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不被洗腦的思維練習》聰明人的四種能力

看板book標題[心得] 《不被洗腦的思維練習》聰明人的四種能力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不被洗腦的思維練習》讀後心得:聰明人的四種能力
一門「吸收和處理資訊」的通識課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smart-thinking/

在現在這個世界,接收資訊遠比以前更加快速和容易。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同時,人類的「思考能力」似乎逐漸慢了下來。像是很多人整天滑臉書、滑抖音,只顧著接收資訊,卻忘了如何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將大量資訊化繁為簡、萃取知識、納為己用的能力,成為了最可貴的資產。

這本書在說什麼?

《不被洗腦的思維練習》的作者是日本教育專家齋藤孝教授,他的專長是教育、身體和溝通理論。同時,他也是一位非常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涵蓋了語言、教育、學習、閱讀與思考等眾多領域。我以前讀過他的另外一本書《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從裡面獲得很多關於閱讀心態跟技巧的啟發。

在這本新書當中,他將過去 40 年的經驗總結成 100 個思維練習,告訴我們要如何讓頭腦保持清醒、能夠獨立思考,成為一個可以做好「輸入」與「輸出」的人。整本書涵蓋四大重點,分別是:整理資訊的步驟、高效溝通的技巧、深度閱讀的方法,還有潛能激發的訣竅。從這些主題可以看得出來,這本書討論的範圍很廣,內容不會太過困難,是一本適合新手入門的基礎書籍。

就很像絕大部分的日本書籍一樣,這本書把每種觀念包裝成一個又一個微小的「知識點」,每個知識點的篇幅大約是 400~600 字左右,好讀、好消化。但是,如果你想看的是歐美作者那種整本書是一個完整的理論、充滿長篇大論的探討,那這本書就不太適合你。接下來,我繼續分享這本書想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其中的一些好方法。

什麼是不被洗腦的聰明人?

在讀每一本書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作者他希望讀者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當我們先搞清楚這個目標,才會知道讀這本書的用處在哪裡。

作者認為,我們要成為「不被洗腦的聰明人」,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給我們一些具體的方法,也就是「不被洗腦的思維練習」。什麼是聰明人?

第一,聰明人能在短時間內整理好自己想說的話,他們會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精準表達,讓對方輕鬆理解訊息,省下不必要的時間。聰明人懂得善用自己的時間,也會體貼別人的時間。

第二、聰明人很會溝通,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很會「說話」。有人認為伶牙俐齒、辯才無礙的人就等於聰明。但是作者認為,真正的聰明,其實是指有能力整理資訊,加以簡化、組織想法,並且能夠清楚說明出來。

第三、聰明人在認真傾聽別人說話、在閱讀資訊的時候,背後都是以「學以致用」的心態來進行這些行為。當他們知道做這些行為的「用途」的時候,他們會展現更好的觀察力、理解力、記憶力。比起漫無目標的人來說,聰明人在吸收和使用資訊的效率上顯得高明許多。

所以,這本書所指的聰明人,不是指那種智商很高、或者是很會考試的人,而是懂得如何吸收、處理、思考和表達的人。這種人不會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獨立思考的方式。成為這種人仰賴的是「後天」的努力,也就是這本書的一百種方法所要傳達給我們的重點。接下來,我分別介紹四種好用的方法。

1.整理資訊的思維

「整理資訊的思維」講的是將大量的資訊化繁為簡的整理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現在吸收的資訊量「太大了」。當我們只顧著吸收資訊,卻從來沒有慢下腳步來處理這些資訊,我們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洗腦」了。

書中提到,當我們實際比較自己輸入與輸出的資訊量時,通常會呈現「九:一」的比例。或許也有人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幾乎都只是在輸入資訊,但是輸出卻幾乎是零。換句話說,現代人大都處於「輸入過多」的狀態。 這麼一來,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輸入的資訊塞滿,處於超載的狀態。如果知識無法順利運轉,當然也就無法順利輸出。

作者建議我們在處理資訊的時候,可以用用看「三的原則」,也就是把任何吸收到的資訊精簡成三個重點。像是我現在分享的這一段,你就可以精簡成三個重點:(1) 輸入的資訊量太大、(2) 沒有保留時間輸出、(3) 容易被資訊洗腦。透過這三個重點,我們就可以掌握這一段要傳達的核心精神。

2.高效溝通的思維

「高效溝通的思維」講的是讓人脈拓廣又深化的溝通能力。

作者的建議是,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急著用自己的經驗和偏見去中斷對方說的話,而是先表達好奇心,讓對方把他想說的話說清楚。

像是書中提到一個範例,對於從小就生活在紙本印刷時代的人而言,一旦跟別人聊到
YouTube 等影音平台的瞬間,可能就會產生排斥感。他可能出於直覺反應,就覺得這是「網路世界的玩意兒」,然後用很不屑的態度在跟對方談話。但是,懂得虛心聆聽的聰明人,不會急著先否定網路的價值,而是先問對方:YouTube 到底哪裡很有趣?YouTube 具有哪些你無法捨棄的功能?YouTube 對你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從對方的回答當中,你會聽出一些弦外之音,發掘一些意想不到的價值。反過來說,對對方而言,你也成為了一個懂得傾聽、樂於提問的交談對象。

從書中談溝通的章節我獲得一個啟發,我認為,所謂的溝通是一件「雙向的利益」,而不只是「單向的表達」。要做到高效溝通的程度,就是要懂得同時利己,也能夠利他的溝通方式。如此一來,溝通就變成了一件創造雙贏的事情。

3.深度閱讀的思維

「深度閱讀的思維」講的是有效閱讀、把資訊納為己用的精準學習能力。

作者認為,當我們讀到一本「難懂的書」,要享受那種「看不懂的感覺」。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之所以會「看不懂」一本書,其實有三種可能性:(1) 單純只是因為自己知識量還不夠充分、(2) 書籍內容太深奧,或敘述方式太抽象,導致自己難以掌握它的重點、(3) 單純只是因為作者的文筆太差、不擅長說明。 如果是第三種,作者的文筆太差、讀起來前後文很不連貫,這種看不懂的書屬於「爛書」,你乾脆直接放棄這本書。但是前面兩種,我們要懂得放寬心,享受這種有點看不懂的感覺。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例子,像我以前在讀《投資金律》這本書的時候,我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是讀得非常慢,因為我對投資還沒有什麼基礎。可是,我當時做了一件事,我「允許」自己慢慢讀,我一個字一個字把那本書看完。正因為如此,我從那本書獲得很多啟發,也讓我體會到一個收穫:「好書就是好書,好書不怕讀得慢。」

有時候,看不懂只是因為我們太追求「速度」,而不是我們真的不懂。現在,我反而很期待這種會讓我有一點點看不懂、需要放慢速度來讀的書,因為這表示,這很有可能是一本能夠拓展知識的好書。

4.潛能激發的思維

「潛能激發的思維」講的是受用一生的聰明思考能力。

作者建議我們思考的方式不要太過極端,而是要保持「中庸」。所謂的中庸,指的是不偏向其中任何一邊的思考模式。這種思考模式,有助於保持內心的平衡。而且很神奇的是,一旦我們用中庸之道來思考,就能刺激頭腦更順利地運轉。

他認為當人類採取極端的思考模式時,觀點與思維會變得十分狹窄,腦筋就會變得死板,失去廣納他人意見的彈性,也就無法產生新的靈感。書中舉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曾說過的一句名言:「迷惘的時候,最好採取比較客觀的人所採取的思考模式。因為一旦想法走向極端,就很難再脫離;但如果保持在中立位置,就能輕易修正軌道。」

就像最近很熱門的 AI 聊天機器人 ChatGPT,有些人非常排斥,說這個又是另一個騙人的噱頭;而另外又有些人非常推崇,覺得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高科技。但是,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看,我們不用急著選邊站,而是保持中庸,用更多的提問來激發自己的思考。

像是我們可以問:ChatGPT 背後的訓練方式是什麼?它用了哪些資料?這些資料有什麼限制?它適合用來做什麼?它不適合用來做什麼?它對我最直接的影響是什麼?我可以如何應用它,讓它對我帶來好的影響?比起在網路上面搶著發表意見、非得爭出一個勝負,倒不如用開放的心胸,去弄懂背後的原理,尋找別人沒看見的機會。

後記:吸收和處理資訊的通識課

《不被洗腦的思維練習》給我的感覺很像是一門「吸收和處理資訊」的通識課,內容提到的很多重點都是現代人需要具備的技巧跟心態。如果你覺得總是被資訊轟炸,想要學習如何騰出空間和時間,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來處理資訊的話,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快速上手的工具書。在閱讀的時候,你也不需要全部從頭到尾讀完,只需要挑你感興趣的章節仔細閱讀就可以。

但是,如果你跟我很類似,已經看過很多閱讀方法、學習方法或思考方法方面的書,這本書帶給你的啟發就會比較有限。以我自己為例,這本書有很多內容是我曾經讀過、理解過、體驗過,甚至是在親自實踐的階段當中,所以這本書帶給我的思想衝擊就比較少。

最後,總結一下這本書的核心觀念。為了當一個不被洗腦的聰明人,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被動吸收」資訊的階段,而是要學會篩選、處理和表達這些資訊,成為一個「主動創造」資訊的人。只有當我們開始主動創造,才會將「別人」的資訊,內化成「自己」能夠運用的知識。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91.52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