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戰鬥吧瑜珈武僧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戰鬥吧瑜珈武僧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10 推:10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2/10/blog-post.html

--

戰鬥吧瑜珈武僧



在印度的神話傳統中,大師常常藉由苦行(tapa)獲得無上神通,藉以擊敗對手。在《羅摩衍那》裡,眾友仙人(Viswamitra)同極裕仙人(Vasishtha)發起挑戰後吞敗,轉往喜馬拉雅山區加倍苦修、功力更上一層後再度挑戰,卻仍被極裕仙人撂倒。眾友仙人繼續精進苦修,但這回他的目的是藉由苦修獲得婆羅門的種姓身分(他是剎帝利出身)。他成功了;極裕仙人從此將眾友仙人視為平起平坐的一員,而眾友仙人日後則成為羅摩的師傅,傳授兵法、贈與他一武庫的兵器。在《摩訶婆羅多》的故事當中,羅摩與阿周那(Arjuna)也是拜德羅那(Dronacharya)為師,一面苦行一面磨練戰技。這些傳說如此通俗普遍,以至於1948年高德希(Nathuram Godse)刺殺甘地時,正如同傳說中阿周那在戰場上與乃師德羅那兵戎相見之前那一刻,高德希雙手合十一番頂禮,然後連開數槍;倒地後的甘地則頻呼「羅摩!羅摩!」,以手加額為刺客賜福。高德希並未趁亂逃脫,反而冷靜地招來警察,束手就擒;在後來的審判中,法官與旁聽群眾得知行刺過程竟如同他們所熟知的故事那樣熟悉,在場所有人眼眶無不濕潤,幾乎要饒恕他,反令高德希擔憂自己不會被處刑。隔年,高德希上了絞刑台,年紀還不滿四十歲。


高德希並不是第一個行刺甘地的人;在他行刺前十天,另一名炸彈客已經先被逮捕。甘地卻將非暴力的宗旨堅持到底,一方面要求寬恕刺客,一方面拒絕警察保護。大概已預感到自己的未來,與其姪孫女言談中甘地直承已厭倦生命,預言自己將死於非命、死在同教之人手中 。「非暴力」(ahimsa)的概念來自耆那教,是在殺戮一詞前加上否定前綴,表示「不殺」之意;但甘地倡言的非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引用古語加以現代詮釋後的發明,他的殉難折射出的印度教傳統並不那麼反對暴力。確實,在《摩訶婆羅多》寫作的時代,婆羅門飲酒食肉,即便是歸隱森林的隱士也經常攜帶武器,打獲獵物來充飢;但耆那教與佛教的盛行意味著,早期的婆羅門教要能夠延續,得在殺生的戒律上與同行競爭。幾乎所有的苦行僧後來都奉行不殺的戒律,森林中的隱者們與動物間的關係也緩和起來,詩歌中呈現出人與動物間的親暱、不知恐懼為何物,無論人畜都人畜無害。


不過並非所有苦行僧都從此持戒不殺。在最早期的苦行僧、所謂的「禪迓士」
(Sanyasi, 放棄世間一切權利的人)當中也有各路不同派別,視其奉侍諸神而分;崇拜溼婆(Siva)的苦行者為「瑜珈士」(Yogis, 節制自身的人),崇奉毗濕奴的苦行僧則稱為「拜若吉」(Bairagi, 無激情的人)。而在瑜珈士當中,有一支崇拜的是溼婆的憤怒相陪臚(Bhairava);模仿神的外表是崇奉者奉道的方式之一,這些瑜珈士便仿效陪臚全身赤裸,鬚髮紮成角狀怒髮衝冠、一手執劍一手酒碗,如果情況允許脖子上就帶著人顱骨鍊,骷顱頭(Kāpāla)做托缽,身塗骨灰、吞食骨灰,手持三岔戟。這些所謂迦波梨迦(Kāpā
lika)奉行怛特羅密儀(Tantrism),儀式上使用五種嘛字起音的貢品,即酒(madya,
liquor)、肉(māmsa, meat)、魚(matsya, fish)、媚藥(mudrā, 能引起性趣的幾種穀物
、豆類、印度大麻)與性交(maithuna, coition);在他們的祭儀中必須以活物獻祭,活人的血肉、骨髓、腦漿、腸臟最好,純潔無罪的婆羅門尤其好。儀式性性交則體現了迦波梨迦如何理解得救──終極的解脫(mukti)就是永恆的性高潮,「冥想有如身坐女性外陰之
上,能入涅槃」。由於迦波梨迦沒有自己的文獻,關於他們的描述多來自其宗派上的論敵,抹黑是少不了的;但至少以人牲祭祀則是真實的 。


既然不持殺戒,那麼在信仰問題上以武鬥代替文鬥自然不成問題。活躍於8世紀的商羯羅(Shankaracharya)是吸收了耆那教與佛教教義後改造婆羅門教的大師;傳說中在他的布道生涯裡有段與迦波梨迦交手的插曲,這些迦波梨迦揮舞著長矛短劍三岔戟殺來,卻被商羯羅以神通消滅,沒被消滅的則被他的信徒兼贊助人的軍隊剿滅。迦波梨迦召喚出陪臚助陣,但商羯羅自己就是陪臚的化身,他商羯羅/陪臚一出現,反而把迦波梨迦都遣散。這個傳說見諸於大約17世紀以後的記載,最早不早於13世紀,但迦波梨迦苦行僧的軍事化大概也不晚於中世紀。在7世紀成書的《戒日王傳》(Harshacharita)當中也紀錄了一名奉祀陪臚、神通廣大的瑜珈士,他不但是王侯的密友,而且也派遣其弟子為君主作戰。換言之,可能早在7世紀,這些武裝的苦行僧已經以傭兵的身分為列國作戰。


由於中世紀以來財富逐漸累積在各派僧團手中,次大陸上的王國為了稅基少不了與其鬥爭;但大部分婆羅門以神通、詛咒、齋戒或自殺等方式向國王抗議,幾乎就沒有揭竿而起的。穆斯林的征服與湧入卻帶去了同時遂行苦行與戰鬥的僧團傳統──這些所謂的「法克爾
」(Fakir,語源為阿拉伯語,意為「窮人」)是伊斯蘭教蘇菲派的支脈,他們一方面朝聖路上成群結隊、武裝雲遊,利用穆斯林政權給予的特權一路強行化緣(實際上等於抽取稅賦),或者集體加入軍隊戰鬥、打擊印度教徒,一方面也給印度教僧團具體示範了僧侶拿起武器的方法。


於是除了迦波梨迦這支特別的外道之外,許多傳統上應該奉行不殺的印度教教派也開始武裝化。「禪迓士」形成僧團之後規模擴大,據說商羯羅加以組織後形成傳統上的十大分支(依其十大弟子之名命名),但無論哪一支都只接受婆羅門種姓加入。穆斯林入侵之後,禪迓士成為「法克爾」的眼中釘,經常在恆河沐浴時遭到突襲殺害;由於穆斯林苦行僧被授予了特權,司法審判必須由其僧團首領執行,統治者不得加以拘刑,「法克爾」自然肆無忌憚。據說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蒙兀兒皇帝阿克巴(Akbar)接受了禪迓士的請願,一方面允許非婆羅門種姓成為禪迓士(但只限於十大支派中的後七支,「血統不純」),一方面允許他們如穆斯林一般擁有武裝、動武的特權。這則故事口耳相傳於禪迓士當中,沒有任何文獻能證明其真實性,但至少阿克巴統治時期禪迓士僧團已經確切無疑地拿起武器展開戰鬥。1567年的文獻中就很明白地記載了禪迓士之下兩分支(Giri與Puri,十分支中最後兩支)之間彼此動武交惡,路過的阿克巴發現Puri的人數較少,於是命令護駕隨行的士兵像禪迓士一樣身上抹灰,加入戰鬥,果然擊敗了人更多的Giri;衝突中據說二十餘人喪命。


可見得即便同是印度教的苦行僧,不同分支的僧團也彼此動武;實際上,除了應募成為君主的僧兵之外,許多僧團自行其是,只為自身的利益而戰,攫取土地與財富,與強盜簡直沒兩樣,彼此自然少不了大打出手,其中許多人完成原始積累之後改行其他業務,做起鴉片、寶石生意,或者乾脆當銀行家只放貸。本來成為苦行僧就意謂著脫離世間,假如重返人世,他們會受到貶為最低種姓的懲罰,因此僧團只接受苦行者自願加入,但實際上軍事化的僧團經常誘拐、強買健康的兒童入夥;既然禁慾的戒律不再有效,也有的乾脆結婚生子,從此綿延不絕。實際上,僧團演變成了與其他種姓相對的、同樣行內婚制的另一種種姓,好比說「瑜珈士」成為Yogi種姓,禪迓士成為Gosain種姓,「拜若吉」則形成了Vashinava種姓。


16世紀以後文獻中揮刃奮戰的禪迓士日益增加,他們也被賦予了別名、以免與正宗的禪迓士混淆──因其不著一物,通常稱之為「那迦」(Naga,裸體之意)。與其穆斯林同行一樣
,那迦不但武裝,而且也經常加入軍隊充當傭兵。戒律也不再嚴格,許多僧眾口嚼大麻,飲食不避葷腥,醉飲杯中物。他們的武裝與尋常士兵一樣,包括弓矢刀矛劍盾,比較特別的是還擅使法輪(chakra);這種鋼環外帶鋸齒,戰士們能在脖子上套進6至8環,據說在善使之人手中射出能將對手一剖兩半。不過在進入火器時代以後,這些名為苦行僧的傭兵實際上也順應潮流大量使用火炮槍銃。據說在17世紀,次大陸上遊盪的法克爾有80萬人,而印度教苦行僧則有120萬;在其他相關記載中他們的參戰規模也挺驚人,1673年蒙兀兒皇帝奧朗則布曾在戰場上擊殺數以千計的僧兵。而在1760年,一夥Giri派的禪迓士佔領了北印度的宗教聖地哈德瓦(Hardwar),前後數年儼若王侯;期間也不是沒有挑戰,另一夥拜若吉僧兵便前去交鋒,結果大敗,拜若吉僧兵據說遺屍18,000具。1764年布克薩爾戰役
(Battle of Buxar)開打,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擊敗的那瓦卜(Nawab)土邦也雇傭了僧兵五千,在戰場上各種結印念咒發出非人的尖嘯猛撲而來,慘遭英國人槍炮齊射後踉蹌而退落荒而逃。


而在1765年以後英國東印度公司接管了孟加拉的財政,新增的賦稅加重了地主(Zamindar)的負擔,使得地方上很難同時滿足公司加稅與遊方僧的武裝化緣;再加上饑饉的流行,許多繳不上稅的飢民流民也加入了苦行僧團,遂引發了禪迓士起義(Sanyasi Rebellion)─
─實際上,東印度公司並沒有很仔細地區分強盜團夥、各種苦行僧團體(法克爾與禪迓士
在公司的報告中很多時候與流賊是同義詞)、以及飢民間的區別,畢竟這大群大群流民本身就彼此交匯分流不定。公司的主要方針是陳兵邊境,防止這些雲遊僧兵趁隙突入,但地主的立場就很曖昧了;一方面他們反感公司的重稅,二方面,假如真的被路過僧兵強行化緣,反而可以向公司請求減免稅賦。然而,與現代民族主義者的想像相反,禪迓士等武僧對外來殖民者也並非只有反感;充當各路王侯傭兵世世代代以來已駕輕就熟,替英國人當傭兵自然不在話下。實際上,在1765年至1790年間,許多僧兵團體倒是站在英國那邊替赴印洋人作戰。最後,那些最富有的、放下武器經營高利貸的禪迓士,經常雇用武裝的禪迓士向欠債人討債;許多欠債的地主巴不得東印度公司介入、取締暴力討債、順便把債務一筆勾銷,而公司也正好趁此加強對地方稅源的控制(由於是宗教團體,禪迓士所擁有的資產土地通常有免稅的特權)。種種因素疊加,結果是起義無疾而終。


同時代的許多見證者對僧兵戰力的評價不低,阿富汗人(Ghulam Hussain Khan)說道這群武僧各個騎上好馬、飛奔至阿富汗營地,沒多砍死敵人誓不復還;布克薩爾戰役中旁觀的義大利人(Capuchin Marco della Tomba)說道武僧是東印度公司的大敵,不需要槍砲掩護,全身赤裸揮著彎刀便朝刺刀尖上衝鋒,真多虧英軍冷靜鎮定沒被嚇倒。蘇格蘭人
(Francis Buchanan)則描繪道武僧不僅一絲不掛,還全身塗油,搞得沒人抓得住他,好讓他們揮舞著雙刃匕首衝入敵陣。這麼好用英國人沒理由不用,替英國東印度公司作戰的傭兵武僧當中,最有名的是宗師(guru)羅真陀吉利(Rajendragiri)所領導的一支瑜珈士僧團;其弟子不但能號召兩萬大軍,實際上還在1803年幫助英軍攻取德里。


不過總得來說,隨著19世紀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日益穩固,這些武裝僧團也逐漸非武裝化;當局不但禁止其遊蕩,也禁止裸體遊街,沒有執照也不准攜帶武器。到了20世紀初已經很難發掘其本來面貌,苦行僧個個穿著與常人無異,只有宗教慶典上才本色裸體(經過法律允許)、身上遍塗紅黃藍綠。至於冰器,只有在某些廢棄寺院的牆上偶而還掛綴著,除此之外再無殘跡供人憑弔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hizuki10/05 01:52甘核平表示

ralphkawaii10/05 09:40

detonator10/05 09:53有趣的故事

want15010/05 10:04我還以為AOE2瞿哲羅的環刃投擲手是瞎編的,原來真有典故

ct1357910/05 12:28推 有趣

ja2307200810/05 12:49

andystupid10/05 14:35

goodrain10/05 19:20有種金輪法王的感覺?

roseritter10/06 11:48裸體戰士殺進來的感覺~~~~真奇妙阿

articlebear10/09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