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閒聊] 你們怎看待佛道&和尚&修行者的境界高低?

看板C_Chat標題Re: [閒聊] 你們怎看待佛道&和尚&修行者的境界高低?作者
a8856554
(Limnophila)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1

※ 引述《tose4433 (Remax)》之銘言:
: 如題
: ACG裡面著名的修行者
: 比如天龍八部裡面的鳩摩智、枯榮大師
: 比如達文西密碼裡面的苦行教徒
: 比如濟公
: 基本上分成兩種設定
: 一種是徹底滅絕情慾派,說最高境界是設法抵達無欲無求以證大道
: 一種是遵循本心本欲,說最高境界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前者很多就不多舉例
: 後者的話
: 現實也有一種禪宗叫枯木禪
: 心法是「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
: 乍聽之下好像是前面舉例兩派設定裡面的前者
: 但又有個故事這麼說:
: 『
: 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養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
: 平時都由一位十六歲美貌少女送飯服侍修行和尚。
: 某天,老太婆對少女説:「等一下你送飯去時,抱住他試試他修行的功夫。」
: 少女送飯時依言抱住和尚,問他感覺怎樣,那僧人説:「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意!」: 意思就是:林北沒感覺
: 事後老太婆聽了,大發雷霆說:「我二十年來供養的竟只是一個俗漢!」
: 氣個半死的她索性趕走和尚,然後一把火把茅庵燒掉了。
: 和尚已經修行到「枯木倚寒巖」的地步,無情無慾,然而婆子仍斥之為「俗漢」
: 就是因為那個和尚能「死」而不能「活」。
: 禪家有「大死一番」之言,妄念滅盡,然後才能顯示真心的妙用。
: 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麼只是「俗漢」了。枯木逢春才是枯木禪的旨趣。
: 』
: 所以這一派的理念是要想幹就幹,不想幹的時候就不幹
: 還有一本我很喜歡的小說《悟空傳》
: 裡面有一段這樣描述
: 說金蟬子跟如來論佛未果,投胎成為唐僧時,在人間解釋過自己對佛法的理解
: 原文:
: 『
: 唐僧回過頭去,一個綠衣的女孩笑嘻嘻站在那裡,她有一頭飄然的長發,身上的衣服卻是: 用最細的銀絲草編成,閃閃發亮。
: 「女施主你好漂亮啊!」唐僧說。
: 「原來你是個好色的和尚。」
: 「不是不是,只是出家人不能說謊的。」
: 「油嘴滑舌,你怎能修成正果?」
: 「我修行與別人修行不一樣,他們修小乘,我修大乘,他們修虛空,我修圓滿。」
: 「大乘?嘻,沒聽過。」
: 「因為我還沒想好呢。」
: 「我只聽說有個叫金蟬子的曾質疑小乘佛法,想自行通悟。結果走火入魔,被陷於萬劫之: 中。」
: 「他笨嘛!」
: 女孩子忽然變了臉色:「你有什麽資格說他?他一根手指,也能點破穹天,而你不過是個: 在妖怪面前像狗一樣求饒的凡夫俗子!」
: 「因為我想活著,我不能掩藏我心中的本慾,正如我心中愛你美麗,又怎能嘴上裝四大皆: 空。」
: 』
: 那麼問題來了
: 作為一般人的讀者
: 大家覺得這兩派設定,哪一種才適合作為「修行者」這種角色的最高境界?
: A.無情無欲,四大皆空
: B.隨心所欲,收放自如
: 作為高手的角色,A跟B哪一個會讓你覺得這才是強者風範?

實際上這兩種都能修到極高的境界,有個我學佛一年的個人觀點是,境界的高低是還處於有無的二元判斷,但佛教修到聖人階段就已經開始脫離二元的價值觀,以凡人的邏輯去判斷證道後的境界是一說就錯,非有也非非有,想去定義所謂"客觀"的一個境界,對證道後的狀態來說也沒有意義,那是脫離主體客體,脫離能所的狀態。

當然佛經中還是寫了很多境界,比如楞嚴經中就分了修行的五十二位階,但只是文字上的描述。

同時在金剛經裡,佛陀跟須菩提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大意是佛陀問:須菩提,阿羅漢可不可以有"我得證阿羅漢"這種想法
須菩提回:不能,佛陀,實際上並沒有客觀獨立存在的一個東西叫阿羅漢,如果阿羅漢還有"有一個我得證阿羅漢"這種想法,就是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仍有執著,如果我有這種念頭,則佛陀就不會讚嘆我的修行了

回過頭來講原po的兩個例子,其實也沒有那麼絕對,第一個例子是老婆婆怒斥和尚能死不能活,但死活也還是一種二元判斷,是屬於世俗諦而不是勝義諦。台灣也有開悟的法師,比如上世紀就過世的廣欽和尚,是被台灣中國都認可的高僧,這種修行人你去問他空,他跟你說有,你去問他有,他就跟你說空,實際上是沒有固定的回答,但其實他的意思就是要發問者去放下用有無等量化、對立的觀念去理解佛教問題。

第二個例子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其實歷史上有些這種演示破戒行為的僧人,他們的本意並不是指順從本心的慾望,因為不管是南傳還是北傳佛教,最基本都一定要學習人無我,連"自我"的觀念都要破除,怎麼還有要順從本心慾望的說法呢?

實際上這種酒色不忌的行為,是因為修行到極高程度的修行者,對他們來說吃肉或吃菜,碰女人或不碰女人,對他們來說都已經不會引起他們的執著和煩惱,他們只是順應當下的某種情況用方便的方式去開導或解決某些問題,但本質上這些行為不是出於慾望,而是出於對佛法傳播或是幫助他人有幫助,才會這樣演示。有個故事是有個僧人路過一座墳,他看到這座墳後非常恭敬的對墳大跪拜,有村民看到了就說這個墳葬的是一個來者不拒淫婦,僧人說這葬的是鎖骨菩薩,是你們無法知道的,村民不信,僧人就把墳打開,大家
發現裡面的骨骸勾連如鎖,才方知這是一位大菩薩。

所以回到原PO的問題,哪種才最像最高境界,我現在的想法是還有最高境界的這種念頭,就不是最高境界了,分享楞嚴經的一段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思即涅槃


--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72.25.252 (臺灣)
PTT 網址

qlz12/04 02:18

AinSoph12/04 02:31想法為文字、記憶、意念組成,所以不存在境界高低,上方

AinSoph12/04 02:31之物正如下方之物,反之亦然。

非常贊同

※ 編輯: a8856554 (218.172.25.252 臺灣), 12/04/2022 02: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