但一定還活著,怎麼可以還沒找到爸爸就認別人為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