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推薦]《納粹掌權》一段真實的故事。

看板book標題[推薦]《納粹掌權》一段真實的故事。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1

https://0rz.tw/tRwBI
https://www.goodreads.com/review/show/3307539311

基本上,做希特勒與納粹研究的,通常不可避免都會要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他們是怎麼掌握這樣一個高度文明與工業化的先進國家?

試圖回答的作品很多,這些年華文圈也引進了不少(今年,2020年,關於納粹的簡體作品根本是爆發式的出版),但絕大多數都是從頂端的政治層面去探討,關於“一般德國人民
”是怎麼接受這些人的執政,反而比較不被關注。要知道,其實納粹在最後一次真正自由的大選裡,獲得的支持度也並非絕對優勢,部分地區甚至一直是偏低的。(希特勒跟戈培爾就曾抱怨柏林人對他們“冷淡”) 那麼,撇開高層政客們之間的陰謀詭計不談,納粹黨
人在民間究竟做了什麼樣的活動,他們吸引了那些階級,是如何號召人們給予支持,並在執政後徹底支配基層等,都是值得關切的。美國學者威廉‧謝里登‧阿倫(William
Sheridan Allen)的這本《納粹掌權》(The Nazi Seizure of Power)正是試圖回答這些疑問。

阿倫是美國知名的納粹研究者,這本書寫在六零年代,以德國中部的小鎮諾特海姆
(Northeim) 為背景,深入研究檔案文件、訪談當地的居民,做田野調查,向讀者呈現比較具草根性的報告,試圖以這個城鎮如何逐漸被納粹掌握與統治的經歷,來做為一種答案。這種手法在今日看來可能已經相當普遍,但在當時可是相當“先進”,因此享負盛名,
在學界具有一定地位。

1920、30年代的諾特海姆是個普通的小鎮,鎮上居民主要是公務員,經濟依靠鐵路運輸,只有少量的工廠,還有農業。這邊的居民有著略為過度膨脹的愛國心與民族主義,各階級壁壘分明,而且彼此對立。中產階級仇恨忌憚社會民主黨,欲除之而後快,他們把這個國家跟自己厭惡的政黨化為等同,加以敵視;凡爾賽和約跟經濟大恐慌等事件讓人們認為威瑪帶來的只有國恥與羞辱。而執政黨也只是為了權力,勉強守護這個政體,因為這個沒有“革命性”的威瑪,未必是其終極目標。在普遍整個德國內,似乎沒有人對這本憲法滿意
,這是一個“沒有民主黨人的民主國家”。

然而,如果不是二三零年代的特殊狀況,特別是那場遍及全球的大蕭條,或許狀況還不至於這麼糟。人類在極端的情況下會做出的決定,有時候往往是一般時候無法想像的。而當下(2020)的我們,其實也不是不能體會的。


‧納粹成功學

作者在諾特海姆的訪談中發現,納粹在早期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活力充沛”,“積極進
取”,願意提出各種改革方案,並付諸行動。當然,這是某種程度偽裝跟宣傳出的。納粹黨人吸收了大量對社會不滿的年輕人,他們無所事事,所以在黨的高層利誘下積極活動,有拚勁。那時候的德國民眾熱衷於參加政治活動,聽取演講,甚至在不景氣的情況下也願意支付費用進場。從希特勒開始,納粹招募培養的許多主講者,依此賺進了不少收入。除此之外,他們還辦了許多社區性活動,各式各樣主題無所不包,既給人深入民眾之間的“關懷感”,又能大發利市狠撈,一舉兩得。特別是納粹黨採取了績效制,放手讓地方幹部自行其是,只看結果決定升遷,對許多人更是提供了充足的誘因。然後,在政見方面,他們還懂得“客制化”,依照各地區域情況不同,黨綱中什麼該強調什麼該淡化,隨時都可
以調整,非常的有“彈性”。作者強調,當時,中產階級雖然普遍在大蕭條中沒有受到太
多影響,可是因為工人們的失業率飆升,社會動盪,讓他們對未來非常憂慮,害怕再次發生革命。而納粹在此時提出了各種「聽起來很動人,但實際研究會發現空洞」的政治口號,卻能夠輕易地吸引這些不安的群眾。這種現象即便在今日也時時可見,不需太過意外。

不過我覺得納粹的成功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特勒的領導。他個人魅力、敏銳的政治直覺跟敢於下注的賭徒勇氣,讓他在詭異多變的威瑪政壇中無往不利。而社會民主黨等左派則依然群龍無首,各自為政。阿倫在書中屢屢批評他們的無所作為,放任納粹壯大,事實上也正是因為缺乏一個強力且有遠見的領導者,儘管這些人也意識到了其威脅。甚至,在納粹開始使出一些破壞法律體制的流氓行為時,它們依然相對軟弱的應對,結果就是被直接壓制的毫無還手餘地。歷史證明了,非常時期要有非常手段,如果社民黨也有個同水平的領導,或許結果大不相同?


‧納粹掌權


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之後,要完成徹底的執政,還有一小段路要走。而這段過程,容我引用一段: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 1892-1984)為了讓世人記住納粹屠殺猶太人這一血腥恥辱,在波士頓樹起了一塊紀念碑,碑上銘刻這樣一段話:

起初他們(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

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這段話非常經典。它生動的呈現了,納粹是怎樣利用人們的犬儒心理,把自己的所有敵人各個擊破的過程。納粹直接動用「國家機器」,直接任意的逮捕政敵,掃除反對者。抗議他們違法?立刻生一套法律就地「合法化」給你看。過程中,早就厭倦各種政治暴力的人們全都沉默不語,就這樣讓納粹為所欲為,這也是過去多年動盪的惡果。

納粹黨不允許有威脅自己的權力機構存在,要嘛拉攏滲透,要嘛打擊破壞。以諾特海姆來說,他們把所有的民間俱樂部都「一體化」,派人監督,或全面重組改造,納入黨的掌握範圍。公會、學校機構、教會等等,通通都不放過。就此,整個社會結構重組,再也無法產生足以威脅納粹的連結,也不會有新的凝聚點。此外,對於人們監控也是很全面的,貧窮、官僚主義的詭計、暴力跟社交孤立,讓所有反抗者不是屈服,就是逃走。一個人因為在宴會喝醉,模仿希特勒說話被舉報,從此人們不敢再隨意社交,公民之間不再有信任。有位社民黨父母的小學生跟納粹同學爭吵,被停學。作者說了一段故事讓我印象很深,一位曾是社民黨國旗隊隊員的諾特海姆居民,在「洗心革面」很久後,有天晚上突然一位陌生人來訪,說自己也是國旗隊的,正在找同志一同起來抗暴。他婉拒了這個人,只留他住了一宿。隔天早上那人給他看了自己領口的納粹黨標誌。這正是納粹黨統治下的最佳寫照。

當然,光是依靠「鞭子」是無法穩定統治,納粹還有給予「蘿蔔」。通過各種大規模的公共建設跟擴張軍備等種種措施,政府的確逐步恢復了經濟,失業率下降了,就算薪資水平差強人意,至少比沒有好。他們也確實成立了濟貧組織,做了某種程度的財富分配(至於納粹黨人中飽了多少私囊,是否真的公平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很多人從中受益,甚至到了戰爭後期時,也發揮了效能,讓人民非常「有感」。乃至,後來有人對德國民眾做調查,發現仍有不少認為「國家社會主義基本理念是對的,只是走歪了」。

不過這種錯覺並非那麼全面。納粹的真面目在他們執政開始時就已經逐漸揭曉,諾特海姆居民從狂熱的政治參與到變的虛與委蛇,黨也是心知肚明,但無可奈何。同樣的一群人,曾經對愛國主義盲目,看到駐軍熱情歡迎,但1939年時卻是冷眼旁觀,更有甚,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親人被帶走且多半一去不復返時,就知道自己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了。戰後的諾特海姆已經今非昔比,可能有點慘痛,但或許是新生的必要吧。


坦白說,這是一本比較嚴肅的研究,細微、瑣碎,但是深入,切中要害,需要對那段時間的德國史知識的才能閱讀。它的一些觀點因為被到處引用顯得不那麼“新奇”,但這正是
論證了其經典之處。個人認為本書跟哈夫納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都是非常值得推薦,“從底層面觀史”的作品。

撰寫本文的時間2020年,是個注定在腦海中不會被遺忘的一年,我們或許會感覺現下跟一百年前有許多識曾相似,但歷史不會完全重複,幸好,人們也還沒有忘記過往的教訓。只是說,如果把它變成政治的口水,又毫無意義了。雖然有學者認為,希特勒跟納粹是在德國二、三零年代那種極端的情況下產生的特殊產物可是我們如果不加警惕,是無法阻止有心人的效法。幾年前的那本小說《希特勒回來了》雖然是諷刺性作品,可其中隱喻不應被忽略。依然有許多政權採用納粹的手法在治理,它們正在告訴世人,自由仍在被威脅,極權的邪惡仍未遠去。

本書的翻譯雖有小瑕疵,但基本上流暢,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望勿錯過,在這個時節點,它很值得一看。




--
鄉民: 「我們要新憲法!」

統派: 「都要統一了要憲法幹嘛?」
獨派: 「要台灣國憲法不要中華民國憲法!」
中間派:「憲法不能吃,我們要Money!」
阿共: 「反正都是擺好看的,這裡有本台灣地區自治法要不要參考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5.99.2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historia/M.1591764127.A.DED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fatisuya (118.165.99.240 臺灣), 06/10/2020 12:42:12 ※ 編輯: fatisuya (118.165.99.240 臺灣), 06/10/2020 12:42:25

pahoehoe06/10 17:27

ctra06/11 01:06先訂定基本法

kantantantan06/11 15:03

jonathan83606/11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