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印度巨炮[上]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印度巨炮[上]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9 推:9 噓:0 →:1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25.html

--

印度巨炮[上]


在拙文〈從炮到炮〉當中簡單介紹了歐洲火炮的體量在14世紀末急遽增大、到了1420年代又開始逐漸縮小的過程;這些石彈彈重動輒數百公斤的巨炮(bombard)是中世紀歐洲城牆的剋星,往往不用數十炮甚至數炮之內就能在石牆上打出缺口 。中世紀歐洲城堡高聳石牆的崩塌也意味著封建貴族不再能憑城據守、負隅頑抗、扯肘王權,由此開展出主權國家中央集權的近代化進程。


在15世紀的印度及其周邊的伊斯蘭世界,也流行鑄造巨炮(kaman-i ra’d),開展出
與歐洲類似的歷史進程。在1443-1444年之間,帖木兒帝國統治下阿富汗赫拉特(Herat)鑄造的銅炮,拋射的炮彈重達1,200公斤。15世紀中葉至下半葉的印度也使用類似的火炮,可見於1442-1443年(梅瓦爾[Mewar]用火炮抵禦瑪爾華[Malwa]的攻擊)、1456年(瑪爾華蘇丹藉以進攻Mandalgarh城)、1473(巴赫曼尼[Bahmani]蘇丹圍攻Belgaum城)的紀錄。在
1456年的圍城戰中巨炮炮彈打崩了城內水庫,逼使守軍投降;而在1473年的圍城戰中城牆慘遭巨炮圯平。到了1484年的Champanir攻城戰,古佳拉特(Gujarat)蘇丹的巨炮威力如此可怕,一發在石牆上崩出裂隙之後守軍隨即投降。與歐洲不同的是,同時期的歐陸巨炮雖然也用銅鑄,但更便宜因而也更為主流的攻城巨炮用的是鍛鐵條箍成炮管的熟鐵
(wrought iron)炮。15世紀的印度並不知曉此種造炮法,地方上的封建領主也就更沒有本錢在巨炮的投資上與較大的國家抗衡,促進了上述瑪爾華、巴赫曼尼、古佳拉特等蘇丹國的中央集權;Champanir攻城戰所處的脈絡,便是古佳拉特蘇丹正消滅貴族勢力的鬥爭 。

火炮在印度的發展容有類同歐洲之處,但不代表兩者是同一回事。印度經驗非常明顯的不同點,首先在於中世紀晚期(13世紀以後)以來,越來越多城池遷移到了山嶺之上(但這個發展與南宋和高麗類似 )。雖然巨炮一樣可以摧毀山城的城牆,但面對山城居高臨下的優勢,使用巨炮也無法扭轉進攻方仰攻的劣勢;實際上,即便是平城,在印度,經常將挖掘壕溝堆積起的土方拿來填平、高築整個城基,將城內的地面墊起,高於城外,即便城牆被毀,進攻方仍須仰攻。此外,由於山城通常位處萬山之中,地形崎嶇,越重大的火炮越難以運送,在圍攻山城時使用重炮對進攻方的後勤補給壓力更大 。


其次,印度的城牆採用的是厚築夯土、在夯土內外牆面上以磚石舖面的工法;除了夯土之外,內層夾餡有時用的是礫石與夯土混合搗築,比起純粹積土更為耐久。比起西歐了不起2公尺厚的石牆,印度城牆普遍厚重得多,與中國相較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印度的夯土城牆常常厚達30公尺;Sisupalgarh城牆厚33公尺,Eran城45公尺,Nagarjunakonda城34公尺。Ujjain城最為誇張,其西面城牆厚達74公尺,靠河的一面竟厚達105公尺。而在石材比較豐富的地區,礫石與磚、夯土結合的工法採用得較普遍,城牆也沒那麼厚,但還是比西歐厚得多──在Rajgir城,城牆厚40至53公尺,而覆面的磚石層厚達4.2至5公尺;
在Sirkap城,礫石牆面上鋪石灰石,厚4.5至6.4公尺;Sirsukh城牆也是礫石底層面鋪石灰石,厚4.4至5.4公尺;在Satanikota城,石牆覆磚厚達3.2公尺,磚牆本身厚1.45公尺。


土牆比磚石牆更耐得住炮彈的衝擊,因此在16世紀以後的西方,以土堤掩護城牆的稜堡建築逐漸普及。在印度,並沒有發生類似的替代──或許17世紀孟加拉河道上興築的泥
城是可堪比擬的發展,這些挖掘河川淤泥為基底、面覆灰漿的城牆也很耐得住火炮打擊
──畢竟在印度土牆已是見怪不怪。而以石為牆的印度城池,其城牆厚度又普遍比歐洲更
厚。不僅更厚重,中世紀以來受中亞穆斯林的影響,印度城池也經常採用兩層城牆的設計;內牆與外牆僅隔十公尺左右,外牆被擊破時多提供一層保護不說,緊貼外牆也意味著內牆同樣也能作為火力支援點 。


無論是面對山城,還是平城當中的泥城、夯土城,火炮的效力很有限,這可能限制了攻城炮在印度的傳播與運用。不過,至少在面對磚石城時,火炮能派上用場──儘管印度
石城也比歐洲石牆厚得多,還經常兩層。印度特色的雙重石牆或許促使印度人在龐然巨炮的道路上一往無前,以至於超越了歐洲中世紀的巨炮。16世紀莫斯科鑄造的沙皇巨炮可能是歐洲最重火炮,重達39公噸;一般中世紀的歐洲巨炮重量很少超過10公噸 。而在16、17世紀的印度卻有不少以10公噸為重量單位的巨炮。舉例來說,壇裘爾(Tanjor)的Raja
Gopal鍛鐵炮,重達40公噸,存放於達卡的鍛鐵巨炮重達30公噸,碧佳普爾(Bijapur)的鍛鐵炮重48公噸,另有一門銅炮重達35公噸;現存里斯本、被葡萄牙人分別在加利喀特
(Calicut)、第烏(Diu)俘獲的銅炮各重11公噸、19.5公噸。1628年在阿格拉(Agra)鑄造的Dhul Dani銅炮,重量逼近27公噸;1627年德里鑄造的銅炮則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古銅炮,重達50公噸 。


比歐洲還厚的雙重石牆或許促使印度也發展出加碼加量的重炮。但接下來的歐洲經驗很明顯沒有被印度複製──1420年代以後,歐洲重炮開始縮小,終於在15世紀後半葉發展
出一直沿用到19世紀典型歐洲火炮的雛形。典型的歐式火炮發射的炮彈彈重雖然比不上中世紀的巨炮,但一來改用破壞力更強的鐵彈而非石彈(鐵的密度大約是大理石的三倍),二來較小的身量更方便操作駕馭、大幅提高射速(中世紀的重炮一天很少能發射10發以上),因此雖然一次投射的質量不足,卻可以用大量投射的方式擊垮城牆。三來,與敵方火炮對射時,射速快因而命中機會多、剪影小因而不易被命中的輕炮更具優勢,16世紀後歐洲中世紀的巨炮便被淘汰了。在印度,15世紀就已經有在象背上使用火器的紀錄;到了16世紀,除了上述的攻城巨炮(kazan)之外,也開始在會戰中使用較輕便的野戰炮(zarb-zan)。到該世紀中葉,戰場上野戰炮的數量已十分可觀──儘管在上一場會戰中失去大量火炮,
在1540年的Kanauj會戰,蒙兀兒帝國依然佈署了700門野戰炮(zarb-zan),彈重在12.6至1.3公斤之間(28至3磅)。


雖說是野戰炮,但這類火炮當然也可用於攻城。舉例來說,1570年的Ranthambhor攻城戰中使用的火炮,彈重117至140公斤(258至310磅),很明顯用的是攻城巨炮(kazan);但在1566年Chitor攻防戰中使用的火炮彈重只有11.7公斤(26磅),分明是野戰炮尺寸。但在蒙兀兒帝國,與歐陸相反,攻城巨炮不但沒有被更輕便的火炮取代,甚至在17世紀後半奧朗則布(Aurangzeb)在位的年代,儘管他頻頻用兵於德干高原崎嶇之地,再度大量啟用的卻是重炮(kazan) 。


為何印度沒有複製歐洲經驗呢?或許是因為,在歐洲,15世紀後半鐵彈興起,逐漸取代了更昂貴的石彈;歐洲削石彈比鐵彈更費工,14世紀後半的一枚石彈要價2.5先令,而鐵彈只值0.5先令 。但在印度,石彈始終比鐵彈更便宜──16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銷售的
空心炮彈(shell)一枚要價3.56盧比,而在1671年的德干地區,削一枚石彈索價只0.13盧比 。於是直到18世紀,印度仍然大量使用更便宜的石彈,儘管已有不少將領在抱怨石彈的威力不如鐵彈,要求多造多給發鐵彈。大量使用石彈也意味著,既然同樣費工,對石匠而言削輕彈不會比重彈輕鬆太多,越重的石彈性價比越高,以石造彈就會傾向於製造更大的炮彈。在16世紀初的荷蘭,鐵彈的售價是以磅計,重多少磅就賣多少錢,每100磅鐵彈售價66荷蘭分(stuiver, 20 stuivers =1 gulden);但石彈就是論個賣,每枚石彈售價4荷蘭分,無論其直徑是5、6或7英寸(12.7、15.2、17.8公分,相當於同體積的18磅、32磅、50磅重鐵彈)都同樣均一價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石彈都是較大的炮彈,因而比起同體積的鐵彈售價便宜不少(18磅鐵彈售價12荷蘭分,50磅鐵彈售價33荷蘭分),才熬住了與鐵彈間的競價之爭。筆者並未查到印度的相關資料,但越重的石彈相對來說越便宜的現象大概是一樣的,於是逼著印度人繼續使用巨炮。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PTT 網址

c2274887201/25 23:02一百公尺厚的城牆www

PsMonkey01/26 10:05都不知道看的是正面還是側面 wwwww

articlebear01/26 11:39厚度破百的城牆真難想像 好想親眼見識一下

symetyr01/26 14:12橫看成牆側城牆 厲害了

qlz01/26 14:40這麼厚的城牆, 要用多少磚頭XDDDDDDDDDDDD

kuma66022401/27 01:07初期應該是把城內沿著城牆不斷墊高?

kuma66022401/27 01:08那其實是人造矮丘了

kuma66022401/27 01:10現代類似的東西 國家想過把河堤變成很寬的土丘

kuma66022401/27 01:11平緩龐大的土丘 就不妨礙民眾穿越

kuma66022401/27 01:11能更親水 不讓提防變成切割城市的牆

castlewind01/27 01:13也要看高度吧 那個厚度已經是一個平台or台地 不是牆了

YoursEver01/27 11:33要保護多重要的地方,才會用到100公尺厚的城牆?

volup01/28 15:50順便借問一下,同樣是城牆防禦,長城有一段沿著稜線蓋

volup01/28 15:51不會覺得怪怪的嗎? 蓋長城是為了用最少守軍防守大量邊界

volup01/28 15:51但城牆本身不可能持續擋住進攻,主要目的是讓少量守軍可以

volup01/28 15:52依托防禦爭取時間,讓國內調動主力部隊過來

volup01/28 15:53但是蓋在稜線上,雖然敵軍較難進攻,但同樣守軍也變得

volup01/28 15:54較難翻山越嶺到出事地點增援

castlewind01/28 16:35以前人又不會飛 蓋在稜線上你就沒地方高繞下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