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閒聊]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看板Warfare標題[閒聊]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作者
carsen
(carsen)
時間推噓17 推:17 噓:0 →:38

在明代史料的記載中,兵力數字有好幾種類別,而現代研究討論時常統稱為兵力,
但內容有所差異,經常也不太容易區分。若以舉例來看,會比較清楚~


▌軍隊兵額

先前的討論中曾提過,明代初期是採行軍戶制。洪武26年(1393)戶部造冊統計的
人口為6千餘萬人。而由兵部管轄的軍戶,大約有役男3百萬餘人,從中挑選官兵。
洪武25年,中央的官兵為20萬餘人,地方的官兵為100萬餘人,合計為121萬餘人。

[圖](右)《諸司職掌》記載戶部造冊人口為「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二十一口」;
   (中)萬曆年間,戶部郎中葉春及記載「國初」軍戶役男為「三百一十萬餘」;
   (左)《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25年的「內外武官並兵馬總數」。
https://i.imgur.com/Hp9G6ge.png

圖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出處: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7241.cn/page/n14/mode/2up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108740.cn/page/n44/mode/2up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01_2250_0010_0020_0130_0050


▌防區分配

這些官兵會分配到各地區布署,明代初期的12個邊鎮,各自分配的兵力從1萬餘人
到10萬餘人不等,合計共有官兵79萬餘人,馬騾牛26萬餘匹頭。每個邊鎮的防區中,
有著眾多城池、堡壘、哨臺等據點,都需要一一分配兵力。

[圖]各邊鎮分配的兵力隨著不同時期而有所增減。
https://i.imgur.com/KxDFBkU.png

圖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出處:《度支奏議》,堂稿卷3,第13-15頁。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2994.cn/page/n16/mode/2up?view=theater


[圖]真保鎮需防守3百餘公里的長城,有許多關隘。萬曆初期的兵額共有5萬餘人,
   分散在各處駐守,有的營為3千餘人,也有的營不到1千人。
https://i.imgur.com/g0dsjc4.png

圖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出處:《四鎮三關志》,卷3,第21-26頁。
http://bit.ly/41F6VTl


▌實際兵力

邊鎮的兵額也有幾種類別。其一是由各邊鎮的督撫大員,向朝廷提出的規劃兵額;
其二是經過戶部與督撫大員來回商議之後,核定該年度朝廷供應糧餉的帳面兵額;
其三是發放糧餉時,實際收領的兵額。因此實際的兵力會不滿額或超額。

這三種兵額的記載,前兩種較為常見。若能查到第三種記載,則會更加合適。

[圖]崇禎11年(1638)5月發放糧餉,遼西關外明軍的編制原額,官兵為7萬人,
   馬騾牛為4萬餘匹頭。 實際「見在」官兵包含班營在內,為將近6萬7千人,
   馬騾牛為2萬1千餘匹頭。雖然官兵接近滿額,但馬匹卻缺少了一半,必然會
   對於戰力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遼西明軍於崇禎年間始終苦於缺馬。
https://i.imgur.com/rSUtGmC.png

圖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出處:《中國明朝檔案總匯》,第31冊,第314-317頁。


▌戰兵、守兵

而兵額之中,進一步再分為戰兵、守兵、雜兵等不同類別。例如天啟5年(1625)
孫承宗在遼西擔任督師,他麾下的官兵包含了山海關與關外,規劃由朝廷供應糧餉
的兵額為13萬4千餘人。其中戰勦正兵為將近9萬4千人,防守正兵為1萬6千餘人,
不列入戰力的雜兵為2萬4千餘人(差役、工匠、力工等等)。在兵額中有7成兵力
屬於戰兵,可見孫承宗相當積極地採取進攻策略。(之後核定為11萬7千餘人。)

這些部隊與後金連番惡戰,損失很大,曾補充或重新編制。到了崇禎10年(1637),
遼西關外明軍的編制原額,官兵為6萬8千餘人。其中能夠抽調入關支援的機動兵力
「堪戰援兵」僅有1萬4千餘人;分散布署在關外八城、堡壘、哨臺「堅守毋動」的
守兵則有4萬7千餘人,負責防守長達160公里的狹長地帶。官兵編制轉換為固守,
可見此時由於情勢不利,著重於防守策略。

[圖]遼東巡撫方一藻列出了戰守各營的兵力,亦提到馬匹缺額高達7成之多。
https://i.imgur.com/e2AsZW5.png

圖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出處:《明清史料》,甲編第9本,第862-864頁。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4.5.68 (臺灣)
PTT 網址

ct1357903/03 23:17戰兵員額那麽大嗎

記載來自於〈簡汰官兵疏〉,其中的數字先前有略作整理~

https://archive.org/stream/02101525.cn#page/n4/mode/2up

https://www.ptt.cc/Warfare/E.J0n_fNs1Fac8

a3335603/04 00:03天啟末到崇禎初年明朝還是有點餘力的,還能打個四城之戰

roseritter03/04 00:45雜兵XD

原文是這樣寫的 XD

https://i.imgur.com/RTwhP9v.png

圖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 編輯: carsen (114.44.26.154 臺灣), 03/04/2023 08:30:37

overno03/04 10:29優文

overno03/04 10:33好奇想問,軍戶早期當兵似乎是要去外地衛所當兵,再強迫

overno03/04 10:33娶當地老婆,但這樣該衛所兵等於在執勤地點成家立業,產

overno03/04 10:34生新的軍戶小孩,其子被迫當兵時,要去外地衛所還是子承

overno03/04 10:34父業?

overno03/04 10:37然後老朱自認衛所兵是終身職,不用擔心65歲退休沒飯吃,

overno03/04 10:37所以是好差事,這樣久了各衛所不就固定有1/3的50歲以上老

overno03/04 10:37

情況蠻複雜的,有的在外地調為衛籍,有的保留原籍,也出現在兩地有兩個家庭。 而衛所人口隨著增長滋生,人數自然越來越多。但也會出現苦於軍役逃亡的情況。 可參考于志嘉老師以族譜對軍戶的長期研究,如〈試論族譜中所見的明代軍戶〉~

https://www2.ihp.sinica.edu.tw/file/3469qeSsDgQ.pdf

http://bit.ly/3Jabz4y

(于老師的系列論文)

savvik03/04 14:27子承父業......

hgt03/04 14:30看原文,好像應該是"運雜兵"??

雜兵的項目與數字在〈簡汰官兵疏〉中有列出,包含了官役(公費、衙役、官役), 屯(屯兵),工(築濬工兵:班軍、脩防營、沙兵),局(軍器火藥等局的局匠), 運(各營站的運車)。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也可以統稱為輔兵~

zeumax03/04 14:54子承父業,武士的兒子還是武士,騎士的兒子還是騎士

zeumax03/04 14:56年齡到了有兒子接班就可以退役,當然從外地找一個也行

zeumax03/04 15:02服役者才能繼承土地理論上看著不錯,但因為服役者要農作很

zeumax03/04 15:02少能同時操練,戰力衰減還是小事,更慘的因為生產力下降

zeumax03/04 15:02不能溫飽下很快出賣耕作權,土地兼併直接毀壞軍戶制度

※ 編輯: carsen (114.44.26.154 臺灣), 03/04/2023 15:46:12

vwpassat03/04 16:34發包給美國農戶用機械大面積耕作,才有可能保持衛所軍的

vwpassat03/04 16:34戰鬥力!?

tucker03/04 18:13

NKN03/04 19:43記得明末因為邊境缺兵最後邊境將領多直接用報酬雇私兵

NKN03/04 19:44簡單說不論是封建制或軍戶制度 兵役綁身分的制度 最後都容易

NKN03/04 19:45易因經濟發展造成的報酬不公+用錢僱兵更快而崩潰

articlebear03/04 20:16

overno03/04 20:24邊軍被移入的軍戶,若不能返鄉自然只能在當地生根,人口增

overno03/04 20:24長當地軍田生產力又不夠,然後老鄉及邊地的軍戶血税怎麼

overno03/04 20:24算?從ㄧ戶變2戶所以要出2人?

overno03/04 20:25子承父業,就是軍戶血税啊......抽壯丁去當兵

情況蠻複雜的,基本上明代前期的軍戶是例不分戶,通常來說每戶人口會越來越多。 以戶為單位,抽取若干丁來服役,先從本房嫡支挑選,也有以旁支或收養外人應役。 可參考于志嘉老師〈從王恭毅公駁稿中爭襲官職一案論明代垛集軍戶的軍役更代〉~

https://leghist.project.sinica.edu.tw/word/02yuzi.pdf

※ 編輯: carsen (114.44.26.154 臺灣), 03/05/2023 08:54:56

overno03/05 11:02感謝

Su2203/05 11:54若某軍戶應役者有戰功升了官(ex:變成游擊或參將),仍屬原戶嗎

是的,仍屬原戶,于老師上面的那篇有舉例~ 從《武職選簿》也可以看到一些前後承繼的記載。例如指揮僉事張承祖,其祖輩為 張才興,於洪武2年充軍,之後於洪武5年過世,該戶由張才興的兄弟張蠻子補役。 張蠻子陞官為小旗,他過世之後,又由張才興的兒子張忠補役。

https://i.imgur.com/9nzD0rc.png

圖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指揮僉事王雲龍,其祖輩為王伯成,於洪武16年充軍,之後於洪武20年因年紀老邁, 由兒子王瑛代役。王瑛於洪武23年陞官為小旗,又陸續累積功勞,於洪武35年陞官 為正四品的指揮僉事。

https://i.imgur.com/QyP6P5v.png

圖 關於明代兵力的幾種類別

overno03/05 12:26明代軍官不是世襲嗎?

overno03/05 12:27有重大功勞的轉任衛所到 錦衣衛,就升天了

corlachang03/05 15:00明初內庭有殉葬風俗,那些陪死的女人叫朝天女,她們的

corlachang03/05 15:02親屬叫朝天女戶,有優待。建文帝就把一批朝天女戶編入

corlachang03/05 15:03錦衣衛當百戶啥的。其實衛所就是戶籍的一種,錦衣衛也

corlachang03/05 15:08是,一般認知的可怕形象只是其中部分人的執掌業務,

corlachang03/05 15:11其他的就是吃公家飯爽爽過日子。

overno03/05 16:41世襲錦衣衛就是爽

※ 編輯: carsen (114.44.26.154 臺灣), 03/05/2023 20:07:31

andystupid03/06 11:49

sdd542603/06 12:53明衛所跟清八旗 一個賤民一個貴族 到最後戰力都腐敗 看西

sdd542603/06 12:53方俄羅斯的strelet跟鄂圖曼的janisarry也是 軍人變成一種

sdd542603/06 12:53世襲身份似乎就必定走向腐敗

overno03/06 13:01要人真賣命,要有立即可見的利益

overno03/06 13:01世襲者沒有賣命的理由

corlachang03/06 14:15北魏採鮮卑部落舊制編了八部,首領稱大人,軍政合一

corlachang03/06 14:16早期的滿洲八旗非常類似這種體制,可能是北方民族的

corlachang03/06 14:18傳統。八部大人後來演變成八柱國,到了隋唐加上均田制

corlachang03/06 14:19成了府兵制,這時候又跟明的衛所制差不多,然後也一樣

corlachang03/06 14:19慢慢爛掉。

zeumax03/06 14:32八旗是衛所改版,軍民合一,美一部授一旗就如同軍隊一般

zeumax03/06 14:33因為建州衛還是要為自己資源打草穀,征伐其他部落所以在當

zeumax03/06 14:34時戰力維持相當好

zeumax03/06 14:34但入關變朝廷發錢也不能往自己人劫掠,日子舒服了賣命幹嘛

zeumax03/06 14:36明內地衛所種田有飯吃,出陣訓練要自己出,久了誰還想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