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好雷] 在車上——無聲勝有聲

看板movie標題[好雷] 在車上——無聲勝有聲作者
takumixnobu
(cinephile)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1

雷文防雷資訊頁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契訶夫是令人畏懼的,他的劇本會把真實的自我拉扯出來,我沒辦法再承受。」

《在車上》帶給我的情緒有點像是綜合《偶然與想像》第一二段的擷取與變奏,串插著說故事、癖好、慾望、秘密、理性與感性,甚至存在的哲學討論,但又比集錦式電影的
《偶然》更複雜一點,形成「公路」、「放下與成長」、「文學改編」、「戲中戲」各種標籤的混用,以及濱口自己的語言,難以隻字片語歸類,這也是它精彩的地方。

坦白說處理創傷並成長的電影實在是不勝枚舉,有時候實在是有點令人膩了,主角為了觀眾的期待,為了放下而放下。《在車上》是這樣的電影,但也幸好不完全是,沒有太用力的痕跡,算是持守住界線,在俗套的那個懸崖邊止住。只是雪地裡的相擁和那個「活下去」宣告,雖然還不至於推翻全片的一致性和低調美學,但這個格格不入、朝通俗靠攏與妥協,可不可以更精簡或有更好的方式?提到創傷,也作為文學改編,《在車上》的結構和讓我想到是枝裕和的第一部長片《幻之光》,不一樣的是,是枝透過大量的環境音、光線,和非對白視聽元素,未曾明言而是掠過創傷。

濱口的途徑更通過語言與腳本,精緻的文字遊戲,《在車上》和觀眾之間的橋樑、溝通的語言是潛台詞——狡詐、不可信,像《凡尼亞舅舅》裡對忠誠的斥責。每個人都念在台詞
,也都有潛台詞。象徵本能、年輕衝動的偶像系男星高槻,和理性克制的舞台劇導演家福成為強烈對比,一場「在車上」的特寫長鏡頭戲,透過「說故事」精彩交火。最終走向自毀的高槻,表現出野獸性格和蛇蠍辭令,亦真亦假,並無對錯,只是濱口語言遊戲的精巧展示。

沒看《凡尼亞舅舅》對觀眾理解電影核心思想與美學並不影響。但就少了比較劇場和電影之間長存的競合、傳承各種曖昧關係的機會。有點久沒看戲或讀劇本了,到頭來古典文學還是只能透過影視作為最有效再生、找到觀眾的途徑嗎?最近有不少影視作品不約而同使用「戲中戲」,又不約而同是契訶夫,不談《青春弒戀》技術上的失衡與走味。《在車上》跟那些企圖援引契訶夫或其他經典文本為自己背書卻失之交臂、缺乏明確自我聲音的電影不同之處在於,《在車上》裡經典台詞和語言被充分精彩利用,現今可能念起來過時、翻譯過、僵硬的古典文學作品台詞,轉換為貼近人心的現代愛情故事的語言與心聲。不僅如此,以至於超越了語言本身——多語到無聲與動作,都可以是語言,和情緒的傳遞形式
。電影嘗試並列多種語言並探索溝通的可能性,透過契訶夫的劇本,甚至無聲和沈默——
手語。甚至是開車這一件事,從家福不肯讓座、放開方向盤,駕駛作為掌握、控制人生的隱喻,到承認司機, 也是感受到了某種無形的語言——駕駛技術、可靠的心理素質和同
理。《在車上》是關於「聲音表演」的極致電影——語言究竟是可靠的還是巧言令色?可
以是狡詐、欺騙、衝動,也可以是溫暖、沈默卻巨大的,好壞都是真實的面貌。而《凡尼亞舅舅》的演出結果和那種想要表達的無聲力量,倒是一個比較正向的答案。

同樣也是自村上春樹原著,李滄東《燃燒烈愛》立下一個藝術成就標竿,都不約而同的嘗試要掌握什麼而沒有成功,化為泡影。很難說孰好孰壞,即使偶爾有生硬,濱口龍介仍是獨具個人風格的,李滄東、洪尚秀之後的優秀「藝術電影」作者,畫面裡濃郁的文學氣息、敏銳的對白和情緒營造。最後,提一下石橋英子的強大配樂,低音提琴、鼓刷、鋼琴為基底,加上弦樂或電的現代感爵士樂配置, 鋪墊了活潑、穩定前行的聲響,幫助電影,也走出了電影自成生命。



ps 想到一個有趣的技術問題,劇組有把凡尼亞舅舅原本完全演完,再從完整的材料中剪輯,還是只演只拍了想要的部分?如果有完整排演並演出那會有趣——啞女的表演形式可能
特別需要中近鏡頭和電影框架才能展示,放在在劇場會不會距離觀眾太遠感受不到能量,該如何表現?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52.161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takumixnobu (223.140.52.161 臺灣), 02/28/2022 17:01:05

mellyliu 02/28 17:32這齣真值得進電影院欣賞。劇中劇也不斷讓人反思。

butmyass 02/28 20:22

watashiD 03/01 21:51推, 我也有進場看

RonArtest93 04/06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