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問卦] 工薪階層現在開始當包租公有機會自由嗎

看板Gossiping標題[問卦] 工薪階層現在開始當包租公有機會自由嗎作者
Reichenau
(RRR)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本魯 看了新聞後

覺得很心動耶

房價只漲不跌

現在加入還來得及嗎?

然後寫本玩大富翁的啟示

再削一筆版稅

如何? 有沒有一堆包租仔都是作家的八掛

(新聞如下)

https://bit.ly/3HqillY

2023年01月05日

【文/李雅雯(十方)】困境有時是禮物。其實我跟先生會走進提早退休這條路,關鍵就在於我爸媽家的房子燒掉了。2006年發生那場火災的時候,我先生是科技業的工程師,我是國文老師。

我先生當時的年薪大約100萬元,我自己大概薪水3萬元,年薪36萬元。以我們這樣的年輕夫妻,兩人收入加起來算不錯的,但是我們卻幾乎沒有存款。

因為我先生才剛開始出社會工作,他的收入有一大部分(每年大約20幾萬元),都是要拿回家的,主要是負擔家計,當時還幫哥哥還卡債。
..............(省略)....

讀《富爸爸窮爸爸》, 學到改變人生的新觀念
我還記得,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下定決心想要變有錢,想要學理財,而我所讀到影響我最大的一本書是《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我們不僅僅只是看完而已,事實上我們還上網去參加作者的線上財商培訓講座,這影音講座是全英文的,我硬是努力想辦法去聽懂、學好。

我在裡面學會了三個非常關鍵的理財觀念,影響我至深。

第一,關於「資產」——你的房子不是資產。更精確的說,你的自住房不是資產。

第二,關於「安全」——你一定要在薪水以外,還有其他的收入,才叫做安全。

第三,關於「財務指標」——關鍵不在你收入有多少,而在被動收入有多少?

這三個方向的概念,最終貫穿影響了我所有實踐的過程,也是讓我能夠致富的強大基礎。

堅持不買自住房,只買出租房
我現在回想過去17年的理財過程裡,其實我們都在實踐這三個概念。比如說第一個,你的房子不是你的資產,所以我們就真的澈底執行不買自住房,到現在都還是租房,把它視為一種必要的費用跟消費;可是我們卻同時不停購買租給別人的房產。

購買租給別人的房子,也是有學問的。我也從《富爸爸窮爸爸》的系列書當中,學到關於房地產方面的概念,其中所用的指標是:年租金除以頭期款(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現金回報率),要大於或等於12%。比如300萬元的房子,頭期款60萬元,你就要租出去接近1萬元。這是假設以貸款利率1.8%,分30年攤還來說的。

當時我就不停的去找這種房子,在台灣這種房子往往會是老公寓,很可能已經30年,賣相不好,裝修很醜,牆壁發霉,浴缸是老式貼磁磚形式的,你走進去會感覺好像穿越到上一個世紀時空的那種房子。

買了之後往往還要處理漏水的問題,房客也會一直抱怨。買進這種房子來做為投資屋,其實是非常需要勇氣的。我當時就是耐著性子,持續抵抗住挫折感,去經營這種房地產。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這種不買自住房,一直買出租房當房東的這十幾次經驗,沒有一次是失敗的,每一次都是租金跟房價兩頭賺。

而且我們持有房產的時間都接近5年或超過5年。而這5年裡面,每個月可能真正實際上收入只有幾千元,4,000元、5,000元、6,000元,而且我還要忍受很多很煩躁的事情,不過在5年之後,我不僅拿走這每個月固定產生的租金,而且往往又一次性再拿走賺到的房價價差100萬元、200萬元。

我們是用這種方式,非常規律的在累積資產。而且即使賺到了充裕的錢,卻仍然保持紀律,堅持不買自住房。

被動收入目標調高到250萬,7年後遠遠破表
所謂的金錢的本質,達到富有的關鍵在於打造多元資產的能力,我並不會說它很容易,我只能說當我一直堅持下去,讓我很吃驚的是,實踐了17 年之後,結果是很令人滿意的。我真的用這樣的方法,實現了多重收入,而且很早就達到了被動收入大於年支出的這個自由的指標。

回想起來,我們真的做的很澈底,我們沒有自住房,所以沒有房貸,只有租金流入,也就是我們除了先生上班的薪水之外,一直都有第二收入。

再來,我們也一直有股票獲利與股利收入,所以其實從2006 年開始著手理財之後,我們在2014 年,就做到被動收入125萬元。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37.35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