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作者
NKN
(99%是眼鏡與吐槽)
時間推噓 6 推:6 噓:0 →:24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現代中國武術界中被稱為苗刀的武器,始於明代軍中配備之倭式雙手用刀,當時取其兩手用一刀,稱「單刀」。又或因其較一般腰刀更長,稱為「長刀」。

關於此種倭刀起源,史料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明朝武人程宗猷(字沖斗)著作的《單刀法選》。

當中關於倭式長刀起源紀述如下:
https://i.imgur.com/c6knyK1.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
http://ethanyet.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65.html
單刀說
器名單刀,以雙手用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煆煉精堅,制度輕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並。且善磨整,光耀射目,令人寒心。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常敗於刀。 余故訪求其法,有浙師劉雲峯者,得倭之真傳,不吝授余,頗盡壺奧。時南北皆聞亳州郭五刀名,後親訪之,然較之劉,則劉之妙,又勝於郭多矣。艮元受劉刀,有勢有法而無名。今依勢取像,擬其名,使習者易於記憶。其用法,亦惟以身法 為要,儇跳超距,眼快手捷,誘而擊之,驚而取之,心手俱化,膽識不亂,方可言妙。今將八弩兼用,亦惟選數勢繪圖,直述其理之可以與鎗敵者。若遇他器,而此圓轉鋒利,制勝又在我矣。

單刀式說
古云:「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如執輕刀一言,制不得法,鐵不鍊鋼,輕則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邊,焉能殺人。如要堅硬,則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制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漸漸薄去,兩旁脊線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輕重得宜也。鐵要久 鍊去渣屎。磨時無麻子小點,如鏡一樣光彩,則遇潮汗,亦不至上銹,乃鐵多煉少,是久煉成鋼也。刀鞘內要寬,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緊勿鬆。緊鬆亦要得宜,以便出入。如用弩帶刀,刀長 (二尺八寸),靶長九寸,共長三尺七寸。不可過長,恐懸帶腰間,用弩不便。鞘用皮制,其法載前用弩兼鎗刀說中。
--------------------------------------


另一個史料來源,則是明將戚繼光(字元敬)所著《紀效新書》的第二版十四卷本的第四卷<手足篇>所收錄,「長刀解」段落。

-------------------------
https://i.imgur.com/03rDK11.gif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https://i.imgur.com/ZGPJ4kf.gif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長刀製
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

長刀解
此自倭犯中國如(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
倭善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
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
今如獨用則無衛,惟鳥銃手,賊遠發銃,賊至近身再無他器可以攻刺,
如兼殺器,則銃重、藥子又多,勢所不能。
惟此刀輕而且長,可以兼用,以備臨身,棄銃用此。
況有殺手當鋒,故用長刀備之耳。

習法
此倭夷原本,辛酉年陣上得之。
-----


程戚二人著作中皆明言,明軍的雙手長刀,乃取自倭刀,非中國傳統。

實務上,這些倭式長刀是配備給明軍中的何種單位,則另有記載。

在程宗猷著作的《程氏心法三種》有記載,倭式長刀是配發給為使用十字弓的弩兵之近
戰短兵。
主因是古法帶弩配長槍不方便,長刀則既夠長又更好佩帶。
https://i.imgur.com/2X4WZXQ.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在戚繼光的另著《練兵實紀》中則記載,此種倭式長刀是作為鳥銃手的防身近戰短兵武器,除了改以鳥銃取代弩,用法均同。
https://i.imgur.com/u1PtHLE.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此種倭式雙手長刀後仍流傳於中國,推測是於清末,武術界為求與其他單手刀做出更明確區別,取其形狀細長類似植物初長幼苗,改稱「苗刀」。
https://i.imgur.com/x3wsUro.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進入2020年代,一間中國刀劍廠牌LK Chen,開始製造販賣,各種利用現存古董品刀劍採吋後重製的復刻古式刀劍,其中就有明軍倭式雙手長刀,取程宗猷之說,商品名稱為「
Ming Crossbowmen's Dao 明弩手帶刀」。

Ming Crossbowmen's Dao
https://lkchensword.com/shop-1/ols/products/ming-crossbowmens-dao

LK Chen Ming Crossbowmen's Dao開箱測評影片(英語)
https://youtu.be/7z8zFS-y7y8?si=stw2VyqFtbXLScr0
https://youtu.be/5JYE9KDTyMA?si=V9VA-ZbxaG9BWFA_


此外,雖程戚二人著作中無記載,明軍之間還有配發一種刀柄更長的倭式長刀,相傳是配發給御林軍,LK Chen的復刻版稱稱其為「Ming Imperial Guard's Chang Dao 明御林軍長刀」

Ming Imperial Guard's Chang Dao
https://lkchensword.com/imperial-guards-chang-dao

LK Chen Changdao Review - 正楷御林軍長刀評測
https://youtu.be/h9YB5Cf3Em4?si=GXQzdDfdbNDoExDl


南明鄭成功軍可能也有使用類似武器。

台南安平古堡展示的鄭成功軍武器,右側可見倭式雙手長刀。
https://i.imgur.com/7mT6HkQ.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有了這些復刻版刀劍,各位應該能清楚看見,這種倭式雙手長刀,全刀型制類似戚繼光所描述倭寇使用的五尺大太刀。
比起中國軍使用的一般單手腰刀,是非常長。
甚至比江戶時代以後一般日本武士使用的隨身佩掛打刀也還要更長。

明軍長刀的用法,以雙人接招方式演示,較易懂。
https://youtu.be/rB5M8Zy9j4M?si=ztZXXYHzxBQyHtN7

基於單刀法選的單人練習刀法套路
Chinese Longsword / Saber Ancient Manual: Complete Demo
https://youtu.be/SdkB7MnBULo?si=jIJmoZlJefHbjL2R



時代到了清朝,主力為步兵的漢人綠營中仍舊有使用倭式長刀。
清乾隆年間編撰的《皇朝禮器圖式.卷十五.武備三武具二》中,總共出現了五種受
到明代倭式刀影響的刀種。

首先是刀柄長約50cm以上,明顯皆為以雙手使用為前提的三類刀種。

綠營斬馬刀:刃長三尺四寸,柄長一尺三寸八分。
綠營長刃大刀:刃長三尺三寸,柄長一尺八寸。
綠營雙手帶刀:刃長二尺七寸,柄長一尺五寸。

https://i.imgur.com/bnwym14.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其次是刀柄長約25cm,可單手雙手兩用的二類刀種。

綠營背刀:刃長二尺三寸,柄長八寸。
綠營窩刀:刃長二尺六寸,柄長八寸。

https://i.imgur.com/XMqPfd0.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清營造尺庫平制,1尺≒32cm,一尺為十寸,一寸≒3.2cm,一寸為十分,一寸≒0.32cm)

後二刀種的形制就比較接近日本江戶時代以後的主流,柄長約在25cm前後、刃長約在
60-80cm之間的打刀。

日本江戶時代武士佩用三種刀平均長度
https://i.imgur.com/vEbPQdJ.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皇朝禮器圖式》原文中也明顯可見此五類刀乃沿用明代倭式刀的形制,甚至「窩刀」就源於「倭刀」的同音別字。


但到了清末,包含綠營在內的清兵多已全面改配步騎兩用的單手腰刀,以雙手使用的步戰為主倭式長刀已難見於清軍之中。

《皇朝禮器圖式》記載的四種基層官兵用單手佩刀。
刀柄明顯比前述倭式刀短一截。
https://i.imgur.com/ecEkjtP.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清末軍中雖仍有步戰雙手刀,但多為更通俗更接農民出身士兵地氣的朴刀。
朴刀後來更發展成家喻戶曉的中國抗戰大刀。
不過朴刀又是另一個話題了,這邊不贅述。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217.124.40 (臺灣)
PTT 網址

chordate11/10 13:29那個倭夷原本是影流目錄

chordate11/10 13:29影流=陰流 是日本劍術三大源流之一

chordate11/10 13:34創出陰流的就是劍聖上泉信綱的老師愛洲移香齋

是的,這一點也獲得日本方面研究證實,單刀法選收錄的刀法與影流同。

https://i.imgur.com/khEk6Bc.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但如同此圖中也提到,望各位注意,雖系出同源。 影流與(學術上為求方便所稱)辛酉刀法, 不可與自影流再發展出來,後來在日本更普及的上泉信綱所創之新陰流混同。 日本影流>中國辛酉刀法/單刀法選 >日本新陰流 系出同源,分支發展。

※ 編輯: NKN (203.217.124.40 臺灣), 11/10/2023 13:40:51

chordate11/10 13:37所以戚繼光跟上泉信綱可以說是廣義上的同門?

chordate11/10 13:39話說戚繼光的運氣還真好,打倭寇居然會掉超高等密笈

到底是倭寇中誰隨身帶了秘笈被打掉寶,或是明軍派人潛入倭寇之中取得刀法, 已不可考,不過這部分就留給歷史的浪漫吧。 但可多考據些有趣事情,戚繼光所稱得日本刀法之辛酉年為西元1561年。 上泉信綱從影流分派創立新陰流,也是在1560年代,幾乎是同時期。 上泉信綱的弟子柳生石舟齋獲師傅認可,創立後來更知名的分派柳生新陰流, 則是1565年。

※ 編輯: NKN (203.217.124.40 臺灣), 11/10/2023 13:51:45

CGT11/10 13:53室町時代流行過野太刀,早期倭寇成員有浪人,時代上說得通

helldog11/10 13:53你貼的那個練單刀選法的油管影片,他握刀的手法就不對;

helldog11/10 13:53右手要虛握,而且要稍維傾斜,用虎口握柄,不是握棒球棒

helldog11/10 13:53那樣的握法,且左七右三,是靠左手發力,右手只是穩定方

helldog11/10 13:53向。

helldog11/10 13:53照他那樣的握法揮刀,很容易手腕受傷。

chordate11/10 14:00陰流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浪人可以學的

chordate11/10 14:01當時倭寇中很可能有小領主身份的人

carsen11/10 15:21日本有典藏愛洲陰之流劍譜;馬明達先生也考證了劍術交流

carsen11/10 15:22韋雙翎先生有嘗試解讀辛酉刀法。都是很有意思的研究~

carsen11/10 15:23https://bit.ly/3SFYOnD

感謝提供資料。 韋雙翎先生的研究極有參考價值。 不談武術細節,純就歷史研究角度, 韋氏整理關於中國武術苗刀刀法的傳承脈絡研究之一覽表,簡單易懂。

https://i.imgur.com/81ihMCp.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在這邊簡單要約, 依韋氏研究,中國武術界現存苗刀刀法為以《單刀法選》為本之民間發展版本。 現代韓國武術界基於《紀效新書》,及《朝鮮武藝圖譜通志》等朝鮮古書記載, 做復原的刀法,則會比較接近明軍的軍用刀法版本。 (不過要注意因師承的歷史斷層,這是考古重新解釋復刻,非原始刀法)

https://youtu.be/PFD327Cw4gg?si=HTRgS1qrUb3E3at6

※ 編輯: NKN (203.217.124.40 臺灣), 11/10/2023 16:50:49

helldog11/10 18:25這個傳承的研究真的可靠嗎?我認為並不可靠;原因這個研

helldog11/10 18:25究是基于一個猜測上,那就是清末北方玩的喵刀一路是傳承

helldog11/10 18:25自單刀圖選;問題是證據在哪裏?沒有,整個大清的喵刀歷

helldog11/10 18:25史是空白的。

helldog11/10 18:25整段喵刀的研究,有頭有尾,但身子是不見的。

skytank11/11 13:05苗刀更像是日本打刀改良放大版,應該不是直抄日本大太刀

skytank11/11 13:09畢竟大太刀是以騎戰設計的,用來步戰也有難以發揮之處

skytank11/11 13:13剿倭戰爭也是步戰為主,持大太刀的雖有優勢但缺點也不少

skytank11/11 13:13能適合步戰的就是打刀,但是日本原版打刀大小長度都不足

倭寇全盛時期,日本武士確實有如戚繼光所述,使用五尺大太刀。 較短的打刀要到戰國時代後期才成主流。 在明代紀錄畫《倭寇圖卷》中即可看見登陸倭寇攜帶相當長的日本刀。 由於刀身較長,與後來的打刀為腰掛不同,肩扛攜刀相當常見。

https://reurl.cc/4WMXrK

圖卷中倭寇手持大太刀登陸部分

https://i.imgur.com/oQgu75r.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這與歐洲15-16世紀傭兵國土傭僕(Landsknecht),攜帶雙手長劍多用肩扛的狀況類似。

https://i.imgur.com/LuXDboK.jp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https://i.imgur.com/u3wwIxb.jpeg

圖 明代雙手倭刀 長刀 單刀 苗刀起源考

雖然圖卷中作畫看似倭寇腰刀與肩扛刀一樣長,但如果當時繪師得到的印象就是 倭寇很常肩扛刀,那表示倭寇必定有使用肩扛才好攜帶的長刀。

skytank11/11 13:23不過如果有玩一款侍道4的遊戲,戰場掉秘笈是很正常的

※ 編輯: NKN (203.217.124.40 臺灣), 11/11/2023 13:36:25

CGT11/11 15:23野太刀定位像是Zweihänder也是接近的流行時代

本文末追加補充清代綠營五種倭式刀的資料。

※ 編輯: NKN (203.217.124.40 臺灣), 11/12/2023 11:41:32

mgdesigner11/14 00:29鄭成功他從日本進口也是蠻自然的,搞不好自己都用

mgdesigner11/14 00:30畢竟小時候在日本就學過

mgdesigner11/14 00:32不過照片裡最右邊那隻應該算「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