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閒聊] 小相機到底哪裡難做???

看板DSLR標題Re: [閒聊] 小相機到底哪裡難做???作者
adion
(Fly)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1

所謂的小尺寸是多少,想要有錄影專屬按鍵翻轉螢幕
再來個個觸控這些東西都是有體積的
還是拿現在手機大小來說小相機難做?
翻轉螢幕來說需要一個收納空間還要一個萬向結構
一個手指的實體按鈕就要多少空間?裡面都不用塞機構的?
錄影需求不用防滴防塵這樣是在家錄影就好?
影像運算就是會發熱,要麼用高階運算晶片降低熱
不然就是有空間散熱或用材料導出

想要東西小功能都有這價格會便宜?
這樣出產品有沒有實際的收益我相信大廠的市調也是會做的
如果各種犧牲需求直接拿手機不就好了...





※ 引述《neso (@babeneso)》之銘言
: 我第一篇文用運動相機和手機來舉例算我表達能力不佳,
: 因為它們算是其他產品了,容易導致問題失焦,
: 但我只是想從中表達以下觀點:
: 就社群內容創作者、一般素人的市場,我認為相機廠該 focus 的痛點是:
: 輕巧方便少配件 (App傳輸/控制、內建/無線 mic、IBIS)
: 錄影佔比增加 (專用紅按鈕、翻轉螢幕)
: 能應付多比例裁切的素材 (4K)
: 偶爾慢動作 (60/120p)
: 能基本應付低光 (換鏡/片幅)
: 最後是受眾外觀偏好 (少一些陽剛味)
: 而該市場可接受的妥協:
: 稍微犧牲一點畫質 (不用超高像素超採、不用專業 codec、不用超大光圈)
: 稍微犧牲一點速度 (不用堆疊)
: 稍微犧牲一點耐侯 (不用防滴、過熱不要太扯即可)
: 稍微犧牲一點人因 (不用 EVF、不用太多按鈕、觸控也可、不用大握把)
: 接著看廠商近年來的嘗試,以 Sony 為例:
: RX100系 → ZV-1 以最低成本試探市場需求 (check)
: 而這個市場的確是存在的,所以才會有接下來的發展:
: Type 1 → ZV-1M2、ZV1F 進一步探索市場定位和手機的分界線在哪 (check)
: APSC → 6700、FX30、ZV-E10 三區分支 (check)
: 135 → 7系、FX系、ZV-E1 三區分支 (check) (靜態市場則往 1、9、R、C 系繼續發展): 從這邊可以看出來,Sony 的確就是有正確掌握市場痛點、
: 謹慎探索受眾對專業度的妥協下限,
: 所以才會賣得這麼好,也能證明我提出的並不是偽需求,
: 以最低研發成本用 RX 改 ZV 來試水溫、
: 不亂跟復古市場就可以看出 Sony 的 PM 不是等閒之輩
: 現在我理解不能的地方在於,
: 其他廠商怎麼好像有點 get 不到點 (富士那種策略不在探討範圍)
: Canon 的 R 系還算反應迅速,
: 但 PowerShot V10 就割到太超過,解決的痛點太少
: Panasonic 就更謎了,
: 之前推出 m43 G100,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試水溫完全失敗,
: 然後接下來的態度開始詭異:
: 「G100 不專業哦?那我給你超肥的 GH 可以嗎?」
: 「啊啊~ GH 太重是嗎?我想想哦~」
: 「嗯... G100 一定是畫幅太小,可是 S9 全幅又很燙,不然限時 15 分怎麼樣?」
: 不是啊....
: Type 1 就算了,m43 這個畫幅一定是能跟手機拉開差距的,
: 有人說輕便鏡頭要另外開發,
: 但 Sony 有一堆三方,不也是親自做了幾顆小鏡頭給 7C?
: 更何況內容創作者和素人也就只需要幾個基本焦段而已,
: 再者,現在 S9 的機身塞得下全幅 IBIS,m43 所需要的機構空間一定是更小的,
: 高位元率、超採無法做小?
: OK,S9 的 Open gate 就準備了低位元率,所以受眾是能接受的,
: 而且為什麼 S9 有 Open Gate?
: 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受眾要拍直幅,而這點 m43 更有天生的比例優勢,
: 就像 GoPro 開始用更方正的 sensor 一樣,
: 最後加上 LUT 功能,這些在在都表明 Panasonic 是有意識到這個市場的,
: 只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一直選擇性的忽略 m43 開頭的「M」真正的意義,
: 目前能想到的唯一解釋就是相機部門預算不如 Sony...
: 我很喜歡 Sony 的東西,但我其實更是一個 Lumix 粉,
: 因為我第一次認真學影片製作就是從 GH5 開始使用的,不到半年又再買了 GH5S,
: 對這個品牌有特殊感情,直到現在還是很懷念 Lumix 對膚色的紅潤演繹,
: 所以覺得 Panasonic 一再一再地錯過大好機會很是可惜
: 最後提一下我原本的附加問題,我原本是疑惑:
: 現今市場的手機、運動相機、m43 等小畫幅拍 4K60 已行之有年,
: 為什麼全幅相機 4K60 大多數仍必須裁切?
: 閱讀吸收了網友意見後,我的理解是:
: 小畫幅的受眾或應用場景對畫質可能比較不敏感,
: 所以能以跳採、或較節能的有損編碼方式來推行,

----
Sent from BePTT on my Google Pixel 6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28.207 (臺灣)
PTT 網址

awayaway06/09 18:18已經搞不清楚原po想要討論物理的大小,還是錄影規格那一

awayaway06/09 18:18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