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寶寶] 雙胞胎1Y6M+的成長觀察與應對分享

看板BabyMother標題[寶寶] 雙胞胎1Y6M+的成長觀察與應對分享作者
emily770301
(Emily)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圖左為姊姊解放完的得意表情,圖右為弟弟吵著要坐但佔著茅坑不拉屎,而為娘的只能笑笑)
https://i.imgur.com/q07uAOj.jpg

圖 雙胞胎1Y6M+的成長觀察與應對分享

我有一對雙胞胎,姊姊今日成功在馬桶中解放第一泡尿,兩小時後第一便,成為我們家歡天喜地的大事,促使我把這陣子觀察孩子們的種種成長,以及我們目前的應對方式,試著一一記錄下來。

1.姊弟互動增加

雖然這時期的孩子仍以各玩各的居多,但也會適時與對方互動。可能是走過去突然抱對方一下,或是親對方一口,也可能是互相用嬰兒語對話,甚至玩起躲貓貓,非常可愛!

但「互動」不只上述表現,搶書、搶玩具、搶被子,導致另一人呼天搶地,也變成一種日常了,如何化解手足衝突真是一大課題啊!

只能慶幸的是,大約一歲左右出現的弟弟「打人」及姊姊「咬人」等行為,在長時間的引導下,最近幾乎未再發生。

2.依賴性降低

我曾提及姊姊的怕生程度開始減弱,而在平常生活中,他們都更能接受爸媽的暫時離開。

從小,我們在孩子的活動時間,都會盡量專心陪玩,沒有電視、不滑手機(最近有點破功要改進),頂多只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讀自己的書,因此,他們非常依賴與我們的互動。記憶中,很少說丟什麼玩具給他們,就能自己玩許久的情景,甚至,即使不互動,我們一定要有人坐在圍欄裡(還不能坐在圍欄外的沙發上),以待他們隨時熱情地邀請參與。

最近,倒是有點不一樣了。他們可以各自選了一本喜歡的書,爬上沙發或是自己的小椅子,開始專心地翻起書來。他們也可以在一盒舊玩具中,創造許多新玩法,耗上不少時間。我開始可以自在地讀點書,也可以在圍欄外摺衣服、吃東西,或是就靜靜地享受這一片難得又短暫的和諧。

3.小睡時間減少

我曾經在談「規律作息」的那篇文章提到,他們至今仍保有兩段小睡,並且長達1.5~2小時,但是,我也發現最近的小睡時間有減少的趨勢(雖然他們睡不著的時候會在房間自得其樂)。

在觀察一陣子,並且發現提升活動量也效果有限之後,大概近期,我們就會開始調整作息了,預計先縮短第一段的小睡時間。

4.活動力提升

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活動力會漸漸提升(也如上述壓縮睡眠時間),而弟弟最近的某個行為完全印證了這點──爬床。

姊弟倆的嬰兒床本來各放在大床兩側,但有一天發現他竟然有想爬出的動作,大概是不甘寂寞。於是,我們當天便決定改變房間擺設,讓他們的床併在一起。

起初兩天,他們都睡不好,一邊玩又一邊搶被子,但是過幾天後,便漸漸習慣了。只是有時要進房「主持公道」,請弟弟將姊姊的被子還給她,然後他們才能好好睡覺。

不過好險的是,因為有了伴,他好像再也沒有想要爬床了,我無法想像,如果他掉下來,我又要如何心碎啊!(曾經從餐椅掉下送急診過)

5.排泄意識

其實我原本完全尚未計畫「如廁練習」(戒尿布),傾向當孩子身心發展夠成熟時,再來慢慢準備。但沒想到,孩子的成長就是那麼令人驚喜又措手不及啊!

這陣子,姊弟倆相繼有了「排泄意識」,有時是便便,有時是尿尿,他們會示意,讓我們接著處理。甚至有一晚,兩人輪番在睡前讓我們換了五次尿布XD而我們在觀察其他種種跡象之後,確認他們應該是準備好了,便有了共識:這一週開始,進入「如廁練習」的「準備期」。

我的計畫是參考《超級嬰兒通 實作篇》再進行調整的(等計畫告一段落再分享),沒想到這麼快就有了曙光!

禮拜一,讓他們初次嘗試坐馬桶。禮拜二,姊姊要便便時,我帶她去廁所,雖然還穿著尿布,但她一下子就在馬桶上解放出來。禮拜三,沒有坐馬桶(因為本來就還不在計畫內)。禮拜四,也就是今天,姊姊在兩小時之內,兩次示意想要便便,第一次甚至自己走到廁所,拿起兒童坐墊,而我當然感到非常驚喜,便幫她脫尿布,帶她坐上去。第一次,沒有便便,卻成功解放第一泡尿,兩小時後則是解放第一便,而且速度都非常快,我也不忘對她獻上最熱烈的喝采!

其實,我認為無論任何練習,都要提醒自己具備一個很重要的心態,也是我某篇文章的標題:「抱持期待,別忘了耐心等待」。

談走路,姊姊慢了弟弟將近三個月才踏出第一步;談吃飯,弟弟慢了姊姊將近三個月才願意挖飯。但在那等待的過程中,我們沒有催趕,也沒有指責,更沒有比較,因為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發展的時程。作為大人,能夠持續用正向的態度與正確的方法,耐心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最關鍵的任務。

接下來的兩點,看似無關「成長」,但如果稍微了解嬰幼兒的身心發展,這正代表孩子又往下一階段邁進了呢!

6.情緒不穩

前陣子才覺得由於溝通上的進步,孩子們的情緒日漸穩定,卻在這幾天有了明顯變化,甚至感覺有點「退化」。尤其是弟弟,一不如意就大吼大鬧。事情之小,起初幾乎無法想像,可能只是他拿不到喜歡的書,也可能只是他的玩具不小心從手上掉落。

雖然我知道孩子本來就不會處在永遠的穩定期,但難免感到有點煩躁,為了瞭解更多,我又回去翻了《你的一歲孩子》這本書,便恍然大悟。書上寫到:「一歲半到一歲九個月大的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最低。他常常一屁股賴在地上,踢打、哭喊一番……」正是如此!

接著再看見它提供的方法,與我們的作法非常相似:不去理會他,以免強化他的哭鬧,或是在他失控前先轉移其注意力。另外,我們也會如之前文章所提的,盡量試著等待,讓他的情緒適度宣洩,再去引導他認識情緒,期望往後學會如何接納與轉化它。

7.唱反調

這時期的孩子,最讓人感到挫折的大概就是開始「懂得拒絕」。即使他們還不會說「不要」,可能是轉頭不理人、低頭不作聲,或是對我們的呼喚無動於衷,甚至請他拿什麼過來卻反而丟得更遠,比起前陣子只會奶聲說「好」的「乖寶寶」,他們似乎「變壞」了。

除了瞭解這階段的嬰幼兒發展,會讓我們比較好過之外,也想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裡提到:「你可以有期待,但每個人也都該擁有拒絕這份期待的權利。請允許你的期待落空,並學著接納失落。」為人父母的我們,或許應常常以此自勉,才不會在親子關係中傷痕累累,甚至兩敗俱傷。

但是,有些規範是不容拒絕的,我們又怎麼辦呢?

比如在孩子們喝完水後,會請他們拿過來,最近他們卻故意丟得老遠。叫一次,無動於衷;叫兩次,嘻皮笑臉。這時我會嘗試換一些說法:「那個橘色的水杯是誰的呀?怎麼在那裡呢?」或是「姊姊/弟弟已經拿給我囉!我知道你也能做到喔!」等等,就會看見他們不一樣的反應,很是有趣。

再比如,他們不到一歲的時候,就開始讓他們練習自己收玩具,後來已經成為習慣,請他們開始收,就會有所動作。最近可不一樣了,請一次,無動於衷;請兩次,還是無動於衷!這時我就會製造氣氛,讓收玩具變成一種遊戲(其實這也是以前剛開始練習的方法,簡言之就是要接受退化),並且邀請他們一起參與。即使我收的量比起他們實在多太多了,但我還是會故意把最後幾個留給他們,也不忘給予掌聲鼓勵。

—————

就在孩子一歲半的前後,有了這麼多轉變,似乎印證了一句話:「孩子的成長是不等人的。」

然而,我更想要提醒自己的是另一句話:「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等待的。」期許自己能在越來越不簡單的育兒生活中,繼續細心觀察、用心陪伴、耐心等待,期待花開。

─────
我們不只是老師
歡迎在終生學習的道路上與我們同行
https://reurl.cc/ZnRvk6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82.77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emily770301 (223.136.82.77 臺灣), 03/06/2020 00:00:56 ※ 編輯: emily770301 (223.136.82.77 臺灣), 03/06/2020 00:04:43

arctic 03/06 08:50媽媽很用心,一歲半這樣發展真的不錯!

pectin 03/06 19:12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