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南北戰爭中的馬隊 [7]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南北戰爭中的馬隊 [7]作者
jimmy5680
(喜歡鯊鯊的企鵝)
時間推噓 8 推:8 噓:0 →:1

躊躇滿志的史都華

綜觀史都華生涯,最具爭議的無疑是蓋茨堡作戰出發前的那場布蘭迪車站騎兵大戰,以及隨後繞道馳往蓋茨堡的決策。

前面已經提過史都華在第一次牛奔河戰役和半島戰役期間的精采表現,他後續半年間則戰績仍是頗為閃耀,包含第二次牛奔河戰役中星馳電掣掌握敵情;馬里蘭作戰雖然前期偵查略顯失職,撤退時竟第二次環繞麥克萊倫,威名更熾;弗雷德里克斯堡戰役前後反覆騷擾敵軍並有效掩護側翼;最後是錢斯勒斯維爾會戰中創造石牆傑克森的側翼大包抄,奠定此役勝利契機。

時至1863年六月,史都華在馬里蘭作戰中的懈怠卻是再次發生,他太過自信、沒有預期北軍有膽量與能力大舉來犯,只顧在出擊之前安心休養;他有意彰顯軍威,而邀請李將軍前來校閱軍容,更是浪費官兵體力的行為,頗受輿論和部分軍官抨擊。

另一方面,波多馬克兵團的騎兵無論在實力或自信方面都在成長,從第二次牛奔河戰役的殿後苦戰,到1862年年底開始的數次奔襲,再到1863年春季已能和南軍騎兵精銳相抗,都一再展示出北軍馬隊的進步,輕騎奇襲再也不是南軍的專利。

經過錢斯勒斯維爾會戰的慘敗後,北軍高層預料南軍將有積極行動,因此下令要騎兵軍跨越拉皮丹河,向布蘭迪車站進發,要確認李將軍的部署與動向,並伺機擊潰掩護的南軍騎兵。為了確保戰力充足,北軍還派遣兩個暫編的步兵旅參加行動。


北軍的黎明鉗形攻勢

由於誤判南軍遠離河岸,北軍的計畫是兵分二路渡河,會師於布蘭迪車站後再進一步推進接戰。右翼是布佛德的第一騎兵師,下轄三個騎兵旅、一個騎炮兵旅和一個暫編步兵旅;左翼是杜菲的第二騎兵師和葛瑞格的第三騎兵師,共四個騎兵旅、一個騎炮兵旅和一個暫編步兵旅,由兵力較多、資歷較深的葛瑞格領導。軍長普萊森頓隨行於右翼。

北軍這場作戰出動七個騎兵旅、兩個炮兵旅和兩個步兵旅,總計約一萬一千人的兵力──
其中騎兵九千餘人,和史都華的五個騎兵旅人數相當。南軍另外兩個騎兵旅還沒有前來會師。換言之,此役雙方騎兵人數相近,而北軍另有少量步兵可以投入戰場。

布佛德在日出前抵達渡口,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遭遇到南軍崗哨,在霧氣中以兵力優勢強行涉過對岸。被驚醒的南軍倉促備戰,首當其衝的是瓊斯准將的騎兵旅,瓊斯立即下令縱馬逆襲,將北軍擋在灘頭以爭取時間,激戰中北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戴維斯中槍陣亡,北軍渡河的第一波攻勢陷入紊亂。

瓊斯旅苦戰後收縮重整,組成陣線右翼,漢普頓准將的騎兵旅則推上來構成左翼;南軍的騎炮兵也及時進行部署。盧尼李的騎兵旅趕來後延展於左翼至河岸、攔截北軍的包抄意圖。南軍騎兵盡數下馬,憑藉預先設置的拒馬和胸牆防守,北軍則步戰與騎衝並行,然而數次猛攻都被擊退,苦戰六小時仍無法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北軍左翼因杜菲的第二騎兵師迷路而耽擱了兩個小時,並在渡河時同樣遭遇南軍崗哨。由於南軍主力多在應付布佛德,北軍左翼面對的只有羅伯森的騎兵旅,該旅僅轄兩個新編的滿員騎兵團,羅伯森因而棄守信地,放任北軍馬隊進發;北軍左翼留下步兵旅守住渡口,與羅伯森旅對峙。

葛瑞格的第三騎兵師按照計畫馳至布蘭迪車站,這才收到信使要他盡快北上夾擊南軍騎兵主力。杜菲的騎兵師很小,只有一千二百多騎、形同加強旅,該師則在東進時遭遇兩個南軍的騎兵團迎擊,推進速度頗為緩慢。


騎兵大決戰

到了中午時分,戰局終於走到了南軍最艱險的時刻,葛瑞格從布蘭迪車站北上的途中逼近了弗利特伍德山,史都華的師指揮部就在山上,但此時後防空虛只有一門山炮,該山炮於是開炮攻擊,北軍在戰場迷霧下以敵情不明,展開戰線並回以炮擊之後才繼續攻勢,南軍就此爭取到些許時間。

葛瑞格的抵達對史都華是一大警訊,他被迫棄守原本的陣線,收縮至弗利特伍德山周邊固守。盧尼李的騎兵旅持續與布佛德相持;瓊斯與漢普頓的騎兵旅則轉向南面,向葛瑞格衝鋒,要保住史都華的師部營地!

葛瑞格的第三騎兵師兩個旅,與南軍的兩個騎兵旅爆發了一連串的衝鋒與反衝鋒,在山南的坡面上拉鋸廝殺,雙方都是怒馬陷陣、用軍刀和手槍惡戰,少數官兵下馬提供火力支援,不過到最後北軍終於被擊退,南軍還是保住了師部,還奪得幾門北軍火炮。

在葛瑞格力戰南軍兩個旅的同時,布佛德也持續推進至山北,盧尼李的騎兵旅節節抵抗、憑藉地勢和火力阻截,此時菲茨休的騎兵旅也從西北側趕來支援,向布佛德發動又一波逆襲。菲茨休本人因健康問題,此戰並未親自上陣,而是由芒福德上校代理,他是維吉尼亞軍校出身的優秀軍人,雖然人際關係不佳但用兵能力極高。

在葛瑞格被擋下、布佛德仍在苦戰,杜菲終於擊敗當面敵軍但姍姍來遲的情況下,欠缺鬥志的普萊森頓決定鳴金收兵,北軍於是有秩序的撤退回河對岸;筋疲力竭的南軍也沒有能力追擊,就此結束這場長達十個小時的騎兵大戰。


戰場外的勝負

布蘭迪車站戰役是北美史上最大騎兵戰,戰術上沒有明顯勝負,以南軍掌握戰場而言是南軍小勝;以傷亡而言也是南軍小占上風:
北軍 南軍
死 69 51
傷 352 250
俘 486 132
907 523

在戰略上,北軍並未達成探知南軍主力部署或擊潰南軍騎兵的任一目標,明顯屬於出擊失敗;普萊森頓事後百般為自己狡辯都無法掩蓋事實。

然而長遠來說,此戰則樹立了北軍騎兵的聲威,畢竟他們是與南軍馬隊主力正面激戰竟日,且幾度把敵軍逼至險境。史都華也因此役差點被奇襲得手而頗受批判,數日後奉命掩護主力北上時的判斷受到影響,決定兵行險著,率領三個騎兵旅穿行北軍側後、繞道威逼白宮北上,以求洗刷汙名、再顯神威,此一決定造成的結果是正負參半,固然牽制了北軍戰力,卻也造成李將軍手邊的騎兵不足。

這場戰役也顯示出北軍雖然裝備後膛卡賓槍、火炮也全為線膛,中遠程火力具優勢,一方面在短兵相接的騎馬遭遇戰中難以發揮,另一方面如果南軍騎兵下馬並善用地勢與工事防守,則北軍縱然火力旺盛也難以輕易攻堅得手。換言之真正的挑戰在於善用騎兵的機動性和偵搜能力來搶佔有利位置與關鍵情報。

布蘭迪車站戰役結束後,雙方馬隊仍一再交鋒,但相較於以往南軍勝多敗少,此時已經是互有勝負。史都華決定自北軍後方穿行,結果一路上數次遭遇北軍騎兵的攔阻而難以輕易突破,甚至幾番被擊退,導致行軍時程受到拖延,對蓋茨堡戰役的首日戰況有很深刻的影響。

史都華在蓋茨堡會戰首日的缺席,再加上羅伯森指揮的兩個騎兵旅行軍拖沓、因博登旅不受信任而被派往西面劫掠,讓南軍步兵當天只能仰賴詹金森的騎兵旅。相對的,北軍騎兵在蓋茨堡會戰首日將展示龍騎兵的終極型態,也奠定布佛德「北軍頭號騎將」的地位。


布蘭迪車站戰鬥序列與將領評價(S>A>B)

北軍
┌ 布佛德 (S) ─ 戴維斯 (S) / 迪文 (S) / 懷丁 (B)
│ [步兵 ─ 艾姆斯 (A)][炮兵 ─ 羅伯森 (A)]

普萊森頓 ┼ 杜菲 (B) ─ 塞斯諾拉 (B) / 葛瑞格 (A)
(B) │

└ 葛瑞格 (A) ─ 基爾派翠克 (B) / 溫德姆 (B)
[步兵 ─ 羅素 (B)][炮兵 ─ 蒂德博爾 (A)]

附註:兩個葛瑞格是表兄弟;戴維斯戰死,溫德姆重傷

南軍

史都華 ─ 芒福德 (S) / 盧尼 (A) / 漢普頓 (S) / 瓊斯 (A) / 羅伯特 (B)
(S) [炮兵 ─ 貝克漢 (A)]

附註:盧尼李此戰負傷,只得離營休養,結果兩周後在民宅被北軍俘虜,直到八個月後才在換俘的時候被釋放。

--
Ambition must be made to counteract ambition.

~ James Madison, 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6.86.255.54 (美國)
PTT 網址

wutungpo02/24 13:11連續兩篇!太棒了吧

Calfstrong02/24 18:15

chewie02/24 19:27

detonator02/25 00:06讚讚

efleet071402/25 00:26推,真是精采又有趣的研究議題

TETUO02/25 20:53推~內容讀來不枯燥又有趣

chungrew02/25 22:47推 內容詳實 分析精彩 讚

roseritter02/26 10:34

daviddogtw02/27 20:08跟推