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好雷]《去年在馬倫巴》假的,是我眼睛業障重

看板movie標題[好雷]《去年在馬倫巴》假的,是我眼睛業障重 作者
haniel
()
時間推噓 1 推:2 噓:1 →:1

《去年在馬倫巴》假的,是我眼睛業障重 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1

好讀網誌版: https://lihi1.com/UYRwj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忍不住想著畫面中沒有樹影卻有人影,原來是劇組在陰天細心繪製的。

因為淡水的一家咖啡店取這個名字,這部片一直在心裡的片單中。也是部很適合拿來聽法文對話的電影,因為光是開頭,就一直複誦十來遍同樣的句子……以為這電影連要角都沒
有的時候,男角X和女角A及時出現了!

很直觀的,我將女角當作「電影作品」來看待,穿著全白、在曬得過曝的房間中,到染上灰階再至片尾的一身黑。就像導演創作的過程,從空白的底片,到攝影事物,
It’s nothing from nothing。

我們時常將永恆視為黑白,電影裡再繁複的裝飾也成為了二維的平面。但是女人身上的衣著、配件,卻能夠突破顏色,閃爍著她的舉動,傳遞到觀眾的眼中。那麼這些發亮的寶石,便是創作中傳遞的精神吧!

剪輯跳躍哪有所謂,反正事實一直在變化。

這部電影繼續推進,到一個樂團演出的場景中。突然間人們定格、其他人還在說話、耳語的斷裂、聲音和畫面不同步,我還以為是訊號源出了問題,才發現是導演正提醒著:你在看「電影」!可是你看見弦樂演奏,聽得卻是管樂吹鳴;接著發現,人們聊天的內容變成了電影的敘事橋段……。就讓文本和影像組合成千百種可能吧!看這篇影評才知其創作過
程。

『「有了這樣的劇本,任何導演都可以把這部電影拍出傑作。」亞倫雷奈不無欽佩地說
原來,亞蘭羅布葛利葉交出來的劇本分為左右兩欄。左欄內容為配樂和鏡頭運動,右欄內容為影片臺詞(念白)以及背景設置。』


「如果這不是真的,為什麼你在這裡?」

創作者想將白說成黑,或著我們命令大腦竄改回憶,提了舊壺卻倒進新酒,讓自己不斷跌進過去的創傷,一而再再而三的磕疤;最終釋義,拿著刀子的,是創作這過程的自己。
情緒散落成靈感和你玩捉迷藏、時而隱身在陽光中。我們試圖表達,卻所言不及意義。推開不同的門 / 看盡房裡的鏡 / 打開一扇扇窗,我記得你曾在這裡?又好像是另一個位置?

只能由第三者證實了嗎?另一個像是丈夫的男人M對女角A說:『去年那個時候,他(X先生)不在,不是他幫你拍得照片。』

可你知道,事實總是乏味,加油添醋的故事更好聽,尤其若跟你還有點關係的時候。女角A聽著X口中的自己,卻什麼都忘了。遺忘它記不住自己,但創作可以任意發揮。

『laissez moi. 』 讓我一人,還我自由!

作品按照導演的需要,過程中還沒有自主的意志,記憶化身繆思,等待被發掘、被釋放。當作品完成,作者已死,就能擁有自由。情感會消逝,可是創作在被記錄下來後,還能亙久不移。

別漏掉觀眾的存在!可導演由不得觀眾想法。

M:『去休息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這。』華美的飯店如同巨大的戲院,你以為看電影只是圖個休息時間?是啊,這部片應該可以讓許多人好睡。下一句他接著說:『我要去射擊房。』還想捕捉更多靈感?或著其他女人嗎?

女角A死過,但那不是男人X想要的。看完了?但這不是你以為的結局呀。有時候事情不盡如意,創作過程難免遇到瓶頸,旁白指揮説你不是在笑,你卻頻頻笑著。有時候演員的不經意,或許又為電影拍攝過程帶來化學反應。

『我射了。』
結束,這篇寫完了。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82.202 (臺灣) ※ 編輯: haniel (114.39.82.202 臺灣), 07/05/2020 15:43:56

aure0914 07/05 17:43聲畫不同步那段讓我想到Mulholland Drive

aure0914 07/05 17:44這部雖然看不太懂,但畫面真的很美

wayshih 07/05 18:01神片。

butmyass 07/05 19:08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