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好雷] 外交達人出任務 法國官僚浮世繪

看板movie標題[好雷] 外交達人出任務 法國官僚浮世繪 作者
eslite12
(recta sequi)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2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說起現代"官僚劇"的經典,首推BBC在1980年首播的<部長大人>。不過<部長大人>畢竟是齣徹頭徹尾的諷刺喜劇,並植基在英國的階級社會背景中,以致充滿某種犬儒的小政府價值觀。若要找剖析官僚體制實況的劇本,也許<正宗哥吉拉>更為貼切?而作為以官僚主義知名的國度,法國當然也推出過精彩的官場喜劇,2013年的<外交達人出任務>應該是近年的高峰。第一次看是2016年,總統還是本片女配角茱莉嘉葉後來的男友歐隆德,在馬克宏執政數年後重看,又別有一番滋味。

法文片名<Quai d'Orsay>既是1855年第二帝國時代竣工的外交部大樓所在地,也是外交部的代稱。第五共和以來,法國的部會名稱一次比一次吸睛,最後人們把能固定享有一片天地的大部會用地名代稱,在機關間倍顯尊榮;但占據第七區河岸,聽來又比在八零年代被搬到貝西區水泥堡壘的財政部尊爵不凡。在有傳統的國度,外交單位常被稱為"官僚中的官僚":巴黎的奧賽碼頭、到現在還緊抱著俾斯麥舊名的柏林"外務辦公室"、華盛頓特區最陰霾的霧谷。本片片頭Raphaël Personnaz飾演的男主角Arthur Vlaminck第一天上班時,穿過外交部一扇又一扇門,正像預告觀眾將隨著主角探索於官僚迷宮中。

然後本片的靈魂人物出現,有著貴族名字的部長Alexandre Taillard de Worms,這當然讓人想起曾任外交部長及總理、被視為席哈克總統指定接班人的德維勒潘-筆名Abel Lanzac的劇作家正是德維勒龐內政部長及總理任內機要,而且連名字都開了前老闆一個玩笑:劇中部長的家族封地在與法國接壤的沃爾姆斯,而德維勒潘家族則是洛林公國的名門(雖然不是貴族)。

如同德維勒潘,電影裡部長出現後看到新員工依然自顧自地引經據典夸夸其談,滿足人們對Sciences Po校友的想像。有趣的是這位右派大將引用的對象不乏左派思想家,還喜歡用"同志"稱呼同事,這既是戴高樂運動左右合流的結果,但也因為德維勒潘在1968年時也曾當過學運分子?

部長大談法國的地緣政治,把年輕的機要弄得一愣一愣的,再告訴他要將最重要的部分"言辭"(langage)交給他負責。雖然Arthur也被設定為與作者一樣接受傳統法國菁英的名校教育,他過著的畢竟是普通巴黎小資的生活,還有個由Anaïs Demoustier飾演、在北郊國宅區當老師的同居女友Marina,一開始自是被外交部的弄得頭昏腦脹。

這時本片開始用海拉克利特的格言作為段落;比起英美政治劇熱愛的馬基維利,海拉克利特既有全面的哲理辯證,又因為只剩斷簡殘篇,而更給人高深莫測之感。之後部長會自己出來說,想要什麼講稿就翻開海拉克利特-喜歡亂湊一通的講者,應該會讓多數寫稿者充滿即視感。

接下來Arthur被逐個介紹了外交部的頭號主管們,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維繫外交部運作的主任秘書(directeur de cabinet)Claude Maupas(演員Niels Arestrup可拿過三次凱薩獎):每天在辦公室聚集議論的官員,桌上高高疊起的各色公文,用在任何有適任主秘的組織體都相當逼真;即使是愛麗榭宮,有事也要找老主秘。

男主角以好奇疑惑羨慕交織的姿態,看著其他外交部官員們在主秘領導下處理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等大議題,他要處理的卻是部長要的有"原創靈感"的講稿,而公務員早已被部長獨有的術語學搞到精疲力竭。當人們討論政策,部長始終沉迷在自己的話術遊戲間,比如"責任、團結、效率"這種口號:從技術官僚的角度,欠缺專業的政治人物總是堅稱自己談的是政治,並責怪文稿直奔主題。

依循法國制度,本片的主要角色是部長內閣裡的參議(conseiller)們。撲克臉卻相對友善的歐洲參議向Arthur解釋部長文稿所偏好的用語,並指出他其實是超額機要人員,才會至今找不到座位和電腦-從整個部裡對他最友善的是主秘,似乎暗示這位老官僚其實是要找個年輕人來應付部長的需索無度?在文稿討論的過程間,會發現老主秘看盡一切,唯二的堅持是體制的運作和西歐戰後建制菁英所擁護的法德同盟。部長內閣裡其他的參議就沒那麼友善了,中東顧問根本懶得搭理,由法劇常見甘草人物Thierry Frémont飾演的美洲顧問愛唱歪歌,沒有建議只覺得反正部長就會一直改。最大亮點當然是茱莉嘉葉飾演的非洲顧問Valérie Dumontheil,一邊給年輕同事性暗示另一邊卻挖坑給人跳。

生命很快會自己找到出路,Arthur慢慢發現部長喜歡敷衍外面的名牌詩人換來幾句金句,而文稿就在這種塗塗改改中一篇篇完成。很促狹的是Arthur寫稿時,往往因此換上像是擊劍的配樂。他也發現其他顧問們工作很大一部分,其實是透過國會聯絡人幫朝野議員寫稿,用套招換取部長在議會安全過關。

讓主角視角困擾的,是他慢慢發現充滿魅力的部長卻似乎只願意高談闊論,而不願意做實事。部長看似心急地在各個幕僚辦公室間闖來闖去,氣場強大總是讓紙張飛揚,卻只醉心(想像中的?)大國角力,抱怨見丹麥等小國部長是浪費時間,有時更抱怨外交部是"技術官僚染缸",寧可執著於文具用品。不過從幾次危機中,其實也能發現看似截然不同的主秘和部長,彼此其實相互依賴。雖然主秘在為國家解決問題時,部長還是在旁邊碎碎唸,但可以發現其實在文稿以外部長對官僚的專業仍然相當授權和尊重。

正如同男主角跟朋友聊天時說的,主秘似乎把部長當成樓上有點吵的鄰居。主秘認識各單位每個關鍵環節上的人,部長則偏好與文人雅士吃飯。在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吃飯時,部長大談自己原本想當個作家,這當然讓人想起寫詩的德維勒潘,但更是法國的蒙田傳統:若想爭取大位,先寫散文說自己厭倦權力,只想躬耕田園(同時住在巴黎)。

從柏林回來後部長開始焦慮到紐約的稿子還沒有好,這時主秘對年輕同事循循善誘,幫部長寫稿子不要太快進入細節,而部長也終於拿出智慧的泉源海拉克利特。這種應付部長的稿子,正如同另一位參議所說,是"科學怪人遇到七個小矮人",但是出差晚餐時,部長卻講出了他的丁丁哲學:人們會喜歡看丁丁歷險記,因為一頁接著一頁的危機,卻又相當有節奏。正當他講出這句至理箴言時,有著8萬法國僑民的非洲國家發生軍事政變,這時眾人知道不管何時打回巴黎,主秘總和他的貓在辦公室工作中。

趕回到巴黎,只發現總統更關心的是在法國和西班牙邊界走失的棕熊,但看來總在翻海拉克利特小紅書的部長,卻帶著外交部成功解決了非洲危機(雖然依靠的仍是主秘的手腕與人脈)。片尾整個團隊很有氣勢地再到紐約,畫面接上德維勒龐2003年在聯合國安理會批評美國的知名演講。如果不熟悉官僚機器運作,可能會覺得本片幽默滿分但評價莫測?畢竟這個部長是個在意螢光筆與作秀的紈褲子弟?

但我覺得本片看似諷刺的視角,卻是要謳歌法蘭西體制的菁華:政客負責用華美詞藻將專家政治的結論賦予共和國的榮光。看似活在務虛之中的部長,其實總是和務實者分工,讓技術官僚去追逐"務實"的細節。這種分工或許也是歐陸與英美的分歧。一樣從拉丁區中學進入法國傳統菁英養成所,馬克宏總統與片中Arthur同為新一代更"盎格魯化"的法國中產頂尖;馬克宏時代法國是否真的"革新"見仁見智,但過去結果論來運作良好的法國官僚,面對"務實"的新上司則無疑仍在調適期中。

因為由曾經的局內人撰寫劇本,又有法國影壇眾多明星參演,<外交達人出任務>像是法國文官體系運作的眾生相。但最精彩的詮釋者,當然是演出部長的Thierry lhermitte。而兩位男主角在冬日巴黎碼頭畔晨跑的畫面,充滿對二者關係的暗喻,讓人記憶深刻。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23.199 (臺灣)
PTT 網址

butmyass 07/13 23:04

webster1112 07/14 05:18廣告就超搞笑了 XDDD

p08171110 07/14 19:56好看,mod一直有在播

mysmalllamb 07/15 05:39服務荒唐老闆是養兵千日,就等他用在一時饗宴我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