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新聞] 15至30歲年輕人免費諮商 衛福部:先試辦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新聞] 15至30歲年輕人免費諮商 衛福部:先試辦作者
ds0121
(ds0121)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1

歹勢原本推在原文下,
但想講的比較多所以直接回文。

先補個背景大家可能比較好理解——
周圍很多朋友包括魯妹我自己有在諮商,
我諮商也有段時間雖然不算太久,
(大學3年+工作後至少2年,總共5年左右)
但從學生時期接受學校免費資源,
到初出社會後直接面對的是$1500以上/50分鐘,
那時候薪水不到三萬又一個人在台北租房子,
一個月諮商4-5次,以最低$1500一次來算,
每個月都要噴至少$6000。

我家人也都很不諒解,
覺得六千還不如拿來吃吃喝喝快快樂樂,
讓生活品質更好一點,
但諮商真的是一點一滴讓我越來越好,
所以就算我當月窮到吃土,
也從來沒有停過。

回到這次政策補助 $1600 x 3 次共 $4800,
看到有人說是杯水車薪?
我覺得三次雖然少,對於我來說可是即時雨,
至少可以補貼我這個月的生活費啊,
但我理解每個人觀點視角不同
的確,下個月就沒了,
長久來看在經濟上的確幫助不大。

以我站在對諮商不算太陌生的使用者角度看,
我的推測是我們這些已在諮商的人不是受眾,
這個政策的推動更重要的是——

鼓勵潛在需要諮商的族群踏出第一步,
也就是讓諮商補助有類似「敲門磚」的作用,
在社會層面可以影響更大,接住更多人。

想想看,仍被很多人污名化的諮商,
有三次不用付錢,好像可以試試看?

如果試過可能才發現沒有諮商想像中可怕,
而且發現自己很需要實際上又有幫助,
那之後是不是可以勒緊褲頭掏錢出來繼續努力?

如果要我回到學生時代,
第一次諮商就要我噴一兩千,
我是絕對不會去的,真的好貴;
但就是因為接受這些容易取得的資源,
才讓我知道諮商對我來說是必須的,
即便付很多錢出去也心甘情願。

至於有人說為什麼三十歲以上被排擠,
這邊整合自己想法跟在脆(XD)看心理師推測,
我猜是經費有限但又希望可以有實質幫助——

假設如果開放到35甚至40,
如果每個人只能諮商一次,是真的幫助很小;
同時30歲以上的人,
經濟能力應該會比更年輕的人還要好,
如果不能兩全其美,至少先顧更需要的那方。


當然政策今天看新聞說七月底才會公布細節,
打電話問我的諮商所,也說沒有配合政策,
很希望之後可以慢慢一步步到位。

我覺得就算這是杯水車薪也無妨,
至少心理司推了以前沒看過但有幫助的政策,
我相信之後的安全網會越來越穩固的。


P.S 啊呀PTT+每次編輯後就會多好多行重複文字,
我努力對過了,如果沒刪到請見諒~

※ 引述《lakiki1128 (冬日可愛)》之銘言:
: 備註請放最後面 違者新聞文章刪除
: 1.媒體來源:
: ※ 例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請參考版規下方的核准媒體名單)
: ※ Yahoo、MSN、LINE等非直接官方新聞連結不被允許
: 聯合新聞網
: 2.記者署名:
: ※ 若新聞沒有記者名字或編輯名字,請勿張貼,否則會被水桶14天
: ※ 外電至少要有來源或編輯 如:法新社
: 李青縈
: 3.完整新聞標題:
: ※ 標題沒有完整寫出來 ---> 依照板規刪除文章
: 15至30歲年輕人免費諮商 衛福部:先試辦盼長期實施
: 4.完整新聞內文:
: ※ 社論特稿都不能貼!違者刪除(政治類水桶3個月),貼廣告也會被刪除喔!可詳看版規: 2023-07-13 13:03
: 年輕族群自殺率逐年上升,其中又以學生及職場新鮮人為主,衛福部將推出「15至30歲年: 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預計提供年輕族群諮商補助,每人可補助3次。衛福部心理: 健康司長陳亮妤說,預計將在8月上路,詳細細節仍在最後確認,會先試辦一年,後續再: 看成果評估,希望可以有長期規畫。
: 自殺原因涉及多重因素,疾病、家庭、教育、社會福利、就業及經濟等因素及其交叉影響: ,都可能造成其自殺率的上升。為促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協助其調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 緒,衛福部規畫提供心理支持服務,預計針對年輕族群補助心理諮商費用、降低諮商負擔: 。
: 諮商自費一次約2000元起跳,費用並不便宜。陳亮妤表示,全球的年輕族群不管是青少年: 還是年輕成人,在疫後心理健康憂慮、焦慮等議題都有惡化現化,因此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衛福部將推出15至30歲年輕族群的諮商補助方案,每人可以有3次補助免費諮商的機會: ,希望在諮商過程中可以讓高風險族群得到妥善幫助,並且也能幫忙轉介到醫療系統。: 陳亮妤說,該方案牽涉範圍廣,目前22縣市已經著手跟當地診所簽約,後續還有醫療系統: 轉接、資料上傳等問題,還有一些細節待確認,詳細方案預計在7月底正式宣佈。此次試: 辦預計先實施一年,後續看示範效果再決定,希望可以有長期規畫。
: 此外,陳亮妤說,目前衛福部針對對於不同族群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有其他計畫正在著手進: 行,如針對孕婦、年長者等。她舉例,目前已經在跟婦產科醫學會、婦產科身心學會討論: 中;也有針對年紀較長的族群規畫預計在明年推出,因為年長族群要敞開心胸去諮商難度: 比較高,不是提供補助就可以有效果,無法用年輕人的補助方案一樣一體適用。
: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 ※ 當新聞連結過長時,需提供短網址方便網友點擊
: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297852
: 6.備註:
: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以天為單位),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注意
: ※ 備註請勿張貼三日內新聞(包含連結、標題等)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199.202 (臺灣)
PTT 網址

GJP6 07/13 20:43推,講得真好,謝謝你願意分享經驗

tim96tim 07/13 20:47謝謝分享

謝謝樓上兩位(=′∀‵)人(′∀‵=)

※ 編輯: ds0121 (223.136.199.202 臺灣), 07/13/2023 20:52:09 ※ 編輯: ds0121 (223.136.199.202 臺灣), 07/13/2023 20:55:28

elite31307 07/13 20:53我都用chatgpt諮商

jimhall 07/13 21:05大撒幣

ghlm 07/13 21:40有意思 想聽你諮商的分享 及為何會有幫助

雖然諮商五年,但大學畢業後到開始工作一年內, 我記得有段時間我是沒有諮商的, 那時候好像是想,大學畢業了課程考試難題都沒了, 加上接下來諮商要自己重新找而且很貴, 所以就想暫緩。 但工作不時遇到一些難以言喻的瓶頸, 才發現我好像真的需要幫助, 加上有時候在思考自己困境要如何解決時, 會突然閃現以前諮商時心理師問過的問題, 才發現喔,原來那時候為何我一直糾結在其他地方, 有點神奇,諮商當下可能狀態太滿無暇思考太多, 但時間久了漸漸有時間思考, 才意識到諮商真的幫了我很多,我需要繼續諮商, 所以就開始找諮商資源。 但因為當時沒有很寬裕(其實現在也沒有QQ ), 印象有點模糊但好像正在找工作, 在朋友介紹下認識政府公費的諮商, 很便宜,透過精神科診所轉介$50/30分鐘, 一般人排也只要$250/30分鐘, 可能因為太便宜,真的超難排。 好不容易在士林排到一位張心理師, 他是認知行為治療派(CBT)的, 我在忘記哪本書上看到這個流派很適合憂鬱症, 具體我不夠熟悉因為只有諮商一到兩次左右, 但這短短的經驗讓我很驚訝, 他很迅速地幫我歸納目前的問題, 並且出了幾個小練習讓我回家試試看, 對於在泥淖、不知道從何努力起的人來說很有效, 但可惜這位心理師時間跟我搭不上, 因為我之後就找到工作,沒辦法在平日諮商。 後來還是有排過北市某區的公費諮商, 但遇到一位看起來很老的心理師, 會用很主觀的意見直接評斷我的個人經驗, 不太喜歡所以之後好像就沈寂了一陣子。 (要媒合其他公費心理師也不太容易) 朋友後來又丟給我比較社畜友善的幾個諮商所資源, 我在其中一個諮商所竟然看到大學合作的心理師, 手刀預約後就重啟諮商至今, 諮商所也有類似急難救助或費用部分減免的協助, 幫助了我好幾個月。 我的心理師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台灣好像比較少, 但很酷,走進去,要說什麼、如何開始我自己決定, 他會在適當的時機點插入,確認或詢問, 也很著重在個人童年經驗對於自己的影響, 我覺得我們的關係比較像是平起平坐, 一起探討我怎麼會有這些想法、行為, 但絕對不會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如果要比的話,認知行為派像是當下立即見效, 精神分析學派像是細水長流,慢慢從根本源頭拆彈, 各有好處, 所以我建議還是要先確認自己跟諮商師合不合, 剛開始不合很正常,再換沒關係, 才能跟自己最適合的諮商師一起解決自己的問題。 可能這樣看下來有點糊,看不清楚到底幫助在哪, 但我這兩三年來的心理狀態跟工作效率穩定在進步,有機會我想一下怎麼講清楚分享出來給需要的人。 有些人可能覺得諮商就是像聊天隨便聊聊, 任何認真聽你說話、幫你思考問題解決方案的人, 都有辦法做到之類的,我覺得可能某些人有天賦, 但看似在聊天的過程,在短短一小時的時間內, 都是心理師在運用專業技能,引導你思考、練習, 而不是代入純粹的個人意志, (這很難,聽親友講心事誰不想給意見) 也要為個案量身打造適合彼此的合作模式。 這一點我覺得可以連結到之前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 以課程形式錄製的諮商「筆記」, 跟單純出書分享經驗,於我來說還是有差,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生命經驗完全不一樣, 要如何靠他人根據他自身經歷的反思, 直接套用在自己面對的難題, 某些就是因為失去界線而來求助的人, 要如何從中取捨,做出最正確合適的因應方式, 我覺得在沒有專業人士幫助下很困難。 這也是我覺得心理諮商是難以直接被替代的專業, 跟精神科醫生一樣,只是醫生從生理層面開藥治療, 心理師針對心理層面去紓解。 目前台灣沒有心理醫生, 但我覺得可以借鏡國外的制度參考, 讓國人更重視這塊領域。 以上可能有不夠周到或錯誤,也請各方幫忙指正, 畢竟我只是個案不是心理相關科系專業出身, 認知比較淺薄,希望有幫助到樓上跟需要的人:)

※ 編輯: ds0121 (223.136.199.202 臺灣), 07/14/2023 03: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