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午後彌撒
《午後彌撒》Mass觀後心得
防雷頁
*********
這是一部沒有特效、沒有主題曲、沒有動作大場面、沒有青春俊男美女的片子。
這就只是一個面對創傷,自己是否願意和自己和解的故事。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苦痛,很多時候來自於「放不下」,如同接近片尾的時候,受害人的媽媽一直心知肚明,「只要一原諒對方,就真的代表永遠失去自己的孩子了!」這句話真的貫串全片核心,逝者已矣,生者能否重生,端看內心是否願意放手。
本片一開始時,真的會想,被害人父母為什麼一定要去這場會面呢?對方害死了自家孩子,這份悲痛真的是想一次就痛一次,遑論去見他的家人?但,隨著劇情推演,演員傳神表現,從表情、對話,我們得知事件前因後果;從肢體動作、場景切換,我們了解故事衝突和主角的內心轉折,畫面全黑的那一幕、遠方山景絲帶飄揚的畫面,是不是都在告訴我們當時主角們內心有多黑暗、多孤獨?
而另一個想要探討的就是雙方父母的穿著,隱約可感受到兩邊的教育環境仍有所不同,雖然都深愛子女,都付出心力陪伴孩子,但,這種事碰上了就是碰上了!
劇中加害人的父親西裝筆挺,表情木然的敍述事件的結果,激發了受害人父親的情緒,相比之下,後者的服裝較為休閒,似乎也透露出兩個家庭經濟上的差距,也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前者為了工作,為了面子,就將孩子丟給妻子、丟給醫生,甚或是也不願讓校方知道孩子病史呢?如果曾經在哪一個環節,他願意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時間分給妻兒,是否就可以降低悲劇發生的可能?
而回到故事核心,這仍舊是個悲傷的故事,所幸,藉由分享彼此的故事,他們找到心碎後再重生的理由,那就是「活下去」。
原來,放下質問自己、質問他人的執念、從傷痕中復原,需要的不只是時間,而是願不願意勇敢地「說出來」!我想,這就是這整部片,只有四個人、一間小房間、一張圓桌為主的理由。
只有願意訴說自己的感受、願意聆聽對方的聲音,才能找到解救彼此的方法;原來同理別人,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救贖。
P.s最後一定要佩服一下剪輯師的功力,十年磨一劍,可以把這麼「沉悶」、「沉重」的主題,帶出起承轉合,其中融入了美國宗教、教育觀念,以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囝仔來講,其剪輯手法所呈現的敍事風格、畫面節奏,能夠讓所有族群了解故事發展,觸動人心,引發共鳴!
--
昨天看完,真的值得一看
推
好看 尤其推薦不要看任何預告跟簡介 不會先入為主帶
入預期想看到什麼對白
爆
Re: [問卦] 紫微斗數的「夫妻宮」,交往能算嗎?新的修文回應: 感謝版友的肯定與厚愛,推文經計算後大概千來人參加抽選,很顯然是並不容易抽到@@ 過年後我會再寫一篇文章推廣斗數與命理觀念,並再多安排一些額度抽選。 年初三用程式抽選的結果如下: A組中選:yun1989 HarukaLM爆
[問卦] 酷龍的故事也太感人了吧今天和大S結婚的是具俊曄 他的好搭檔姜元來 在2000年的時候車禍截肢 當下具俊曄就推掉工作立刻趕往醫院 醫生告訴他 姜元來可能會終生癱瘓爆
[情報] Gregg Popovich 你沒聽過的小故事Manu Ginobili: 2013 Ray Allen 投進那個三分球,馬刺錯失幾乎到手的冠軍之後。 Popovich 硬拖崩潰的馬刺隊全員出去吃飯。爆
[求助] 害怕性的女人是否很難在關係中生存?(文很長,謝謝大家) 先說在前頭,我是一個身上有許多複雜議題至今仍未弄清楚的人 過去經歷堆疊讓我對於性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害怕 甚至不只性,我對所有親密接觸的適應進程都非常慢 嚴重程度是我只要感覺到有人想追求我,就會引發近似恐慌的高強度焦慮反應8X
[求助] 感受不到連結的婚姻是否同意記者抄文:NO 簡單說一下背景,交往五年半,結婚4年,小孩4歲 沒錯就是奉子成婚 但老實說發現懷孕前,我就已經覺得個性認知太不合,提過分手 不過意外懷孕,就決定還是生下來+登記93
[ 好雷] 讓我淚崩的奇異博士2手機排版勿怪~ 大家午安~ 剛剛看完奇異博士2 滿滿的情緒真的好滿好難過啊~ ------- 這是防雷頁 ------74
[討論] 要找到心靈契合的另一伴是不是超難關於心靈契合的定義我可以拿知乎上的一個回答舉例 「 1 我講的任何東西,對方都理解,對方說的,我也都理解; 2 和她的交流是完全不做作的,想到啥說啥的,對方也是一樣,77
Re: [問題] 照片的故事感怎麼來?一個故事基本要素包含人物、背景和情節, 延伸成照片的故事感大概是主題、場景與行為。 簡單來說畫面裡至少要有一件事發生。 以編排來看,一張是比較容易的,只要一件事就能支撐。 反而成套比較難,因為要多張有同樣概念,來串起故事。53
[心得] 我們的藍調時光-和解的勇氣(玉冬與東昔)不論是愛情、友情、親情,總存在無限美好想像, 但與現實衝撞之時,在彼此身上留下的傷痕, 同時是殘酷而深刻的。 藍調帶來了在濟州島上生活著人們的百態, 他們各自遭遇了不同的故事,有快樂有悲傷,15
[心得] 很晚收看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心得父母之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 然而在奉行升學至上家庭中,孩子的路卻因而被侷限。 為求滿分、名校、功成名就,沉重的寄望讓家庭扭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所生養的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 五個家庭故事告訴你「母愛是種精神病」,而父愛大概是ATM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