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逆思維》顛覆常規突破盲點的思考方式
《逆思維》讀後心得:顛覆常規突破盲點的思考方式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ink-again/
你知道嗎?「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是「錯」的。如果我們把青蛙丟進滾燙的鍋裡,牠會嚴重燙傷,不一定逃得掉;如果把青蛙放在慢慢煮沸的鍋裡,當水溫開始升到熱得難受時,牠會立刻跳出去。我們一直以為青蛙沒有領悟到眼前的危險,結果缺乏質疑精神和重新思考能力的,反而是我們自己。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逆思維》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他的學術生涯當中,他發現人們習慣用最舒適的方式來思考,很少去懷疑或挑戰自己的信念,導致堅持己見、自以為聰明、離不開同溫層的情形不斷發生。在這本書中,他想告訴我們「重新思考」的方法和重要性。
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個部分談我們「個人」如何重新思考,我們必須具備科學家的思考精神、區分清楚信心和自傲的差別,以及擁抱建設性的衝突。第二的部分談「人際」之間重新思考,我們要如何和別人進行一場良好的辯論,如何透過正確的聆聽來促成別人的改變。第三部分談「集體」重新思考的方式,消除意見極端對立來達成對話,扭轉僵化的教育和職場文化。
這是一本富有大量故事和科學實證的紮實著作,讓我們瞭解從自己到他人,從他人到群體,從群體到社會,該如何透過重新思考的方式,找出更好的平衡點,解開彼此的成見和枷鎖,引發更好的思考和討論品質。
|強大的領導者和他們的批評者交手,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軟弱的領導者將批評者消音,|讓自己變得更微弱。
思考的四種職業心態
作者指出一般人在「思考」和「談話」的時候,會進入三種職業心態: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
當我們的深信不疑的信念處於危險當中,我們會進入「傳教士」模式:我們會向別人布道,保護並宣揚我們自己的理想。
當我們在別人的論點當中看到瑕疵時,我們會進入「檢察官」模式:我們列舉出一堆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期望自己可以打贏這個案子。
當我們在尋求贏得群眾支持時,會轉換到「政治人物」模式:我們會試著爭取到選民的認同,到處遊說別人支持自己的政治理念。
這三種思考模式的風險在於,我們深深相信自己的信念,宣揚我們是對的、控訴那些錯了的人,並以政治行動爭取其他人的支持,以至於我們根本忘了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
作者則建議,我們可以採取第四種職業心態來進行思考和討論,也就是「科學家」的心態。
科學家會進行實驗、測試假設、驗證資訊、發掘知識。當我們進入科學家的思考模式,我們會拒絕讓自己的理念變成意識形態。我們不會從答案或解決方案開始,而是跟隨問題的帶領。我們不會依照直覺來大肆宣導,而是接受證據的教導。我們不會只是對他人的主張抱持著懷疑,而是勇於反對自己的論點。
我認為,採取「科學家做實驗」的思考方式,不僅可以用來應對真實世界的層面,也可以用來應對心靈層面。我想起之前在《轉念的力量》讀後心得寫下「轉念很像科學實驗」的感悟。我們原本的念頭是「假設」,然後我們要提出問題去「質疑」這個假設。我們設計出兩種不同假設,我們面對兩種假設的不同感受,就是我們的「實驗資料」。最後我們去「驗證」哪一種假設才是真的、才是我們想要的。只是這個實驗是在我們的頭腦裡面進行。
我們不一定要成為「科學家」這個職業,但我們可以用科學家的態度來重新思考。我們要探尋的是自己為什麼「有可能錯誤」,而不是我們「一定正確」的理由。就像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確認我們的舊信念,而是讓我們的信念有所進化和發展。
實驗精神的好處
談到實驗精神的好處,我對書中一個案例有很深刻的印象。
一群創業者參加了一個企業家精神訓練計畫。在四個月的過程中,他們學會建立企業策略、訪談顧客、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然後製作出原型。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被隨機分配到「科學思考組」或控制組。
兩組接受的訓練完全相同,只不過有「科學思考組」的創業家受到鼓勵,要他們透過科學家角度來檢視自己新創的企業。從這個觀點來看,他們的策略是一個「理論」,顧客訪談幫助他們建立「假設」,而他們的最小可行性產品及原型是用來測試這些假設的「實驗」。他們必須根據實驗的結果來做出下一個決定。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控制組的新創企業平均獲利不到三百美元。而科學思考組的新創企業平均獲利超過一萬兩千美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因為控制組的企業家傾向於堅守原本的策略及產品,他們宣揚過往決定的成效、揪出替代方案的缺點,並且迎合那些支持現存方向的人。相較之下,像科學家思考的那組企業家,改變策略的頻率比平時多出一倍,因為當他們的假設並未受到實際數據的支持,他們就知道該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了。
綜合上面提到的兩個重點,我發現兩個很有趣的現象。有科學精神的企業家,比較不會被自己原本相信的策略給綁架,他們願意依照事實和數據來發展新的念頭。而擁有高情商、懂得轉念的人,也不會被自己心中冒出的第一個感覺給綁架,而是透過質疑、實驗和驗證,找出轉念之後更理性的選擇。
如同作者所說的:「智慧的象徵是,避免相信進入你心中的每個念頭。情緒智商的標記是,避免內化進入你心裡的每種感覺。」無論在理性或感性的層面,我們都可以透過重新思考而變得更有智慧、更有情商。
謹慎看待極端的陳述
關於「情緒商數」(EQ),我們常會聽到兩極化的說法。一派人說 EQ 很重要,另一派人說 EQ 一點也不重要。而作者透過科學證據顯示,真相往往不會這麼極端。
在一個極端是 EQ 的創始人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他讓這個概念變得普及。他宣揚對一個人的表現來說,EQ 比 IQ 更重要,而且職場領導有九成的功勞是因為
EQ 而導致。在另一個極端是《生存的12條法則》的作者喬登・彼得森(Jordan Peterson),他大聲指控 EQ 是一種騙人的概念,一時的流行,便利的潮流,一場企業行銷的騙局。
從兩個人極端的陳述看來,他們的對話似乎陷入了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的職業心態。
而作者以研究資料舉出兩個重點。(1) EQ 很重要:有一份涵蓋將近兩百份工作的研究整合分析顯示,EQ 是真的存在而且很重要。(2) 相同的數據指出,當我們想預期各種工作的表現結果,IQ 的重要性是 EQ 的兩倍以上(EQ 只影響了3%~8%的表現)。
他認為爭論的重點不在於「EQ 是否有意義」,而是它「何時」比較重要或比較不重要。例如 EQ 對於處理情緒相關的工作就有幫助,但是在情緒不是重點的工作上就比較沒有關係,甚至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是房仲、客服或顧問,擁有高 EQ 就能更好地幫助客戶。如果一個人是機械技師或會計師,擁有高超的 EQ 對工作就沒有太大用處,甚至可能會成為分心的因素。
因此,任何的陳述都有其侷限性,也有它能夠成立的背景脈絡。就像我們在聽取別人的建議時,我們要知道一個優良的建議,通常來自於那些「不會試著告訴我們答案」的人。他們提供一些看問題的新角度,讓我們自己透過「重新思考」去尋找答案。
讓我重新思考的觀念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碰到一些觀念上的衝擊,例如作者的描述和我的舊想法不同的時候,就讓我開始試著「重新思考」。以下舉出三個讓我重新思考的觀念。
一、將具有爭議的主題複雜化。作者認為每個故事都有不只兩面的說法。與其把兩極化議題當作一個銅板的兩面,不如透過稜鏡的許多鏡面去看它。看到那些灰色地帶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開放。
我自己一直比較傾向於「簡化」問題,因為我認為簡化之後的問題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可是作者提出許多科學證據佐證,當一項議題以「比較複雜」的方式呈現給正、反雙方時,並要求雙方思考其中的「細節」和「流程」,反而有助於軟化和改變原本雙方堅持己見的立場。這讓我重新思考的點在於,如果我未來要陳述一個二元化的對立觀念,最好是把適用性和侷限性都說明清楚,而不是一定要強迫自己或讀者選邊站。
二、對於學習,要放棄最佳典範。作者認為最佳典範意味著理想的慣例已經建立了。假如我們要人們不斷重新思考他們做事的方式,我們可能最好採取流程問責制,並且持續努力去找更好的典範。像是在績效文化中,人們經常變得依附最佳典範。人們會宣揚它的優點,停止質疑它的缺點,也不再好奇它有哪裡不完美以及需要改進之處。最佳典範意味著它已經達到了終點。
這讓我重新思考的地方是,我以前也很喜歡追求做某件事情的最佳典範,或是玩某一個遊戲的最佳玩法。但是作者提醒學習應該是持續不斷的活動,我們最好是保持開放的態度,持續尋找「更好」的典範。這個時候科學家的思考態度又派上了用場,我們先假設一種典範,然後透過實驗取得數據,最後再驗證這個典範的有效程度。
三、保持開放心態去思考未來,丟掉十年計畫。作者認為我們在去年感興趣的事,今年可能讓我們覺得無聊。昨天令我們困惑的事,明天可能就變得刺激了。熱情不只是靠發現,而是培養出來的。只計畫下一步就能讓你願意去重新思考。
我原本就有每年重新做一次新的「十年計劃」的習慣,我認為這個方式有助於我思考更長遠的人生布局,讓我採取格局更大的決策。我不認為我們必須完全捨棄十年計劃,而是要記得「定期回頭檢視」這項計畫,然後持續修正。如同作者提到的另外一項建議是「安排人生檢查」,講的就是每年一到兩次的人生進度評估。兩件事情彼此也不衝突,因為我們大可制定十年計劃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透過定期的回頭檢查,持續修正以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世界。
後記:重新思考的力量
就像作者精彩的前作《給予》帶給我們職場人際策略的衝擊,《逆思維》同樣是一本會帶給我們思想衝擊的書,透過書中的案例分析,也讓我更能夠接受「改變想法」這件事情。我以前常會覺得一個人「意志堅定」是很好的特質,但是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舊想法。或許一個更值得我們欣賞的對象,是願意改變心意、調整方向、以科學家的方式進行思考的人。
我們需要「謙遜」才能重新思考我們過去的承諾,需要「懷疑」去質疑我們目前的決定,需要「好奇心」去重新想像我們未來的計畫。如同作者的提醒:「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掙脫熟悉的環境以及先前自我的束縛。重新思考能解放我們,去做比更新我們的知識和看法更多的事。」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終於有文了
「溝通「這件事在台灣從上到下其實都不需要,只要
説出既得利益者想聽的話才叫思考,不然你問問我們
政府可不可以批評、質疑、監督,跟政府、既得利益
立場一致你會馬上被誇獎,你這個孩子懂得獨立思考
,有前途,還有你可不可以不要用華頓商學院來包裝
這一大篇文,起碼我覺得在商學院學生眼中這是一間
不錯的學術殿堂
書商一定會這樣宣傳阿,很多人看了超不耐煩
書中錯誤 https://0rz.tw/5iJEv
爆
Re: [問卦] 該早點認清我們無力抵抗中共的事實?我想沒有台灣人真的認為台灣硬肛中共會贏,量體和規模擺在那裏, 以小搏大終究是有極限的,所以才會一直都說當刺蝟,如果對方真要打, 也要讓他痛到不想打。 其實我個人對這次中共演習和事態的發展還滿樂見的,不是說樂見打仗, 而是認為這下總該能讓某些族群看明白,其實統獨真的是假議題,爆
[問卦] 我們的國家真的沒有救了?無論鄉民怎麼講醫材公司怎麼剝削台灣民眾 無論體制上下 沒有一個新聞記者有那個勇氣去揭發 只要看得懂數字就知道 民眾用十倍的價格買低成本低技術的92
Re: [分享] 俄軍:我們是對抗邪惡世界的最後堡壘北約根本不構成俄羅斯出兵的理由 因為那些軍事設備都是防禦俄羅斯核彈威脅 就像是台灣構築全世界最密集的導彈系統 但絕大部份都是用來防禦中共的飛彈威脅 所以用對方防禦做太多來當出兵藉口會不會太瞎80
[外絮] Worthy:湖人管理層真正需要思考的是該Worthy:湖人管理層真正需要思考的是該如何建設球隊 "The Lakers, I think they have refused to build over the years," Worthy said. "W e’ve had some good players: (Brandon) Ingram, (Julius) Randle, (Lonzo) Ball. We have tried to win quickly. In Kobe’s last few years, we brought in (Steve) Nas h who was a little bit older, Dwight Howard came in with a back injury. We trade57
[分享] 這不僅是烏克蘭的戰爭,這也是我們的戰爭在看了很多帶風向的绥靖文章、社論後,讓我們來看看相對的正向聲音 這是一篇華盛頓郵報的專文 這不僅是烏克蘭的戰爭,這也是我們的戰爭 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一直很好,但還不夠好。部分原因是我們不斷犯了一個錯誤的9
[心得] 《人生4千個禮拜》關於時間的六個啟發《人生4千個禮拜》讀後心得:關於時間的六個啟發 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圖文好讀 在 2022 年 8 月的「走在閱讀路上」線上讀書會,我向 Jacky 和 Jun 推薦了一本論點 很特別的書《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的觀點我們不是全然認同,但書本內容仍然發人5
[心得] 《思考的藝術》揪出你的系統性思考錯誤書名: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作者: 魯爾夫.杜伯里 (Rolf Dobelli) 出版日期:2012.09.01 圖文好讀版: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2
[心得] 《在大腦外思考》如何善用大腦外的智慧?《在大腦外思考》讀後心得:如何善用大腦外的智慧? 你的身體、環境、人際關係,都是思考和創意的無限資源 圖文好讀 你知道嗎?我們長久以來認為創意、智慧、記憶是在大腦「裡面」思考出來的,然而,愈 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大腦「外面」的世界才是解鎖我們大腦潛力的關鍵。今天介紹的2
[心得] 思考外包的陷阱閱讀筆記:思考外包的陷阱 在「快答案」的世界,我們如何重建常識、擴充思維? 作者: Vikram Mansharamani ;譯者: 田詠綸 網頁好讀版; 《思考外包的陷阱》的中文書名對比原文書名《Thinking for yourself 》其實翻的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