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人慈》人性有善,但何以見得?

看板book標題[心得] 《人慈》人性有善,但何以見得?作者
forestfresh
(樹)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1

部落格圖文版:https://treesplanter.com/humankind/


現今社會冷漠、職場上的勾心鬥角,是否讓人越來越懷疑人性何以有善?

我們可以看見地球在人們步步發展下,環境遭破壞、有些物種遭滅絕。有時彷彿覺得,這個世界的善意水庫似乎有些乾涸了。

前陣子我讀了人類大歷史,再加上近年來生活各方面有些風風雨雨,更加對人性之善的存在感到疑惑。所以閱讀《人慈》,是想知道世界的「善」從何而來?是否是因為宥於己見,所以沒有看到而已。

《人慈》二三事
《人慈》由荷蘭一名年輕知名的思想家——羅格. 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撰寫,
作者除了擁有烏特勒支大學歷史碩士學位,也是一個新聞記者、暢銷書作者。

作者在2016年出版的”Utopia for Realists”(中文書名為《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
中,提到「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理念,在荷蘭、歐洲引起巨大迴響和辯論。與其他頂尖學者相比,羅格. 布雷格曼的著作常被批評不夠嚴謹,但也因其大膽思考的特性,而常掀起旋風式的討論。

2020年出版的《人慈》(2021年由時報出版社出版)也不改大膽作風,對歷史上知名的人性向惡的案例提出挑戰,他針對許多人心向惡的案例,廣自新聞、手稿、論文、錄音、紀錄片中蒐集相關資訊,加以辯證。

《蒼蠅王》、第二次世界大戰、謀殺案、人性實驗等案例都難逃作者的追證。

如此無畏地挑戰習以為常,讓人不禁試問,作者是否想再創一個人慈烏托邦?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對人性有善,作者的立論為何?
為何智人能在地球幾億年間的歷史中異軍突起,竄升為地球霸主(甚至還有其他的人族啊)。根據《人慈》引用的研究可知,人類幼童和黑猩猩、紅毛猩猩在智力測驗中,空間感知、計算能力、因果關係的分數很接近。既然人類沒有比較聰明,又該如何一枝獨秀?

作者認為關鍵在於「臉紅」。他引用了達爾文的說法:

在眾多物種中,臉紅是所有表情中最奇特也最有「人味」的一種。

因為臉紅,人類得表達對他人的在乎,因為在乎,能促進人與人的信任,加深合作關係,因為人類善於合作,所以「社會學習」的分數特別高,這恰恰是與其他物種不同的重要原因。

破敗下也有溫暖人性嗎?
正閱讀《人慈》的我們,也許都想問:「那些顯而易見的惡,難道也有善的可能?」

作者沒有正面以善惡回應,而用一篇一篇的故事傳達他的理念——在已知的「惡」以外,
還有什麼是我們沒看見的?

有別於小說《蒼蠅王》和史丹納監獄人性實驗的案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則在1960年代,發生於紐約,一個年輕女性被謀殺的故事。我認為小說能因作者信念虛構,而人性實驗的變因、研究方法難以驗證是否妥當,但謀殺案的發生,卻是罪證確鑿、難以移改的。

話說回來,當年那起謀殺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時事話題發酵
196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3:19,凱蒂深夜返家時遭殺害,當時她大聲呼喊、極力求救,都不見附近鄰居伸出援手。一直到凌晨3:50,第一通電話才打進警局,通報者一句「我不想牽扯進去。」在世界上掀起一陣波瀾。

三月二十七日,《紐約時報》一則「目睹謀殺不報警的三十七人」的報導,在世界媒體上熱得沸沸揚揚。

每個人都在問:「人性為何會如此冷酷、麻木不仁到如此讓人不寒而慄?」

我們沒看見的「新聞」
根據羅格的考察,當年報上的37個目擊者為附近的鄰居,當時大部分的人幾乎已在睡夢中,或者多少聽到一些聲音而已,所以並非新聞說的刻「目睹但刻意冷漠」。當然,這也不盡客觀,所以羅格引用了社會心理學「旁觀者效應」的論點,試圖解釋人們面對災厄時,選擇袖手旁觀的原因:

旁觀者效應存在。我們在緊急時刻,若看不到其他人,會覺得自己不需介入,有時是因為覺得讓別人掌管比較合理,有時我們怕做錯事,所以出於害怕受譴責不介入。但相反的,如果緊急情況危及了生命,且旁觀者在同一個空間,可以互相溝通,那反而會產生更多的援助,而不是更少。

在這個事件裡,人們不一定是因冷漠導致悲劇,而是因為心裡有過多小劇場,錯失救人時機。所以不盡然是人性麻木不仁,只是新聞選擇了較吸睛的報導角度,再搭配相應場景,引爆了話題。

若作者查證屬實,我們能如何提醒自己?
我想作者引用這個例子,不是為了證明人性為善,反而帶有警世意味。

有鑑於此,當災厄發生時,我們更得意識到是否落入了「旁觀者效應」;當新聞聳動,話題沸騰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退一步冷靜思考,問問自己:「事實的真相是否真如我們所見?」

然而這個部分中,作者沒有提到最惡者—殺人犯,而是直接解釋群眾的心理。那麼,殺人犯何以惡?世上許多不忍目睹的刑事案件、心理霸凌,又該如何解釋? 這本書並沒有提到。如果要深入理解犯罪者何以為惡,《人慈》就絕對不是我們閱讀的首選。

對「人之善」,作者有遠大的理想,他用一則則的案例帶我們看見人性有善的那一面,可人性終究複雜,若以善、惡定義,有一定的準則嗎?是否真能以二元論之?我個人認為,沒有一本書籍、一門學說能證明「人性向善」,包括《人慈》在內。但我們能透過閱讀多元資料,像海綿一樣吸取各方學說的養分,從中尋找我們企望的信仰。或許,當我們看到人性有善,而那能讓我們感到舒服,選擇往光明面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讀後再思考
《人慈》在語言敘述、撰寫角度上,雖相當新穎,卻也因狹帶宏大理想而來,特別容易受到檢視。以下,也想說說我對這本書的看法:

用微焦鏡看世界
《人慈》令我驚嘆的是,它的題材看似厚實硬派,作者卻能以似小說的筆法刻畫細節、製造懸念,將平鋪直敘的史實描繪地高低跌宕、引人入勝。(讓我在上班日熬夜看書的罪魁禍首就是它XD)

如果《人慈》是一部電影,我會覺得羅格. 布雷格曼運鏡的手法很厲害,他拍的不是大山大水的宏觀場面,而是深入街角巷弄,近距離捕捉人物的表情及肢體。例如在戰爭的場景中,作者以ㄧ句「戰士們沒辦法開槍。」讓人感到無盡滄桑;另一個「戰地裡的聖誕節」的故事裡,也引用了「想想當你正在吃火雞的時候,我居然正要和幾個鐘頭前想著要殺掉的人握手。」羅格. 布雷格曼細膩描繪細節,佐以戲劇化言語,很容易牽動讀者的心,令人印象深刻。

新聞的危險性
《人慈》的價值就在於,他不是只提供一個負向的例子,正向的例子也同樣重要。但是如果在新聞裡,報導真能客觀地呈現正反面事例嗎?其實相當難,關鍵在於新聞還很強調「吸睛力」。

新聞語體特有的「吸睛力」可以抓住讀者的眼球,強調時效性的新聞,字字句句都要抓住閱聽者的眼球,但若加上了龐大的時間壓力,記者該如何加以考證,或是高品質地產出?

這樣的新聞不得不被大量輸出、流入社會中,再被碎片化,以更快速的方式傳播。於是,就形成了現在觸手可及的「毒」資訊。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維持心靈的強健?如何告訴自己,所見到的資訊來源模糊待考證?對此,身為新聞記者的羅格. 布雷格曼,也常常在《人慈》書中提到提醒新聞對人心帶來的傷害:

新聞之於心靈,就像糖分之於身體。

羅格. 布雷格曼引用一瑞士小說家的說法
羅格. 布雷格曼應該是想提醒大家:「避免用新聞的視野去理解世界。」,我私自猜想,他寫《人慈》,或許是想報導他在媒體上難以報導的。

本書是否是想顛覆大眾對「性本惡」的認知
我認為,與其說作者想證明「性本善」,不如僅是想提醒大眾「人性本就有善」而已,只是善惡是光譜,我們多相信人性一些,世界也能更靠向光明。

其實閱讀《人慈》時,我曾因難以全然信任作者的研究方法,認為作者引用的數據不以量勝,難以證明人性本善,一度考慮放下這本書。但作者對許多事毫無畏懼的形象,卻又一再引起我的興趣。

後來讀著讀著,我才慢慢體會到,作者也許不是想證明「人性本善」,而只是「人性有善」而已。人性當然有善,但是世人知道的還不夠多,甚至有些被撲滅掩蓋,我想羅格.
布雷格曼只想在《人慈》裡,本著新聞記者報導真實(卻又無法實踐在媒體上)的信念,以歷史學者蒐證考察的工具,證明「人性有善」的事件確實存在。

藉此呼籲人們:「這世界的善,比我們想像的還多一點點。而我們每個人,都有知道這些好事的權利。」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2.192.148 (臺灣)
PTT 網址
kevinapo: 人性當然有善 只是對那些被欺負被霸凌被惡搞被糟蹋的人

kevinapo12/23 20:42太遙遠

※ 編輯: forestfresh (1.200.113.163 臺灣), 12/23/2021 22:24:47 ※ 編輯: forestfresh (111.242.173.115 臺灣), 12/23/2021 22:40:35 ※ 編輯: forestfresh (111.242.173.115 臺灣), 12/23/2021 22:43:08

handcreambox12/24 12:35好書推 可以聽“下一本讀什麼”講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