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討論] Peter Comeau談十大音響迷思

看板Audiophile標題Re: [討論] Peter Comeau談十大音響迷思作者
Trainpser
(Train)
時間推噓11 推:11 噓:0 →:19

※ 引述《feoteng2003 (Night for day)》之銘言:
昨天下午邊做事情邊拿來聽完了,
這邊綜合我在業界跟別人聊天和自身經驗現況來哈拉幾點

: 先歌國際IAG集團首席設計總監Peter Comeau
: https://soundcloud.com/johnhdarko/10-hi-fi-myths-busted-w-peter-comeau#c=1048: 討論十大音響迷思,稍微可以代表美聲派的一些觀點
: 1. 迷思:Hires是因為有高於20k的資料,所以才比標準音質更好
: Ans: 不完全是,現代DAC在解碼時仍會過Filter,此時高音質的headroom較高,對降低音: 質的抗性更好
: 但Filter合理調整的話,會讓轉譯更具音樂性
: 另外過的數位處理越少,Hires的優勢就並不如想像中明顯
: 2. 迷思:超高音因為可以播放高於20k的資料,所以才比標準音質更好
: Ans: 當初都是索尼搞的鬼,硬要搞什麼新時代高音質喇叭,所以他只好把可以唱到30K的: 單體,搞3次hamonic到達100k,一切都是行銷啦
撇除當初SONY搞得一波行銷手法, 其實在專業業界超高音應用早就相當廣泛了,
但是並不是為了配合播放媒介, 而是利用超高音在10kHz以上的強悍表現來做分音,
這樣子把原本高音的6.5kHz~20kHz段用兩顆高音去做分音, 同樣頻率段用兩顆喇叭發音
可以讓喇叭單體更輕鬆效率更高,
這也是為何加上超高音卻讓明明一樣只能聽到20kHz的我們感覺高音更通透的根本原因

: 3. 迷思:數位就是0和1,不受器材影響
: Ans: 不太對,理論上硬碟或串流到播放器還好,但數位訊號處理就是有時鐘問題,光纖: 有光電轉換問題,還有DAC是數位類比一半一半,所以轉換時還是會有出問題的地方,好: 的數位播放器還是會好很多
這部分Peter也有聊到,我和業界做DAC的大哥也有聊到類似的話題,其實在DAC裡面
他們都已經把相關問題都解決了,如果那些問題不解決,這個產品根本不能用,
然後外加數位01迷思,大家其實都不知道實際上在數位訊號處理部分,無論如何處裡,
他都是隨機的模型,送出去的信號假設10100, 可是接收到的可能會是11000,也有可能
會掉包少bit資料,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設計dac時就會降低與解決了



: 4. 迷思:黑膠就是比較好聽
: Ans: CD和數位進展已經很進步了,黑膠還要經過RIAA處理,所以也許比較好聽,但一定: 是比較不還原的
: 但另一點是黑膠時代通常有比較合理的成音處理,沒受到響度戰爭影響,所以這是黑膠比: 較好聽的另一種可能
黑膠盤帶錄音時代家父剛好就是那個時代回來的,受限於物理的限,
外加當時沒有數位錄音,黑膠與盤帶這種硬體載體有這天生的衰減,
白話說明就是如果你錄音進去是水平的頻響,重新撥出來會從4k左右開始掉下去

所以在錄音時就會"刻意"把4k以上的頻率全部拉起來,相消相減才會正常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很喜歡黑膠特別聲音的原因,現在也很多歌手反璞歸真回去搞黑膠

然後現代錄音器材根本原理都跟40年前的機器差不多,只是全部數位化,
只是真的會用的人現今也越來越少了,就跟現在小朋友沒看過智障型手機一樣
但是很多使用邏輯跟原理是不變的

: 5. 迷思:DAC和擴大機聽起來都一樣
: Ans: 沒有吧,可調整的太多了
: 6. 迷思:真空管是因為加入各種扭曲才會好聽,變壓器很不好
: Ans: (太專業聽不太懂) 基本上,晶體機放太小聲會有很多奇次扭曲,而真空管則是偶次: 扭曲,變壓器要看你怎麼用

: 7. 迷思:線材聽起來都一樣
: Ans: 線材就是個詐騙,基本上正常的線材應該影響不大,有感覺有影響的,搞不好是突: 出了某個頻段
這部分聽到Peter直接講出來也是挺有趣的,線材先撇除超高貴的情況以及品牌信仰
在家用環境其實還不夠極端,一條線最多也就10m,但是在專業的應用場景線材就很可怕了

除了電壓電阻之外,還有容抗要考慮,最有名的就是集膚效應,有興趣的可以自己google
因為當應用場景變成200m以上的時候,就都要考量了,所以線材有沒有差別
這就是個優秀的話題

: 8. 迷思:三音路的喇叭比二音路好
: Ans: 不一定喔,各有優缺點,多一個分頻點多一個鬼,但二音路又無法涵蓋全部頻段
這個跟第十點一起說

就同樣作為設計喇叭的觀點來看,Peter也表示這部分會花很多時間和金錢,
三音路跟兩音路設計方向跟邏輯都不一樣,很多時候會耗費很多成本
原因是同樣可以做出一樣的頻響,但是聽起來完全都不一樣,
原因是1+2+3可能=7777,原因是結果一樣,但是達到結果的方式不同,
但是喇叭在發音時並不是全部同時間一起跑,是動態動作的,所以這也造就了同樣頻響
不同聲音的狀況,這部分就要經驗相當豐富才有機會判別該怎麼做

: 9. 迷思:DSP萬能
: Ans: 才沒有,其他部分搞定了才適合做DSP,不然只是亂搞
單就設計喇叭觀點來看, DSP可以解決我50%的問題,但是大前提跟Peter看法一樣
我的硬體設計要配合DSP去做設計,所以如果要設計主動喇叭跟被動喇叭的根本邏輯不同

設計主動內建dsp的喇叭,從一開始就要圍繞dsp去打造,
所以我也常常說主動雖然可以減省很多硬體成本,但是會增加更多技術成本
用被動喇叭設計邏輯去設計主動通常都會出大問題

另外說道大家也都很好奇的DRC/空間調整,這部分我就和Peter看法不一致
家用環境我覺得DRC就是讓用家好用,隨時可以調整,配合空間的設計就OK了

但DRC就是簡單入門,距離真正的專業空間校正距離還是太遠了,
這就好像叫一個門外漢去用專業Sony a7一樣困難,

那如果在專業領域跟商用領域,全數喇叭皆是固定安裝狀況,DSP幾乎可以處裡95%的問題
甚至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這又回歸到鋼彈理論了,駕駛員夠厲害才可以讓薩克砍爛鋼彈
不然給小兵開牛鋼彈也牛不起來,我在專業遇到的爛空間跟奇葩要求多到不行
甚至我遇過開餐廳不要看到任何喇叭,晚上還要變身酒吧的,有機會再分享

: 10.迷思:看數據就可以知道聲音
: Ans: 並沒有,常有數據很類似,但聽起來差很多
: 家用用監聽還是太直接,客廳用的音響還是要針對這樣的空間作調整,以達音場、音色的: 悅耳度
: 訪問很長沒字幕,又是難懂英腔,有錯煩請指正
讓我想到我的Podcast N久沒更新了,去年家裡出了點事情外加有點忙碌就放著了
感覺又有很多東西可以聊,有空再來更新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7.19.205.163 (日本)
PTT 網址

bt09200104/11 17:43感謝分享,其實有緣能夠跟業內或是大師討論技術不分會

bt09200104/11 17:43能學到不少。

yys31004/11 17:49推推

feoteng200304/11 18:49感謝分享~

theshape8704/11 19:46很有趣的分享

comipa04/11 20:14

MoneyBlue04/11 22:00

CrosstakerYu04/11 23:28推~好文 感謝分享

CrosstakerYu04/11 23:34不過肌膚深度在20khz也有0.4mm,一般的線都是多芯

CrosstakerYu04/11 23:34線的單根應該都遠小於這個半徑,這樣的話肌膚效應

CrosstakerYu04/11 23:34可以忽略,還是說多芯線如果直接接觸在一起,會被

CrosstakerYu04/11 23:34視為單一導體,那低頻跟高頻阻值可能就真的有影響

CrosstakerYu04/11 23:34的差別

基本上都是多芯線,甚至現在的專業數位擴大機都可以把線材的規格全部預先輸入(距離/AW G/電阻電容...等),讓他幫你算在擴大機端要加壓多少給多少電流

wow91998004/12 01:50感謝分享。如果現在CD與黑膠同時推出,會比較推薦入手

如果東西都有,財力也夠都可以買來聽看看,CD轉成數位無損聽串流也比較方便

wow91998004/12 01:50黑膠?(都有設備也不嫌麻煩的情況下)

hesione04/12 09:21推謝謝分享

djboy04/12 10:03

odanaga04/12 10:23

※ 編輯: Trainpser (223.137.167.215 臺灣), 04/12/2024 15:23:15

chiyoda04/12 19:11多芯線用在音響上確實不用考慮集膚深度,只定性卻不定量是

chiyoda04/12 19:11不行的

chiyoda04/12 19:13不同設計的喇叭的頻率響應其實很難一樣,一般說頻率響應一

chiyoda04/12 19:14樣都指的是:軸上OR直達聲OR房間內穩態曲線是一樣的,但是

chiyoda04/12 19:15沒有考慮到離軸方向的頻率響應,不同設計的喇叭在每個方向

chiyoda04/12 19:16的頻率響應幾乎不同

Amulet104/12 23:31DAC數位不太會讀錯這點是肯定的

Amulet104/12 23:32但你漏掉DAC是類比電路 他轉出來的類比訊號並非完美

Amulet104/12 23:32況且前面的數位訊號造成的雜訊也會影響後方類比電路輸出

Amulet104/12 23:34數位理想是方波 類比理想是弦波 轉換過程必然有雜訊產生

yamatai04/13 07:47CD久了會透光 黑膠到六十年了還一堆都正常撥放

yamatai04/13 07:48所以如果你器材都有我會買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