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看板book標題[心得]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作者
joowei
(瓜g)
時間推噓 6 推:6 噓:0 →:1

網誌圖文版:
https://reurl.cc/OrG73g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作者:Tali Sharot, Cass R. Sunstein
推薦指數:☆☆☆☆

行人禮讓汽機車?併排停車才會有客人上門?充滿人情味的台灣卻也是被習慣寵壞的鬼島。


習慣與舒適圈

「歡愉來自於慾望不完全和間歇性的滿足」

最近因為看了一位Youtuber拍攝的連續七日早睡早起健康生活影片,我試著效仿他們來完成類似的任務,於是連續了20幾天早上6點起床出門散步運動,晚上10點上床睡覺。然而看似習慣的生活卻出現了一點變化。我感冒了。需要更多睡眠時間的我,中斷了這樣的習慣兩天,在我感冒好的差不多了之後,第三天一早六點想要起床的時候,我腦中不斷告訴我床的舒適性、以及起床有多累,於是乎,才養成的好習慣就中斷了。

賴床這個間歇性滿足的行為導致我回歸以前的習慣,而雖然一開始產生的歡愉逐漸變得沒那麼開心,但賴床這個行為卻變回了我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為什麼我們會習慣化事物或行為呢?講得直白一點就是因為懶。因為生理構造的關係,在接觸到新東西時,我們的感覺神經元會不斷傳送訊號給運動神經元,但隨著不斷接收的頻率過高,神經元會變懶,因而逐漸降低傳送頻率,進而習慣了這樣新事物,其中最直覺的解釋就是嗅覺疲勞。

因為先天構造的關係,我習慣化了我的行為。那種短時間的歡愉所造成的效果,其影響力遠比你我想的要嚴重。


習慣化的影響

「對美好的事物習慣化會驅使你向前進步」

讓我們試想一個情境,你錄取了你理想的工作,這份工作不只薪水福利夠好、公司也是你喜歡的品牌、工作內容更是你想學習的。接著時間快轉三年,公司的薪水跟福利還是很好、品牌也沒變,但因為你習慣了你的工作內容,做什麼事都覺得輕鬆簡單,你覺得你對這份工作的滿意度跟一開始比會如何呢?

我們常聽到身邊的友人離開了外人看似令人稱羨的工作,但除了薪水跟福利,能否不斷學習到新事物往往是決定員工會不會繼續留下來的主因之一。當你習慣了之後,我們會對現況感到無聊、不滿意,進而想要追尋新的刺激、學習新的事物。這樣的結果造就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是習慣化帶來的最大好處。

但是這把雙面刃還會造成另一種結果,即使你不滿意現在的生活,但學習的動力卻蓋不掉你偷懶的拉力,最後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沒意義,但又改變不了自己。這樣的情況造就了許多心理疾病如憂鬱症、恐慌症、以及我們常講的中年危機。

因此,如何拿捏習慣化跟學習動力就很重要了!


怎麼保持學習(改變)的動力?

「隨著時間的進展,人對物質商品的滿意度會急劇下降,但對體驗的滿意度卻不會減少。」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Steven Levitt的研究曾指出,平均而言,對於你正在考慮想要改變的情況,若你真的作出改變,你會比較快樂。「你正在考慮」這項事實,本身就代表你目前的狀態不理想。但改變有很多種,你可能想要換一台新的洗衣機(物質上),你有可能想要出國放鬆一下(體驗上),但哪一種帶來的喜悅會比較持久呢?

讓我們試著回想你上次覺得很快樂的時光,我相信很多人可能會說「在Oia欣賞日落的時候」、「考上會計師執照的時候」、「小孩出生的時候」,但應該比較少有人會說「我換一台電動的時候」或「我買新玩具的時候」。物質的感受來得快去得也快,跟體驗是不一樣的,這跟我碩班時在念的「建構層次理論」有關。基本上,人在感受事物時會根據「心理距離」的遠近來做不一樣的評估,就好像前面說的,物質很明顯實際,你對他的喜好會在一下子飆到最高,但很快就失去愉悅感,但體驗是回憶,它距離你很遠,所以你對他的滿意度會像涓涓細水不斷持續與成長。所以去習慣化的第一步是避免靠物質去做生活上的改變,多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但是你有可能發現一件事,在體驗出國旅行的期間,因為時間拉得很長,譬如三個月好了,回來之後你覺得整趟行程沒有想像中令人驚艷,除了一開始抵達的興奮感以及要結束的失落感令你印象深刻,其餘的亮點很少。這也跟習慣化有關,在體驗旅行的過程當中,你逐步適應了這令人愉快的感覺,最後變得好像你日常生活一樣,感覺神經元不會再一直傳遞興奮感給你。因此第二步就是要分段去體驗來維持改變的動力。

最後一步是強制改變你習慣的生活模式。作者在本書有提到關掉社群媒體幾天對大家的影響,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做這樣的行為改變,而我個人的感受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多,你對當天的記憶也會比較鮮明。這種強制性的改變其意義就是要你去體驗不一樣的習慣,你不一定要關掉社群媒體,你可以改變上班通勤路徑、可以吃一家不一樣的餐廳、早一點上床睡覺。諸如此類的改變對於動力的維持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那為何要習慣化?

去年的某一天我經歷了人生最痛苦的日子,我到現在還沒辦法忘記它帶來的痛苦,但我正在逐漸的習慣它。你一定也有令你感到痛苦的事情(沒有的話只能說你很幸福),但因為時間慢慢過去,你習慣了而漸漸將其放下。這是習慣化所帶來的最大好處之一,若人不斷的反覆思考,在精神上一遍又一遍的「咀嚼」某個想法,就像牛反芻食物,把先前咀嚼過的食物由胃裡倒流出來再次咀嚼,你就會不斷沈淪其中無法自拔。

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就沒有這樣的習慣化,他們每接收一次訊息就會像沒看到過一樣,重新處理一次,如此強烈又累人的處理機制會導致他們注意力難以集中。但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另一特點是,他們雖然無法過濾掉看似不相關的資訊,進而造成一些思考上的處理困難,但因為大量吸收了各式各樣的資訊,提供了大腦使用和重新組合,進而轉化爲不尋常和原創的想法。這點尤其是高智商的人更有機會發生。

所以就跟很多事情一樣,並非哪個比較好,習慣化與去習慣化必須有一個絕妙的平衡。


值得深思的幾個例子

你所習慣的事物在別人的世界說不定是令人驚訝的東西。

1967年9月3日凌晨4點50分整,瑞典的交通全部停頓,道路系統由左側行駛改為右側行駛,其用意是為了和其他北歐國家一致。你可能會想,好危險,駕駛的習慣完全反了,車禍應該頻傳。但事實是「前兩年」的事故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汽車保險索賠的數量下降了40%。為什麼呢?因為駕駛去習慣化了,他們因為擔心事故發生,所以開車格外小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駕駛又回到了以前習慣的感覺,最後又校正回歸了。

在女權運動的幫助下,許多國家的女性在平等這條路上越來越一致了,然而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卻沒有提升,很多更反而是下降,為什麼呢?研究顯示,因為期望趕不上變化,在許多已經立法保障女性權利的國家,日常生活中仍經常受到歧視或不平等待遇,原本的期待就破滅了。但反之那些還沒有走向平等道路國家的女性,他們不期不待,對生活感到心滿意足,結果反而滿意度更高。這就好像我們去看電影或影集,當你期許冰與火第七季會有個完美ending,結果可能會讓你當場砸爛電視,因此抱持正確的期望對你的情緒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Daniel Kahneman曾說:「人世間任何你正在思索的事,都沒有你想像中的那樣重要。」例如,很多人可能認為住在加州比不住在加州的人幸福,尤其是因為加州的天氣宜人。但事實是住在加州的人不比住在其他地方的人感到更幸福,其中天氣的影響更是不明顯,大家很容易產生聚焦錯覺的錯誤,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法院判決就更值得深思了。快樂損害賠償是指因他人造成的傷害導致受害者無法行使的權利所需進行的賠償。假使有人開車導致一人失去了一隻手跟導致一個人「永久性」的頭痛且發生頻率為每兩三個小時一次,你覺得該個別判賠多少錢是對的?如果你認為斷手的賠償金額遠高於頭痛,就請你再仔細想想,永久性頭痛的受害者所受的痛苦會比較少嗎?

讓我們回到台灣吧,併排停車方便上下客跟維持道路順暢、禮讓行人跟讓汽機車狂飆提升道路效能、搭乘手扶梯靠右站跟更有效率的使用手扶梯。你到底是對好事麻木了還是在對壞事容忍呢?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168.58 (臺灣)
PTT 網址

wei335073009/01 14:35推好文~能激發邏輯的思考能力

timonting09/01 14:47謝謝分享!這本想找來看!

zyxvu09/01 19:28謝謝分享

kaihon09/01 22:56感謝分享

philipnoyez09/02 13:59謝謝分享!

Cqneriu09/02 17:08謝謝分享

dabut09/04 14:43推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