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24歲了 一無是處怎麼辦…

看板CareerPlan標題Re: 24歲了 一無是處怎麼辦…作者
airturtle23
(三隻小豬)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0

這篇有自我毀滅的傾向,看似是近日貼文中較為嚴重的情節,看來有必要來回這篇。
小弟是職業生涯顧問,平時要諮商個案及寫書,近日發現這裡水深火熱,嘗試盡量在每週二來這裡公益回文~

本文有點長,前半是生涯管理理論的說明,後半是個案的分析。

同樣是愛因斯坦那句話: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衡量魚,那麼每隻魚都是白痴。

生涯不是看主修,而是看每個人在第一求生環境的家庭中,是如何累積求生經驗與看家本領。
因為在就讀主修時,並不是生離死別那種求生--要高分可能有難度,但要混畢業其實不會太難;
反而是在家庭成長之中是否遵守家規,才不會被扔出去自生自滅,才是真正的求生。

根據筆者將近20年來、諮商過近萬名各國生涯管理個案的經驗歸納分析,發現一個關鍵假設--人有求生本能,並且在求生環境中,透過求生經驗的累積,而形成一個「最佳求生經驗庇護」的能力組合,並以此面對未來挑戰。

而人的第一求生環境是家庭。在家庭中求生成長,跟父母的能力、期望與互動關係,會形成一個透明的凹凸結構; 若放大到連兄弟姊妹、甚至是如果有住在一起的大家庭,就會形成一個七巧板結構。
這牽涉到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適者生存」,但小弟發現達爾文沒有講完--其實生命會求取最大競爭資源,直到被阻止為止。看看發瘋打仗的普丁跟對面的維尼熊就知道了。
那麼,當家人們同在一個有限資源的屋簷下,卻又各自發展時,家人的持續發展擴張,會把我們壓扁。因而會觸發人的求生本能,而自動發展出各種超越家人、尤其父母的能力


簡而言之,由於生物演化的結果,而使每個人與生俱來「家」的觀念,以及「青出於藍」的本能--在成長過程中,超越父母的技能,會因為每次做每次贏的關係,而形成興趣技能。

除此之外,人類經過數百萬年成長獨立的演化循環中,產生四大生涯本能:青出於藍、社交、自由、多元。
它有點像是一個火箭由下而上的四節結構,使人可以從各個像大氣層的求生階段: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中,得以獨立,並產生發展。
每個人其實在成長過程中,為了應對各個階段的具體挑戰,會各自在這四大本能中,發展出自成一格的求生本領,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多邊形,並且會以這種求生本領作為「求生經驗庇護」,以因應未來的挑戰。

總之,只要找到上面說的超越父母的興趣技能,以及四大生涯本能在家庭、校園,到出社會等發展階段中,各發展出什麼樣的看家本領; 再根據「求生經驗庇護」這個關鍵假設,來專注發展你的這個獨特多邊形,
就會用興趣來吃飯,並且因為享受過程的關係,而自然登峰造極 ;
而又因為這個獨特多邊形的「特異功能」的關係,而出現生涯使命工作的召喚,並且因為物以稀為貴,會反過來讓錢來追你,因而快樂致富。
每個人都做得到。
這個理論龐大複雜,所以要寫書才講得清楚。

從原po文中的結構,可以看出:
畢業於私立名校的當紅科系,可見學術能力具一定水準。
工程腦邏輯清晰,價值觀穩定,自我期望高,具有強烈責任心及危機意識,具備基本的趨勢嗅覺,並有做過各種嘗試,包含:搜尋產業需求、檢視出自身興趣能力與主修不符、詢問同儕,並有搜尋過止損選項...等。
只是不得其門而入,而出現困獸之鬥、乃至自我否定的現象。
其實是因為當前教育及社會體制中,並沒有一個有效能將學業轉為就業的橋接機制,才會出現生涯管理顧問這種職能。不要說國內了,即使是國際上也是如此。

原po有一點非常難能可貴:從毫無興趣的主流科系畢業,擔心找不到工作責無旁貸,竟然求板友鞭策自己!
板友們不要因為原po的標題而誤會了~ 原PO這是有肩膀,並且虛心求教、願意付出努力的展現。一旦找到興趣加以訓練,會是一個能扛重擔的人。
只是沒人指明方向,迷路了而已。

根據生涯諮商經驗,跟著主流科系滿足家庭期望、又有肩膀的,多半都是長男,或是生長在有重男輕女的家族。
然而,長男多半會繼續為了家庭期望與家族生計,就算不喜歡也會乖乖念完,並且朝主流方向就業,會是最安全的選擇。
原po雖然是主流科系,但是中間似乎放飛了幾年,通常都是有兄姐或長輩在前面扛著家計,才能夠有如此任性的特權。
有時候是在家裡算長男,但因為大家族就住在附近,可能有年齡很接近的堂表兄姐,可以幫你頂著半間屋頂;
或是家裡有很權威的長輩,讓原po不得不把主流、但沒興趣的科系念完,但是中途不得已,只好放飛、找靈魂去了。

至於為什麼要推測原po在家中的排行跟家庭結構呢?
就像本文的前半理論所言:人是在家庭這個七巧板結構中求生。而超越父母或其期望的能力,以及超越環境結構挑戰的能力,會形成興趣技能。

理論上,原po在畢業前所放飛的這幾年,若是潛意識中被賦予了遲早需要背負期望的責任感,則即使是在放飛的過程中,照理說也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尤其是由於主修課業完全是此路不通,那麼潛意識會自動為將生命的價值完全灌注在業餘的興趣活動中,不然潛意識會算不出那段期間生命的意義,而更早出現絕望。

因此,原po的生涯興趣線索,就會在畢業前放飛那幾年的「課餘活動」之中。
例如:辦社團活動、運動、打工、準備研究所考試、交換課程、打工度假...等; 就算是約會去,也會一起去做點具有某種興趣、意義、或成長的事。
在如此的過程之中,其實就已經下意識在從事興趣活動,並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許多技能。

原po可以嘗試列舉一下放飛這些年之中,去從事哪些活動,並從中提取技能後重組,至少就能暫時糊口個幾年;
並同時分析出興趣活動與技能為何?再加以提煉後重組,就能投射出興趣生涯方向,再做轉職即可。當然也可能一次到位,但原則上會需要專業協助。

原po還具有問題檢視能力,溝通能力也清晰到位,雖然缺乏自信是因為迷路無可厚非,但有趣的是--沒有多餘的贅字或廢話,顯示溝通效能相當高; 或是身邊有講話不著重點的長輩,使你自然在溝通能力上「青出於藍」。

認知能力也高度協調:即使是不擅長的領域,也能列舉基本名詞;
而由學業轉職場應用之過程的挫折感,與尋求外界鞭策的力量強度約略相等,亦與觀看大反差式外文影集The Slap的強度約略相等。

而學術與生涯觀念傳統--被環境灌輸以一味的鞭策,才能得到好的成績或就業。此乃環境使然。
要有如此強的挫折感,必須要先有夠高的期望。顯示原po在家庭中被高度期望,並且在成長的這些年中,持續受到無差別的鞭策。
這其實是一種上個世代舊時的教育方式,並且處於封閉環境,才會毫無方法論; 而只要一沒達到期望,管他合理不合理,就直接處罰。
古諺有云:不教而殺,謂之虐。

對多種多元文化有興趣:包含日文以及英文影集。根據小弟的長年生涯諮商經驗,多半是環境枯燥乏味,物極必反的結果。
而從上面這兩項線索,或許可以推論出原po可能是在外縣市的郊區長大,甚至可能是隔代教養長大,因而受到年長長輩的舊式打罵教育,以不分青紅皂白的嚴苛要求,在求學選科系及就業選擇都沒有方法論的狀況下,進而出現絕望,而產生困獸之鬥的本能,所以才會因為「移情作用(transference)」及「意相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等心理效應,而注意到The Slap這樣的大反差外國影集。
這種教養方式,與早年日式完美主義、甚至不把人當人看的教育模式似曾相識。
看家裡有沒有長輩會講日文、或受日式教育,或是在日式文化的企業上班。

而由於人的情感是類比式的,如此無差別的大反差反應,會形成原po的「經驗庇護」。
小弟曾經諮商過類似的個案,後來是對暴力美學有興趣。
看原po會不會對什麼大爆炸類的事物有興趣?
理論上,應該在原po的生活中,早就已經有一大堆類似形式的大爆炸活動。
其實,The Slap影集就是如此的「爆炸」元素。
而由於經驗庇護的關係,應該還有其他的相關事物,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論、跳跳糖、脾氣暴躁的師長、前輩或朋友; 大馬力或高音量的汽機車、爆破專業、麻辣鍋,甚至是業務、保險類的高抗壓工作...等。

原po對日文與美式文化都感興趣,多益拿下800分,對非語言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而言,算是頗具水準。
同樣根據諮商經驗,對多重多元文化感到興趣的個案,多半是來自對枯燥乏味的成長環境的「反作用力」使然。
小弟諮商過很多類似的個案,有相當高的比例是生長在原po學校所在的桃園市,會對各種外文文化有高度的興趣。

如果原po碰巧是桃園人,那麼看似還出現了一種叫做「依附理論」的現象--又受到家庭的高度期望,而走主流路線; 但卻資訊封閉,並且可能有某位長輩透過某種高壓手法,來貶低原po
的價值,讓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好可怕,在家裡有糖吃。
可以就近就讀大學,顯示父母親或某位長輩提供了類似方便、甚至無微不至的照顧,就是這個「在家有糖吃」的類似手法。
某長輩之所以需要用這種方式,來使子女依附在自己身邊,除了流露出自己對子女的關愛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缺乏自信的結果。多半是家庭主婦、或是早年受教育機會有限的長輩,會出現類似的行為反應。
不過這只是常見個案如此,不代表原po的家庭就是如此。

在如此環境下長大的子女,會有某種風險規避的本能,但又有某種free rider的任性。
這可能可以解釋原po在畢業前可以放飛的特權,但是卻與原po潛意識的責任心產生矛盾

這可能需要更多的線索,才能解開原po的生涯之謎。

又不小心寫太多了...
總而言之,原po可以看看對多元文化與語言有哪些具體的興趣。例如:日文既然有興趣,就應該繼續發展,可以一邊找工作,一邊備考日文檢定,並且找與日文有相關的工作。
小弟曾經諮商過某語言天才個案,同樣是在桃園念大學,大三才開始學日文,結果研究所一舉考上日本理工第一名校; 而後做出研究論文上了日本重量級報紙,畢業後進入日本龍頭企業,成為該企業史上唯一一位台籍駐日研發人員,時間每天準時下班,動作比日本人還快!

原po在英文及某些興趣領域的美式文化,應該也頗有心得,也是可以持續鑽研發展,並提煉出興趣元素,來投射生涯方向。

另一方面,大學時期的課餘活動中,有哪些興趣線索?花最多時間在從事哪些活動?而原po在活動其中的關鍵成功要素為何?那會是你的看家本領~

然後,是否對「無差別大爆炸」類的事物感興趣?或許已經有研究過許多相關事務,並且累積出不少心得。可以提煉這些元素出來,投射生涯方向。

而工程腦的結構式邏輯思維清晰,且溝通效能強,其實很適合做類似國際產品經理的工作,以邏輯思維來協調跨國、跨部門合作。

希望這些分析能對原po有幫助~
:)

Sincerely,
David 李


※ 引述《lou1110lou (highwaystar)》之銘言:
: 大家好 小弟目前24歲了
: 背景是 元智大學電機丙(改名前為光電系)畢業
: 目前有全民英檢中級和多益800分
: 但在面對職場時只能感嘆自身能力不足
: 光電系出身學得卻是最簡單的python
: 而且也只有點到為止的學了兩個學期
: 104上面徵求的都是會C 或是網站架構的
: 並且要求資歷和學位 小弟是一個也沒有…
: 投得履歷都石沉大海了
: 這樣是不是只能去輪班…
: 現今在自強學習ic layout佈局工程實作
: 但不知道是不是腦袋抹了屎 還是本身就是屎
: 連matching要怎麼做都不知道
: 打開電腦螢幕盯著電路圖 腦袋卻是一片空白
: 問過周遭同學後 發現能力落差很大
: 有點像用文言文跟火星人談話一般
: 對方可能覺得我笨的像隻豬吧 我就沒繼續追問了
: 感覺自己能力很差 非常差勁
: 沒有能力就算了還沒有目標
: 真的很想請The slap的男主角出來
: 不要客氣 從我小學開始打 打到國中 打到高中
: 好好跟自己說不要死讀書 填鴨式的背答案
: 好好找自己要的
: 抱歉 讓各位看到這麼長一串
: 只是小弟目前還很迷惘
: 知道自己能力很不足 但是卻沒有個確切努力的方向
: 希望各位前輩 能夠高抬貴手
: 給我一點建議好讓我知道 能往哪邊發展比較好
: 不吝嗇的給出你們的高見 成為小弟的明燈
: 把我往死裡駡 駡醒我也好
: 拜託各位前輩了
: 我本身對日文有興趣也有持續的準備考試
: 但是是不是沒有本科生該有的能力
: 那些語言加分項其實就沒很吃香呢?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A217F.

--

SWL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御用「生活滿意度」快樂測驗滿分
NSHMBA 美國最大MBA徵才會(現擴大更名為Prospanica)首位華人顧問
David Lee's Career Management
部落格: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225.128 (臺灣)
PTT 網址

mexilo 05/17 01:46有大篇 推個

dessertsoul 05/17 13:57推用心

KAOKAOKAO 05/19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