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軟工末班車是不是開走了
先說結論: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通過後,
* 2025~2029 稅務年度,美國國內R&D支出可以全額抵稅
* 美國國外R&D支出仍要攤提(amortize) 15 年
接下來就是看利率昇降會不會影響加開夜班車。
===
細節:
* 2025~2029 稅務年度 (2024-12-31 後、2030-01-01 前) , 美國國內R&D支出
可以選擇 抵當年度的稅 或 攤提(amortize)60個月抵稅
* 2029-12-31 後,恢復「美國國內R&D支出必須攤提 5 年抵稅」制度。
* 在 2022~2024 的 R&D 支出:小型公司 (五年平均營業額小於 US$31M) 可以
選擇退稅;大型公司可以選擇把還沒攤提的支出拿來抵 2025 年的稅、或攤提
抵 2025~2026 的稅。
※ 引述《AmosYang (twy30)》之銘言:
: 標題: Re: [討論] 軟工末班車是不是開走了
: 時間: Mon Oct 7 21:35:12 2024
: ※ 引述《fr75 (阿巴 )》之銘言:
: : 標題: Re: [討論] 軟工末班車是不是開走了
: : 時間: Mon Oct 7 07:14:00 2024
: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Soft_Job/E.wFZwJ3kzDLUU
: : → ccas: 主要是2022,2023剛好科技業在谷底,看起來數字才會很恐怖 10/07 10:46
: : → ccas: 但這就像景氣循環一樣,一波一波的,而且別忘了2020、2021 10/07 10:46
: : → ccas: 的科技業大爆發,使得22~23變得很像是在重整 10/07 10:47
: : → Lhmstu: 下降本來就合理,高利率時代很難有新創,沒錢融資啦 10/07 17:52
: 對要繳稅給美國的公司來說,除了高利率外,還有 "Section 174" 稅法的影響,
: 可參考 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section-174/ 。
: 大致上來說,自 2022 會計年度開始,「研究開發 (R&D)」 的支出要分成 5 年來
: 報帳;如果是在美國外的 R&D 支出,要分成 15 年來報帳。R&D 支出包含「 R&D
: 人員的薪資」。
: 這樣一來,愈是偏重 R&D 的公司在短期內的稅賦負擔就愈重,且在高利率時代,
: 借錢周轉來繳稅也是不小的負擔;這多少會影響公司的行動決策,連帶影響就業市
: 場。
--
開,那一次不開。
看來是加班車
結果支出都在 LLM 專案,一般碼農需求沒上升
H1B 簽證算國內還是國外 R&D?
看不懂@@
應該是說美國軟工職缺可能會變多?
運算開銷應該也算在rd費用 實際職缺就別想了
這類似台灣的投資抵減,實務上不見得會花在人力成本
有人說,這兩年的大裁員就是因為這條174。所以迴避後,就
加班車來加回來。h1b算美國國內r&d
為什麼Meta突然大挖角?不得不讓人聯想這條稅法。
恭喜分食秀表演順利
某些地方就算是製造業也是用rd名目在幫抵稅 實際沒啥在rd
都在幫忙debug做credits給別人XD
分食秀XD
美國搞AI 其他往國外搬
64
首Po嗨大家好 各位前輩300萬大大好 如題,前些年在笑前端難民,到後來的大徵才時代,到現在發現整個軟工都是難民 小弟最近在看職缺,不看不知道一看發現好像沒上到車,開始思考未來開始何去何從 從以前台灣軟工都是靠著外商的奶水讓人稱羨,現在一連看了好幾間有興趣的公司4
網路上看到一篇統整一些數據給大家參考 The Rise of Tech Layoffs - Over 386,000 tech jobs were lost in 2022 and the first half of 2023. - 80% of Twitter employees left or were laid off.3
g : - The average salary for a tech worker in the US is $120,000. : - The unemployment rate for tech workers is currently around 3%. : - The number of tech startups has declined by 20% in the past year. : - The number of tech unicorns has declined by 30% in the past year.6
對要繳稅給美國的公司來說,除了高利率外,還有 "Section 174" 稅法的影響, 可參考 。 大致上來說,自 2022 會計年度開始,「研究開發 (R&D)」 的支出要分成 5 年來 報帳;如果是在美國外的 R&D 支出,要分成 15 年來報帳。R&D 支出包含「 R&D 人員的薪資」。2
不如這樣講吧 在台灣做純軟 車根本從來都沒有發過 其實台灣還是有些高手的 但這些資深軟工年薪150就很拼了 這些人的技能 丟到美國至少美金250K起跳 身邊有點能力的 少數出國 多數都進系統廠IC廠了 --21
小弟的情況被你完全命中 : 不如這樣講吧 在台灣做純軟 車根本從來都沒有發過 之前在外商作AE,工作輕輕鬆鬆,年薪250萬 後來為了興趣轉軟體,年薪馬上剩一半不到 之後輾轉換工作(軟體領域)35
我2014年剛上班時 小公司做通信演算法 年薪86萬 後來離職去新竹IC大廠做了幾個月 剛好台北有個小公司做MEMS計步器演算法 年薪開140萬 又在台北 計步器也沒什麼技術門檻11
我個人的看法就是,對,開走了 我一直都建議在台灣的學歷不好的人可以出國看看。不同國家對於台灣的學歷不太認識,通 常會更看重面試內容跟過往經驗,這不失為一個洗經歷的捷徑。但現在這條路越來越難走了 剛畢業的時候因為非四大也沒修IC課,offer只有國營跟系統廠。最後去了國營三年多,那? 候各廠薪資差距不大,為了興趣跟WLB去了國營寫system software,結果2021因為發現國營9
台灣年薪150萬PR值也有90%以上,但軟體業 工作個10年好像大家都有超過150萬,科技業更不用講了 有軟體業薪資PR值數據嗎,台灣前10趴人都在這個版了 XD ※ 引述《wsad50232 (GGYY)》之銘言: : ※ 引述《zxc25678 (hello)》之銘言:41
我的看法比較不一樣。 其實軟工這條路很廣,對於不那麼優秀的人也找得到自己能做的。 而且台灣科技業這麼多,錢多的工作也不少,很多人都是缺一個契機而已。 我今年29,背景是四中資工學士,多益藍色證書,大學畢業倒數10%,Leetcode easy和medium各100。 平常的興趣就是搞自己的伺服器,弄弄Proxmox VE,玩玩docker、k8s、Jenkins之類的技術,前後端會摸到也是寫一些股票爬蟲在玩的,屬於啥都會啥都不精的那種。
41
Re: [問題] 攝影師的裝備是否能列入納稅扣除額?差點以為點到創業板或理財板, 雖然這個問題已經徹底跟DSLR無關, 但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不是, 為了讓未來的職業攝影師有個參考, 今天就來幫大家上會計課。18
Re: [閒聊] 日本超過三十萬人連署反對新發票制度不是 主要是抵稅的問題 先給你台灣的發票制度狀況 應該都有基本認知 台灣的發票要在消費的時候開統編才能拿去抵稅對吧 問題就出在這裡而已8
Re: [請益] 台積電去美國投資是利多嗎TSMC歷年資本支出 2018年資本支出12B 2019年資本支出15B 2020年資本支出17B 2021年資本支出30B6
Re: [新聞] 鴻海「0到6歲公司養」 看見成果當初以為他是唬爛,結果他直接在自己公司內作給大家看 反觀少子化辦公室... 順便說一下 鴻海3年在1574位新生兒支出4億多,而台灣每年新生兒大約15萬多 離岸風電預計要花2兆分20年攤提5
Re: [求助] 買房頭期款的問題「「要減少女婿負擔,所以一開始娘家媽媽才提出要幫忙出500萬頭款,但是女方會每個月 慢慢還給娘家媽媽?? 但是要求一定要登記!連什麼抵押權、假扣押都跑出來了?!」」 這段怎麼看,怎麼都覺得有問題啊! 每個月女方會慢慢攤提還給娘家媽媽,還要求登記產權,那婆家出的500萬就丟入海裡了是 吧?4
Re: [閒聊] 日本新稅制上路 聲優四個就一個打算轉行渣翻受不了 原文吃掉 首先要有一點認知 統一發票制度並沒有將原本免稅的對象納入繳稅對象 那為什麼會被影響到? 因為在發票制度下3
Re: [閒聊] 乾洗店 請益/交流做這一行也十幾年了,給你幾點建議 如果純粹收乾水洗,有工廠代工,基本上還要加上工廠開發票給你代工費的5%支出 自己的薪水也要加四萬進去,一百萬五年攤提一個月要攤1.6萬 水電網路營業稅1.5萬 兩個人力7萬 房租3萬 攤提1.6萬約為13.1萬 你這13萬/0.45=28.8萬 如果純只做乾水洗門市 營業額至少要29萬才有賺錢1
Re: [問卦] 加油站的洗車…真的會賺錢嗎?真的是做功德 人力一分鐘算四塊錢(含勞健保跟雇主支出) 三個人洗七分鐘(5-10的折衷) 3*7*4= 84塊 還要機器攤提 維修 電費 機油- 年終怎規劃最優?黃金6步驟讓上班族有感 第三集 第3步〉 預留「確定的」年度必要支出 年度必要支出,這個的意思就是 『一定會被花掉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