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2017 Fall (MFE/QF) 財工申請心得

看板studyabroad標題[心得] 2017 Fall (MFE/QF) 財工申請心得作者
congchong5
(congchong5)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0

Medium 好讀版: https://reurl.cc/R0q6K9

從標題可以看到這是偏晚了許久的心得分享文 XD
趁著疫情沒地方去的時候終於把它生出來了,排版如果不佳的話還請見諒。

[前言]

這是一篇遲了四年的美國財務工程碩士申請心得文,身為一個背景不佳的申請者,當初在尋找心得文時就發現財務工程申請心得文相對其他領域少了許多,而好不容易找到的幾篇心得文往往又是大神等級的申請者,因此決定在畢業之後來回顧自己當初的申請,並且以自己弱底的經驗來鼓勵未來想申請財務工程的申請者,並反思當初的申請,希望能在今年或是往後的申請幫助到大家。

雖然晚了許久,但是這幾年還是陸續有與一些財務工程碩士的申請者接觸,感覺大部分的申請狀況還是差不多相同的,如果有人想要申請財務工程相關碩士的話,歡迎留言或是連繫我,我會盡量回答大家的問題。

[申請資訊]

Admission

- GaTech MS in Quantitative and Computational Finance (04/14)
- NYU Tandon M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03/29)(w/ 18K Scholarship)
-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MS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05/06)

Rejection

- Baruch - M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03/10)
- Boston University - MS in Mathematical Finance (03/18)
- UW -MS in Computational Fin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03/08)

Decision

New York University, Tand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 M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個人背景]

Education

- Money and Banki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012 - 2016)
- Overall GPA: 3.53/4.0
- Last 60 GPA: 3.80/4.0

Relevant Courses

Calculus I/II (A), Statistics I/II (C), Linear Algebra (B), Econometrics (C),Mathematical Finance I/II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A), Derivatives(A),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Finance (B),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Engineering
(A), C++ Programming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 (Online Course from Baruch)

Standardized Tests

- TOEFL: 101 (R: 30, L: 25, S: 22, W: 24)
- GRE: 328 (Q:170, V: 158, AWA: 3.0)

對於碩士申請者來說,我認為近年來標準化測驗的重要性越來越低,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學校甚至將 GRE 設為 Optional,儘管重要性變得比較低,但是我認為跟我一樣弱背景的同學還是需要盡可能的考高來彌補其他地方的不足。

我對於標準化測驗的準備過程跟一般人比較不一樣,在決定要出國後,我在大三的時候就先去補 GMAT,這邊奉勸大家不要像我一樣沒做功課,最好還是看你要申請的科系的要求再決定要去準備哪一個。我的 GMAT 從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開始準備,直到我遞交我的申請前,總共考了五次,也只考到 680,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在考試的時候太害怕因為答錯前面的問題而到低分區,以至於每次都時間不足而導致中間後面的題目只能快速的做答。由於成績不甚理想,再加上 GMAT 考試間隔的限制,在申請截止前我沒辦法再考一次 GMAT,也因此讓我別無選擇的想到要不要去試試看考 GRE,畢竟財務工程碩士主要還是看 GRE。

因此我報了剛好可以在申請截止前出分的GRE,儘管盡量的報了可行中最晚的考場,但我還是只有兩個禮拜的時間可以準備,加上那個時候正在服役,沒辦法全職的去準備考試,也因此我所制定的計畫也跟一般考 GRE 的人不一樣,由於 GRE 的 V 與 GMAT 一樣有邏輯與閱讀,因此我在考前的目標是這兩部分爭取全對,至於單字則是能背多少就多少,兩個禮拜就是利用站哨的空檔利用 APP 背 Mason 1000,下哨後做 Magoosh 模考以及看我朋友借我的字神真經,以結果來看我的策略還算是正確的,雖然沒有到特別高,但是至少在這部分不會成為我的短版。至於托福,考量到我自修去考也沒多高,就不特別做分享了。

Other Experiences

- Alternative Military Service, Investigation Bureau (2016 - 2017)
- Summer Supply Chain Intern, Taiwan Business Bank (2015 - 2015)

在這邊想要小結一下我的個人背景,從上述相關課程以及其他經驗可以看出我的個人背景跟廣大的財工申請者相比是比較不足的,我的數學課不僅修得不夠多,成績還有點不堪入目,而程式相關的課程更是沒有,在校時僅有一點 R 的基礎與 SPSS 的經驗,比較與財工相關的語言 C++ 也是在服役時上 Baruch 的線上課程,整體而言我的課程背景非常的弱,而在另一方面,我也沒有什麼太好的實習經驗,更不要說其他與財務工程有關的經驗了,雖然這樣的經驗打出來著實丟臉,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將其完整的打出來,讓與我差不多弱背景的同學有個參考以及信心,後面我也會分享我自己認為可以改善履歷的方法。

[選校策略]

選校是申請學校的第一步,我個人認為在決定要申請的當下就應該先根據自己當下的背景與期望擬好一個初步的學校系所清單,並且根據這些學校去準備自己的申請文件及想辦法改善自己的申請條件以符合這些學校的標準,每完成一個階段後再根據蒐集到的新資料與自己最新的狀況做調整。

我認為選校所連結到的是你的目標是什麼 ?留在當地工作、獲取名校的頭銜,或是學到扎實的知識,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也沒有哪個目標是最佳解或是唯一的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沒有學校讀而違背自己的期望。在申請前想一下如果錄取了這個學校,你會不會想去讀,如果你會猶豫,那我會建議你好好的思考一下。因為每個人對於名校的頭銜都有不同的標準,所以在這後面這一部分我更想分享如何來研究學校的就業與課程設置。

A. 就業資訊

關於就業資訊,最直觀可以查到相關資料的地方就是學校系所網站,通常可以在placement/alumni 的地方看該系所的就業統計資訊或是畢業生的去向。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系所所提供的資訊都會被美化,舉例來說他們可能會扣除所謂 “無留美意向” 的學生,進而
提高該系所留美工作的比率,當然這些無留美意向的學生們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生涯規劃或是家庭因素而回國工作,但是也是有一部分的人是因為能力不足而回國,所以我認為系所如果僅有提供一個比率,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就好。以我的經驗來說,通常就業越好的系所,所提供的就業數據就會越詳細。除了就業率以外,系所通常也會提供畢業生的去向,從過往幾年的紀錄一起看的話,就很容易可以發現有哪些公司會固定招收該系所的學生,以及這個系所學生一般所走的是哪個領域,有沒有與你的職涯所符合,而這也可以提供靈感於你的申請文書中,讓你知道該如何對應相對的學校寫職涯規劃。

https://imgur.com/a/NEHLt6u

第二個可以查到財工相關的就業資訊為QuantNet,QuantNet 是由 Baruch 校友所建的論壇,上面可以看到財工領域的學校申請心得、推薦書籍又或是就業資訊等。如果對於財工有興趣,但是還處在剛開始了解的階段,我認為這個是一個很好帶人入門的論壇。而關於各系所的就業資訊,可以在 QuantNet 每年的排名上看到,如上圖,同樣的,根據我自己的觀察,這邊的就業率應該是扣除所謂的 "無留美意向者",基本上上面的數據都是蠻準確的,無論是學生人數還是平均薪資,以一個綜合的統計數據來說,是蠻具參考價值,我的建議是可以透過近五年的歷史數據來做一個綜合的考量,因為如果只看最新一年的數據,很有可能會某些學校因為一年特別好的數據而被誤導。

最後一個我想介紹的就是 Linkedin,大家可以直接透過 Linkedin 查看該系所校友的去向及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他們過往的背景,如果是像我一樣弱底的同學,如果只單純看就業率選校的話,會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去了就業率很好的學校,就會有比較高的機率找到工作,但是這個其實是不一定成立的,許多很強的學校之所以就業好是因為他們所招的學生很強,可能是有很強的資工/數學背景,又或是知名公司工作了好幾年,如果背景不好,那就算被錄取,也不一定會保證你的就業,畢竟如果背景相對弱,又需要跟這麼多厲害的人競爭系裡的資源,有很大的可能是你會拿不到任何資源。因此,我認為 Linkedin 的主要價值就是讓你參考畢業生的背景與未來的發展。

其他當然也可以去一畝三分地或是 QuantNet上面看在校生/校友的分享,或是直接的私訊他們詢問,不過一方面來說,一畝三分地上財工碩士的相關就業數據較少,另一方面我相信大部分的在校生或是校友都還是會盡可能地說系所的好話,例如我們系有人去了哪些公司,想找工作都可以找到之類的,而他們口中的這些人,往往可能是系上相對強的同學,因此相對於前面所列的三個來源,我會認為可能會比較需要個人判斷。

最後,跟就業常常混在一起講的就是學校的地理位置,這裡不談關於城市以及氣候的偏好,單純談論地理位置與就業之關係討論,一般認為在較好地點的城市中,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參加招募說明會、黑客松比賽,又或是與業界人士的聯繫,而這些優勢會讓人更容易獲得實習或是正職。以我自己和身邊所認識的人所得到的經驗,除了黑客松表現良好會讓少部分人獲得面試的機會以外,基本上大部分的招募說明會並不會增加你的面試機會,而與業界人士的聯繫,除了系上畢業的校友有很低的可能性會跟你面對面諮詢,大部分都還是透過網路聯絡,因此,就我自己認為,這些活動在財務工程領域並不會增加就業的可能性。

地理位置對於財務工程領域就業的影響,主要在於小型或是新創的公司所帶來的機會。一般而言,美國大公司的面試是會幫你出交通以及住宿費,然而小公司或是新創立的公司就不太可能這樣做了,因為他們規模較小,所以會更傾向於向附近的學校招人,而不是出錢請其他地方的人來面試,在紐約就有許多這樣的交易公司或是避險基金,而地理位置好而造成就業好,往往也是因為這些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雖然說前面我提到地理位置會增加小型或是新創公司的實習與正職機會,但是我想要提醒的是,在做選擇時還是要考慮自身的實力與所在地區的學校數量,舉例來說,儘管紐約有較多的小公司機會,但是在這邊同樣的也有許多財工系所,以最新的 QuantNet 排名你可以發現,前十名有七所學校都在紐約有校區或是會有一學期在紐約,也就是說,儘管職缺較多,但是你所面對的競爭者也更多且更厲害,如果實力較為不足,或許也可以考慮去地理位置看似不佳,但是該學校在該地區有較強的連結可以幫助學生較容易於當地獲得實習與正職。雖然說前面我提到地理位置會增加小型或是新創公司的實習與正職機會,但是我想的是,在做選擇時還是要考慮自身的實力與所在地區的學校數量,舉例來說,儘管紐約有較多的小公司機會,但是在這邊同樣的也有許多財工系所,以最新的 QuantNet 排名你可以發現,前十名有七所學校都在紐約有校區或是會有一學期在紐約,也就是說,儘管職缺較多,但是你所面對的競爭者也更多且更厲害,如果實力較為不足,或許也可以考慮去地理位置看似不佳,但是該學校在該地區有較強的連結可以幫助學生較容易於當地獲得實習與正職。

B. 課程設置

以我自己的觀點來說,課程設置真的是比較難判斷的一環,透過學校官網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上了解課程的彈性與方向。畢業學分中有多少的學分是必修,能有多少學分去選選修又或是其他系所的課程,以及該課程設置是偏向什麼方向,這些可以讓你了解到,這個學校的課程能不能幫助在你想走的領域專精。另一方面,也可以上一畝三分地或是QuantNet 上面去看過往學生的分享,雷課或是神課之類的,都可以稍微了解一下這些課程的水平如何。我想要在這邊提醒大家一下,不要用課名來判斷一個課程如何,有時候課名會寫得很厲害,但是實際上就是一個沒有用的廢課,有時候課名看似很普通,但是卻很充實,有些課的授課教授可能每學期都不一樣,過往的經驗沒辦法複製,所以千萬不要單獨以課名來判斷,而是要綜合考量網路上的分享,問過往的學生 (通常在課程上的分享都是很實際的) 以及利用學校學生的去向來判斷。

這邊想要分享我對於修課的一些看法,網路上看到有一部分的人說,上課的內容都沒有用,建議大家修有專案的課程和水課,找工作主要還是需要靠刷題,沒必要花太多精力在那些很重的課程上,其實對於這種說法我認為是不完全正確的,的確找工作的時候還是靠刷題以及專案經歷會比較有幫助,如果你的目標是為了留美工作,那的確可行,就算是弱底都有機會靠這樣找到工作,我自己的看法是,題的確要刷,但是就財工碩班而言,應該幾乎全部的系所都是就業導向為主,就算是一些看似比較理論的課程,裡面的內容也是你面試甚至是工作上常常會遇到的內容,因此我自己是認為上的課程的確也還是很重要,更不要提有些課堂的教授所教的都是業界寶貴的經驗,是一般不太容易接觸到的內容。

C. 自身背景與選校

選校策略當然不能只是單單的看學校的名聲、就業與課程,而忽略了自己是否有機會錄取,而判斷自身是否會錄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參考與自己背景相符的申請者,看看他們的落點當作參考,然而,台灣的財務工程申請者相對來說,人數較少,分享的人可能更少,這也使得很多人可能會去參考其他地方申請者的背景,然後可能看到很強的三圍,很豐富的實習經驗就感到挫折,進而不敢申請相對應的學校,但是我想說的是,學校對於不同地區的申請者會有不同的審核標準,不需要因為看到其他人很強的背景就感到挫折。

一般而言,最簡單的是去看之前幾屆學長姐的申請結果來判斷自己的落點,通常這種都是非常具有參考性的,但是若是自己系上並沒有前例的話,我認為可以參考 PTT 上面的分享文章,或是其他以前的財務工程的申請者之背景來判斷自己的落點,如果真的很難找到符合的背景,我的建議會是可以去私訊有分享心得的前財工申請者,詢問他們的看法,因為他們多多少少都會對於各財務工程系所有所了解,所以他們較可以依照經驗給你建議。

[如何加強自己的履歷]

隨著資料科學的興起,包含我的母校現在都開設了許多相關的課程,現在的申請者與我當初相比,相信大家會有較多相關的課程,但是若是在一開始選課時忽略,而導致沒相關實習以及沒相關的課程該怎麼辦?就我目前畢業後自己的回顧,我會採取以下的幾點來加強自己的履歷。

- 自己找尋課題做專題

自己找尋自己有興趣的課題,並且嘗試將其做成一個專案,放到 Github 上面,這是我認為增加自己履歷強度最佳的一個辦法,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財務工程主要是就業為導向的一個專業,所以一般而言,學校在審視履歷的時候,也會以是否可以找到工作來做一個思考的點。所以大家在準備自己的履歷的時候可以先思考一下,財務工程碩士的就業定位是什麼?以課程以及學校錄取的學生背景來看,可以發現數學背景與程式背景極為重要,但是如果是要做數學模型,業界一般還是找數學或是物理等博士來做相關的工作,也因此,我認為財務工程碩士的出路,大部分來說還是寫程式,無論是將這些博士所研發之數學模型以程式實現,還是維護原先寫好的訂價或是交易程式,又或是找尋交易因子等,也因此,若是能夠做出相關的專案,並且完整的呈現出來,不但可以向學校證明自己相關的能力,同時也是可以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我所認識的同學就有人沒有找到實習,但是合在一起做了一個完整的專案,並靠著那個專案獲得工作機會,也因此,我認為做相關的專案,好好的維護自己的 Github,並且附在履歷上對於申請學校以及日後找工作都是有益的。自己找尋自己有興趣的課題,並且嘗試將其做成一個專案,放到 Github 上面,這是我認為增加自己履歷強度最佳的一個辦法,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財務工程主要是就業為導向的一個專業,所以一般而言,學校在審視履歷的時候,也會以是否可以找到工作來做一個思考的點。所以大家在準備自己的履歷的時候可以先思考一下,財務工程碩士的就業定位是什麼?以課程以及學校錄取的學生背景來看,可以發現數學背景與程式背景極為重要,但是如果是要做數學模型,業界一般還是找數學或是物理等博士來做相關的工作,也因此,我認為財務工程碩士的出路,大部分來說還是寫程式,無論是將這些博士所研發之數學模型以程式實現,還是維護原先寫好的訂價或是交易程式,又或是找尋交易因子等,也因此,若是能夠做出相關的專案,並且完整的呈現出來,不但可以向學校證明自己相關的能力,同時也是可以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我所認識的同學就有人沒有找到實習,但是合在一起做了一個完整的專案,並靠著那個專案獲得工作機會,也因此,我認為做相關的專案,好好的維護自己的 Github,並且附在履歷上對於申請學校以及日後找工作都是有益的


- 參加資料科學競賽

參加資料科學競賽也是充足自己履歷的一種方式,現在台灣有許多金融機構都會發起相關的資料科學競賽,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時間有限的話,我個人會更偏向 Kaggle 上的競賽,Kaggle 競賽除了可以把它包裝成專案以外,若是你能夠得到牌位,也可以算是一種實力的證明,對於履歷也會是一種加分。

Kaggle 上面也有許多金融相關的競賽,我之前也參加過兩次,在之前找工作時,面試官們也問過許多次我參加 Kaggle 的實作細節,代表這類的競賽或多或少是一種可以吸引面試官眼球的經歷。

除了參加競賽寫成專案以及獲獎以外,我認為 Kaggle 最大的價值是去學習其他人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對於個人的提升是蠻有幫助的。但是我會建議在參加競賽時要慎選題目放在履歷,舉例來說,很多人會用鐵達尼號生存率預測當作練手,並放上去履歷,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他的確是很好練手的一個題目,但是因為太多人都做過這些,若是擺上履歷的話,可能對自己的履歷不太能加分,因此,慎選競賽題目也是很重要的。

- 線上課程

線上課程對於申請有沒有幫助目前還是有爭議性的,沒有人能保證他一定有幫助,我們可以透過下面兩張圖看到兩間大學教授的觀點,卡內基美隆的教授以自身的經驗說明著線上課程對於招生委員會而言並不會被太過重視,需要結合現實中的專案才可以獲得額外的加分。

https://imgur.com/a/VeqCiOO

而布朗大學的教授則認為儘管會對於取得這些課程的證書會讓人有疑慮,但是在缺乏其他資訊的情況下,他們會是一個有用的額外證據。

https://imgur.com/a/8JsIA72

以我自己的想法來說,這些線上課程的證書或許在大部分的時候都沒辦法給予到申請的幫助,但是不論如何他們都不會是一個扣分的選擇,尤其是對於某些申請者,可能學校沒有開相關的財務工程課程,這時候去上線上課程拿證書證明自己對於這些學校規範的必修課程有一定的基礎,至少可以提供一個一個額外的證明,代表你對這些課程已有了解,並且展示出你對於這個領域的興趣及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你理解到財務工程是不是你真的想走的方向。

[總結]

最後想分享一下我為什麼選擇 NYU Tandon 以及許多人曾經詢問過我的問題,NYU Tandon 是否可以就讀。其實老實說,當初在選校的時候,這間學校是我所錄取中,我比較不想要去讀的,因為我更傾向於就讀有完整校園的學校,然而,我對於自己就讀財務工程的職涯目標是走計量風險,在與三所學校就讀的學生聊過後,我發現 GaTech 當時就業更偏向資料科學,WUSTL 更偏向資產管理,而 NYU Tandon 畢業後的去向更多元,加上他的課程也較多樣化,可選擇性更高,也因此我在最後一刻選擇了這間原本我最不想去的學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了解到 NYU Tandon 在近年來有越來越認真的在經營,有了自己系上專屬的職涯中心,挖角了業界的知名教授 Peter Carr 來當系主任,加上在台灣 NYU 的名聲較為知名以及紐約地理位置較好,所以最後去到了這間學校。

但是老實說,當初我去的原因很多其實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樣子,這也是為什麼我想寫這篇文章,舉例來說,儘管 NYU Tandon 選課看似比較彈性,有許多不同財務工程領域的課程以及方向,但是大部分好的課程還是只有那幾個,許多名稱看起來很厲害很相關的課程其實都是沒什麼用的課,又例如,儘管 Peter Carr 進來學校後,有稍微帶來一些自己的資源,加上有了自己的職涯中心與顧問,系上有許多專門給我們系的職缺,但是這些資源往往都是集中在數學與資工背景的同學,又或是集中在實習經驗較為豐富的同學,基本上輪不到像我這種背景偏弱的人,而儘管紐約地理位置好,像我之前所提到的,有許多小的新創公司提供機會,但是在紐約的好的財務工程系所很多,NYU Tandon 的校名雖然可以讓我們通過一開始的簡歷關,但是在自身實習經驗缺乏,專案經驗又都跟系上其他同學一樣的情況下,實在是很難脫穎而出獲得機會,也就是說,當初我選擇這間學校的原因,基本上在後來都並沒有成立,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我自己的背景太過於弱。

雖然上面說了一堆系所對於弱背景的壞話,但是我自己還是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儘管系上資源大都會落在背景比較強的同學中,但是其中有些機會還是可以自己把握住的,例如有些公司篩選人的第一步是會提出一個測驗,並且要你實作出來,這對於我這種背景較弱的人來說就是一件好事,因為背景弱並不代表個人的實力較差,往往其實只是你所在的環境缺乏相對應的資源去支持,我就曾經透過這些測驗獲得了一些小型新創交易公司與避險基金的實習與正職面試,並且於某些面試中成功獲得 offer。另外一方面,系所的經營也帶來了一些與業界公司合作做專案的機會,這種經驗也對於日後找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又或是如果有意想往學術界發展,也可以與系上教授一起合作,整體來說,我對於這兩年的就讀體驗還是滿意的。

最後相信大家一定會想了解我們的就業狀況,先說台灣人的就業情況,上一屆我只認識一個學長,加上我們這一屆有四個人,共五個人,有四個人有在美國找到工作,一個人剛拿到 OPT 還沒到期就因為找到日本的工作而離開美國,當然,我最後因為自己個人的因素,決定不申請 OPT 回到台灣,所以總計五人是三人留美,一人去日本,一人回台灣。至於與我比較熟的同學,統計 52 人,共有 38 人留美工作或是讀博,其他人則是沒留下來,基本上堅定想留下來且有付出努力的都可以留下來,當然可能獲得的工作並不會太好,可能是 contractor 又或是薪水比較低 (如: 7.5–8 萬鎂一年),但是通常這些同學在一年或是兩年後就會跳去比較好的缺。當然,以上的數據只是提供一個參考,實際上能不能找到工作還是需要看個人的付出及實力。

第一次寫心得文可能寫得很亂,如果有什麼不清楚的話都歡迎跟我說。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22.129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congchong5 (223.137.188.217 臺灣), 06/24/2021 19:32:19

Winston1384006/24 22:11推 同校學長

iambastine06/25 09:40推財工心得~

smooth00006/29 08:29推學長

ymsy10/12 02:38推同校學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