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是攵鬼,抑或玫瑰:《那個男人》
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本片已自1/13上映,有意者請把握場次。
圖文網頁版:
https://vocus.cc/article/63dbc781fd89780001484a08
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08vpf58mXw
~*-*~*-*~*-*~*-*~*-*~*-*~*-*~*-*~*-*~*-*~*-*~*-*~
是攵鬼,抑或玫瑰:《那個男人》
「名字有什麼重要?玫瑰就算換了名字,依然芬芳。」(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裡如是說,茱麗葉由此要求羅密歐拋棄他的
名字。但玫瑰若換成別的名字,例如攵鬼,那麼,它的氣味我們真的還會認
為是芬芳的嗎?
日本電影《那個男人》改編自芥川賞作家平野啟一郎的同名小說,由石
川慶所執導,敘述因為次子遼病逝無法再與丈夫維繫婚姻的里枝(安藤櫻飾),
帶著長子悠人回到娘家鄉下的書店,與自稱是谷口大祐(窪田正孝飾)的男
子相遇相戀,共結連理。三年後,丈夫因意外逝世,收到訃聞參加喪禮的哥
哥谷口恭一(真島秀和飾),卻證實遺照裡的「那個男人」並非他的弟弟谷
口大祐,深感疑懼的里枝便請當年協調離婚的律師城戶章良(妻夫木聰飾)
調查亡夫(後被稱為X先生)的真實身份;城戶律師在調查過程也因是在日
朝鮮人屢遭嘲諷,對追尋X先生的身份變化產生了特異的執著。
這部電影裡,顯然名字就代表了「身份」。需要隱姓埋名、更換另一個
身份,想來是原本的阻礙了想要的生活。像日本這樣規矩嚴謹、重視群體、
保守排外的民族,姓名本即第一張確認存在與階級的標籤,一旦出問題,就
會像砍伐時重心錯誤的樹木,影響到其他樹的生存。
而隨著劇情的推進便會發現,X先生換了不只一次名字,為的是擺脫過
去:親眼看著父親殺人並從兇案現場向他走來的記憶,愈長成愈與父親相似
的容貌,和「原誠」這個名字如影隨形的提醒他身上不容置疑的血緣。他選
擇練拳擊,只希望有人能狠狠揍他;由於害怕他人發現身份,即使擁有才能
也無法展現,只能躲躲藏藏,進而辜負身邊的期望……他所有的人際關係,
無論有意與否,只要知情,最終都會逼他背負「殺人犯之子」的標籤,再於
他人「接納」時「撕下」──這樣的生活誰又能忍受?
至於真正的谷口大祐(仲野太賀飾),則有一個不時打壓他、輕視他的
哥哥;城戶律師則因非純正的日本人,雖然律師身份代表的高社經地位、人
權關懷以及完美家庭給他披上了體面的武裝,卻仍無法擺脫對「外國人」的
歧視。他們背負的這個原「罪」,都無可選擇,緊隨一生,被逼著扮演一個
他人早已塑造想像、隨時可能遭到輕賤的角色。亦即,更換名字代表的就是
更換身份、更換過去,也有了更換人生的希望,才有可能呈現被遮蔽、或更
想呈現的自己──這大概是寫作者取筆名、藝人取藝名,一般人在網路或遊
戲自創帳號相似,只是對谷口大祐和原誠而言,那是好好活下去與趨近死亡
之間的抉擇。
看完電影後去查索,知道平野先生提倡的「分人主義」:每一「個人」
之中,有不同的「人設」或「類人格」的比例,當我們在和不同的人相處時,
會依據對方的反應而創造不同的相處模式,以及展現自己的部分人格;甚至
包括在欣賞風景、閱讀與聽音樂時,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每一種人格,
都是真實的自己。平野先生認為:「如果能掌握自己是『分人的集合體』這
樣的概念,讓自己在不同人際關係下的喜好相對化並加以認知,學習盡量調
整分人比例以減少壓力、提高自我價值的方法,就能避免像自殺這樣完全否
定自己的困境」。(引述《分人:我,究竟是什麼?》說明)
《這個男人》裡每個想替換身份的角色,正是試圖塑造更想要的「分人」。
如果長時間遭他人強迫生成,可能會變成扭曲的形態,無法認同自己──但
原本的生活卻也未必全無價值。在城戶律師尋找真相的過程,發現谷口大祐
除了暴躁霸道、輕視他的兄長,還有前女友後藤美涼(清野菜名飾)關心他,
在乎他,兩人終於見面時,美涼情不自禁又喜不自勝的眼淚,讓我不禁會想:
大祐捨棄了原本的身份固然有其原因,但重新注意到這樣真摯的關心,或許
是意外又珍貴的收穫吧?
對於原誠來說,與里枝相識的三年九個月,誠然是他人生的一切。在書
店避雨的相遇,原誠為悲傷落淚的里枝修好了燈,這樣好意的互動改變了雨
驟雷鳴下的孤寂與黑暗;此後里枝注意起這位「常客」,第二次在親戚碎嘴
時為他解圍;第三次則是他拿畫給里枝看,一面說「很難為情」,一面分享
他的心靈風景,一面羞怯地說:「能和我當朋友嗎?」和被里枝提醒「不用
買東西也沒關係」,既笨拙又可愛。第四次見面,里枝傾訴了自己失去孩子、
未能在生前好好陪伴的心傷,誠問了孩子的名字並呼喚兩次,是與里枝同擔
思念和不捨,也是對稚弱靈魂的疼惜。回程時里枝誤踢石頭、三人一起逃跑
的笑聲,已經再次確認能休戚與共。接著在車內親吻時,原誠看到玻璃上的
倒影,頓時失常得到里枝的擁抱──能理解傷痛、擁抱與守護彼此的脆弱與
溫柔,才有攜手同行的勇氣。
僅僅幾十分鐘,就能感受到他們找到彼此的喜悅與安慰。
之後共組家庭後一家四口的笑謔,原誠在這個家既是可與孩子同樂的孩
子,與妻子里枝一起支撐家庭的丈夫,亦是守護陪伴的父親──他的遺憾與
願望都有了彌補和實現的地方,就是這個家。尤其青春期的少年在探索成長
的劇烈變化階段,能和繼父相處融洽、信任依賴,就可知誠對孩子的用心,
父子之間的親密亦無庸置疑。因此失去父親讓悠人非常傷心:
「悲傷的感覺,不存在了,而是單純的覺得孤單。」
「有好多事想說給爸爸聽。」
「因為你很喜歡爸爸……因為你很愛他。」
身份可以替換,承載假名時的情感卻無法造假。無可否認,如果原誠背
負著原本的名字、身份,即使有幸與里枝相遇,也必然不是這樣坦誠自我、
真心相愛的過程,畢竟這都必須建立在信任和情願,而非被逼赤裸與背負不
該存在的標籤。里枝在真相大白後說的那句:「好像沒有必要知道真相」反
而證明了疑懼會影響到原本的關係,畢竟我們儘管明白無法知道人的每一面,
但僅僅是掀起謊言的一角,不完整的信任又該如何抵禦想像撕開認知的痛楚?
對原誠來說,能直接避開重重障礙,重新來過,這樣的人生更加寬闊而值得
期待。所以城戶律師才說:「有人就是要做到這個程度才能重新來過。」
即使只有三年九個月,原誠創造了有價值的人生,創造的是他本人。當
最後城戶律師在酒吧與客人聊天,試著想要使用「谷口大祐」的名字──古
老溫泉旅館的次子身份,對本人說是壓力,對城戶而言,卻是可以暫時逃離
真實身份的面具,並藉此揭露、塑造另一個自己。電影開場與結尾,以比利
時畫家雷內.馬格利特的畫作《禁止複製》串連呈現的三個背影,加上城戶
的正面,無論哪一個身份,或許重要的並非真假之分,而是無論置換何名,
都必須承擔這個名字所言所行帶來的結果──「攵鬼」之名或許不會直接聯
想到花朵,但只要芬芳依舊,刻在心底的將是共處的時間與回憶,是「我」
記得的「你」,而非名字。
--
一隻鳥飛過去了,天空還在。就是這樣。
我懷疑,但,就是這樣了。
有時候,眼睛只肯告訴我這麼多。
陳斐雯 貓蚤札(其三)
--
我覺得里枝講那句「沒必要知道真相」的時候,是真
的不在乎了,因為她認為過去相處的種種才是最重要
的,應該不是擔心知道真相後會帶來認知上的痛苦
同意,只是我認為,那畢竟是知道真相後的感知,事前
的疑懼亦真實存在。
名字只是個符碼,本來就不重要。但是這部戲卻少了
為何要捨棄原本符碼的基礎。原本以為會對於加害人
家屬心境有一些論述。很可惜並沒有。
不敢相信導演用兩小時只是想表達名字不重要。
It's so trivial.
我認為名字代表了一部分的身份,並不是不重要,否則電影裡想換掉身份 的角色,不會如此沉重的想要擺脫或替換。只是無論換成什麼名字,作為符碼, 都會承載「我」的所言所行,進而產生意義。 原誠想要擺脫殺人犯之子的身份、血緣與名字,電影裡有呈現他的痛苦。 而最後里枝母子能釋然,除了過去非其過,更是相處的時光,他用付出和愛讓 「谷口大祐」這個名字成為一個好丈夫與父親,在共處的時光留下美好的記憶, 那麼名字就可以不是重要的了。 電影還試圖證明了「分人」的概念。人格可因環境而被塑造,原誠在原本 的環境和與里枝共結連理時判若兩人,也是呈現「名字」與「身份」所在的環 境對人造成的影響。
標題鬼父內文沒艾莉(你快去看眼科
我的意思是這部電影的論述非常混亂。並不是想尋求
一個二分法的答案,而是很難理解導演想傳達的概念。
或許確實不是要尋求答案或傳達概念,而是藉由情節呈現不同的可能吧。
謝謝您。整個故事實在非常ad hoc.感覺導演像事先想
好他認為不要的東西,然後拿個劇情來套。
誠實地說,這種觀影體驗非常糟。很像在說教。
鏡頭都拍得很美,與繼子的互動沒有太多描述,然後
卻給了一場繼子痛哭的戲。
我是說因繼父過世痛哭。
原來如此,我自己的話,可能是前面的部分很喜歡,原誠陪伴里枝、問遼的 名字然後唸誦那段,就呈現他對孩子的疼惜,當時我就很感動,對照他的經歷, 覺得他真的是非常溫柔的人,能將自己的傷痛化為給予別人的安慰。再連帶之 後的父子相處,誠答應悠人跟他去樹林(結果卻讓他目睹意外的第一現場,如果 他沒死的話一定很愧疚……)對我而言說服力就足夠了。此外電影應該偏重查案 過程裡,相關人物對涉案人的印象,比例分配需要考量吧。 日本電影裡確實容易有說教之感,可能我比較遲鈍,對日本文化接納性也比 較高,所以感受比較沒那麼強烈。而你覺得導演的傳達較不明確,我也認同,這 篇我寫得相當久才整理出一個理解的可能,主要是前面的段落太喜歡了,所以想 留下完整的紀錄,是我自己的理解而已,就當作是一種分享就好。 也謝謝你分享自己的感想。
※ 編輯: watercolor (118.165.45.108 臺灣), 02/05/2023 01:23:32您太客氣了。對我而言,這部電影鑿斧痕跡很明顯。
所以說教敢對我而言比較強烈。缺乏故事的前後邏輯。
看到的是滿滿導演的概念。絕非您的遲鈍。請不要誤會
里枝那句話說了讓整部戲價值(原諒我找不到其他說法)
銳減。跟她在小偷家族說出那句台詞一樣。
我在想那部份如果能留白應該不會比較差。
確實呢,或許沒有那句話會比較好。
爆
[好雷]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一筆一畫,同意/異的痛與愛──《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 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雅歌第8章第7節》 每個人的心中,似乎都刻有這樣的一個名字:或許他就在你身邊,或者暫 時不在,但只要你呼喚他,他會回應你,像是定位了你的存在;或許與他早已8
[討論]《那個男人》結尾(有雷)昨天看完 今天還是有點納悶 最後一幕 律師在酒吧和陌生人聊天 臨走前交換名片1X
[討論] 刻在 片名蹭Call me by your name熱度《刻在你心裡的名字》片名 根本跟Call me by your name很類似啊 都你的名字我的名字 取一個新片名很難? 《刻在你心裡的名字》這個片名根本是在蹭Call me by your name熱度6
[好雷] 初戀的極限與永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偏私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圖文網頁版: ~*-*~*-*~*-*~*-*~*-*~*-*~*-*~*-*~*-*~*-*~*-*~*-*~ 初戀的極限與永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5
[好雷] 真相,向外投射的光:《沉默呼聲》預告片: 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圖文網頁版: ~*-*~*-*~*-*~*-*~*-*~*-*~*-*~*-*~*-*~*-*~*-*~*-*~4
[請益] 玫瑰的名字/薔薇的記號 (1986)玫瑰的名字/薔薇的記號 (The Name of the Rose) (1986) Der Name der Rose (original title) Directed by Jean-Jacques Annaud Based on The Name of the Rose by Umberto Eco3
[好雷] 降伏如軟土:《沒有煙硝的日子》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本片已自12/30上映,有意者請把握場次。 圖文網頁版: 預告片:2
[好雷] 將靈光化為花束:《小說家電影》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圖文網頁版: 預告片:- 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由於是短片,上映時間亦短,有意者請把握本週時間。 圖文網頁版: 預告片:
- 本文涉及劇情,且具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本片已上映第二週,有意者請把握本週時間。 圖文網頁版: 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