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印度的山城與火箭[上]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印度的山城與火箭[上]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2/12/blog-post_30.html

--

印度的山城與火箭[上]


13世紀,正當蒙古騎射手的鐵蹄踏遍歐亞大陸之際,高麗與南宋都採取了以山城為重心的防禦策略。無獨有偶,同時期的印度同樣也數次遭到蒙古入侵,德里蘇丹諸王朝很快也採用了蒙古人帶來的、包括對重式(counterweight)投石機、火藥兵器、挖掘地道等前所未見的攻城手段,而騎射手更早在1200年以前取代了戰象,成為戰場「皇后」。14世紀結束前,中印度與南印度的城堡與重要城市,就沒一個沒遭到穆斯林蹂躪的。為了應對威脅,新構築的印度城牆更加堅厚;為防止敵人挖掘地道,更加突出牆面的塔樓底下用上了整塊岩盤。不過更加重要的或許是,越來越多城堡蓋到了山巔上、或者位於密佈荊棘的叢林中。換言之,在13、14世紀之間,印度也採用了與南宋、高麗相類的防禦策略 ;與過去的印度相比,轉變不可謂不大──儘管早在梵文經典《政事論》(The Arthashastra)當
中就已經羅列過了六大類城池、底下各有二三子類,並將山城視為防禦力最佳的城池 ,然而由學者Jean Deloche所調查統整的、目前印度的城池遺址當中,6世紀以前一座山城也沒有 。在蒙兀兒帝國時期旅行的義大利人馬努齊(Nicolao Manuccii)估計,整個印度斯坦從喀布爾到孟加拉的平原上,大約有100座城;但在崎嶇的高止山區和南印度卻多達380座 。


與宋代的山城一樣 ,印度在設置山城時首要考慮的也是水源,必須開鑿蓄水池貯水。印度人在設置平城時就累積了不少規劃供水渠道的經驗,鑿井必不可少(但遠離地下水面的山城則不可能),而在堅硬的岩層中鑿出既深且廣的貯水池、或者建築筒倉(silo)以儲存雨季的雨水,或者以引水道從高地引水也很常見。在一度計畫做為蒙兀兒帝國首都的法泰赫普爾西克里(fatehpur sikri),城堡位於山丘上,市區則位於山腳;阿克巴
(Akbar)大帝為確保其水源,以石壩截住溪流造成人工湖,再以波斯水車(Persian wheel)將湖水送至宮中,然後沿著水道分送他處。在知名的齊陀爾(Chittor)山城 ,眾多水源之一的山泉從「牛口」湧出,湧泉處也被闢為貯水池。在東南印度的京吉(Gingee)山城,山巔城堡內有兩口長年不竭的清泉,另有三座水庫貯存泉水和雨水;其中一座貯水池實際上位於城牆外,透過200公尺長的陶管將水輸送至城內 。


除了上述有名氣但比較孤立的山城之外,邁索爾(Mysore)高原的山城群也值得一探究竟。該地被河流挖深的溪谷、岩脈分割得支離破碎,遍布著孤立的巨大花崗岩體,有些高達1,500公尺,地理學家稱之為孤山或島丘(inselbergs),是設置山城的理想地點與劇烈攻城戰的舞台。由於缺乏文獻記載,當地人普遍認為這些山城是18世紀下半葉的提普
(Tipu)蘇丹建造的,儘管實際上這些山城存在的時間更久遠──許多仍保留著印度式城堡
建築的特色(比如說,方形塔樓而不是伊斯蘭建築特色的圓塔),也就是說至少可上溯至16世紀以前。


這些山城一樣也靠著建造貯水池來蓄水;不過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旱季連平地上的水池都乾涸的情況下,光禿禿的花崗岩體上卻總有清流汨出。在雨水侵潤之下,花崗岩丘並非鐵板一塊,其中往往被侵蝕出許多裂隙、凹穴貯藏雨水,彷彿一大塊海綿,在旱季仍得以將涓涓細流注入水池。貯水池旁往往加蓋磚牆或石階,增加其蓄水量 。


水源被截斷對山城來說是致命的。公元713年,烏邁耶(Umayyad)王朝的將軍卡希姆
(Muhammad Kasim)圍攻穆爾坦(Multan)。圍攻方耗盡糧秣,正殺驢以食;守方卻出了個叛徒,洩漏了城內水源都靠一條人工水道導入人工湖的要害。卡希姆將水源一截,守城方便投降,換來一場大屠殺 。1202年,後來建立德里蘇丹諸王朝中奴隸王朝(Mamluk
dynasty)的艾拜克(Qutb ud-Din Aibak)進攻喀陵伽(Kalinjar);該城素有難攻不落之名、號稱不下於亞歷山大城(wall of Alexander, 指波斯薩珊王朝時期興築的戈爾干長城
[Great Wall of Gorgan]),卻因為不尋常的大旱導致所有貯水池全數枯竭,被迫投降 。而在1456-57年,馬爾華(Malwa)蘇丹國的蘇丹摩訶莫(Mahmud Khalji)靠著重砲支援,首次鼓足勇氣挑戰堅城曼達爾(Mandalgrah),幾砲打崩了城內貯水池,守軍便爾俯首稱臣



中世紀至近代早期印度山城的罩門與宋代山城相似乃爾,甚至可說更甚一籌,部分原因還出在種姓制度上。種姓將各個內婚群體按「潔淨」程度依序排列,越高階的種姓越容易因為接觸而被低階種姓傳染不潔;尤其嚴防的是飲食方面的接觸,故而不同種姓煮食用的灶火以及飲用水都必須嚴格隔離,不得相混 。這就大大增加了供水的難度。16世紀,進入德干高原的要道上虎踞的名城阿錫爾(Asir),山城主體所在的高丘外還有另外三座丘陵上的子城環衛,附近再無其他制高點可俯瞰,城外也沒有森林可遮蔽進攻者;城中光火炮就號稱有1,300門,投石機無數。缺乏泉水是一大缺點,但城裡不僅有三座大水庫貯水,甚至每個軍官的住所都有獨立的水池供水──考慮到印度教徒依種姓隔離用水的需求,
隔離蓄水很有必要 。不難想像這樣一座設計周到的堅城在經過11個月圍攻後落入蒙兀兒帝國之手(1605年)時所帶來的震撼。


而對攻城方來說用水一樣得講究。蒙兀兒皇帝阿克巴慣喝恆河水,無論皇城內坐朝還是出征在外,都有專人每日替他送水。專職送水人還給皇室成員提供北方山巔的冰水雪水。大軍出征時,行軍道上總有近2,000人在前頭先整理營地,其中負責架帳篷、鋪地毯的就有1,000人,開路架橋的工兵500人,專門送水人100名,工匠50名,灑掃清潔人員150名,等等,運送材料輜重的還不計在內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detonator12/31 13:37讚讚

GTHO12/31 22:10好棒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