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普雷] 台灣少年夢《弄青春》與《野猴日記》

看板movie標題[普雷] 台灣少年夢《弄青春》與《野猴日記》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就算小事也值得拍片,廟會與籃球的夢

看電影的時候我常常在想一件事,如果我不生活在台灣也許就不會那麼熱愛紀錄片這件事。也或許如果自己在現充一點,也許就不會有「來看部紀錄片吧!」這個念頭。

許多外國紀錄片記錄著未解懸案、名人傳記或社會大事,但台灣的紀錄片總讓我覺得好像更貼近到某人的生活之中,接觸到那些也許在你生活中在普通不過的日常,因為太過理所當然,所以理所當然的忘記那就是屬於台灣你我的故事。

桃園城市紀錄片,由公視平台上映的其中兩部少年追夢的故事《弄青春》與《野猴日記》敘述台灣一些年輕人的夢想。《弄青春》敘述男孩祥傑因為憧憬廟會,渴望未來自己可以賺錢辦場由自己主導的廟會。《野猴日記》拍攝大溪國中籃球隊體育班的故事,即將畢業的國三生,對於自己打籃球和在球隊家庭不多的日子裡,要如何面對未來?






《弄青春》與《野猴日記》是什麼電影:

從過去學生時代一頭栽進紀錄片中,就一路看到如今出社會多年,還是會自然而然在許多影音平台上搜尋紀錄片的清單,還有關於台灣大大小小的紀錄片影展,而看了許多國家的紀錄片,到頭來我還是喜歡台灣紀錄片給我的感覺,我想可能最終還是跟自己與這片土地連結較深有關,也可能台灣紀錄片中的日常,比起國外的故事,更讓我這個觀眾有感同身受,就像是我們活在同個台灣,你卻有著我從來沒有經歷的故事。

許多紀錄片影展說來可惜,並沒有太多的經費大張旗鼓的宣傳,加上並未所有片都有演員或得獎加持,有時候有趣的議題或是好看的片乏人問津總顯得可惜,好在網路時代裡,總能激起火花。

不管是台灣首部描繪山林的紀錄片《神殿》、以不同面向拍攝失智老人紀錄片的《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揭露美國曾經在台灣的人體實驗《再會啦!白宮》等等,都讓人更了解台灣一些被人知道與不知道的事,這總讓人很期待每部紀錄片的出現。








台灣紀錄片有時候脫離不了日常生活,也往往許多時候是記錄一段可能普通,或與自己本身無關他人之事。但這些故事卻是他人的生活處世與經驗想法,這也讓紀錄片更像一部無修飾的劇情毛片。從2013年就開始的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每年都會有不少有趣的台灣人拍攝的紀錄短片,在幾年前也開始有工作坊的形式讓電影導演教導對於紀錄片拍攝有興趣的人,拍攝自己的紀錄片主題。而也舉辦初階班的紀錄片比賽,鼓勵台灣新導演投稿。

《野猴日記》與《弄青春》是2024年這屆獲獎作品,並且同樣都是以青春、夢想為題材,不管是《弄青春》的高中生的台灣宮廟夢,或《野猴日記》的國中少年籃球夢,都是相當貼近台灣日常生活的一角。

《弄青春》中的祥傑因為憧憬廟會而製作出精緻的廟宇祭祀模型,背誦經文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廟會夢,電影《野猴日記》中大溪國中籃球隊的三年級生,面臨是否要繼續打籃球這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決定,但在籃球隊三年與大家的訓練生活記憶卻是難以忘懷的真實。









《弄青春》與《野猴日記》分析與延伸:

《弄青春》與《野猴日記》,分別獲得2024年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中,進階組與基礎組的第二名。兩者的拍攝手法有些相似都是以貼近被攝者的日常樸實紀錄,並以訪問的方式與攝影隊交談,帶入當事人的想法。

不過比起《野猴日記》的簡單直白,進階組獲獎的《弄青春》在短暫的時間裡,就將高中生祥傑為何喜歡台灣廟會、又為何有這樣舉辦廟會的夢想的原因和過程交代清楚,並且也敘述祥傑內心那既空缺卻又想要做的期望,這點讓電影增加更多層次感。

《野猴日記》裡有著如今比較少見關於青少年籃球紀錄,台灣雖然民間籃球盛行,並且可能比棒球,更是一般台灣學生更常接觸的球類運動,但往往鮮少有紀錄影片專心拍攝球員與孩子在這項專業裡的投入,這讓許多人雖然明知道台灣籃球有著必須改善的問題點,但卻又說不出或無法從學校或更基層的小球員運動世界裡,去理解或判斷原因的本質。而紀錄片雖然不能說是對症下藥,但有讓觀眾看見球員的日常與訓練時的樣模,可以進一步思考球員在面對運動升學的考量與家庭因素。







這點有同樣適用於《弄青春》中,台灣宮廟文化長期與地方角頭掛勾,雖說世界各地基本也多少有這樣的狀況產生,日本廟會與極道組織,義大利黑手黨與教堂等,不過《弄青春》裡,儼然將其「辦廟會」給單純化為一個男孩因為小時候的啟發而有的夢想。

雖然我們不知道在幾年後是否會有更混雜的想法出現,但是紀錄片的當下,紀錄到的是一個單純想辦屬於自己廟會的想法與對宮廟文化另一種面向的詮釋,《弄青春》並未喜白,而是以一個高中生的眼睛去看他內心的台灣廟會文化。
















《弄青春》與《野猴日記》值得一看嗎:

整體來說《弄青春》與《野猴日記》碰起有著青春與夢的兩個元素,這也讓我想到每年日本夏季甲子園節目《熱鬪甲子園》裡紀錄故事的轉變,從熱血刻苦訓練取得勝利的強校紀錄,變為記錄一些並不是名校與強校野球部的故事。

青春的結束與另一個開始,或是在多年後年過半百還想打棒球站在球場的想法,無疑也是另一種青春再現,這些讓我覺得台灣不管在劇情片或紀錄片,面對青春也許不像日本節目一樣有著戲劇化的各種催淚鋪成,但也是一種屬於台式的青春追尋。

如果以紀錄片或院線電影的標準,不管是《弄青春》或《野猴日記》都顯得太過單純,且直接與粗糙,並且可能還有點無聊的成分在裏頭。但以了解個同樣在台灣另一人的故事,總是讓我感覺好像知道另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從小就接觸廟口的男孩、或是喜歡打籃球的孩子等,透過紀錄片看見的另一個人生活的世界,總讓人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方式再次有所感觸。








對於一位也是不同的創作者的立場上,紀錄片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最直接可以了解角色的方式,並且更加的立體。劇情電影中的角色往往會放大一些特質,讓觀眾可以簡單裡解,角色的動機與他在故事的定位,而紀錄片卻不是。

它有時是煩悶且更多時候讓觀影的人無法猜透,生為人本就複雜,無關是否為孩子還是生於何種環境之中。我想今後可能會看著台灣紀錄片裡更多人的生活,繼續與自己的生活大小事交錯思考,這樣期待下去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Ys0DQ9M-k&t=4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oz8SDjbhQ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14.221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KevinMoleaf (111.250.114.221 臺灣), 09/29/2024 02: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