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書摘:商船團衝突:英美二戰間的後勤外交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書摘:商船團衝突:英美二戰間的後勤外交作者
puremonk
(紫羅九音)
時間推噓11 推:11 噓:0 →:3

寫在前面:

先前看到板友討論英國二戰時資源和後勤管理的討論,分享其他一些學者研究的不同看法,請參考。

討論:
文章代碼(AID): #1VoDGTY8 (Warfare) [ptt.cc] Re: [問卦] 二戰史有什麼推薦?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Warfare/M.1606997021.A.888

主要參考資料:
Kevin Smith, Conflict over Convoys: Anglo-American Logistics Diplomacy in theSecond World War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conflict-over-convoys/23D08B6187C480185B5A3EB6412C63D0#

一 英國戰前的後勤情勢、內閣的預估和戰爭前夕的落差

二戰時的英國英倫三島的戰時經濟是無法自給自足的:三分之二的食物、90%的鋁土和95%的石油需要倚賴進口。承平時期英國年進口總量約為5500萬噸,其中本國船隻帶來的進口量約為3100萬噸;宣戰前夕時的1939年8月,英國高層極其樂觀的認為這個數字可以輕易超越,預估光是本國船隻便可以增加到年進口4800萬噸。然而,宣戰的第一個月導致許多第三國船隻不願意冒險卸載而讓卸載噸數瞬間減半,英倫三島的進口量已經下滑到年均
3000萬噸;為了避免鐵、小麥和木材出現短缺,英國政府早早便被迫改變輸入貨品的優先度。此時英國政府才發現,由於英國大部分的進口來自遠洋運輸,為了維持戰前的進口量需要超過英國目前擁有的貨船。此外被戰時狀態所打亂的跨國貿易問題也開始浮現:為了避免外匯儲備太快被耗盡,原本戰前的1939年1-3月輸入1100萬噸的小麥(700萬噸來自美國,400萬噸來自阿根廷)在1940年1-3月時增加到1300萬噸(200萬噸來自美國,1100萬噸來自阿根廷),由於路程的加長,導致光是這一項民生必需品便需要增加52%的裝載空間來達到目標的進口量增長。戰時內閣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組成調查委員會仔細評估後提議除了新造貨船的年產量增加到150萬總噸位之外,還建議將英國船隻的年進口量下修到3300萬噸,並評估如果第三國船隻可以進口900到1200萬噸的話,也許總進口可以在不過分影響民生的情況下達成。但是負責船運的內閣官員認為這個提議太過悲觀而拒絕;邱吉爾本人的科學顧問也贊同內閣官員的看法,認為年輸入4700萬噸還是可能的。在宣戰的第一年(1939年8月31日-1940年8月31日)英倫三島總進口達到了4420萬噸,但是這也將是英國在整場二戰進口的最高點。

英國的商船年產量在1920年代一開始還有年均400萬噸的水準,但是大蕭條導致的保護主義、抗拒現代化的造船技術、僅追求穩定低獲利的策略讓英國製的商船成本居高不下而開始失去競爭力:1923年時新製造的商船總量下降到70萬噸;1926年時4分之3的商船造船廠時常處於閒置狀態。在政府不願介入的情況下,英國造船產業進入一個慢性的惡性循環:日漸減少的訂單讓新的勞工不願意進入該產業,有競爭力的現職勞工轉職或是轉到薪資較好的軍艦造船業。於是新船的年均產量在短暫於1927-30年上升到142萬噸後加速下滑,到1933年時只剩下16萬噸的年產量(雖然這段時間全球的新船產量也是下滑,但是英國的新船占全球的比重也從50%下滑到25%),大量的船廠紛紛關門,超過60%的工人因此失業;業者被迫於1930年代聯合政府成立收購機構來收購這些無法經營的船廠,最後收購了相當於年產量130萬噸的船廠,佔了英國整體造船噸數的3分之1。政府在1935年通過英國造船法案試圖經由鼓勵造新船來刺激一片死水的造船業,但是政策自相矛盾而讓成效有限:在1937年時該法案僅鼓勵了20萬噸的新船建案。而隨著世界總造船量在1939年再度下滑,英國的年產量也隨之減少40%,打消了法案刺激的新商機。在戰火漸起的1939年,英國海軍部開始整合各種船業試圖指導管理整個造船業。然而,軍艦建造維修優先的態度加上海軍部過分在意造船業者的態度減緩了復甦的腳步。戰爭爆發隨之帶來大量的船艦維修需求,戰時內閣提議的年產150萬噸新船的最低限度也成為高攀不到的目標,1940年7月時海軍部下修年產量到110萬噸,但是樂觀的認為「也許不會不足以應付當前情勢」;這些無視委員會警告的態度將會加速英國大戰中期的商船隊危機。

除了造船業的問題外,英國政府自己管理評估的疏失似乎也需對危機的發生部分負責:在英國負責航運的官員最早在1933年時便開始考慮當和德國進入交戰狀態時對於英倫三島航運可能的影響:在最差的情況下,原本整體航運總量的3/4將會導向西岸的3個港口;該委員會的結論認為當前這3個港口設施和陸運設施皆不足以應付這樣的增加,因為這3個港口平時肩負的每年2100到2400萬噸(占整體的35%到40%)的進口量已經讓各式設施接近飽和狀態;即使如此,該委員會仍然樂觀的認為只要相關設施得到足夠的經費擴建,問題可以輕易解決。等到開戰前夕的1939年運輸省的官員依據情勢開始認真規劃時,才發現這根本不是個可以輕易達成的目標:「…完全不可行…突然的(將進口)大量轉移必然會造成困
惑、壅塞和延遲…」;但是此時開戰已經迫在眉睫了。1939年秋天暫時提高這3個港口的
進口量到整體的44%便已經開始出現問題,讓當局不願意進一步擴大規模。然而這卻有個問題:從實際到達的船隻數量來看,這3個港口和承平時期相比少了30%;雖然也許由於每個船隻承載了更多貨物因此影響了帳面的船隻數量,但是卻因為此時的詳細記錄沒有留存因此難以查證(建立詳細的紀錄是到1940年才開始),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港口壅塞情況嚴重:根據報告,平均有25%(70艘)的到港船隻在等待卸載的泊位,轉移並沒有達到原本的目標。由於英國海軍不願使用寶貴的軍艦來保護這些貨船,這些船隻被迫要轉移來確保安全,讓一個負責船運的官員抱怨「讓德國人不發一彈便打贏一場仗…(指總進口數的減少)」。同時間,負責運輸的官員再次「發現」連結西岸港口和各式儲存設施的交通設施完全不足。隨著德國擊敗法國讓德國海空軍得以使用法國的機場和港口,迫使英國於1940年春天暫時停止東岸港口的裝卸載而全部轉移到西岸港口:5月45%,6月56%,7月時已經到達69%:由於實際上的到達船隻數和進口總噸數都雙雙下滑,其實這3個港口裝卸的船隻數量沒有太大改變;改變的是每艘船裝載了更多需要卸載的貨物,增加了每艘船停泊的時間。碼頭的裝卸工人痛恨加班卸載貨物後卻看到辛苦卸載的貨物堆積在碼頭而沒辦法輸送到儲存倉庫,但是這在1940年夏天的英國西岸港口卻不斷上演;雖然最後官方緊急指派了地方官員成立港口管理機構指揮調度工人讓港口免於情況惡化的危機,但根據撰寫官方商船船運歷史的史學家預估,港口和內陸運輸壅塞造成的進口下滑最糟時約為年均120萬噸(1941年)。

除了管理上的疏失外,高層的錯誤決策有時會不成比例的影響進口量:因應撤離法國所造成的大量損失,在邱吉爾的授意下1940年7-10月時鋼鐵的進口量從月均6萬噸上漲到60萬噸(主要來源是美國),但是這卻造成商船隊的極大負擔:首先由於其比重和大西洋冬天較差的海象,商船被迫用不經濟的方式輸送;整艘船只有承載鋼鐵一種貨品,浪費了大量的空間,增加裝卸載工人的負擔,也讓商船消耗的更快;要維持增加的鋼鐵進口,英國商船隊需要200艘大型商船專職輸送它們,這顯然只能是暫時而不能是常態的。在負責船運官員的強調抗議下,原本在1941年3月聲稱「在可以自由的向美國買進鋼鐵的現在…(英
國的)鋼鐵業不應再視為不可或缺的了…」的邱吉爾最後只能承認該更動給予商船的消耗過大,並同意於1941年5月下調鋼鐵的進口量。進口食物的種類也成為維持進口總量的一個關口:1940年時英倫三島的食物危機雖然在1941年3月美國租借法案生效因而看到一線曙光,但是官員在調整進口船隊和整理其進口貨品優先度時一個問題也浮上檯面:英國的牲口政策是否應該因應戰時而做大規模的調整?內閣官員堅持1500萬噸的年均最低食物進口量,有很大一部分是牲口用的飼料和穀物;然而由於進口總量下滑,要維持這些食物的進口量卻會危及到其他種類的食物和戰略物資,導致它們的短缺:首先,穀物的進口量已經超出國內消耗量;再者,進口牲口用的飼料所生產的肉品量遠少於直接進口肉品,官員估計同樣空間的飼料只能產出15到17分之1的肉品;然而,直接進口肉品也不是沒有缺點,雖然可以解除日漸單調且缺乏蛋白質的國民飲食配給,但是英國普遍不喜歡美國進口的豬肉;再者,大規模屠宰饑餓牲口的政策缺乏經濟效益且不受歡迎。戰時內閣最後決議將1941年上半年的飼料進口量減為27萬6千噸,之後再減到一年15萬噸(1939和1940年飼料進口量為170萬和110萬噸)。雖然這樣空出了許多的運輸空間,但是下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要裝哪些貨物?理論上可以部分空間用來裝載優先度更高的物資(例如鋼鐵或是油籽),但是內閣中負責調度食物的官員不願冒險降低原本定好的年均1500萬噸;由於美國尚未進入戰時體制,要求其國民進入配給制來供給英國急需的肉品是不切實際的;最後穀物的進口量自1941年3月從月均50萬噸增加到81萬6千噸,糖的進口也增加了;結果便是在6月時超過100萬噸運達的穀物堆積在倉庫內而乏人問津,糖也堆積了超過70萬噸,由於這2種貨品從未進入存貨減少的狀態,等於是浪費了許多官員在1941年因應日漸減少的貨船而辛苦節省的空間。

二 戰爭第一階段的後果以及戰前錯誤政策的交互影響

在撤離法國後,大量的受傷船艦給英國的維修船塢帶來極大的負擔:英國所擁有的維修能量並不足以及時的維修它們。在海軍部接手管控船隻的維修調度後,其「軍艦優先(維修)」的態度,加上常態性的缺工、軍事行動需要商船作修改以運送軍用物資和不平衡的貨物等等因素都讓讓商船隊的維修出現壅塞的情況:1941年3-6月時因正常運輸活動而導致需要維修的船隻噸數已經攀升到被敵軍擊傷噸數的4倍;從美國那裡臨時購入的舊商船也需要維修或是改造;逃離歐洲的外國船隻則需要消磁才能夠加入服務的行列。1941年2月時,英國港口內已經有超過2600萬總噸位的商船在等待維修:其中大宗貨物商船佔了77%,等同於英國掌控下所有商船總載重噸位的25%。邱吉爾被迫在1941年3月6日動員「所有部門…來應對在港口中的受傷船艦(危機)…」;政府動員包含船艦製造的人力、修改輪
班時程、暫緩非必要維修、補貼在外國船塢維修的經費差加上經由租借法案將船艦轉到美國船塢等措施來減少壅塞的現象,在1941年7月時在英國港口內等待維修的商船下降到
1600萬總噸位,看起來似乎收到成效;但是短期降低待修船隻數量的措施必然造成長期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也不可避免的影響了英國在整個二戰的進口總量。要理解待修商船對於進口總量的影響,一個直覺的比較方式便是和被德國U艇擊傷或擊沉的船艦總數作比較;考慮到交戰國都極重視U艇對於整場戰爭的影響,這個對比特別可以顯示出英國對於維修船艦的缺乏規劃所帶來的影響。從U艇擊沉的船艦噸數來看,在1940年7月到1941年6月大多擊沉月均小於20萬噸,平均是在25萬9千噸;1942年雖然下半年有幾個月高到月均39萬6千噸(1942年10-11月),但是全年平均擊沉月均為23萬噸。對比之下,在1941年8月到
1943年夏天完全消除U艇的威脅為止,待維修或是正在港口中維修的英國船艦月平均為
2800萬噸到3600萬噸,整體月均為3100萬噸。但是光比較噸數並不完全公平:因為U艇擊沉的船艦是「無法彌補的永久損失」(至少在美國於1941年底的大量製造船艦計畫在1943年收到成果以前),而維修船艦在維修完成後是可以重回服務的,因此必須要做再一次的轉換才能較客觀的比較:史學家將其轉換為「累計噸月」(cumulative ton-months)以便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上作比較:

年份   已知維修造成的損失   U艇造成的損失   預估的維修造成的損失
(單位統一為累計噸月)缺:因1941年2月前缺乏詳細記錄 因此僅能用預估的資料
1939下半年 缺          850        3500
1940上半年 缺          3186        12000
1940下半年 缺          10276       23100
1941上半年 10277 23456 35877
1941下半年 26793 41502 52393
1942上半年 45604 64243 71204
1942下半年 63884 95335 89484
1943上半年 83477 134323 109077
(注:這個表的數值某個程度可以換算為「從開戰到1943年上半年為止因U艇(或船艦維修)所造成的進口損失噸數」)

從這裡我們可以觀察到:直到1942年下半年為止,船艦維修所造成對於進口總量的損失都是大於U艇的;U艇對於通商的影響毫無疑問,但是開戰前期英國船艦維修的失能也應該要給予同等的重視;由於這點的缺失無法推托的責任在英國軍政高層於戰間到開戰後的戰略佈局缺失所導致,也許在評判上有需要確認其責任歸屬。隨著英國進口總噸數從1939年的年均4400萬噸逐年下滑到1941年的3048萬噸,所有的臨時措施和租借法案都無法止血了;英國需要美國的船艦支援,而且要快。

三 美國於1941年對英國的直接支援承諾和現實的差距、以及北非的作戰對於英國本土後勤的影響

邱吉爾於1941年4月派出同時有老練商船通商和外交經驗的沙特(Arthur Salter,
1881-1975)進駐美國,最重要的目的便是要直接和美國高層協商疏通直接將商船撥給英國的事宜:身為一戰時兩國通商協商團一員的沙特從之前的經驗知道美國軍政高層未必會如想像的大方,因此他決定不急著向美國請求將新建的船艦撥給英國,而是先鼓勵美國將年均的新造船艦總噸數提升到400萬噸。由於關鍵的羅斯福和幾個重要的美國政治高層是傾向協助英國且同意德國的威脅目前是大於英國的,沙特很快的得到了正面的回應;接下來他打算請求美國從現有的船艦撥200萬總噸位給英國以解燃眉之急。正當沙特小心的遊說之時,來自倫敦的緊急請求卻打壞了原本的如意算盤:北非的情勢逆轉讓英國高層急於增援,除了希望能從美國自己的商船隊當中抽調200萬總噸位給英國之外,還希望能夠抽調美國6艘最先進的16節快速商船馳援中東。倫敦的請求遭到一些美國負責船運的軍政人物的強烈反對;一方面他們認為撥船給商船總噸數為美國3倍的英國不合理,另一方面則是擔心英國人趁機獅子大開口,美國海事委員會主席(同時是一名海軍中將)更是不客氣的直指:「我們要是不慎重的話,可能連白宮都會被運到英國去…」。於是沙特繞過平常的外交管道而直接向羅斯福本人求援:邱吉爾高明的在羅斯福的顧問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 1890-1946)於1941年1月訪英時詳細述說了英國關於船運的問題,現在正好可以透過他直接向羅斯福遊說。霍普金斯親自說服羅斯福關於這6艘快船的必要性,並且安排讓羅斯福在沙特與海事委員會成員餐聚時透過電話直接下令,最小化任何不必要的拖延:「民主社會需要200萬噸的援助」。然而羅斯福並沒有說200噸究竟是載重噸位還是總噸位(後者大於前者),也沒有說這些船艦要從何處抽調;沙特馬上警告英國高層不要對於美國會直接從其商船隊抽調船艦期待過高,最後也證明沙特是正確的:1941年11月時美國才緩慢將其控制的160萬載重噸位的船艦撥給英國,但是其中許多是遭拘留的敵國或是第三國船艦;緩慢的船艦移交過程也造成一些原本要載往英國的貨物被轉運給中東,卻因為船艦移交還沒完成而留置在美國港口中;此外美國港口工人隨意堆積卸載貨物的壞習慣也讓貨流無法如計畫順暢。因此在1941年時,美國的慷慨對於解除英國的進口緊縮幫助有限;而隨著蘇聯的請求支援和美國的參戰,新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壓縮美國的支援力道,加上U艇的重新活躍和日漸擴大的戰事,英倫三島的進口將會迎來新的嚴峻挑戰。蘇聯要求每月50萬噸的食物進口,美國在英國負責協調租借法案的官員對此提案極其熱心,讓英國的進口一時成為次要問題;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和在東南亞全面開戰,美國海軍也急著需要船艦來調動部隊報一箭之仇;這些全都會從英美的船團當中抽調,而尚未得到成果的美國新建船艦方案也讓極端倚賴進口生存的英國陷入危機。美國參戰和德國的侵蘇行動無疑讓英國的整體戰略情勢轉好,但是考慮到同盟國尚未動員其遠高於軸心國的工業潛力,其對於英國1941到1942年的進口卻是負面的影響;其所期望的美國支援現在將被3個戰場所互相拉鋸,而英國高層於1942年下半年新開的北非戰場也將給英倫三島的進口帶來最大的危機。

1942年初整個大西洋正式成為U艇的獵殺場,而美國一開始的疏於防範、U艇更新了其「謎」碼機的碼簿等因素讓同盟的商船團在美國的大西洋端損失慘重。英國根據前一年的經驗試圖給予美國關於對應U艇的建議,但是得到的回答卻是冷淡的:沙特向霍普金斯提議強化沿岸的反潛空中偵察和建立沿岸的護航體制,卻被反擊說逾越了其職責;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金恩(Ernst king, 1878-1956)不喜歡放低姿態聽從英國建議,岸防的建議也隨之遭到拖延。這樣的態度不僅於美國海軍: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
1880-1959)、美國軍方負責後勤作業的薩默維爾 (Brehon Burke Somervell, 1892-1955)和其他美國軍方高層在計畫反攻歐陸的戰略時一再輕視英倫三島民生必需進口的重要性;他們假設軍方在貨船的需求上有著不可置疑的最高優先權。薩默維爾同時認為美國軍方在所有戰區對於美國貨船裝運的貨物都擁有完全的決定權,因此也包含著對英國的民生物資進口:因此他認為如果軍事上有需要,他可以任意切斷對英國的食物進口。美國軍官之間普遍的「對於大英帝國…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這裡也妨礙許多事務的有效執行
。美國軍方的態度從1942年中的一個戰略決策可以看出些許端倪:馬歇爾在1942年4月時訪英遊說直接在英倫三島累積實力後一舉反攻歐陸並擊敗德國的戰略,並得到邱吉爾和其參謀長布魯克(Alan Francis Brooke, 1883 – 1963)的同意;然而,日本在太平洋、
德國在北非和高加索的攻勢轉移了英國高層的注意力:他們現在強調威脅印度洋的日本加上進逼蘇伊士運河和高加索的德國嚴重影響同盟軍的航線;馬歇爾反對分兵地中海,並認為蘇聯有可能崩潰的情況下更應該集中力量反攻歐陸;新任的美軍歐洲戰區司令的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 1890-1969)則進一步指出在這樣的前提下,應該讓英軍不顧成功機會冒險執行代號為巨錘(Operation Sledgehammer)的緊急登陸歐陸作戰,並強調美軍入侵北非等於是承認蘇聯即將崩潰以及代號為圍捕(Operation Roundup)的
1943反攻歐陸計畫將胎死腹中;美國大眾急於復仇的氛圍和羅斯福答應蘇聯在1942年開闢第二戰場的承諾強化了美國軍方盡快和德國交戰的決心。英國拒絕巨錘作戰,因為其在政治、戰略、戰術、以及後勤上都不可行(其對於英國民生必需進口的影響卻被忽略);邱吉爾強烈支持美軍支援北非並獲得羅斯福的同意,然而卻遭到英美雙方軍事高層的同聲反對;馬歇爾一開始認為派駐一個美國裝甲師馳援北非即足以解除危機;而多布魯克的淪陷消息讓馬歇爾打算同意邱吉爾的裝備增援請求來交換持續在英倫三島累積反攻實力的方案,但是害怕失去中東油田的羅斯福卻提議美國應該增兵保護中東,讓馬歇爾怒而退席抗議。邱吉爾急忙緩頰,認為美國增兵中東並無必要;由於參謀計算增援一個裝甲師將會耗去5個月的時間,馬歇爾最後也放棄此意圖。在埃及的危機過去後,英美軍政高層最後決定執行入侵法屬北非的火炬作戰(Operation Torch)。由於羅斯福和邱吉爾都極力贊成,原本反對火炬作戰的布魯克也轉而贊成,並沒有證據的宣稱該作戰為反攻歐陸的前提,以及因為該作戰可以重新打通地中海航線,執行該作戰可以增加貨運空間;馬歇爾以及其他美國高階的參謀軍官認為布魯克的「背叛」坐實了他們一直以來的猜疑:英國想要利用美國來維持對於各個殖民地的影響力,甚至不惜分化美國的政治領導人和軍方;雖然英國在戰略上成功引導美國到北非,美國軍方高層的態度將會讓火炬作戰帶給英倫三島更多的麻煩。

由於登陸北非需要大量的運兵船和軍艦護航,許多原本擔任護航船隊的英海軍艦隊也都調離準備參與作戰,被認為是1942年秋天U艇擊沉的貨船噸數迅速逼近並超過開戰以來高峰的原因之一;此外由於邱吉爾一開始提議的作戰日期作戰過於匆促,一些英國掌控的貨船急忙入港卻因為作戰還沒開始因此白白在港內苦等浪費空間;而後續的支援更讓原本要回到進口船運任務的貨船團無法抽身,長時間佔走了66艘貨船的數量。1942年11月到1943年2月,英倫三島總進口僅498萬噸,相當於年均1500萬噸;據估計,火炬作戰造成了月均50萬噸的損失,將近總進口的30%。不意外的,英倫三島於1943年2月發生了食物進口的危機。

四 美國軍民衝突對於英國本土後勤支援的影響

1942年2月,美國成立戰時船運管理局(War Shipping Administration),和英國的戰時運輸部共同成立聯合船運調節委員會試圖對同盟軍的船運作一個整體的調度。然而,美國軍方的後勤單位早已先一步和各個船運單位取得聯繫並建立起管理的組織;薩默維爾等人也懷疑管理局的政治人物們太過親英,因此當他們試圖根據英國過去的經驗改善航運的作業方式時,美國軍方開始展現抗拒的態度;在內部組織上管理局屬於美國海事委員會(
United States Maritime Commission),其主席是美國海軍的退役中將蘭德(Emory
Scott Land, 1879 – 1971);可想而知的,海事委員會無意下放美國船隻的管理權限。沙特抱怨船運管理局在船隻調度上被排除在外,影響有效的船運規劃;美國政府內部調查報告則指名問題所在:「確鑿的指控…蘭德的管理…完全缺乏計畫和有效管理…」。由於
蘭德長久參與美國船艦的設計和建造事務,相關關係廣闊且深遠,羅斯福也不願意將其免職,軍方得以緊緊抓住船艦的管理權不放,在整場二戰管理局的民間管理者從來都無法撼動其地位。在船艦的管理處於這樣的優勢地位下,美國軍方開始隨意的規劃戰略:沙特抱怨即使美國船艦全部用於美國軍方,也不足以目前規劃的戰略上使用;美國的民間管理者們對於英國軍民船運結合的組織深感佩服,但是遇到軍方不願放手也無計可施。

同盟軍船隊調度最吃緊的1942年10月,美國內部的軍民管理階級對於作戰發生一次爭執:考慮到瓜達爾卡那爾的情勢,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主席要求減少英國進口以馳援太平洋;清楚認識到英國進口每況愈下的船運管理局副局長(兼海事委員會副主席)道格拉斯(Lewis Douglas, 1894-1974)認為軍方過份強調該危機並抗議道:「我們究竟是要裝備我們的盟友一起作戰,還是要獨自抗敵?」;雖然優先擊敗德國的大戰略已定,火炬作戰的執行導致美國軍方在船隻調度和英倫三島的後勤也是陷入混亂:道格拉斯計劃平衡各式貨物來最大化每艘開往英國商船的效率,但是薩默維爾堅持要優先運送給部隊的裝備。戰爭部的官員試圖協調並讓管理局有指派租借法案物品種類的管理權,但這被美國軍方看成是官員過份親英的證據並在12月底發難:美國軍方負責運送的部門要求「他們的」船艦不可以再裝載民生物品,惹來道格拉斯的憤怒並直接向羅斯福抗議;羅斯福試圖協調並提議維持管理局的管理權但讓軍方參與協商,道格拉斯不希望軍方強烈的反對而降低效率因此拒絕;羅斯福最後同意道格拉斯的看法而下令,但是也認為這會讓雙方的爭執白熱化。果不其然,薩默維爾拒絕接受羅斯福的命令,認為這會損及到軍方利益和效率;誠然,命令中的「所有貨物的管理權」軍方理解為包含部隊作戰用的物資,不希望生命線被民間掌握住因此頑抗;但他也忽略了當作戰調度所需佔走太多船艦時,民生可能會發生危機。雙方直到過了聖誕假期仍爭執己見,最後薩默維爾於12月28日聯席會議的協商會上說:「我不想運送任何民間(英國)貨物」。羅斯福不打算收回成命,但是也指示道格拉斯持續和軍方溝通;不幸的,這讓他無法參加重要的卡薩布蘭加會議,因此羅斯福指派薩默維爾為該會議時在後勤上的顧問。

1942年秋天的進口危機讓英國政府不僅是等待沙特慢慢的說服美國的管理者們,漸漸失去耐心的他們打算用之前看起來好像有效果的方式:直接向羅斯福請願。雖然進口情勢明顯每下愈況讓戰時內閣開始認真的討論進一步的減少配給,他們在召開內部會議討論請願的項目和詳情時卻仍然十分樂觀:「也許當他們充分了解到英國的情況時便會大方的分配(船艦)給我們…」;財政部長也提議在可以保證美國大方援助的前提下,暫時讓原料存量自由下滑以支援可能的作戰;邱吉爾確認進口的下滑已經快要危及到戰時戰備,要求「確實的美國援助」但是也同時幾乎是自相矛盾的試圖在奪得北非後主導同盟的地中海戰略:進攻薩丁尼亞和西西里。因此當英國的生產部長於1942年10月底訪問華盛頓並試圖直接向羅斯福請願時,從一開始英國便已經失焦:主題將會發散到整個同盟軍的軍備生產、地中海戰略,以及對英國的1943年進口支援至少700萬噸3個議題。沙特很早便事先通知並諮詢道格拉斯的意見,讓管理局得以對可能的方案做事前的準備和計算;兩人盡了力準備,但是對於現況也深感無奈:「各國國家主義式的搶奪資源分配…起因在於缺乏一個聯合的大戰略…」。1942年下半年,美國的鋼材缺乏使得各種軍備的生產必須要作相對應的調整:認為其他軍需較優先,聯合參謀首長團將1942年9-12月分配給船艦建造的鋼材縮減了11%。從英國的角度來看,這是美國「集中在他們部隊需要的(計劃)而非一個統整考慮各方的規劃…」的一貫傾向;邱吉爾請求羅斯福維持美國船艦建造對於鋼材分配的優先度,羅斯福則暗示足夠的護航軍艦和1800萬載重噸位的商船將會被製造出來,足以支援50萬的部隊在各地作戰。這個消息激勵了邱吉爾(但是卻沒注意到主要議題微妙的集中在軍備的輸送上),隨即命令在華盛頓的官員加大遊說分配更多美國商船給英國的力道:英國高層希望美國能維持至少2200萬載重噸位的商船建造量,並且能夠盡快將其商船隊中的250萬載重噸位直接撥給英國使用;英國負責船運的官員們預估這樣一來1943年支援700萬噸進口即可達標。由於其他討論議題同樣複雜且重要,對英國最關鍵的進口支援直到訪問尾聲的11月20到26日才開始:英國的使節團向羅斯福請願,強調「我們(英倫三島)絕不能再減少食物配給…1943年民生和物資的進口絕不可小於2700萬噸,存貨已經不斷減少的情況如果繼續下去將會非常不智…」;「…因此我們相信您能夠給予我們足夠且公平的(船艦)
分配…直接歸於我們旗下航行…」。協商船艦分配的會議看起來十分順利:沙特長期駐美
得到了成果,美國管理船運的官員也集體支持此提案,認為這個預估「合理」。最後整個任務看起來成功:羅斯福答應英方的請求,並在11月30日寫了那封著名的信:信中保證美國會建造至少1880萬的商船;他收到且同意其部屬的報告,認為英國年均2700萬噸的進口正確且對於戰勝至關重要;雖然情勢瞬息萬變,但是他仍在信末清楚表明:「我希望能給您肯定的保證,(雖然可能)受到前面提到的因素影響,你們的需求將會被達成。」

雖然英國撰寫二戰商船史的作者聲稱英國高層接到此信後馬上表達「十分失望」,因為「基於8個前提的保證…任何一個都有可能讓這個保證無用」;他甚至認為羅斯福至少間接
的需要為1943年的印度饑荒負責:「英國政府因此被迫採取唯一的措施--減少印度洋的航運」。但是一些作者認為這個分析並不公平:船運管理局在1943年1月時詳細分析執行的可行性時,的確確認有7個變數存在;但是在這之前,英國高層便已經開始做必要的撙節措施:邱吉爾在聖誕前夕決定減少資源的消耗以維持存量,並減少印度洋的航運的2個措施主要是因應火炬作戰的衝擊,並不是決意自保的打算;雖然其他戰時內閣成員也有催促沙特持續遊說讓美國官員直接撥船艦給英國的聲音在,但是其力道和急迫性似乎都還沒有顯示出來;沙特雖然也認為「除非整體船運情況改善,否則部份的承諾看起來一定會無法達到…目前看起來(船運)並無好轉跡象…」,但是也沒有為英國的情勢四處奔波,暗示
了他可能認為事情還有轉圜餘地,或是美國應該的確會在最後時刻理解其嚴重性並出手幫忙。事實上,不確定性遠較想像要來得大,最嚴重的便是羅斯福完全沒有知會他的軍事顧問和指揮官們:可能是認為當前情況可能難以獲得其軍事部屬的同意,因此他決定暫緩通知他們;然而整件事情不可能繼續拖下去,因為很快的英國便會需要這些援助。薩默維爾和美國的軍需部門就不用說了,就連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成員都沒有通知到:羅斯福拒絕將信的副本轉給他們,讓理解美國軍事高層的首肯和合作是必要的英國官員於12月26日「非正式的」向聯席會議的助理報告信件內容,並強調該信「僅供個人參考」因為白宮並未同意正式通知他們:「在那之前我們並未正式的得到此文件」。因此,當美軍的高階指揮官參與對於同盟聯合作戰至關重要的卡薩布蘭加會議時,他們無從得知羅斯福對英國的保證和其影響範圍。當管理局於1943年1月收到信的副本並開始進行可行性評估時,道格拉斯發現他處於兩難:情況持續惡化讓英國高層不斷施壓沙特要他催促管理局和海事委員會行動,而相關的事務的處理流程和相對應的機構並未被訂立出來;面對沙特要求立即將信件和聯合參謀首長團分享並訂立方針的要求,蘭德拒絕,並聲稱管理局也尚未從白宮收到信件或是相關的正式命令,因此他拒絕進行評估以外的行動。沙特改為強調美國對英國進口的協助已經小於原本預估的「低標」月均30萬噸,道格拉斯僅能回答他將盡力,但是沙特的催促已經讓美國軍政高層不悅,最後讓他成了英美雙方後勤部署衝突的犧牲品:首先道格拉斯於1月19日將管理局的評估傳給倫敦,聲稱美國在1943年1-5月只能協助16萬5千、16萬、21萬、28萬5千以及33萬5千噸,比原本的低標少了整整90萬噸;由於原本的預估1943年應該要協助至少700萬噸,這代表除非1943年下半年美國可以協助近600萬噸,否則羅斯福的承諾是不可能達成的。對此,道格拉斯採用迂迴戰術反擊:他聲稱英國預估的年均2700萬噸並不合理,並認為船艦的分配和改善英國的經濟現況無關;此外他還要求英國提供船運的完整資訊,並重申在英國「浪費」政策的背後可能有著打算在戰後維持中東地區影響力的野心在。震驚的倫敦官員急忙將報告轉給會議中的英國高層請求指示;雖然沙特反對,英國的戰爭運輸部部長萊瑟斯(Frederick Leathers, 1883-1965)還是向邱吉爾提議在會上再次直接向羅斯福請願。奇妙的是,並無邱吉爾向羅斯福請願此事的會議紀錄。美國租借法案駐英的代表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1891-1986)同意英國官員的估計,但是為了保護羅斯福,他在會議場合上只能重申進口不足將會影響美國軍用品在英國的銷售,私底下他則拍電報給道格拉斯,試圖釐清管理局的立場。作者認為沙特施壓過頭而得到了反效果:道格拉斯回電提到他必須做極保守的估計,因為管理局到現在都還沒有得到可以依賴的詳細數據作為判斷的依據;此外他還向哈里曼、羅斯福和英國外交部長伊登(Anthony Eden, 1897-1977)暗示沙特應該被召回。萊瑟斯同意,於是沙特在1943年5月被召回。諷刺的是,道格拉斯對沙特的攻擊最後讓他自己得到美國軍方的諒解,得以有更多的空間去說服他的軍方同僚們關於英國進口對於同盟軍整體戰略的重要性。他在2月初提出了新的估計:3月時協助50萬噸,之後慢慢增加到月均100萬噸來補償年初的不足。新的估計至少部分要歸功於盡責的沙特,他在來自高層的壓力減輕後得以集中焦點在闡述進口的不足和提供必要數據給道格拉斯來和美國軍方斡旋。

五 卡薩布蘭加會議的後勤討論及其後果

正當英美雙方的政治高層忙著釐清對英進口援助事務之時,美國軍方在卡薩布蘭加會議上則是無視限制的計畫全面反擊:薩默維爾認為英國應該要協助美國加速累積美軍在英倫三島的力量,以圖提早在1943年8月發動跨越英倫海峽的反攻;因應太平洋戰區指揮官的要求,馬歇爾要求對日本發動更直接的攻擊,包含英國從緬甸反攻的計畫以及對中國的援助;經過一星期的激辯,最後決定全部執行:雖然英方成功爭取到經由戰略轟炸和清除U艇大西洋威脅來對德反攻,以及從西西里發動攻擊的地中海戰略,但是加速美軍在英倫三島的實力累積、緬甸的反攻和對中國的援助也都納入計劃當中。英國的軍政高層明白這是自我欺瞞,邱吉爾私底下說:「這些(行動)都可以;但是這些(行動所需的船運)都不夠。」;與會的軍方一位將領說:「(美國的行動)擴散全球…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策略…
」;然而,不顧船運現實的計畫最後勢必會遇到現實。薩默維爾堅持羅斯福只有答應英國補充其船運的損失,並且將月均30萬噸視為年均300萬噸承諾的「天花板」。沙特早已將過去的經驗灌輸給英國官員們,因此萊瑟斯很清楚美國船運體系的問題;然而此時英國斡旋的籌碼早已用光,因此他在會上不敢正面和薩默維爾交鋒:羅斯福請英國幫忙和美國軍方軍需部門解釋管理局的功用和必要性,痛恨英國干涉美國船運已久的薩默維爾趁著身為協調者的道格拉斯不在的機會直接壓迫英國關於美軍在英倫三島的船運量:他聲稱在英國的協助下,運送人員的船運是足夠的,但裝備的運送卻不足,因此他需要英國協助貨船和運兵船。薩默維爾聲稱也許可以在8月1日時另將25萬名美軍和所需的裝備全部運送完畢,如此以來便可以在9月15日發動反攻歐陸的攻擊;又或許可以在1943年底前另增加55萬名美軍以及裝備,這樣一來可調用的美軍部隊將增加到近100萬人。但根據英國自己參謀群的預估,就算每月讓120艘船專職卸載美軍人員和裝備,要完全武裝5個美軍師以供作戰也需要6個月;北非的戰鬥仍在繼續,現在缺乏的是運兵船而不是貨船。此時英國海軍提到北非海岸的勝利也許可以空出225艘船供它用,薩默維爾隨即宣稱這些船可以用來支援美軍。英國的參謀急忙拿出數據說明,火炬作戰並未達成原先預期的效果,而緬甸、西西里的作戰將會調用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船運;此外民生進口也必須要趕緊趕上,在英國達到年均2700萬噸的目標前美軍不可直接任意調走急需的船艦;面對大量的反對聲浪,薩默維爾只能暫時退讓。雙方對於同盟軍1943年船運的認知差距讓美國軍方撰寫後勤和戰略的學者稱其為「美英二戰合作時最奇妙的一次誤會」。雖然無實現可能,但基於對盟友的尊重,英方不可能完全無視美方的請求;因此,萊瑟斯被迫在本土進口已經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答應支援美軍在英倫三島增軍的計畫,並提出支援的4個前提:(1)英國的進口不可被影響。(2)在火炬作戰告一段落後,其船隊在支援地中海和東南亞的作戰後如有餘裕即可用於協助美軍。(3)在不影響前火炬作戰相關船隊的前提下,戰時運輸部應該要提供足以支援作戰最低限度物資的船隊。(4)相關的船隊應該都要提供護航艦隊。即使如此,他仍然答應了提供美軍160萬噸的船運空間來支援13萬美軍的運輸及後勤支援。在上司無法直接拒絕美軍要求的情況下,英國官員在和薩默維爾溝通時也顯然處於弱勢:面對後者持續壓迫要求其提供船隻支援,前者無法一口回絕而只能迂迴的表達難處或是開出有條件支援的承諾;雖然第1季增兵英國本土的行動幾乎完全停止,美軍仍然要求英國加緊腳步在1943的後3季應該支援50萬、30萬和80萬噸的船運空間,加快增援的步調將會進一步壓縮英國的進口。從雙方的反應來看,雙方都誤判了整體的情勢:薩默維爾認為英國的承諾「證實」了其現況仍有餘裕,在私底下他和道格拉斯說英國的承諾已經「取代」了羅斯福的信;萊瑟斯則認為在英國官員輪番「教育」過薩默維爾後,他想必能理解英國的難處而不再咄咄逼人;很快的他將證明英方認知的錯誤。

卡薩布蘭加會議的尾聲時,薩默維爾在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議事會程上直接發難抱怨美軍增援英國本土的「失望」成果,要求英國除了答應的船運支援外,在1943上半年再增援100萬噸的船運。邱吉爾隨即抗議,強調由於U艇的活躍,1943上半年正會是船運最吃緊的時候;由於道格拉斯原本預估美國在這段期間能支援的船運會少於100萬噸,薩默維爾等於是要求英國要反過來支援美軍的增援。雖然英國一時之間成功抗拒了美軍無視民生現實的要求,隨著火炬作戰的延長、進攻西西里的物資需求增加和同盟軍計劃轉為攻勢的1943下半年到來,英國也將被迫再次請求美國支援。1943年的前2個月的進口減為118萬和127萬噸,和1942年最後2個月合計平均的話等於是年均1500萬噸。雖然英國軍生產部進行了彈藥生產的重整因此減少了物資的消耗,但是現實進口和預估最低量(年均2700萬噸)仍然有無法填補的鴻溝,英國生產鏈不可避免的開始預估可能的斷鏈現象:物資的整體存量在1943年初減少了150萬噸,到了5月時已經距離最低分配水平線僅75萬噸;肉類的存量更是低於最低分配的一半,僅剩下2個月的存量。官員開始警告一些生產業可能會被迫停止運作的可能性,雖然理解軍事用途擁有高優先度,他們仍然抱怨太少的船運被用於維持民生軍需必需的進口上。此時,先前從印度洋抽調船隻馳援的惡果也開始出現;1943年初開始的孟加拉饑荒最後導致了150萬到350萬人死亡,雖然馳援本土和埃及的決策說是直接導致了饑荒過於武斷,但是這些挖東牆補西牆的決策導致了容錯率的減少和造成整個南亞和非洲的情勢不穩卻也是事實;從地中海和緬甸反攻以及馳援中國的進度也都隨之落後,整個殖民地情勢的不穩也充分顯示了英國的國力已經跟不上大規模且遍佈全球的戰略反攻計劃了。不僅是孟加拉,印度、模里西斯、留尼旺、塞席爾、南非、南羅德西亞(今辛巴威)、肯亞、斯里蘭卡、伊朗、埃及和土耳其都開始有穀物即將短缺的警告出現;萊瑟斯一方面回應不可能所有的要求都可以被達成,另一方面則向戰時內閣提出一份馳援的優先度名單等待定奪。戰時內閣認為印度總督提出在1942年底到1943年初馳援60萬噸小麥的要求「無理取鬧」,因為印度自己年產7000萬噸燕麥代表他們在穀物上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正在生病的邱吉爾同意此看法,並認為不應該為了「東方的政府」犧牲英國本土的利益:「既然母國正在受苦…整個大英帝國理所當然也該同甘共苦…」;最後印度於2到5月僅獲得3
萬噸的援助,是靠著印度1943上半年高於預期的收成才讓饑荒不至於擴散到印度。對於土耳其和埃及在這段期間要求支援物資的請求,英國的船運當局也同樣用強硬的拒絕態度回應。英軍參謀長委員會的高階參謀們認為此舉有害於整體戰略並試圖扭轉或是減少抽調船隻的政策,中東和印度的總督也分別表達增加船艦支援的必要性。邱吉爾從參謀的報告判斷此時中東的彈藥堆積過多,可以減少相關貨運以釋出更多船隻;即使這個判斷正確,這些對於接下來的地中海和緬甸的作戰也只是杯水車薪;英國需要美國的援助:戰時內閣評估光是中東一帶的支援便需要14艘貨船,少於這個數量便會壓縮到民生進口。

對美軍來說,英國於卡薩布蘭加會議後的行動是讓他們失望的:原本認為會加速的美軍增援英倫三島行動反而完全停滯,薩默維爾在會議結束後便緊接著去各地「視察」各個戰場,其他當事人如道格拉斯和蘭德也都聲稱不知道薩默維爾數據的來源和可靠度;面對這個局面,馬歇爾警告聯合參謀部「因為其他戰場的緊急優先度,(1943年)3和4月英國完全沒有多餘船隻支援(美軍增援英國本土)…」,引起其成員猜測所謂的「其他戰場」指的是太平洋戰場,讓英軍駐華盛頓的代表迪爾 (John Greer Dill, 1881-1944)連忙澄清這指的只有可能是北非;為了緩解雙方可能的劍拔弩張,迪爾除了分析薩默維爾的數據完全不可靠,現有船運量不可能支援所有的行動之外,還提供了一個讓大家都能解套的方案:聯合參謀部必須取消其中幾個作戰計畫。在薩默維爾結束他的全球「視察」並於2月底回到美國時,他試圖執行卡薩布蘭加會議上的作戰決議,並聲稱該決議已經「推翻」了羅斯福信中的承諾,讓道格拉斯急忙透過沙特聯絡萊瑟斯釐清事實;萊瑟斯急忙回應說他的承諾前提在於「北非作戰能夠如期完成」,然而這個前提已經和情勢發展出現分歧,因此英方無船可支援。面對雙方無交集的情勢判斷,夾在中間的道格拉斯只能想辦法擠出19艘貨船支援美軍暫時避免雙方衝突;但是雙方已經白紙黑字寫下但是互相衝突的承諾必然會有其他的引爆點。

面對這個問題,聯合參謀部的美軍代表們不可避免的開始詳細評估英國的最低進口數據究竟應該是多少。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金恩拒絕從太平洋戰區調離任何一艘貨船(但是對於許多貨船在太平洋被當成「移動貨艙」存放物資的行為卻視而不見),薩默維爾則拒絕改變計劃;因此美軍的高階將領聯合起來要求英國應該減少進口以滿足作戰需求。邱吉爾抗拒並讓英軍參謀長委員會準備關於英國必要進口量的詳細分析文件,但是此時英國內部又出現不同意見:雖然明白軍方的難處,戰時運輸部認為由於英國的船隻運輸機制複雜且線路多非單點來回,要和美軍要求的單點來回運輸作比較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2個部門最後還是做了一份針對進口的聯合審視報告,結論為「現況下…不可能支援美軍(增援英倫三島)…需要42艘船隻增援地中海以及75艘船增援印度,否則無法發動(登陸西西里和進攻緬甸的)作戰…」。面對這樣的爛攤子,美軍軍需部只能聯絡道格拉斯請他於3月9日轉告哈里曼,通知美軍方面已經理解英國的難處,並詢問需要哪些幫助。直到此時,美軍方面才驚覺雙方對於支援的認知差異:「萊瑟斯爵士認為美國方面承諾(1943年)支援700萬噸…我方認為支援可以降到240萬噸…整個支援計畫必須在聯合參謀部上公開並討論…
」。接到軍需部門此報告的參謀總長聯席會議成員(許多人當然同時也是聯合參謀部的成員)決定使用其權限限制英國的支援力道,以及決定最低年均進口量。在聯合參謀部於
1943年3月12日的會議上,時任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李海(William Daniel Leahy,
1875-1959)便提出看法:他認為英國的最低年均進口量是同盟軍的「第一要務」,但也隱晦的提到:「但是這個最低量是多少則是另外一個問題」;英方急忙抗議,認為年均
2700萬噸是不可再減少的最低量;誠然,同盟國政府委託英美雙方的經濟學家成立的聯合經濟委員會在2週前才遞交報告認為英國年均進口2660萬噸是「不可拖延且必要的援助」,但是薩默維爾卻警告「如何調撥同盟的船艦…則會有不同看法…」;他對於英方不支援
美軍增援英國本土卻要求加派船隻支援地中海和遠東的要求十分憤怒:「在卡薩布蘭加會議上美國得到額外貨船支援(增援英國本土)的承諾…現在看來卻相反…現況就是美國將
會就美國認為英國需要的進口量提供支援…」;以會議上不現實的戰略反攻為基礎,薩默維爾聲稱支援英國到年均2700萬噸將會嚴重影響美軍的部署:原本預估1943年部署共150萬人的目標將會被迫縮減37萬5000人;對於如此「大規模裁減部署」的其他美軍將官自然完全無法接受,美國軍需部門的葛洛斯(Charles Gross, 1889-1975)聲稱英國隱瞞相關資訊,美國船運管理局在沒有獲得軍方同意下便任意支援總統的承諾;除了隱晦的指責羅斯福之外,他還堅稱英國可以在年均1600萬噸的情況下自給自足,美國這個「大部分船艦的製造者」應該使用該權力來決定同盟軍的戰略和英國的進口。

六 美國對於船艦的主導權、其生產潛力和實際的差距及其對於同盟方後勤規劃的影響

邱吉爾試圖主導地中海戰略並加速登陸西西里加上增援加拿大和反對軍援自由法國軍隊的意圖增援讓美方覺得美軍被當成犧牲品,轉而認為西西里應該暫緩來支援美軍的增援行動。由於過份樂觀的認為美軍空軍可以更快且更有效的打擊德國本土,聯合參謀部方面也有限度的支持美軍加速增援英國本土的提案;同時由於羅斯福本人向自由法國的高層承諾軍援,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薩默維爾隨即於當月便讓軍援船艦儘速出航,最小化任何緩衝的空間。在會議上,私底下迪爾建議英方應該開誠佈公:「我們認為美方在太平洋誤用船艦,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實際狀況)…他們認為我們在進口上耗費太多船艦,但是他們也不知道(實際狀況)…兩邊都認為對方並不誠實…我確信我們應該盡快把雙方的所有船艦實
際運用情況都放在桌上(討論)…」;但是萊瑟斯厭惡這個提議,並抱怨道:「我不懂為何美方會這樣認為…」;對他來說,英方早已開誠佈公的提供所有資料並經過雙方政治高層核定過,是美方軍民管理的衝突造成現在的局面。在這樣無解的死結下,羅斯福終於直接干預,命令霍普金斯成立一個委員會來提供解法;在金恩抗議這是干預聯合參謀部的職權後,霍普金斯轉而私底下找各個當事人協商以避免雙方再次劍拔弩張而陷入僵局。最後,霍普金斯邀請艾登和道格拉斯於1943年3月29日於白宮和羅斯福會晤,會上道格拉斯堅持美方必須要支援英方的請求,並說軍方誇大作戰的需求並在南太平洋誤用船艦;美國開始產出足夠的商船,英國的請求應該也必須要達成。雖然羅斯福和道格拉斯不願開出必然達成英國年均進口2700噸的空白支票,但兩人都保證必然提供比美國軍方計算「龐大許多」規模的支援。薩默維爾認為他可以提供一個滿足所有作戰需求並支援英國進口480萬噸的方案,在4月7日才在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上提出並於4月10日直接向羅斯福請願,但是後者拒絕重新考慮;羅斯福當然不知道盟軍即將消除德國U艇的威脅,但他相信美國的建造潛力必將獲得最後勝利。在拖了近半年後,英國總算得到美國肯定且大規模的船艦援助;但是下一個問題則是,到底要怎麼裝滿這些即將源源不絕的支援船團,而這個問題將會造成英國在1943年初進口最低點之後試圖反彈的最大障礙。

第三次華盛頓會議於1943年5月中召開,會上萊瑟斯和道格拉斯再次拒絕了薩默維爾支援軍方更多船艦的要求,並決定了漸漸製造較新的「勝利」式貨輪取代現有舊式的「自由」式貨輪的方針;但是如何運用支援的船隊對英國來說也是個問題:美國船艦造價過高因此不可能直接買斷,但是英國希望能夠直接掌控支援的船艦;美國雖然即將源源產出大量的貨船,但是卻缺少足夠且具有實際經驗的海員來操作它們;對雙方來說最好的方案似乎是讓英國因大量戰損而閒置的海員來操作支援船隻,於是羅斯福在道格拉斯的協助下於1943年5月28日寫信給邱吉爾,強調雙方的「互惠」責任歸屬,但是也清楚的表達英國對於美國船艦的倚賴:「…因為英國自願讓美國負責製造貨船,英國得以專心製造軍艦…」。英
方如沙特等人認為任務圓滿達成,接下來只需要微調每月進口即可;但,由於美國沒多久前才剛違反承諾,在現在好不容易一切都動起來的情況下,英方高層不願意冒險一切再次被拖到繁冗的行政事務中;於是他們堅持美國要達成支援700萬噸的承諾(原本在得知
1943上半年情況太壞時年均進口量在美國支援700萬噸的前提下被迫下修到年均2500萬噸後,萊瑟斯打算請求美國協助補上短少的200萬噸,但是在和霍普金斯討論時吃了軟釘子),而首先英方便是打算增加美國冷凍肉的進口。根據原本戰前的預估,英國每年需要進口約100萬噸的冷凍肉;1942年時,原本預估進口77萬5000噸肉品因為船隻的改裝、船運時程的調整和較小的損失而達到了超出預期的96萬2000噸,讓英方對於1943年達成100萬噸以上的目標十分樂觀;然而,1942年地中海區域的馬爾他運補戰和後續的火炬作戰造成14艘冷凍貨船遭擊沉或損傷,折合損失約年均20萬噸的運補量;由於認為英方誤用珍貴的冷凍貨船,美方進口規劃的官員施壓英方增加北大西洋的冷凍貨運量,試圖讓美國冷凍肉的進口量從1942年的19萬5000噸提升到1943年進口45萬8000噸,約等於美國年產量的4%。由於1943年初南美洲的乾旱讓阿根廷的冷凍肉出口量減少,加上紐澳轉向出口較不受歡迎的罐頭肉,讓英方官員傾向支持此提案;萊瑟斯雖然因為船運的規劃將會因此複雜化且因為懷疑美國是否能夠出口足夠數量因此猶豫不決,但是最後在羅斯福的強力要求下還是同意美方的提案並承諾英方會全力配合。

美國農業部樂觀的預估1942年12月到1943年2月最少可提供1萬3000、3萬和3萬8000噸的培根或冷凍肉出口給英國;看到和目前3萬噸冷凍貨船空間的落差讓雙方的官員急忙轉調更多冷凍貨船回來,深怕貨物的堆積造成進一步的問題甚至於是可能的政治危機。然而,這卻是不必要的擔心;很弔詭的,美國無法出口足以裝滿這些冷凍貨船的冷凍肉品:根據美國食品部門的統計,美國的肉品生產十分充足,但是為什麼無法出口足夠的冷凍肉?問題的癥結點在於美國內部的物流缺乏一個中央的控管系統,因此抽調物資的動作十分缺乏效率;此外啟動配給制度將會引起國內的不滿以及可能的國會調查,因此美國農業部轉而要求英國應該降低國內的肉品消耗,並提供但不保證的年均34萬噸;美國無法裝滿所有冷凍貨船的現況引起美國軍方的注意,參謀總長聯席會議隨即要求一些船應該改裝為運兵船,薩默維爾也要求多餘的空間應該拿來裝運美軍的裝備物資;官員們抗議這些要求,指出即使實行美國農業部提議的配給計劃,美國民生的肉類消耗仍多英國一半;負責船運的官員則急忙把因等待裝運美國肉品而在美國港口內發呆的船隻轉調到南美和紐澳等地或是回原本的航線,並向霍普金斯請願協助;最後霍普金斯從原本要支援蘇聯的貨運中抽調了10萬噸冷凍肉支援英國,但是美國最終於1943年僅出口25萬噸冷凍肉給英國,和原本的預計相差20萬噸,顯示美國行政執行的許多弊病。最終英國轉而增加從紐澳進口羊肉,加上1943年下半年南美乾旱漸漸平息,英國最後1943年得以進口99萬噸冷凍肉,其中32萬噸是在第4季急忙運來,勉強避免國內肉品存量降到低於危險線的危機。

七 商船團規劃衝突的最終結果:美國的戰略主導地位的確立

面對開始過剩的貨運空間,美國無法提供足夠的貨物的現象不止發生在冷凍肉品上:同盟軍整體於1943下半年好轉的戰況讓英美高層開始設想整體戰略可能的轉變:英方認為持續自義大利進軍可能足以逼降德國並避免執行跨越英倫海峽反攻的大君主作戰;美國軍方則持續抽調船隻試圖執行原本的作戰計畫,並在1943年底的德黑蘭會議上聯合蘇聯確立大君主作戰的執行。美國答應於1943年支援英國700萬噸,但是太晚確定下來讓該承諾的執行困難重重:1942年12月到1943年4月美國整體僅裝載了106萬噸支援英國的貨物;英國在
1943年上半年僅進口1140萬噸,因此下半年需要進口1460萬噸來達到已經縮減一次的年均2600萬噸;要達到這個目標,英國需要最大限度的使用最短的北大西洋航線,因此需要美國提供足夠的貨物;美方則執意要達成羅斯福的承諾:700萬噸的貨運空間而不是700萬噸的貨物。首先食物方面,美國國內的動員令和其他因素便消耗掉原本可能增產的食物量,因此期望食物進口能夠有大規模的增長恐怕不現實;戰略物資同樣隨著美國參戰而加速消耗,因此其他短缺戰略物資的大量補充恐怕同樣無法期待。在沙特警告高層「請求大於供給」的現實似乎越來越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下,英國負責船運的官員開始考慮轉移支援的船團到其他地方:第一個考慮的便是從加拿大進口小麥;然而美國農業部和英國高層都反對,一方面是這樣一來預計的2700萬噸便不可能達成,另一方面美方則聲稱這樣一來船運將會被「浪費」在非第一優先的貨物上,認為空間應該要被更有效率的利用;道格拉斯保證會有足夠的租借法案貨物來塞滿多餘的空間,因此雙方的官員定調非到最後不做轉移船隻的規劃。第二個可能的貨物是罐裝水果或是動物飼料,但是美方反對用美國資源去幫助英國畜牧業,英方高層也擔心船運空間多餘的現象只是暫時的而不打算貿然反轉政策;美國的戰時食品管理處(American War Food Administration)提供20萬噸的罐裝肉、魚、玉米、脂肪和以及乾燥蔬菜和水果,但是道格拉斯同樣以這些貨品非第一優先的必要物資而拒絕。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北大西洋航線上流轉的貨物量增加仍然有限,英方在
1943年8月開始認真考慮轉移船隻去其他地方來支援對本土的進口。然而整體缺乏貨物的情況便沒有轉變;由於擔心北美出現小麥短缺,美國食品管理當局於1943年8月向英方請求每月小麥進口量減少10萬噸,但是遭到拒絕;英方堅持700萬噸的支援承諾必須被達成,卻是加深了美方對於英方打算在本國累積大量物資做他用的疑慮。最後在美方的施壓下,英國勉強答應減少自北美進口穀物而將一些進口源轉向阿根廷,但是也要求美國要提供更多的船運援助以「維持(食物)存量在絕對必要的量」。

隨著勝利緩慢但是確實的到來時,原本大致上支持英方的美方官員立場(如哈里曼)也開始轉變:認識到多餘的食物對於飽受戰亂的歐陸可能的戰略影響,讓英國積累過多食物有違美國整體利益;因此當英國本土在1943年小於預期的食物和物資的消耗數據開始浮上檯面時,他們的態度也開始轉變。魁北克會議上在討論關於物流方面議題時,萊瑟斯再度要求美方要提供更多貨運空間滿足700萬噸貨物的承諾,此外他還要求原本用於協助英國本土進口的美籍船隻應該要直接轉用於地中海協助義大利的戰事;而美國軍方雖然滿足於足夠的船運而不再有尖銳甚至於違反現實的要求,但是他們仍然對於英國利用自己的資源去保全整個大英帝國的做法十分感冒;而道格拉斯似乎也持類似看法,因此僅回答會就個案討論以作必要的調整;不過基於對現實的理解,他也同意美國的船隻應該協助運送從印度洋到英國本土的必要物資進口。隨著1943下半年義大利戰場的發展,萊瑟斯要求美國船隻應該直接從美國本土裝載小麥和麵粉到義大利救濟深受戰亂摧殘的民眾;而這個要求讓美方加深了對英國試圖堆積食物的疑慮。在這段期間道格拉斯因鼻病而經常請病假,許多討論船運的會議由其更懷疑英國用心的副手與會;在1943年秋天的會議上英美雙方都同意美方承諾的1943年支援700萬噸的目標已經達成;美方的官員認為一個「重新開始」的時機已經到來,英方的官員也認為「…應該盡量少提目標的達成而是討論船隻的所有權…不然
可能會遺漏更重要的事務…」。對比美方政務官的懷疑態度,美軍高層表現出不信任和持續一意孤行的試圖執行無後勤可行性的戰略:即使羅斯福已經在3月明確答應滿足英方的進口要求,薩默維爾在5月的第三次華盛頓會議上仍然試圖持續推動卡薩布蘭加會議上同意的戰略反攻計畫,要求英方支援船隻等於間接的無視其總統的承諾;火炬作戰的後果之一也在此時浮現:由於運兵船需要足夠的護航船隊,預計貨船因此更容易遭到攻擊的船隻建造規劃官員也隨之將建造優先度調整給護衛艦和商船,再加上美國海軍反對軍艦建造進度延宕,因此建造登陸艦艇的優先度便被調低了,因此在1943年秋天時美國缺少足夠數量的登陸艦可用於反攻歐陸;當會議上英方要求將反攻歐陸的計畫延到1944年時,美方成員轉而要求地中海戰區在攻佔西西里後應該要繼續發展;根據會議上的記錄,要滿足美方提出的戰略反攻,同盟軍還需要336艘船隻;相對之下,支援英國本土進口和美軍增援英倫三島則各還需要60和95艘船隻。英美雙方的官員認為軍方的船隻過分誇大船隻的需求,但是誰也不願直接質疑進而重新引起先前好不容易平息的軍民對立;英方認為可以把一些支援進口但是因為缺乏足夠貨物而空閒的貨運空間劃分給美軍方協助英倫三島的增援計畫,但是這樣只是鼓勵薩默維爾獅子大開口:他堅持英國港口的吞吐量足以應付所有需求,道格拉斯則反擊認為軍方意圖用港口的吞吐總量來限制英國的進口。由於聯合參謀部的會期就在隔天(1943年5月23日),雙方挑燈夜戰了一整晚也沒得到共識:美軍方指控英國生活仍然過份優渥,可以輕易的容忍進一步的撙節;英方則反擊,除了提到最低進口量已經是仔細衡量各種物資的最低容忍量之外,也強調同盟軍是無法從一個後備不充足的基地反攻歐陸的。當薩默維爾於凌晨4點回到會議時,他改變策略並聲稱英方可以處理進攻西西里前缺乏的155艘船,英方理當也能夠處理攻佔之後缺乏的155艘船;英方試圖合作,同意這並非處理不了的數量;布魯克也在日記上記載其大致滿意會議的成果,並慶幸「幸運的船運協商事務進展順利而且可以涵蓋所有作戰」;但是也因此美軍一如既往無責任且無規範的任意調用貨船的問題也沒能得到改善。1943年11月底,2個重要的同盟高層會議接連在開羅和德黑蘭召開;在這2個會期上,英國將會認識到由於後勤不可避免的倚靠美國,要維持戰略的獨立已經不可能。

當同盟高層在會期上決定對德的最後戰略方向時,同時間的後勤相關的會議也在進行當中:英方對於美方持續壓迫要求承諾大君主作戰的行為不滿,但是美方也對於英方在持續要求船運支援後任意調用這些支援去試圖「圖利」英國感到不悅。由於太平洋戰事的擴大讓更多貨船需要被徵用且改造以供軍用,美國貨船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有餘裕:道格拉斯和哈里曼早已就此告知過羅斯福,因此羅斯福也要求所有作戰的規劃都應該要徵詢道格拉斯的意見;會期上萊瑟斯再次要求美國直接協助地中海的船運,然而美方僅願意用「可調整的傳統」一詞來形容可以支援英國的船隻;雖然道格拉斯拒絕美國軍方對於進一步縮減英國進口以盡快贏得戰爭的要求,但是他也同意英國港口在1944上半年無法同時承擔年均
1250萬噸、增援英國本土和支援反攻歐陸3個目標;縮減民生需求看來無法避免。同時他也堅持由於船隻改造計畫的擴大,1944下半年的進口將會減少400萬噸。英國的官員們試圖保住1944年年均2600萬噸的目標,但是面對中央官員2750萬噸的要求,萊瑟斯私底下認為在美國持續的施壓下2400萬噸是個較現實的數字。最後他在答應2個前提的情況下成功讓美方同意讓1944年上半年進口維持1250萬噸:他同意美方得以再一次檢視英方的國內需求,以及進口卸載不會妨礙到軍用物資裝卸;當大君主作戰近在眉睫的1944年5月,美方指揮官將會要求英方履行承諾。

和英方協商的立場節節敗退相對的就是美方立場的強硬:例如美軍民兩方此時已經聯合起來拒絕和英方分享任何關於美方作戰後勤的詳細統計報告,即使一位英國負責統計事務的官員聲稱該報告就在美方桌上;他懷疑,美方打算誇大美方軍事作戰的需求直到船艦不足且必須壓縮英方進口為止;這樣互相猜疑的氣氛顯然和許多官方聲稱的「特殊互惠的關係」有些差距。因此在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和史達林得以強迫邱吉爾確立大君主作戰不僅僅是代表英國地中海戰略的完全失敗,同時也代表了英國今後後勤的依存美國所導致戰略主導地位的一去而不復返。隨著從法國反攻歐陸的大戰略定調,先前延遲的美軍馳援英倫三島的計畫也不可避免的隨之加速:在5個月內陸軍將會膨脹1倍,到達152萬7000人之譜。可以想見的是美製裝備的卸載也隨之激增,整場二戰中美國於1942年1月到1944年5月在英國港口的卸載總量中有40%是在最後5個月卸載的;英國港口顯然無法承受這樣激增的卸載,但是事到如今也不可能因此延宕最重要的作戰:聯軍指揮官艾森豪要求英方暫緩50萬噸進口的卸載,邱吉爾只能乖乖照辦;同時美方反攻菲律賓、接連被解放的歐洲各國要求救濟(作為戰時讓其船隊接受英方調度的補償)也都威脅到英國本土的進口。整個1944年英國進口勉強維持在2500萬噸(上下半年都稍稍超過1250萬噸),但是美軍方在雅爾達會議上直接要求所有的軍事行動的後勤都必須被完全滿足之後才考慮民生需求(不管是英國或歐陸皆適用),直接的危及到同盟在戰後可能的權力平衡;所幸美軍方再次誇大了軍事的需求,而美方戰時船運管理局的官員提議羅斯福下令要美軍召回擁擠在各個港口的多餘船隻,羅斯福接受此提議,因此最後軍民雙方的要求都得以被滿足;最後這些臨時空閒的船隻彌補了原本預計減少的美船艦支援,英國本土的進口在1945年上半年達到1240萬噸,距離目標的1350萬噸算是只有少量的差距。

從一開始,英方決策高層便高估了英國的後勤資源:萎縮嚴重的造船業、修船廠和落後的港口卸載及鐵路設施都是早在戰前便已經十分清楚但是直到開戰卻都未試圖改善的弊病;敵方活動造成的戰損固然不可忽視,但是規劃和管理的問題似乎更大:戰前過份的樂觀導致忽略了許多影響船運效率政策的延宕,即使皇家海軍增援本土、用驅逐艦換基地使用權的協議、破解敵方密碼組織效率的進步都無法彌補;雖然美國的租借法案增加了貨船團的效率讓英國度過難關,但是根本問題仍然存在,讓英國一步步的在更多方面倚賴美國的巨大工業潛力之外也削弱了其在盟友眼中的地位。無視日漸嚴峻的後勤窘境,英國決策高層決定執行的地中海戰略惡化了英國本土的進口並威脅到同盟軍的整個大戰略,於是英國被迫轉而直接請求美國支援貨船;然而,美國在大西洋和美洲航線的支援等於是讓英國欠下了人情債,而這個債務是遲早需要償還的。此外英國天真的認為在宣戰後美方會大方的支援,卻遇到了美方懷疑英國用心派系,尤其是美國軍方的從中作梗;美國軍民管理階級間衝突造成的妨害其規模和影響時間遠超過英國的想像,雖然決策高層的合作從記錄來看是相處還算融洽,但是在執行面是否如此則大有疑問。雖然美國驚人的工業潛力於1944年完全展現,同盟軍高層在後勤方面卻持續為了先前的錯誤決策在付出代價:迅速擴大的戰事讓帳面上的船艦需求持續吃緊,而英方在運補需求日漸增加卻理所當然的要求原本支援英國本土的美籍船艦更改其行程的行為也為美英雙方的歧見埋下伏筆;原本美軍方高層便不相信英方關於進口的預估,並打算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控制」英國本土的進口;而當美方民間政務官也開始懷疑英方囤積物資的用心並決定壓制時,其後果也就很明白了:失去大部分船隻調度空間的英國本土在整場二戰持續少於和平時期的年均進口,而一切的戰略都由主導後勤的美國決定,英國成為次等重要的參與者,而美蘇主導戰後情勢的導向在雅爾達會議時已經顯見而不可避了。作者在總結英國內部後勤和戰略之間衝突時的結語也許刺耳,但是可能至少部份表達了事務官員的心聲:「華麗鋪張的戰爭遊戲也許更刺激吸引人,但是平凡單調的其他面向例如後勤才能贏得戰爭。」

英國本土二戰總進口量
年分    總量   食物   物資(原料或成品)(單位:千噸)
1939 9-12月 13141   5852 6936
1940 41859 19298 22051
1941 30478 14654 15046
1942 22891 10606 11505
1943 26372 11525 12834
1944 25147 10996 11753
1945 1-8月 17444 7856 8548

寫在最後:看著英國高層在二戰間的會議記錄,對比這幾年英國脫歐前後政治人物的言行,讓人忍不住帶有一些偏見的覺得民族性似乎真的是不會變的…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25.164 (臺灣)
PTT 網址

qlz03/20 09:30先推再看

roseritter03/20 10:56推,也推最後結語

MKAngelheart03/20 13:00打仗打得是後勤 後勤玩的是數字和效率...

a2517236603/20 17:08先推再看

chewie03/20 23:51推 非常有意思的角度 英國初期的一團混亂 真的可以看到戰

chewie03/20 23:51後淪為次要角色的遠因

TK42103/21 01:32

peanut4403/21 12:03推好文 想問一下船隻需要消磁是什麼意思啊?

PAULDAVID03/21 12:32還沒看文先推 消磁猜測是防備當時新銳的魚雷磁力引信

haoboo03/21 16:00為了因應磁性水雷吧

jason22233304/09 21:34

jonathan83604/24 21:28太重要也太精彩,感謝分享

wayne112006/03 09:00

hedgehogs06/06 15:38推!後勤也是很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