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山寨與火箭[下]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山寨與火箭[下] 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7 推:7 噓:0 →:8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2/12/blog-post.html

--

山寨與火箭[下]



  1256年,旭烈兀所率領的蒙古軍正在圍攻伊斯蘭阿薩辛派(Assassins)的買門迪茲
(Maimun-Diz)山城。根據波斯史家志費尼(Juvaini)的記載,蒙古軍中的「契丹工匠」使用「牛弩」(kaman-i-gav, ox’s bow)擊發了「流星桿(箭)」,射程遠及於2,500步
(pace)。另一位波斯史家穆斯陶菲(Mustaufi)提及同一場攻城戰,則說蒙古人用上了「契丹箭」,射程大約有半個波斯里(parsang)。換言之,「流星桿」、「契丹箭」的射程約在3公里左右,非常驚人──比同時期的床弩遠多了。《武經總要》當中需要70人張弓的
三弓弩只能射到300步(443公尺);許洞《虎鈐經》卷六〈攻城具〉提及的車弩則可及於
700步(1,033公尺);北宋初年的魏丕則曾將射程700步的床子弩加以改良,使其射程達到1,000步(1,475公尺)。無論是上述哪一種射程,顯然都還不到波斯人所說「契丹箭」射程的一半。投石機則完全不用考慮;人力投石機的射程不超過150公尺,即便對重式
(counterweight)投石機,最遠也不過300公尺 。


那麼「契丹箭」究竟是甚麼呢?幸運地是,大約1280年代由敘利亞化學家拉瑪
(Hasan al-Rammah Najm al-Din al-Ahdab)留存下來的一份阿拉伯文手稿紀錄了十幾種「契丹箭」,圖繪出之並附上解說,填補了「契丹」人沉默的空白(上頁圖 :拉瑪手稿中所描繪的「契丹箭」。編號1是基本款。編號15、16、17、18、19、20、21都是加裝「契丹箭」之後的床弩箭。)(圖請見網誌)。


換言之,所謂的「契丹箭」,其實就是加裝了助推火箭的床子弩箭,這也是J. M.
Smith和Stephen G. Haw兩位學者的解讀。我們知道19世紀印度使用的火箭射程通常及於1,000碼(914公尺),有時候甚至遠及於1.5英哩(2.4公里)。單只考慮火箭或床子弩箭的射程,都不可能達到買門迪茲山城之戰中「契丹箭」3公里的射程,但床子弩箭上加裝火箭、射出後半途再點燃火箭來助推的話,3公里就不再遙不可及,假使穆斯林史家沒有胡言亂語。


火箭的發展過程,照李約瑟的推論,可分為以下四階段:
1. 將最原始的火箭形式「地老鼠」(只能在地上亂竄的爆杖)加裝到箭桿上
2. 調整「地老鼠」的位置使箭桿能平穩飛行
3. 調整「地老鼠」尾端鑽孔,平衡火藥燃燒的接觸面,穩定尾焰噴向
4. 加裝噴嘴使尾焰集中、加大推力


不過,假使原始的火箭(rocket)一開始就是加裝到火箭(fire arrow)上的引燃裝置呢?在這種情況下,火藥噴燃時擾亂箭枝推進的情形更容易發現,那麼直接調整其噴發使其一變為幫助推進的尾焰,似乎更為直觀,也直接跳過了李約瑟所說的階段1和階段2;畢竟這2階段都沒有文獻上的直接證據,「地老鼠」出現在史料中的時間點也不比火箭早太多。而從早期以弓弩發射的火藥箭發展成弓弩發射、火藥助推的類型,也彌補了早期火箭的主要缺點──在火藥燃燒產生一定的推力、累積必須的速度之前,火箭很難穩定其飛行方
向,些許外力就會使其偏離軌道;以弓弩發射恰好彌補了初始飛行階段欠缺準頭的問題。這也解答了文獻上的疑難──中文文獻中幾乎無法分清楚「火箭」究竟是fire arrow還是
後來的rocket,但假如這兩者之間本來就有一個分不清彼此的階段,那麼文獻中的含糊反而精確地表達了其過渡。


那麼甚麼時候可能就已經出現了火箭助推的床弩箭呢?光從武器的名稱來看,
Stephen G. Haw猜測北宋初期郭諮製作的「獨轅衝陣無敵流星弩」可能就是火箭助推的車弩,儘管關於這種兵器,實際上沒有任何技術細節遺留下來可供判斷。「流星」在宋代常用來指稱煙火或火箭(rocket) ,因此前述的波斯史家也把「契丹箭」稱作「流星桿」。由於缺乏史料,Stephen G. Haw認為中文文獻中明確提到火箭助推的弩箭,大約是在華岳寫作《翠微先生北征錄》的南宋時期(1205年),並引用了華岳所說的「攻城之祕法四十二,而其要則曰『流星』、曰『反礮』、…」 為證 。不過,我們也可以說,宋金、宋元戰爭時期(也就是說大約整個南宋時期)由於南宋採取了以山寨、山城為防守重心的策略,北宋時期床弩的發展又已經上探射程極限,作為進攻方的金人、元人自然有在床弩之外另闢蹊徑的契機、更遠射程新武器的需求。「契丹箭」又能縱火、又能在射程上占一般床弩與拋石機的便宜,其所使用的助推火箭,又意味著山城的防守者若要成規模佈署一樣的「契丹箭」,得冒著(進攻方比較不需要擔憂的)火藥庫爆炸的風險。在各方面都更針對山寨的弱點,可以說正是戰場環境替「契丹箭」設置好了舞台──成為軍中慣用利器之後,進攻
阿薩辛派的山城時蒙古人也援例使出了「契丹箭」伺候敵軍。


不過,在筆者看來,華岳所提及的「流星」,看起來已經比較接近真正有自主動力的火箭(rocket)了──華岳一方面說「有善飛煙、射光、流火、走爆,可以通放者,聚為一
卒、名為煙火匠,以備燒毀城邑之用 」,一面又說「煙火匠,招善飛煙走砲者充」,並沒有與「善製弓弩」的「筋角匠 」混在一起,看起來煙火匠已經能夠獨自施放其「流火、走爆」「燒毀城邑」了。這一類型真正的火箭並沒有射程優勢,但卻能取得火力上、奇襲時的優勢──施放時不用太多人,施放者也不必彎弓上弦、消耗體力;相較於必須集體
拽砲的拋石機、多人上弦的車弩,火箭(rocket)無論是佈署和施放都相對靈便、行跡隱密,叫山城的守禦者難以提防與針對,大大提高了奇襲效果。實際上,至遲到1240年代,火箭的輕便與機動已足敷運用於野戰──1241年,蒙古人在波蘭的雷格尼查(Legnica)會戰
中大敗歐陸聯軍;據波蘭史家所述,韃靼人的「龍頭」火箭對著波蘭騎士噴煙吐火,逼使後者撤出戰場。當地修道院內描繪該戰役的畫上相當精準地呈現了「龍頭」火箭。這也可能是歐洲戰場上火箭最早出現的時間點 。


輕便靈動還不僅僅有利於奇襲。華岳寫道戰鬥時應當注意是否「順風。每遇戰鬪風起,必使吾軍先背上風,則賊自不能免於風。故曳柴揚塵,而敵軍莫知吾之虛實;吹沙走石,而敵軍莫當吾之衝突;順風揚藥,而敵之口鼻可以受毒;因風縱火,而敵之營壁可以延燒,是謂就順」 。除了縱火時不應處於下風之外,在上風處發射弓弩,多少也延伸了射界,許洞《虎鈐經》卷六〈火利〉便寫道「攻城寇寨,風助順利,為飛火」、「飛火者,謂火炮、火箭之類」。換言之,施展火攻、延長弩、砲射程,最好順應風勢,而數十上百人操作的大型弩、砲在利用風勢、轉移陣地時,顯然沒有一人可帶數支的火箭方便。而對防守方來說,能夠隨時調整守備位置的輕便火箭也比弩、砲更適合緊急應對敵人的奇襲。

  假使上述推論成立,那麼可以大致將宋元戰爭中進攻山城的流程列如下:
1. 使用「契丹箭」在守方床弩射程外壓制火力點,掩護攻方床弩推進
2. 攻方將床弩推送至射距內,掩護拋石機前進;此時也開始施放火箭(rocket)
3. 拋石機進入射距內,不便移動的床弩、拋石機覆蓋、打擊定點範圍,火箭則伺機集中使用,以守方的糧倉草場、軍械火藥庫為優先目標。守方則運用可化零為整的火箭找機會焚毀攻方的大型攻具


而整個流程成立的前提在於攻守雙方都擁有床弩和火藥兵器。蒙元征服南宋以後,仍積極向西南滇緬一帶用兵,成宗朝還曾大舉出征八百媳婦,耗費不貲多處失利,鎩羽而
歸 。滇緬川黔一帶也位於群山之中,緬甸有明確使用拋石機的紀錄 ,其他西南少數民族政權在明代也有使用投石機的證據 ,但這兩個地區似乎未使用床弩,而滇黔土司政權直到晚明,對火藥兵器仍很陌生。換言之,面對沒有床弩和火箭的西南夷,上述進攻山城的流程1便可省略,單單使用床弩或火箭就可以佔射程上的便宜、針對山城遂行火攻,而輕便的火箭比床弩更適合在群山間機動。大概是因為對付的山城也變了樣,「契丹箭」(以火箭助推的床弩箭)失去所擅勝場、逐漸式微,相關史料一同湮滅,最終完全被自力推進的火箭所取代。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helldog12/21 08:35

c2274887212/21 09:24

detonator12/21 09:34讚讚讚

liuyushyr12/21 11:06我記得萬曆三大征中的楊應龍之亂,也是用火箭破他的山

liuyushyr12/21 11:06

JosephChen12/21 11:47大舉出征八百媳婦 曹操嗎

ja2307200812/21 13:00

articlebear12/22 21:40推 不過火箭助推在瞄準上有辦法控制嗎?

hgt12/22 21:54看圖很類似武經總要裡面的"火藥鞭箭",是不是助推火箭我看是

hgt12/22 21:55很難說,依據"流星箭"的綽號,大型火箭的機率比較高

gary7612/23 12:20古代的加速火箭,你最多加上一根尾杆作為彈道穩定器,把

gary7612/23 12:20有效距離延長和落點範圍收窄,否則隨著火藥燃燒使重量分佈

gary7612/23 12:20不均,變短距離布朗運動彈是必然的

gary7612/23 12:22相對來說,重量越重,彈道會較為穩定,但是很容易就會成

gary7612/23 12:22面多加水,水多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