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少年阿罕默德》,是非對錯的兩面。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4488990
(手機排版抱歉)
《少年阿罕默德》有趣的是,它或許稱不上一部「好看」的電影,然導演達頓兄弟想透過這部電影傳達的,反而讓《少年阿罕默德》變成了另一種「好看」。少年阿罕默德於信仰間迷失,他從原本的堅定「因為信仰要他這麼做」到「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最後再陷入於「如果不這麼做就會不知道怎麼辦了」的茫然無助,達頓兄弟藉由阿罕默德的視角來看這善惡模糊的世界,他掙扎於想法、心態甚至決定,都全然顯示著他處於一種矛盾,那是已經不知道要相信誰的恐慌,該聽伊瑪目的還是老師的?輔導他的社工?母親?又或者是對他釋出善意的農場女孩?《少年阿罕默德》雖是以阿罕默德為主角,卻流轉於各個立場、觀點與角色之間,欲引起觀眾對這些立場、觀點與角色的思辨。
阿罕默德之所以會整部電影的時間都呈現混亂,是因為他就像個軀殼、容器,裝載著來自各種人的不同聲音,這些聲音都說著自己是「對的」,都希望阿罕默德能把「不對的」變成「對的」,可對於才13歲的他來說,如何能分辨何謂對與錯?正確還是錯誤?被表哥、伊瑪目試圖誘導到「正確的」方向,卻也被老師、母親、社工等人勸導回「正確的」路上,正確到底誰說了算?伊瑪目認為要遵從先知,凡事都從可蘭經學習,指責擅自教導阿拉伯語的老師是拚教者;而老師、母親也不懂為何阿罕默德要聽從明顯就滿口胡謅的伊瑪目的話,大家都希望阿罕默德做出對的、正確的選擇,但對錯是非終究是每個人的觀點,阿罕默德於是混亂於其中,《少年阿罕默德》便是因混亂而成的騷動。
阿罕默德自從跟著表哥追隨伊瑪目之後整個人比過去更熱衷於宗教,看在老師和母親眼裡他信仰過了頭,反而有些走火入魔。在家裡或者學校開始會和她們產生衝突、說出些激烈的詞彙與句子,可能成長期的孩子都是這樣子的,人家越是要你「不要怎樣」就越是「想要怎樣」,阿罕默德堅持著他的信仰其實看來有些叛逆,因為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是正確的,不容許其他人質疑他的順從、他的信仰,越到後來他發現,似乎光只有每天的禱告、漱口、洗手、參加集會已經不夠,他必須做出些「什麼」來更堅定並認同自己的信仰、來向伊瑪目、他的母親、老師證明,於是他想的「什麼」就是解決掉叛教者、也就是他的老師。
最後阿罕默德沒有成功,他的行動失敗了,心慌的他逃到集會所,卻被伊瑪目勸說、撇除他們的關係,犯下錯事的阿罕默德被帶到觀護所,欲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矯正他的行為、改正他的想法,在觀護所安排下,阿罕默德來到農場工作。我自己是認為,到農場工作除了矯正他、最大目的應是想要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是淡化他對宗教的狂熱,然而阿罕默德在初期仍舊聽不進別人的話,他還是堅持著他必須每天做的,他可能不懂也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要否定他的信仰,他試圖在這過程中找尋答案,卻好像總是徒勞無功,隨著待著的日子久了,阿罕默德眼裡的堅定似乎逐漸變得不確定,看著來探視他的母親哭的傷心欲絕,知道被他傷害的老師心理創傷嚴重,然後他和農場女孩越走越近...,她們都動搖著他的內心,和信仰之間開始產生矛盾。
越到後來我越是覺得,阿罕默德其實已經不曉得自己是對是錯,他做的、他說的,都像極了是在逞強,他雖然口頭上和母親道歉,想和老師當面說對不起,卻感覺的出來他的不情願,那份不情願來自於他的困惑,他還是未能理解為什麼「別人要否定他所認為的『對的』」,這從他最後在準備離開農場時,和農場女孩的那番談話就可感受到,兩人因為個人信仰問題發生爭執,他強硬要求她必須信教,可農場女孩不認同他的觀點,為什麼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阿罕默德說不太出來,只是一再的咄咄逼人。我想,他在企圖找到人支持他、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好,只要有個人贊同他,他原本騷亂的心或許就能恢復平靜,而他亦能回到先前那個信仰虔誠的自己。
《少年阿罕默德》對於對錯是非沒有一定的解答,而是透過13歲的少年阿罕默德陷入的茫然,來呈現著凡事皆因立場、觀點或者角色的不同而出現結論,儘管普遍人們都會認為過於如聖戰士這樣的存在過於激進,於各地犯下造成的傷亡是該被譴責的,然而對當事人、例如電影裡的阿罕默德等人來說,他們認為自己走的道路還有做的事是對的、是真理、是奉行神的旨意,所謂的錯誤不過是他人的不認同。不過理所當然的傷害他人、奪走他人生命是不應該的,但達頓兄弟導演巧妙的安排主角是心智尚未成熟的13歲少年好模糊了這善惡,讓之間的思考空間是大很多的,觀眾得以去從他們的碰撞中看見凡事的兩面。
達頓兄弟導演多數時間聚焦在阿罕默德的表情、他的反應,細微的、劇烈的變化令觀受感受到他的起伏。整體來看,確實更直接的覺察到空氣裡的情緒流動,然一個不小心就會有些沉悶,特別又是此題材,《少年阿罕默德》是比較吃虧,雖然導演達頓兄弟盡力處理的不讓電影乏味,仍可惜於根本上的不利,不過有趣的是這樣的結果,就好似呼應著電影的概念,好看與否全看人如何去想。
--
15
[討論] 想看達頓兄弟和哪位法語系女演員合作?身為 Dardenne 兄弟腦粉,今天終於看了《少年阿罕默德》,這邊就先不討論我不重要的 心得了,這次想來討論 Dardenne 與他的女神們~ 不過慚愧如我,雖然號稱 Dardenne 腦粉,但有幾片因為管道的關係一直沒有看,像是《 美麗蘿賽塔》其實家裡有之前在二手店撿到的 VCD,可一直希望這片可以把第一次獻給大 銀幕所以就放在櫃子裡沒看,癡癡等待哪個影展再做一次他們的專題。6
[負雷] 《少年阿罕默德》(雖然對辦特映抽獎的片商很抱歉,但還是要來發個負雷勸世 (也蠻期待有人能提出好評的觀點的XDDD)) 本片的主角是個對於伊斯蘭教信仰異常偏執的法國少年,在伊瑪目(宗教領袖)的薰陶下, 進一步深化自己對異教徒及女性的仇恨心理。本片有一大段時間是宗教儀式、另一大段時間 是主角處心積慮地夾帶各種尖銳物、甚至自行製造,以達成對異教徒的制裁。6
[好雷] 少年阿罕默德 Le jeune Ahmed (2019 比利時片)由於我也曾給一個比利時穆斯林同學寫過中文譯名「阿赫梅德」,就且容我稱此片《少年阿赫梅德》吧(並不是穆罕默德的兄弟阿罕默德 XD )。穆斯林派別眾多,在自由開放與基本教義之間光譜很複雜,看去年底的《女孩要革命》同一個國家中就有光譜兩端可見一斑。我的同學阿赫梅德是個自由派、夜店跳舞享受人生甚至小酌兩杯樣樣來;我們街角好多雜貨店也是中東或北非穆斯林開的,看他們穿著則多少感覺到人人的嚴肅程度都不盡相同... 而達頓兄弟新片的這位「少年阿赫梅德」呢,有點遺憾地正站在基本教義的邊緣,但也還好他的初衷與他的行為都是簡單的人性。 話說 Le jeune Ahmed 這部片,居然爛番茄影評均分才 6.66/10,AlloCiné 那邊比較寬容有 3.7/5,看許多負評都會說「達頓兄弟沒達到過去的重量或高度」,不過對我來說達頓兄弟沒什麼排不排名或高度不高度、我只好奇他們關心什麼而等著看他們想拍什麼。早年的達頓社會寫實電影從《承諾》《美麗羅賽塔》《兒子》《孩子》《羅娜的沈默》,主角幾乎都是社會中最弱勢的少年與小孩(除了初次缺席達頓片的 Olivier Gourmet)、這弱勢社會永遠是他們老家 Seraing、這弱勢國家則是後工業時代經濟衰敗後走向荒廢的西歐最窮區域:比利時法語區瓦隆尼亞Wallonie。 不過同樣談經濟失敗與社會失能,到《騎單車的男孩》談起了看似強壯其實脆弱的髮姐、要和脆弱無依的單車男孩攜手互助;到《兩天一夜》則談看似脆弱其實強壯的被遣散勞工女主角、要看見其他強壯同事其實也很脆弱而應團結在一起;到《沒有名字的女孩》則把主角由弱勢轉為菁英女醫生、背景由地方經濟轉為國際難民、議題由國內救助轉為看見外鄉人、底層弱者與菁英醫者都要繼續擴大看見絕不忽視;到今年《少年阿赫梅德》則正式讓異教移民社群成為主角、背景由經濟轉為宗教、談的不再是有形物質而是無形文化... 只是主角呢,又回到了早期達頓片的脆弱孩子。 文明衝突,是一場青春叛逆3
[情報] 2/19 當週11部新片預告+Youtube觀看排行本週上映新片 11 部 Youtube點閱排行榜前五名 1.音速小子-60萬 2.閃閃小超人電影版-29萬 3.絕命大平台-5.1萬1
[好雷]《少年阿罕默德》最無解的根本矛盾以下有雷 圖文好讀版: ~*-*~*-*~*-*~*-*~*-*~*-*~*-*~*-*~*-*~*-*~*-*~*-*~ 《少年阿罕默德》是一部比利時犯罪劇情電影,由達頓兄弟,尚皮耶達頓、盧克達頓執導 ,伊迪爾本阿迪、奧利維爾邦諾、梅麗安阿凱狄優歐主演,故事講述13歲的少年阿罕默德- 【少年阿罕默德】經得起挑戰,才稱得上信仰 好讀網誌版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篤信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少年阿罕默德,為了「維護信仰」,不惜以身犯法,
- ☆ 強打特價 《如果聲音不記得》 iTunes NT$90 >> 小說家落落翻拍同名原創小說、首映當周奪冠、吸取 3.35 億人民幣票房
- 【特價片報】少年阿罕默德 iTunes 特價 NT$90 ☆ 強打特價 《少年阿罕默德》 iTunes NT$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