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印度巨炮[中]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印度巨炮[中]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25.html

--

印度巨炮[中]



但炮彈的售價並非唯一因素,很可能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這是因為有很多證據證明,印度人並不吝惜以銅為原料鑄造炮彈,儘管相較於鐵,整個近代時期(1600年-1750年)印度的銅價一直在上升,越來越貴 。1526年的Panipat戰役中,蒙兀兒帝國就使用了32磅重的鑄銅炮彈 。而1540年代野戰炮(zarb-zan)使用的28磅至3磅炮彈,其原料也是某種黃銅合金。在1565年的Talikota會戰中,穆斯林聯軍則把大包大包的銅幣拿來當霰彈發射,據說一輪齊射就擊殺了五千印度教徒 。上述都是野戰的例子,在1570年的Ranthambhor攻城戰當中,蒙兀兒帝國用上了重達540-660公斤的黃銅彈;由於其重量只有同體積石彈的一半,這可能是某種空心開花彈(shell) 。使用昂貴的黃銅鑄造開花彈並非基於技術因素(雖然比較省原料、省錢),因為17世紀末印度也嘗試過石彈殼開花彈(儘管殺傷力較弱),18世紀中葉(1757年)在Ballabhgarh攻城戰中也使用過鐵殼開花彈,效果非常好 。


既然印度人不惜使用銅彈,那麼比鐵彈便宜顯然不足以解釋為何仍舊使用石彈。真正的原因或許是,由於不管使用甚麼原料都趕不上炮彈的消耗量,那麼只好不拘甚麼原料,能用的都拿來用。在歐洲,鑄鐵(cast-iron)彈最終取代石彈,其根本條件在於中世紀末高爐熔煉技術的普及,得以大量生產、以模具鑄造鐵彈。16世紀的歐洲高爐平均每年能生產鑄鐵200公噸;在1500至1700年間,歐洲高爐的生產量從每天1.2至1.3公噸提升到每日1.8至2.1公噸,18世紀以後又增長到2至2.5公噸。同時由於燃料使用更經濟,每年開爐生產的天數從1450年的6天提升到1700年的40周 ,也就是說1700年左右一座高爐理論上每年能生產鑄鐵500公噸。


而在最早開始生產鑄鐵的中國,漢代的高爐就已經能夠做到日產0.5公噸鑄鐵。到了明清時期,據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五〈鐵〉一條中的記載,明末清初的高爐每時辰能生產鑄鐵一版,重約十鈞(三百斤,180公斤),一日一夜便可生產鑄鐵2.16公噸;又根據宋應星《天工開物》的記載,晚明的高爐每時辰可生產鑄鐵約600斤,一日夜可產鑄鐵4.3公噸。明代的高爐一般每年開爐六個月,意味著明清之際的高爐生產量大約是每年400至700公噸左右 。


相較而言,印度直到19世紀也未發展出爐溫夠高、能夠生產鑄鐵的高爐;這也就是說在整個近代時期,印度的高爐都只能生產鍛鐵(wrought iron),產量非常之低──19世紀
初的印度煉鐵爐每年每座只生產10-12公噸 。這已經是比較高的數字,在18世紀後半的邁索爾(Mysore),儘管統治者積極鼓勵鐵生產,每座煉爐平均每日只生產鍛鐵100至250公斤,年產量只有5.26至8.44公噸 。與中國或歐洲相較,這幾個數字低得令人沮喪。


缺乏鑄鐵一般被認為是印度缺乏鐵炮、更偏好銅炮的原因之一。16世紀以後印度也開始像中世紀歐洲一樣以鍛鐵製造巨炮(bombard),儘管其數量或許較銅炮來得少,而且在歐洲已是落伍的把式。19世紀以前印度未曾造過鑄鐵炮,不過至少在陸地上,這並不意味著落後,19世紀以前歐陸的陸軍實際上也更偏好青銅炮而非較容易炸膛的鑄鐵炮;17世紀中葉以後戰列艦隊急遽膨脹、火炮需求也快速擴張的英荷等國海軍才大量使用鑄鐵炮。單個冶鐵爐出鐵量少也未必意味著人均產量低,因為歐洲或中國的大型高爐往往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工人來維持,而低產量的印度冶爐只需數十人,以人均計算其實未必吃太多虧。這可以從鐵炮子價格的對比上看出來。


前文已經提到英國東印度公司出口到印度的鐵炮子,一枚要價3.56盧比。17世紀末一名蒙兀兒帝國的士兵,月餉大約在6至8盧比左右 ;而19世紀一名印度冶鐵爐工人工作五個月,只能拿到3盧比(也就是月薪僅0.6盧比)。換言之,一名士兵一個月薪水只夠買2發炮彈,冶鐵工人五個月薪水都買不起一枚。也可拿炮子的價格比對印度武器的價格。16至18世紀一把火繩槍的售價在0.5盧比至9盧比之間(大約是弓箭或刀劍的一半),一把弓的售價在0.25至27盧比間,一發火箭的售價大約是2.5至4盧比 。兩三發鐵炮彈的花費就足以給一名士兵裝備火槍或弓矢。


相對而言,在16世紀初的荷蘭,普通人一天的工資大約是3或4荷蘭分(stuiver)。50磅重的鐵彈值33荷蘭分,18磅重鐵彈值12分,只相當於一般人月薪的1/3至1/10。荷蘭火繩槍的價格大約在6分至25分之間,一把長矛值4分,長戟值14分,鋼弩售價則是30分起
跳 。可以換算出大約一至三發炮彈的價格即可給士兵裝備火繩槍或鋼弩,也就是說武器間的價格比例大致與印度是差不多的,但荷蘭較高的薪資水平使得武器價格總體而言相對較低。直到17世紀,荷蘭與英國開始大規模投資瑞典的冶鐵工業後 ,才開始得到大量便宜的鑄鐵;或許同樣的原因解釋了荷蘭16世紀初較昂貴的鐵價(以及都需要使用鐵為原料製作的武器價格)。到了17世紀末的英國,每公噸鐵炮子只值10至11英鎊,50磅重的炮子值0.23至0.25英鎊、18磅炮子只值不到0.1英鎊,而同時期一名幹練水手的月薪是1.2英鎊,操炮的助手(gunner’s mate)月薪1.8英鎊 ,鐵炮子只有薪資的1/4至1/12。


17世紀中國的數字也可堪比較。晚明士兵的月餉大約在1~2兩白銀間(請參考本文附錄)。至於鑄鐵炮子的價格,順治末期(1659年)鑄造7至8斤重(4.2至4.8公斤,相當於9至11磅)的鐵子,每斤鐵價銀0.022兩 ,7至8斤重鐵子價銀0.15至0.18兩 。若以一樣比例計算50磅與18磅鐵子,分別值銀約0.8兩、0.3兩,可以看出在薪水偏低的中國,鐵炮子的價格可能與印度差距不大,最多可以佔到月薪近八成、或只至1/6。17世紀前半,一名士兵一副腰刀兼長短兵,需銀3兩,一把鳥銃價格多至4兩 ;入清以後,一把腰刀價銀0.9兩,一把弓1兩,一把鳥槍1.3兩 。鐵炮子與其他武器間的價格對比與印度的差別也不大。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PTT 網址

detonator01/26 17:16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