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專欄] 外籍生-過與不及

看板basketballTW標題[專欄] 外籍生-過與不及作者
joanzkow
(星浪)
時間推噓 2 推:3 噓:1 →:0

〖 小人物的延伸閱讀 〗外籍生-過與不及

說到外籍生,腦海中會閃過哪些名字?是幫助健行科大拿下過三次UBA冠軍,PLG初位外籍生球員的石博恩?甫幫裕隆恐龍拿下今年SBL冠軍的班霸?抑或是世新大學男女籃的黑色旋風?還是猶如草原民族般在UBA各校移動的蒙古軍團?

運動視界

作者:小人物上籃-霹靂鍵盤

2023/07/24

說到外籍生,腦海中會閃過哪些名字?是幫助健行科大拿下過三次UBA冠軍,PLG初位外籍生球員的石博恩?甫幫裕隆恐龍拿下今年SBL冠軍的班霸?抑或是世新大學男女籃的黑色旋風?還是猶如草原民族般在UBA各校移動的蒙古軍團?

若翻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的籃球運動聯賽競賽章程來看的話,對於參賽球員的資格規定為:以各校111 學年度第一、二學期均正式註冊之在學之學生(教育部頒布之正式學制者,選讀生、先修生、補習生、空中補校、僑生專修班及各種短期訓練班學生不得參加),同時,也造就了部分外籍生如同「傭兵」般,透過轉學的方式,幫不同的學校在
UBA出賽的奇妙景象。

回推到大學端,在各大專院校出現透過短期交換、正式註冊等不同形式的外籍生,行之有年,畢竟大專院校是學術型的教育機構,正常情況下外籍學生的就讀多半與「學業」相關,如新竹的清華及交通大學的校園內,有不少印度及巴基斯坦面孔的外籍學生來台學習理工專業,創立超過70年的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更吸引許多不同國家的學生來臺學習華語教學。

從2003年起,為因應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各大專院校面臨招生困難,不得不將招生版圖延伸至海外,國內大學也陸續開辦華語文教學之系所,以吸引外籍學生來台就讀,使未來要從事華語教學工作或在亞洲地區從事商業工作之外籍人士有了學習語言及文化之管道。而現今外籍學生在國內大專院校的學生約有六萬位,其絕大多數為亞洲地區的學生。

近幾年,或許隨著台灣職業籃球環境熱度提升,籃球體育專長的外籍生也受到關注,但是在大專賽場上,不僅是籃球,在棒球、足球的大專球隊裡,早就有不少的外籍生,甚至中華職棒為此也訂有籍「外籍學生及外籍業餘球員相關辦法」,讓符合資格的外籍生能透過選秀加入中華職棒,並視為本土。

足球在大專賽場上更是屢見不鮮,甚至有些球隊的球員超過半數皆是外籍生,故在大專足球圈內流行一個殘酷的笑話:「要知道一支球隊的強弱,看他們外籍生的數量便知」。目前在大專層級的比賽,對於外籍生的數量並無明確規範(先前足球再2018年有一度傳出將限制上場外籍生制多5人,但後續暫緩),也造成大專足球聯賽宛如小型世界盃,各國人才充斥於各校當中,世新大學女籃的四連霸,也在網路上受到一些批評。

考量到各項運動的文化、競賽規則及台灣現有強度各異,不同運動及層級的競賽,針對非本土運動員的人才競爭,也有不同的規定。台灣的中華職棒,在球員身分的認定上分成本國籍及外國籍球員,當然前述提及的相關辦法,讓外籍球員在符合特定條件下(1.在台灣的國中、高中就讀累計滿 3 年。 2.在台灣的大學連續就讀滿 4 年。 3.在台灣居住滿
5 年,且在台灣業餘成棒球隊效力滿 3 年。),需透過選秀的形式加盟各球團,中選後將可視為本土,抑或著名的「羅力條款」(若外國籍球員依照第21章自由球員辦法第135條及第136 條相關球季累計計算規定,累計達到 9 個球季者,無須申 請,自達成之球季之次年度起,自動不受外國籍球員註冊 人數限制。
外國籍球員取得不受登錄人數限制之資格時, 仍視為外國籍球員身分)。

台灣足球的企業甲級聯賽今年修訂的規定提升到每隊單場可登錄7名外籍球員,上場人數維持最多4外1亞(先前的規定為每隊單場可登錄5名外籍球員,上場人數維持最多4外1亞)。

至於國內的籃球,目前三聯盟針對非本國籍或歸化球員的認定各異,在此就不詳述,然針對「外籍生」的部分,目前P聯盟一隊限定註冊一位外籍生的制度,SBL則是只要在UBA出賽滿三年,且簽署歸化意向書之外籍生,則可透過選秀加盟(如裕隆的班霸、台啤的蓋比等球員),至於T1聯盟先前有第三類洋將(包含華裔、亞外以及外籍生),然於上季中更改,目前外籍生仍視同外籍名額,需佔洋將名額,除台中太陽的戴瑞騰以洋將資格註冊外,尚無其他球隊有外籍生。

綜觀世界的職業運動,籃球相較於棒球及足球,除了美國外,無論在亞洲還是歐洲對於非本國籍的運動員都有其限制,其目的皆在提升競技強度之餘,仍能保護國內球員的磨練機會,這也與競賽規則息息相關,籃球節奏快、競技人數少,常常一兩個等級高出原有層級的球員,就能對比賽造成重大的影響,故以籃球來說,我們應該在學生聯賽就限制外籍生的數量或設立上場規則嗎?

若以近期在批踢踢籃球版討論熱度很高的日本籃球,他們如何處理外籍生的議題,以日本大學來說,登錄的外籍球員並無限制,但制度為4節4人次,即僅可一位外籍生在場上拚搏,但可以透過替換的方式進行調度,高中端則是以登錄2名為限,同時制度也是4節4人次;然若外籍生從小學一年級即在日本受教育至高中,其在大學甚至往後的職業賽場上,即便未歸化成日本國籍,則可視為本土;至於那些在大學或中學端才來日本就讀,且未歸化成日本國籍前的外籍生,到了職業賽場,則視同洋將身分,仍需與洋將競爭名額,在生存的挑戰上勢必更大。

那台灣呢?由於大專體總在制定賽事章程時,僅規定境外生應參加公開組比賽,對於上場人數及登錄人數皆無限制,換句話說,只要這位非本國籍的外籍人士為註冊該校且正式修讀學位在學之學生,就可出賽,意味著若有一間大專院校從先發五人到板凳上全部都是外籍生在理論上並非不可行的。

從最早有外籍生制度的成人聯賽的處理方式來看,無疑是將外籍生視為未來潛在的歸化人才,台灣國際籃球在昆西‧戴維斯歸化後,隔了十年才有阿提諾這第二個歸化人才,歸化人才擴充牛步的因素,除了經費的侷限性,對於臺灣的認同感也是歸化人才是否願意效力的主因之一,自然在學生階段即在台灣求學的外籍生,或許在環境及文化適應上,比起來臺打球的職業球員,更有優勢。但理想和現實仍有差距,從現階段進入職業賽場的外籍生場上表現而言,仍與各職業隊的洋將們有肉眼可見的差距,可想而知對於國家隊戰力的提升是遠不及從洋將著手的歸化球員,至於經費和人才強度之間的拉扯,就取決於籃協的「智慧」了。

而當大專院校「嚐到」了外籍生帶來的短期效益後,越來越多學校引進外籍生,並以獎學金或營養金的方式吸引其來台就讀打球,但筆者認為,既然是學生運動,兼具學生及運動員兩重身分,不應過於偏廢一邊,從大專到職籃的外籍生這三年的現象來看,「免洗外籍生」彷彿成了PLG外籍生的「標籤」,從第二季透過選秀加盟PLG球隊的外籍生,目前僅剩下第三季加盟桃園璞園領航猿的丁恩迪仍在球隊註冊名單內,其餘除了第一季即加盟的石博恩獲得換約續約外,皆在一個球季後遭到「Thank you」。

有的或許可以轉至其他聯盟拚搏,有的可能就此離開台灣職籃,而外籍生所面臨的困境,其實也是國內球員的一個縮影,也就是除了運動外,是否還有第二條路?長期過度仰賴國家機器的教育及體育體制下,使我們在人才的培養上趨於單一化,在課業及體育技能的拿捏上時常過與不及,且過長的上課時數,讓一般生及體育生呈現不同面向的極端發展,我們的環境如何「接住」這些人才?相較於台灣,日本企業球隊興盛,運動員即便未來不從是職業運動,亦可透過社會人球隊的方式,延續運動生命,並使其留在國內,所以如何讓這些運動員除體育技能外,仍有基礎的社會工作能力,也是教育體制上非常重要的一環。

就目前UBA籃球的外籍生制度,是否應該有所限制?個人認為至少應在上場人次上進行規範,一方面增加賽事強度之餘, 也可保護本土球員的上場機會,至於職業端是否應針對外籍生設定制度?基於人才擴充的角度而言,或許除了開放外籍生名額外,其身分也應設定「落日條款」(如自選秀新人約起算5-7年內),促使其歸化成本國籍後,落地生根,成為未來培育下一代人才的基石,因為就FIBA目前的歸化制度,並非讓任何國家隊有直接飛天的質變,而是一個團隊戰力「升級」的機會,一項運動要強盛,還是要取決於本土人才的培養及天賦條件,日本近幾年冒出頭的八村壘、Avi Schafer、渡邊飛勇等這些混血球員都不是短期能夠達成的成果,臺灣籃球與世界的差距,已經不是短期計畫可以拉近的層次,唯有從各面向進行改善,才有辦法讓臺灣籃球進步的速度跟上世界的腳步。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05087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190.76 (臺灣)
PTT 網址

MingenWu 07/25 16:10前職業球員

Roy0963666 07/25 19:30自己人的文自己推一下

xknick 07/25 20:30好文推推!

supahotfire 07/25 20:35兄弟們這波我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