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抽書]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看板book標題[心得][抽書]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作者
rosebyrne
(螺螄拜恩)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一、活動辦法:

1、抽獎活動頁面
https://bit.ly/2Z2lwbP
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現在最想逃避的問題?例如: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夏天到了還沒瘦下來!!

3、完成以上步驟,即擁有抽獎資格。

二、獎品介紹:
https://imgur.com/5Q743q2
https://imgur.com/OCDDjAy
https://imgur.com/qXeMag1
https://imgur.com/rMWe1T3
https://imgur.com/Y0R5yj0
◆抽獎名額:《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三名)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6/28(日)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名單

◆中獎公佈:2020/6/28(日)晚上十二點

◆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6/29(一)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
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三、讀後心得:

「心理防衛,是我們為了逃離痛苦而向自己說的謊。」

前些日子發生了一件讓我備受打擊的事,至今情緒稍有抒發,但仍覺得胸口塊石磊磊,透不太過氣(也可能是發胖了內衣太緊)(喂喂)。

知曉事件當下,因過於震驚,感覺是麻痺、空泛的,似透過扭曲水族箱玻璃觀看世界,彷彿身在其中又不在其中,紙頁與螢幕上的字跡皆漂浮、流動著,伸手欲攫取僅抓住空氣。為了盡快振作、回歸日常生活,我不自覺壓抑情緒,投身於工作中,惟心中空蕩蕩的。

此時此刻,我憶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起初預定介紹本書時,我站在一種客觀、超脫的立場閱讀,雖可同理,然難以深刻體會。後來重讀一遍,感受大不相同。

本書作者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是位精神分析師和臨床心理學家,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三十餘年,幫助過無數飽受焦慮、憂鬱、自我厭惡、強迫行為等患者,包含其自身在內,亦走過憂鬱幽谷。由是撰寫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從「心理防衛機制」角度出發,教導讀者擺脫大腦設下的謊言,重整遇到問題便逃避之消極心態,找到有效面對創傷的方法,獲得心理健康與自由。

簡言之,「心理防衛機制」是「人類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它具有雙面性,既能保護我們迴避難以承受的傷痛,如親友逝去;同時也會妨礙人們碰觸和解決自身必須面對的情緒難題,阻礙你繼續前進。

書中從「心理防衛機制的本質與目的」、「深入探討並認識自身心理防衛機制」、「解除心理防衛機制的方式」三個面向,循序漸進、分門別類討論。閱讀過程中有許多自我練習題以判斷你的心理防衛機制為何?根據不同讀者的類別、心理需求及慣性,建立有效應對策略與解決難題的技巧。

以自身為例,從測驗中得知,個人的防衛機制傾向難以承認需求,慣於抵抗依賴,並勸自己忽略慾望(啊我對金錢的慾望明明很誠實!!),否認心中強烈感受。

譬如書裡某個案例習慣搞砸所有事情,其思維模式源自童年時期積壓之無意識憤怒狀態,因他無法表達意見,不知不覺中壓抑了憤怒感受,將無法承受的情緒呈現在對周遭的敵意中。如能正視自我內心且挑戰心理現狀,才有可能打破固有行為模式,揮別被烏雲籠罩的過去。

當我們因種種因素陷入悲慟或憂鬱,堅信自己將一直處於這種狀態,感到絕望窒息時,作者點燃照亮前方的火炬,說明「感受只是暫時的」,人類只要活著就會受傷,感受會造訪也會離去,喜怒哀樂皆為人類經驗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所以人們可以透過練習,試著與來來去去的感受相處,逃避並不可恥,但是沒有用,和內心的防衛機制和解是一生永不停息的課題,我們需要與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

狡螺三窟

https://www.facebook.com/rosetruth
http://www.plurk.com/rosetruth
http://rosetruth.pixnet.net/blog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243.205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