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緒價值很重要
我始終認為,交往的價值在於雙方互相付出,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維繫長久的關係。
其中包含了像情緒價值這樣的軟價值,這部分同樣不可或缺。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在硬價值上稍有不足,
那麼可以努力成為個性好相處、樂於支持人的伴侶,來提供情緒價值,互相彌補不足。
而這種情緒價值,不僅重要,很多時候甚至是關係中最讓人看重的一部分。
但現在的風氣好像變了——
有些人不僅要求對方硬價值條件要很好,還希望對方同時提供高水平的情緒價值。
這讓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不滿:
「要求那麼多?那你能給我什麼呢?」
這其實就是最大的矛盾。
但另一方面,有些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依然延續以往的方式輸出要求,
也不試圖改變自己的模式,還希望對方同時提供高水平的情緒價值,
當然連在網路上討論「軟硬價值」的焦點也完全相反了。
這些情況反過來也成立,只是角色互換而已。
所以,情緒價值當然是非常重要,它和硬價值是互相補充的,兩者缺一不可。
只是先問問自己,大家現在都文筆很好,說話一流,社群網站隨便都可以轉發,
但,請問你/妳是發自於什麼原因和內心想法呢?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8.199.22.152 (日本)
※ PTT 網址
推
其實有問題的不少都是雙標跟自私而已。
推
不想計較不代表不懂計較。總有人軟土就要深掘,不斷
→
挑戰別人的底線。 XD
推
發自內心的原因跟想法大多不能講出來啊,很
→
不政確。不過女的有機會被美化,男的大多被醜化
30
Re: [討論] 為啥很常聽到女生要求情緒價值?男生比女生還需要情緒價值 而且需求比女生還大 只是他們不知道那個叫做情緒價值 像那個找不到女朋友一天到晚仇女的那位美男 一看就知道情緒價值需求極度高,只是自己沒病識感86
[分享] 男性追求失敗常見背後原因-情緒價值認知有誤(文長) 本篇講一下本版男網友常見的追求失敗狀況,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對交友的本質-雙方情緒價值的滿足-認識不夠。 一、交友本質是情緒價值的雙方滿足 說穿了其實很好理解,從幼稚園開始,一般交友大抵是雙方都有得到情緒價值所以友誼成立的過程,交女友不會不同。 我以自身交往經驗先說,情緒價值是我在交往過程中得到最珍貴的東西,它帶給我時時的快樂與滿足。所以我認為雙方情緒價值獲得的健全是追求能不能成功、交往能不能熱戀且長久的最重要因素。50
[討論] 為什麼很少聽到男生要求要情緒價值?如題 這幾年常聽到女生求偶條件 要男生提供情緒價值 但印象中好像沒聽過男生擇偶條件 要求女生要給情緒價值的38
[討論] 是不是完全忽略「情緒價值」啊?我看版上討論男女關係,最常在講的就是身家背景、財產、學歷 之類的硬價值,可是啊,兩性關係真這麼簡單,哪還需要這個版? 很少看到把情緒價值拿來衡量的,我知道情緒價值不像家產這種東西 可以量化,可是啊,情緒價值的佔比在兩性關係中明明舉足輕重 為何版上討論幾乎都忽略掉?6
[討論] 只有我覺得情緒價值是個屁嗎?嗯,對,這幾年不知哪裡開始流行所謂「情緒價值」,搞得好像是談戀愛最重要的事一樣…? 首先這名詞有多模糊又毫無定義… 然後,充其量… 如果把價值分為軟實力跟硬實力…情緒價值最多就是一種軟實力而已。我個人覺得啊,實力跟老二一樣,硬的比較重要 什麼是硬實力?很簡單: 身高、顏值、錢房車、地位、智商…4
Re: [討論] 什麼叫提供情緒價值?情緒價值就是 共享-這很好理解吧就是分享欲 路邊看到一隻浪貓 都會想跟你分享 當然也包含不開心的事 譬如上司很機掰 同事很噁心 閨蜜很假掰 之類的 共情-聽完上面的廢話以後 要讓她覺得你懂.... 互信-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信任本來就很重要3
Re: [討論] 為啥很常聽到女生要求情緒價值?雖然提問的原文標題和立論都很廢。 直接講重點。 一、情緒價值這個詞是發卡用的 原文說常聽到女生要求情緒價值。如果你真面對了那種情境,請正確理解,那是「情緒價值卡」,一種拒絕方式而已。 把無關緊要的字劃掉,不管是什麼價值總之是價值對吧,她就是在說「你價值不夠」、「你沒價值」,而不是情緒不情緒的玩意兒。1
Re: [討論] 是不是完全忽略「情緒價值」啊?情緒價值當然有 問題是你要討論情緒價值,那就要先討論可以表現情緒價值的環境 好比說同學,同社團,同事 這種長時間被外在因素綁定在一個群體的條件下 就比較有機會在沒有你所謂應價值影響的條件下去表現所謂的情緒價值1
Re: [討論] 只有我覺得情緒價值是個屁嗎?我的PTT我的最愛看版是沒O2的 只是看到有鄉民提到你在O2的發文 我就去看了一下 既然你覺得情緒價值是屁 那你在O2版徵女文- 1.我理解的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是一個方便的概念,用來描述感情中的情感滿足與互動 是由「情緒」和「價值」組成,代表某種與情感和價值評估做相關的形容方式。 情緒往往會影響我們的決策,甚至比理性思考更具有驅動力。 例如,我們可能因為某事物讓我們「感覺良好」而選擇它,而非因其實際功能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