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編劇,我想當個好人》輕鬆入門道德倫理

看板book標題[心得] 《編劇,我想當個好人》輕鬆入門道德倫理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1

《編劇,我想當個好人》讀後心得:輕鬆入門道德倫理學
美國知名編劇帶你經歷一場政治不一定正確的道德思辨之旅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be-perfect/

你有沒有遇過那種「道德魔人」?他們經常指責別人做事情沒道德,然後用很高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但是,如果能當一個好人,誰不想當啊?可是當好人是很累的,我們想對世界釋出一點善意,可是世界總是毫不留情地打我們的臉。關於道德的思考,怎樣才是不多、不少、剛剛好?

這本書的特色非常鮮明

《編劇,我想當個好人》的作者是美國知名的製片和編劇麥可.舒爾(Michael Schur),他編劇過的情境喜劇有《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和《荒唐分局》(Brooklyn
Nine-Nine),有看過的朋友應該會對劇情印象深刻。這本書就是他透過一種輕鬆詼諧的口吻,從哲學的角度切入,帶我們去認識艱深難懂的道德問題。

我以前認為「哲學」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如果又牽涉到「道德」和「倫理」,聽起來就更嚴肅了,對吧?像是我前幾年曾經讀過一本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當時很多讀者推薦給我看,相信也有很多人看過這本書了。結果,那本書我覺得比較「政治正確」,讀起來有點太硬了一點,所以我才讀了四分之一就放棄了,到現在還沒看完。或許改天有空,再重新找來讀一次。

但是這本《編劇,我想當個好人》就很不一樣,同樣都是從哲學角度去思考道德倫理,我卻非常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因為這本書的門檻比較低,作者的寫作方式既幽默又逗趣,簡直就像在看一齣哲學脫口秀。再加上作者他自己的編劇經驗,會利用很多喜劇角色來呈現一些道德的問題,像是書中就用了很多《良善之地》這部美劇裡面的角色來做說明。對我這種很少、很少接觸哲學思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反而引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趣。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特別,作者就像是一個很愛開玩笑的朋友,跟你約在星巴克喝咖啡,然後用一種「政治不正確」的聊天方式,跟你閒聊一堆哲學和道德倫理的話題。你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在跟最麻吉的朋友在聊天的時候,哪會管什麼政治正不正確,一定都是敞開心胸,把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愛恨情仇毫無保留地說出來。我們不一定會同意他的每一個看法,可是他講話就是很好笑,我們就會一直想聽他接下來要說什麼。而聽完之後,除了一直被他逗笑之外,又感覺自己獲得了一些思想上的啟發。這本書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書中很有趣的討論。

道德是一定要遵守的東西嗎?

作者很喜歡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做討論。像是一般人會認為「說謊」是不道德的,甚至會因為某些人情壓力,說出「善意的謊言」。就像是你的好朋友買了一件新衣服,你覺得看起來很醜,可是他問你說,他穿起來好不好看?你為了不想潑他冷水,就敷衍他說:「看起來還不錯。」

這是說謊嗎?這種行為在哲學家的眼中怎麼看?作者就舉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思想來說明。

康德認為,我們應該要用最「理性」的方式來辨別道德行為的規則,然後用「堅定不移」的責任感來遵守這些規則。康德還認為,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對於遵守規則的責任是否有足夠的堅持,而我們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則不是重點。這就是康德的「義務主義」,遵守規則是一種義務,沒得商量、沒有漏洞、沒有藉口。

所以,如果我朋友的衣服很醜,我是不是要騙他我覺得很好看呢?康德會說「不行」。作者就笑說,如果我們都要完全遵守康德的道德標準的話,我們應該很快就會沒有朋友了。

作者在書中很擅長用一些情境題來進一步說明(因為他剛好是編劇嘛),像是說謊這個道德難題,如果你覺得一定要遵守的話,請聽聽看這個書中的例子。

今天有一個殺手想要來你家殺掉你的哥哥,而你哥哥這個時候剛好躲在你家樓上。這個殺手來敲你家的門(他是個有禮貌的殺手,沒有直接把門撞開),然後跟你說:「您好,我是一位殺手。我是來殺掉你哥哥的,請問他現在是否在家呢?」我們最自然的反應應該是:「這位親切的殺手先生,不好意思,他不在家。」

但是還記得嗎?康德告訴我們不能說謊,因為說謊無法被普遍化,如果所有人都可以說謊,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會失去意義……所以,詭異的地方出現了,根據康德的說法,
就算這個殺手擺明要來殺掉我們的哥哥,我們還不能對他說謊。如果我們必須聽康德的話,我們的哥哥就死定了。我們只能對哥哥說:「抱歉囉哥哥,希望你明白,我們無法違背普遍準則,謝謝你在爸媽離婚後這幾年花這麼多心力照顧我們全家,很遺憾你就要死了。」聽起來很奇怪,對吧?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很多這種充滿矛盾跟惡趣味的道德辯論跟衝突,我們會發現根本不太可能找到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規則。

道德是可以用數字來衡量的嗎?

如果我們認為很難找到一個道德的「準則」來遵守的話,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計算的方式來衡量呢?書中提到了一種叫做「功利主義」的思考方式。

「功利主義」是由兩位英國哲學家發揚光大的,分別是邊沁(Jeremy Bentham)和彌爾(John Stuart Mil)。他們認為,人類最正確的行為是將「效益」達到最大化,這個效益指的就是快樂的程度,我們要得到最多的快樂,而且避免最多的痛苦。我們要如何計算快樂的程度呢?我們只要把一個行為所產生的「所有快樂的總和」,減去這個行為導致的「所有痛苦的總和」,就可以得到結論。簡單來說,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整體的快樂越多就越好;整體的悲傷越多就越壞。

基本上,如果我們的行為是依據功利主義的思考,在很多情況下不會遇到什麼太大的問題。像是我們會盡可能的做一些讓大多數人都得到好處的事情,盡可能減少導致別人痛苦的情況發生。可是,在一些極端狀況下,功利主義的缺點就顯露出來了,也導致功利主義遭到很多批評跟挑戰。

我改寫一個書中的例子讓大家思考一下。想像一下今天正在上演 WBC 棒球經典賽的日本對美國決賽,時間是九局上半,投手大谷翔平面對美國最後一個出局數的打者,每個觀看直播的觀眾都屏氣凝神、全神貫注。正在實況轉播最緊張的時候,有一個電器師傅正在修理轉播電視台的變電箱,結果他不小心滑倒跌觸電,開始被強力地電擊。如果我們身為導播,要面對一個抉擇。第一種,切斷變電箱的電力拯救電器師傅,但是重新開機需要耗費好幾十分鐘,這時候比賽恐怕已經結束,觀眾一定會錯過最精彩的時刻。第二種,讓電力繼續運作,讓數十萬觀眾繼續收看這個關鍵的對決時刻,而讓電器師傅繼續被電。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說,計算出數十萬觀眾看球賽的快樂總和,遠大於一個人被電得要死要活的痛苦。所以,對電器師傅很抱歉,你還是要在那邊繼續被電。這就是功利主義最常被人詬病的地方,即使我們計算出了一個快樂最大化的決定,但我們心裡就是知道有些事情還是不太對勁。

不過呢,作者有提到,雖然功利主義被很多哲學家不看在眼裡,功利主義在某些層面上,卻非常符合我們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也就是考量總體的利益,像是能讓大多數人都受惠的政策,就比較容易獲得青睞。政府或公司在決定一個新政策的時候,也經常會用功利主義來思考如何讓利益最大化。例如在施打疫苗的時候,最容易罹患重症或死亡的人、以及染疫風險最高的職業,都能優先施打疫苗。如此一來,每一劑疫苗都能帶來最多的「好處」,因為每一劑都會把可能帶來的痛苦或難過降到最低。

所以用功利主義來衡量道德的方法,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適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它有自己的侷限性,不能只用它來當作無限上綱的準則。

|並沒有任何準則可以讓我們創造出「快樂」,因為「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我們只能|自己幫自己定義。

想這麼多難道不會道德疲勞嗎?

這本書會帶讀者認識很多種道德哲學的流派,除了剛剛講到的康德的義務主義、邊沁和彌爾的功利主義之外,書中還提到了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倫理學、沙特的存在主義、斯坎倫的契約主義,以及蘭德的客觀主義。如果你像我一樣,對這些哲學觀念還不是很熟悉的話,也不用太擔心,因為作者會用很生活化的例子帶我們去思考。

像是你可以上網看一下這本書的目錄,裡面的章節名稱就是一些很好玩的情境問題,例如:「我一定要把大賣場的手推車推回原位嗎?很遠耶!」,或是「你買了一支新的
iPhone,真好!但你知道其他地方還有很多人在餓肚子嗎?」,以及「這個雞肉三明治在道德上有問題,但它真的很好吃。我到底該不該吃?」。作者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會很巧妙地引用不同的哲學觀念來說明。當然這其中帶有他個人的判斷和意見,可是整個論述過程是十分有趣的。

不過,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讓我產生了一種疑惑:如果我們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要想「這麼多」道德判斷的哲學思考,那豈不是很累人嗎?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每一件事情都完全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生活會變成這樣:這世界上肯定有對環境「最好」的牙膏、我們洗澡時的用水肯定有「最理想」的時間長度、一定有「最符合道德」的汽車、會有比開車「更好」的選擇、逛街購物的時候要買「最負責任」的商品、我們不該使用「最糟糕」的社群媒體、不要支持「最惡劣」的職業運動隊伍老闆、應該支持「對勞工最友善」的公司。想想看,要達成這些標準,你要做多少功課?而且你做的功課還不一定是對的。

所以作者也承認,如果我們隨時隨地都要做「對」的事,實在會累死人。這就是他所謂的「道德疲勞」。因為每天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已經很煩人了,如果還鑽牛角尖追求每一件事情都要「道德正確」,那真的很難。

這本書讓我理解到,關於道德的思考是很複雜的一件事情。而很多時候,我們會做錯事情、做錯決定,甚至需要跟別人道歉。我們可能會問自己,不要想那麼多可不可以?作者的提醒是,一旦我們對於道德感到冷漠了,甚至抗拒了,選擇完全不做任何思考的話,我們就等於放棄了任何會讓自己跟別人變得更好的機會。而這本書會幫助我們的,就是盡可能考慮到所有面向,又能在出於好意的行為帶來負面影響時,懂得如何原諒自己,並且做出下一次新的嘗試。儘管再複雜,都還是值得這麼做。

在做出任何關於道德的選擇之前,作者有一個很簡單的建議可以幫我們判斷自己的選擇:「如果大家都這樣做的話會怎樣?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做我要做的事情,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這樣的世界聽起來很扭曲、很不公平、非常混亂,我們或許就該改變主意。

|沒有人是完美的。我的目標是鼓勵大家欣然接受那些無可避免的失敗,並想辦法從中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要始終困在罪惡感之中,然後一直犯同樣的錯誤。

後記:好人也會犯錯但願意繼續嘗試

在讀《編劇,我想當個好人》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嘴角一直是上揚的狀態。而且這是第一本書我把每一個「註腳」都讀過了,因為作者連註腳都藏了一堆很好笑的梗(「註腳」就是在句子後面偶爾會出現的數字符號 1、2、3 之類的補充說明)。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書店翻翻這本書,你才不會因為書名或者封面而錯過了這本內容十分有趣的好書。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引用了愛爾蘭作家薩謬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一句名言,足以說明我們在面對道德思考的時候應該秉持的態度:「曾經嘗試,曾經失敗。沒關係,再試一次。再失敗一次,這一次失敗得更漂亮一些。」(Ever tried. Ever failed. No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我認為,我們可以試著當一個偶爾會犯錯的好人,而不是強迫自己要變成一個完美的道德魔人。我們願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世界的真實和複雜,盡可能帶著善良的意圖做出每一次的選擇,儘管知道自己偶爾會搞砸,但我們還是擁有再度嘗試的勇氣。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69.190 (臺灣)
PTT 網址

salvador198804/22 00:23看起來很有趣 感謝介紹

ringfan04/22 01:42

roockie04/22 09:10可是這本書中談哲學理論的翻譯錯誤不少

allnight04/23 21:48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